要讓孩子看到你哭泣,只有「不完美的家長」,才能教出真實的孩子

2020-12-04 朗朗育兒課堂

文 | 朗朗育兒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這幾年,教育題材的影視作品不斷增加,讓很多家長在熒幕裡看到的平常的自己。比如電視劇《虎媽貓爸》,趙薇飾演了一個對孩子要求嚴格,幾乎盡善盡美的媽媽。可是現實中,誰又能做到不犯一點兒錯誤,十全十美呢?不完美的孩子才真實,家長們應該知道。

小寶的媽媽是高中老師,媽媽知道學習對一個人有多重要,更知道有的孩子在小的時候基礎沒有打好,思維方式太亂,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甚至可能沒有學上,遭受現實和心理的雙重打擊。因此,小寶媽媽要求,每個科目都需要拿到98分以上,她希望100分是常態,而不是變態。

在這樣的高壓環境之下,小寶內心非常壓抑,他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達不到媽媽的完美要求。於是。原來活潑開朗的小寶,在升學路上,變得內向、不愛說話,犯錯了會自己反省,得到成績了會患得患失。

要知道,會哭泣的孩子才有血有肉,父母應該讓孩子「不完美」。

一、在育兒路上追求「完美」的家長忽略了什麼?

應試教育之下,許多家長都害怕自己的孩子稍微鬆懈一點,就會落後於人,畢竟現在的文化教育越來越普及,孩子的競爭對手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厲害,所以不少父母逼著孩子學,逼著孩子成長,逼著孩子做全能的人。

殊不知,在追求孩子完美的路上,家長早已忽視了天真、有想法、自主、有主見的孩子,以及那個具有自我特徵,擁有與別人不一樣的地方的孩子。追求完美的家長,把孩子的個性同共性混淆,逐漸地沒有了「自我」。

二、你不可能變成「完美的家長」,孩子也一樣

《虎貓貓爸》裡,想要孩子完美成才的趙薇「夫妻」是失敗的,在引導孩子「完美」的過程裡,首先熄滅的是孩子的創造力,再者是親子間的親密關係和信任感。因為孩子會在無止境的要求裡變得自我懷疑,永遠都不滿足的家長,會讓孩子很疲憊。

而這樣的教育方式,也註定以失敗告終,畢竟,再完美的人也會有缺陷,不完美的孩子和家長,才是最正常的。

就像我們會犯錯一樣,孩子也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而犯錯,家長本就不完美,如何要求孩子完美不已呢?我們不可能成為一個沒有缺陷的人,孩子也是。

三、有「不完美的家長」才能出現真實的孩子

一些父母認為,只有自己強大,一絲不苟,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的確,父母的文化水平、思想高度等,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思維,但是,這並不是要求每一位家長做到「完美」。

恰好是每個人身上的不完美,組成了最真實的自己。就像孩子在畫畫的時候,不一定會把天畫成藍色,他可能會用粉紅色填充……

正是這些看起來和「標準答案」不一樣的東西,構成了豐富的世界,對於孩子而言,他需要這份自由和天地。

父母因為不完美而成為獨立有個性的自己,那麼孩子同樣需要父母給予並保留這份真實。有「不完美的家長」才能出現真實的孩子,對此,家長們該放手了。

四、讓孩子接納「不完美」,家長應該怎麼做?

1、允許孩子犯錯

犯錯不是最可怕的,錯而不自知,才是更加恐怖的行為。就好比我們經常說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原因永遠比結果更重要,這是成長的基石。

因而,當孩子犯錯後,家長不要一味地一味地提要求,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尋找問題,解決問題,找到「病根」,這樣才是幫助孩子成長。

2、尊重孩子的個性

比如有的孩子就是不喜歡整理東西,可是當他們要找東西不會耽誤時間,顯然。這是壞習慣,可是無傷大雅不是嗎?允許孩子有個性,這是不完美教育的開始。

3、承認自己以及孩子的「普通」

誰都希望功成名就,可是成功是需要時機和能力的,我們不能只看到一個優秀的人身上,散發出的魅力,更要看到成功背後的條件。承認自己的普通,就是成功的開始,這樣才能用平常心對待許多問題,看明白許多問題,並加以利用。

在這裡提醒大家,讓孩子看到父母的不完美,共同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才是教育最真實的模樣,如此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才更「健康」。

今日話題互動:大家對於「孩子的不完美」這件事是怎麼看待的呢?大家又是怎麼處理的呢?歡迎分享。

(圖片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這裡是朗朗育兒課堂,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孩子記憶力差,大多是方法不對,家長要耐心教給孩子正確方法
    文/小當家育兒經在家長看來,孩子們記性要比自己好,擔心忘記了事情,也會提前告訴孩子,讓孩子提醒自己。可是,也有的家長反映,自己的孩子記性很差,平時背東西,速度很慢,不讀個十遍八遍根本就記不住。尤其是很多學前班的孩子,往往背的滾瓜爛熟,可是過了一段時間,你再去提問問孩子,他竟然完全都不記得了,這就屬於機械式的記憶,這種記憶方式下,很難產生長久記憶。2、孩子對內容不感興趣對於要背誦的內容不感興趣,甚至不認同,那麼就產生不了記憶的興趣。
  • 【家長學堂】教孩子失敗,比逼孩子成功更重要!
    每周一至周五,每天推送一篇原創文章,致力於為家長提供專業、實用的育兒知識和理念。作者 | 錢志亮來源 | 錢志亮工作室(ID: qzlgzs)01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許多家長都見過孩子這些表現:玩拼圖半天拼不好,就生氣地一摔:「不玩了!」
  • 孩子嘴笨不僅是情商低,教孩子學會表達到能說會道,家長要用3招
    孩子「嘴笨」,說話傷人周末帶女兒去公園散心,恰巧碰見其他兩位家長。三個孩子玩成一團,三個家長也只能扎堆聊天。本來聊得挺開心,A的女兒a突然大聲喊起來:「你這個手這麼髒,碰髒我的裙子怎麼辦?你能賠嗎?男孩子怎麼一點都不注意衛生!」
  • 電視「抓住」了孩子,孩子的注意力如何轉移,家長要知道
    每次叫孩子好幾遍要吃飯,這是個大問題。看來家長們使用的各種方法都不管用。孩子們在看動畫片的時候可能會很用心,但說到吃飯時間,孩子們應該專心吃飯,不能再看了。但是電視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以及孩子們不能離開實際上是電視。父母必須關心他們的孩子。不要低估這種能力,注意力和娛樂能力差的孩子上學後可能很難適應學校的節奏。
  • 小學面試要家長帶學歷證書!家長不滿:低學歷一樣能教出優秀孩子
    有人質疑,學校是否篩選家長學歷,擇優錄取?也有家長表示理解,都想娃娃有個好的學習環境。校方稱,要求帶學歷只是登記,以後搞活動的方便聯繫。家長學歷和孩子的教育到底有關係嗎?但唐唐雲學堂的小編認為,學歷高的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會比學歷低的父母有更多的優勢,但並不能說,學歷高的父母一定會教育出比學歷低的父母更優秀的孩子。無論父母是什麼學歷,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能從小就有意識在各方面都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才是最重要的。
  • 孩子有這3種性格表現,家長不要順其自然,趁早糾正孩子才能更好
    小梅一臉羨慕,說你女兒真開朗,不像我閨女從小性格內向不愛說話。我剛準備開口,小梅又說不過反正是女孩子聽話點也挺好,我立刻搖頭說,並不是這樣。現在是男女平等的時代,孩子有這3種性格表現,家長不要順其自然,趁早糾正孩子才能更好!性格軟弱、自閉性格軟弱的孩子習慣逆來順受,經常會被欺負,不要低估小孩子的殘忍。
  • 孩子學「拼音」,家長要「拼命」?用好這3招,讓孩子輕鬆學拼音
    有些家長覺得很好,小孩子就應該有小孩子的樣子,不用急著長大,填鴨式的教育只會讓孩子筋疲力盡且受益甚微;另一些家長覺得此舉很不妥:幼兒園不教這些小學知識,孩子過得很輕鬆愉快。問題是:上了小學,孩子要在小學短短的一個半月內掌握拼音,萬一孩子進度跟不上,孩子容易產生厭學心理不說,家長不也得為孩子的事忙得累死累活?
  • 家長們怎樣才能更好地成為自己的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陪伴者?
    要知道,當家長一味地「吹捧」他們心中優秀的「別人家的孩子」時,自己只是覺得「這樣能夠變相地激勵自己的孩子變得更加優秀」,可在不知不覺中卻非常容易忽略了孩子的真實感受——孩子只能在「攀比之中」更深刻地感受到「被父母冷落了的感覺」,仿佛自己不論多麼努力都無法得到應有的認可。
  • 動不動就哭的孩子,和「忍著不哭」的孩子,成長過程中會看出差距
    本文由糰子媽育兒原創,歡迎個人評論、分享你身邊有特別愛哭的孩子嗎?小孩子似乎都比較玻璃心,每當有小磕小碰或者被家長批評時,就會委屈地大哭起來。可身邊好多家長非但不去哄,還對著孩子說出傷人的話,似乎在他們心裡只有不哭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前兩天帶著女兒去超市,逛到玩具區時,看到一名家長雙手叉腰站在孩子面前,大聲喊著你哭什麼哭?再哭就把你扔在超市。
  • 孩子愛哭不好哄?教家長用「鐘擺效應」,幫教孩子控制好情緒
    家長們面對孩子如此愛哭,往往會擔心:這要是什麼事都哭一場?以後可怎麼辦?但實際上,在兒童心理學上,有一種叫做「鐘擺效應」的心理學原理可以明確的幫助家長們教育孩子,讓孩子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再隨時隨地的大哭不止。
  • 「藝術思維」可以提高孩子智商,為了孩子著想,家長要重視
    現在大多數家庭的條件都比之前好了,很多孩子才剛上幼兒園,就要奔波於各個興趣班之中,跳舞音樂一樣不落,課餘活動豐富多彩。而家長們之所以會給孩子安排這麼多興趣班,只有一個目的:鍛鍊孩子的藝術思維。影響一:讓孩子擁有強大的創造力藝術思維能讓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得以開發,家長應該明白,不是那些以後要從事藝術工作的孩子才需要鍛鍊這些能力,擁有強大的創造力和豐富的想像力,能讓孩子在學習和工作當中更有優勢。因為創造力比較強的孩子,在設想解決方法的時候,思維會更加分散,能夠想出多種解決方法。
  • 孩子一直哭到底要不要馬上抱?兩個心理學實驗告訴你真實的答案!
    就拿孩子哭這件事來說,一聽到孩子哭,我就忍不住以光的速度衝到孩子身邊,抱起來拍拍哄哄。 而婆婆覺得我這樣會寵壞孩子,教育我「哭了不抱,不哭才抱,這樣的孩子長大了才好帶」。 孩子哭了馬上抱真的會寵壞孩子麼?不抱以後就會聽話?一面是新手媽媽的擔心,一面是父母的親身經驗,抱還是不抱?
  • 孩子說話的早晚影響智商?家長3點誤區讓孩子晚說話,千萬要重視
    孩子一出生,就承載著父母所有的希望。父母會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而當孩子學會叫父母的時候,叫爸爸媽媽。這是父母最幸福的時候,他們會覺得自己付出的一切都是有回報的。但是孩子遲早會開口,甚至很多家長都會為孩子儘早開口付出很多努力。一般寶寶什麼時候說話?
  • 為什麼國家要禁止奧數比賽,孩子沒哭家長哭了
    那為什麼孩子的數學總是有些不理想?家長對孩子數學的學習總會遇到這樣一種情況,明明很簡單的數學題,而且孩子之前也在學校學習過,並也會計算正確,但是碰到考試或者同類型的變換題型就又不會了呢?2、每個孩子對老師講解內容的理解程度是不同的。比如(真實案例)低年級老師講長方形的長和寬。有些理解能力強(思維好)的學生會知道正方體大於寬的的叫長,小於長的才叫寬,並立刻怎麼變化都難不住他。但其實有些孩子的理解模式並不是像老師或家長以為的那樣去理解的。
  • 孩子做事懶散不專注,家長要巧用「閾限法」,讓孩子集中注意力
    什麼原因導致孩子做事專注力不夠1、 被所在的生活環境幹擾孩子日常會受到各種手機電腦和遊戲的幹擾,這些都會吸引住孩子的注意力從而無法認真學習的,特別是部分家長還經常在孩子面前玩手機和電腦,這些都是不可取的,家長要給予孩子好的學習環境。
  • 家長要注意這4個前提條件,孩子才能學好英語
    如果孩子記憶的東西超出了他現在的承受能力,則孩子學英語的質量將大大降低。不僅背誦的速度越來越慢,而且還影響了孩子學習英語的興趣。因此,父母不應過度追求孩子的英語成績,培養孩子的興趣才是主要的。那麼到底該怎麼讓孩子學好英語?家長們來看看這四個前提條件吧。
  • 孩子要快樂 家長該思考什麼(組圖)
    估計很多家長看到這個數字都會覺得慚愧。  如果我們的孩子從幼兒園時期就忙著念小學課程;如果我們的孩子,將業餘時間都用在穿梭於各種「興趣班」、「特長班」和「提高班」上;如果我們的孩子,善於掌握各種「知識」和「能力」,卻分不出海棠和茉莉,認不出喜鵲和麻雀,聽不懂溪水和流泉,不知道蚱蜢怎樣跳,蒲公英怎樣飛……這樣的童年,能有那麼多快樂的回憶嗎!
  • 孩子動不動就情緒失控?家長要建立好「情感連接」,解救孩子情緒
    今天早上送孩子去上學,在門口看到一個場景。一位媽媽送兒子去上學,孩子下車的時候狀態還挺好的。結果媽媽牽著兒子到門口,打算讓兒子自己進去的時候,兒子突然抱緊媽媽,不讓媽媽走了。媽媽被兒子突然抱住,雖愣了下,但也知道孩子想要什麼。溫聲對孩子說:"你乖乖進去上課,今晚媽媽給你做好吃的。"可是孩子還是緊緊抱著媽媽不放手。
  • 從拒絕到敢於表演,家裡有膽小不自信的孩子,父母要學會點燃希望
    在《親愛的小課桌》中,一年級的男孩徐敬凱三番五次的拒絕上臺表演節目,孩子最大的問題是不自信,而這種不自信來自於家長的否定。第一期中,徐敬凱被稱為「一問三不知」,面對老師的提問,全部用不知道來回答。在小朋友的自我介紹中,徐敬凱依然用了不知道來回答。
  • 孩子的問題在家長身上,培養優秀的孩子從下面的方法入手
    瑾蘭:我也這樣認為,也想不出什麼好的辦法,我不是個智慧的媽媽,我很苦惱,我的脾氣不好,在家裡她不與我正面衝突,但她不聽我的,她爸爸在外地上班,工作很忙,即使回家他也不會教孩子,孩子的事情都是我一個人帶,時間一長我母女的感情也不太好,她不與我頂撞但也不聽我的,我就生氣,於是見到她就想嘮叨,無法控制的那種。不見到她時我就很理智但一見到她就無法控制地去嘮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