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我們如何定義「生命」

2021-01-10 南方都市報·奧一網

    託比亞斯·格雷厄姆的作品《神經風景》。

    南都訊 記者黃茜發自北京 當人工智慧佔領地球,當未來某天人類停止繁衍,未來的生命將以什麼形式存在?9月5日開幕的第二屆北京媒體藝術雙年展以「後生命」(post-life)為主題,探討「血肉之軀」以外另一種智慧存在的可能。

    展覽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行,包括主題展覽、實驗空間、超連結展、試聽演出、主題論壇、工作坊六大模塊,集中呈現藝術家在藝術與科技領域的跨學科藝術實驗。展廳化作弗蘭肯斯坦的實驗室,「生命」的意義在這裡被拆解、戲擬和大膽地再造。展覽持續至9月24日。

    數據生命、機械生命、合成生命

    本屆雙年展策展人之一陳小文表示,在人與機器、信息高度融合的時代探討生命的話題,應將人體看成是一個可分配意識和生命的系統:生命的一部分存在於肉身,一部分存在於機器,另有一部分存在於人和機器親如手足的關係之中。

    「這似乎帶來一種變化:肉身體驗與計算機模擬之間已經沒有什麼實質意義上的不同。我們希望借用『後生命』———北京藝術雙年展中藝術家和科學家的實踐,告訴大家『後生命』並非意味著肉身生命的結束,而意味著傳統意義上對生命唯一定義的終結。」陳小文說。

    「後生命」主題展分為「數據生命」、「機械生命」、「合成生命」三個部分,從存在於算法中的虛擬生命、基於機械構架的仿生生命,以及作為介於生命定義模糊邊界的合成生命來闡釋生命這一主題。作品類型包括但不限於動態影像、互動裝置、沉浸式藝術、生物藝術、機械裝置、聲音視覺、網絡藝術、聲音藝術和混合媒介等。

    美術館二層展廳搭建起黑色的塑膠甬道,當中隔出類似細胞形狀的展陳空間。託比亞斯·格雷厄姆的《神經風景》是用數字重建的神經元的視覺解釋。作者說:「我想通過將神經元數據轉換為虛構的景觀來將心靈的無形性與其潛在的物理對應物進行對比。」

    日本藝術家山口崇洋設計了一款《無感塗鴉機器人》。機器人的手臂以雙擺的混合運動畫下千變萬化的線條。這件作品去除了人類的肉體和精神要素,僅靠提煉繪畫的運動狀態模仿塗鴉行為。它所提供的警示在於:在人工智慧日益發達的未來,即便藝術也可能不再是人類的專屬。

    我們對生命的邊界

    依然一無所知

    還有一些作品對生命科學的前沿進行了批判性的探索。大型沉浸式裝置《心房》意在觸及器官移植和生死之間的模糊門檻。該作品由一個多通道視頻投影、一個用於現場演示的全功能心臟輸液設備,聲景及單通道視頻構成。作者之一蓋爾·普利斯特是一名科學家、臨床醫生和聲音藝術家。

    廣東藝術家梁文華則為觀眾提供了一款色香味俱全的《基因湯》。他將從唾液中粗取D N A這一化學實驗裡所用的試劑全部替換成可食用的溶液,最後得到一碗類似石榴汁的飲料。或許在藝術家眼裡,未來人類的基因信息,便像這碗飲料一樣可以隨處販賣。

    生物基因、人工智慧和機器人等科技的飛速發展,帶來的不僅僅是「生命」概念的延擴,人與自身、與萬物、與無限的時空之間的關係,或許都將面臨重大的調整。正如雙年展總策展人、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院長邱志傑所說,「生命只是一種不斷進化的關係和一種此起彼伏的形式,以及一種自我感知的能力。我們傳統上認為非生命的要素,其實始終是構成我們生命本身的東西。」而「後生命,表達的是這樣一種謙卑:那就是我們對什麼是生命的邊界,依然一無所知。」

相關焦點

  • 我們應如何定義生命?
    而對於擁有這些擴展版合成DNA代碼的細菌,我們又該如何看待它們的狀態呢?人們已經針對生物生命的精準定義開展了長達幾百年的探討和辯論,但目前仍未有定論。對生物生命的定義不僅僅是一項學術練習。有人可能會說,定義只能用人類自己的語言闡述詞句的含義,而不能告訴我們世界的本質究竟為何物。要想給人格下定義,當然還有法律和道德方面的問題需要考慮,但這些超出了這篇文章的探討範圍。
  • 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我們應該如何,定義生命的好壞?
    如何去定義好人和壞人?如果我們說別人是壞人,說明我們也不是好人,對彼此都不是好事。如果我們說別人是好人,對雙方也可能造成不好的結果。我們應該如何的定義這個好壞?世界上有好人和壞人嗎?為什麼我看不見世界上,有好人和壞人?其實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區別。只是,偏向於惡 或 偏向於善。
  • 我們要改變搜尋外星人的方式,從宇宙學角度定義生命
    在地球上,我們不是通過大氣層副產物來識別生命特徵,事實上,我們目前的生物特徵沒有一個能揭曉核心問題:我們是如何存活下來的?我們的生物特徵並不是生命的決定性標誌,因為我們對生命究竟什麼,並沒有一個連貫清晰的理論認知。
  • 我們要改變搜尋外星人的方式,從宇宙學角度定義生命!
    金星潛在生命製造磷化氫產生的觀點爭議,將成為未來幾十年天體生物學家面臨的危機縮影,這是關於最新發現和持續性爭議的一場戰爭,在另一顆行星上發現生命對於人類來說應該是一個重大事件,但任何宣布的地外生物特徵檢測消息都不會是一個裡程碑,而會帶來混亂,因為科學家們不會就某項重大發現達成一致觀點。
  • 重新定義生命?理論物理學家如何幫助發現外星生命
    在美國科學家們傾向於尋找與地球上的生命有某種相似之處的生命跡象。但是,遵循這種對生命的狹隘定義可能是我們還沒有找到外星人的原因。我們真的是獨自在宇宙中,還是我們根本不知道我們在尋找什麼?一些研究人員說,如果科學家們能找到一個不那麼「以地球為中心」的生命定義,那麼找到外星人可能會有更好的運氣。換句話說,科學家需要擴大搜索範圍,以解釋外星生命可能與地球上的生命沒有任何共同之處的可能性。
  • 我們把外星生命衝進了下水道?衛報:定義什麼是生命很重要
    但是,除非我們清楚地知道什麼是「生命」,否則這些搜索任務中的任何一個可以正常工作嗎?NASA下的非官方的工作定義是「一個能夠適應達爾文進化論的自我維持的化學系統」。劍橋大學的動物學家Arik Kershenbaum說:「NASA需要一個生命的定義,這樣它就知道如何建造探測器,以及在執行任務時使用什麼樣的儀器」。
  • 尋找最小的生命單元:生物的「個體」如何定義?
    再者,如何可以在不依靠細胞膜等特徵的情況下識別個體?過程 > 物質在定義生物個體時,學者一般傾向於可以觀察和測量到的證據。細胞以膜為界,動物以皮膚為界,我們可以對DNA進行測序,並在這些序列中劃分基因。但這不是觀察生物的唯一方法——也不是最好的方法。
  • 是我們定義了時間,還是時間定義了我們?
    因為,覺得被我們所定義的東西「捆綁了」,讓人很沒有自由,也覺得很沒有意義。過好每一個當下,每一天按照自己開心的來安排自己的生活,對於我來說比數算時間來得更自由、更快樂! 我們已經習慣了給很多東西下定義!
  • 如何定義雲計算的未來
    如何定義雲計算的未來 SiliconANGLE 發表於 2020-12-03 12:01:34 在建立一個可以在一夜之間將商品運送到大部分發達國家的全球電子商務帝國的過程中
  • 人工智慧讓未來的生命重新定義,去找有趣的靈魂
    對生物未來的定義有了新的認識。40萬年前,就有了生物的生命。從10萬年前開始,也就是人類誕生以來的這個階段,人類重新設計自己的軟體,比如學習語言、技能等複雜的能力,也在不斷重塑著自己的世界觀和目標。在人工智慧重塑的科技階段,生命不僅能極大地重新設計自己的軟體,還能重新設計自己的硬體,實際上人類進化的過程一直沒有停止過。
  • 巴夏:生命的定義
    巴夏:你是說,尋找太陽系之外的生命嗎?問:在科學界,關於「生命是什麼」也是有做定義的巴夏:在你繼續之前,我可以問你一個問題嗎?問:好的巴夏:我出現在這裡,對你來說,是不是一種「異端邪說」呢?問:不,不再是了巴夏:謝謝!
  • 《風雨哈佛路》:生命的意義,只能由我們自己定義
    02面對生活的不如意,我們常常會選擇抱怨,為什麼我們沒有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當中?為什麼父母給不了我們更好的生活?莉絲的原生家庭甚至連最基本的溫飽都不能滿足她,父母吸毒,讓這個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加舉步維艱。但是莉絲從來沒有抱怨過,即便生活貧窮,即使一度迷茫,她也從未放棄過希望,用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哈佛大學。
  • 如何定義「生命」?具有高度智能,能自我「繁殖」的機器人是否可以...
    有人覺得機器人沒有生命的關鍵在於:機器人是人製造的機器。也就是機器是製造出來的東西,怎麼會有生命呢。 到現在: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都還理不清楚。生命的起源問題至今都還回答不了。人家機器人要是能自行繁殖了,我們又憑什麼說它不是生命。人機大戰都會一觸即發了吧。
  • 未來人工智慧將與人工生命融合
    要開始解釋這個領域,很自然就要先解釋我們所說的「生命」究竟是什麼意思。你可能認為這個問題在很久以前就已經解決了:生命是指某種生長和繁殖的東西是活的。但是,這個定義與「生命」這個棘手的科學真相還有相當的距離。許多電子遊戲都模擬了生長和繁殖的動物,儘管你肯定會發現有人會爭辯說這些動物是活著的,但大家普遍認為「生長和繁殖」不足以定義「活著」。
  • 生命的定義和本質
    但,《現代漢語詞典》和百度對「活動」的定義是:「動彈、運動;為某種目的而行動」。問題自然就出來了,植物人雖然不能活動,卻是是有生命的。可見,《詞典》和百度對生命的定義是不正確的。克服二者的缺陷,我認為生命應該是生物體所具有的存活能力,這個定義突出了「活」,剔除了「動」,至於存活的標準,當屬生物學的範疇,在此不再多敘。
  • 地球上的生命到底如何誕生的?60多年前的實驗讓我們腦洞大開!
    為了找到答案,我們必須首先準確地定義什麼是生命,最重要的是找到生命起源所需要的最基本的元素。 要定義生命十分困難,換句話說,我們還不知道如何用嚴格的術語來定義生命。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一粒沙子是沒有生命力的,這一點我們都同一,就像一塊石頭,而我們是有生命的,我們也都同意這一點,但是對於病毒,它是否有生命並沒有清晰的定義,我們不知道該如何定義它。
  • 科學家成功復活死亡豬腦,未來死亡該如何定義?
    2016年耶魯大學的Sestan在一些腦組織標本中發現有大量可活動細胞,甚至還有部分神經電活動,這讓Sestan想嘗試在已經定義腦死亡的大腦組織裡能否恢復部分功能,Sestan為此特意開發了一套名為BrainEx的體外灌注系統,一種模擬腦部血液灌注用來觀察死亡腦組織出現的變化跡象。
  • 生命是什麼?聖塔菲研究所提出「個體信息理論」,重新定義個體生命
    但在對生命本質探索中,科學上個體的概念一直模糊不清,既沒有通用定義,也沒有明確劃分標準。最近聖塔菲研究所現任所長 David Krakauer 發表了一篇文章,基於過程哲學和演化格式塔方法,他認為個體是一種能將自身信息從過去傳播到未來、並保持一定時間完整性度量的集合體,並用資訊理論給出了概念的形式化定義。
  • 智能時代,如何定義人類的生命?
    電影《尋夢環遊記》對死亡的定義是,真正的死亡是當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記著你時。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金庸和斯坦李的肉身與社會人格的死亡,並不意味著他們在這個世界上消失。我們在網絡上「聽」到金庸先生的呼吸停止,「看」到他的殯葬,但是他給我們帶來的那些作品,仍然以各種各樣的媒介存在於世間,這些媒介不需要以他的肉體為支撐,他的逝去與否對我們認識他並沒有差別,我們依然可以「閱讀」他。
  • 你是如何定義時間的流逝的?
    你是如何定義時間的流逝的?看到這個問題,我就想問,我們為什麼要去定義時間的流逝呢?這根本就是一個不需要做的事情。它愛流逝就流逝唄。你定義它,只能讓你感到時間無限延續,而個人是多麼無力。你定義時,很可能會回憶過去。會不會想起那首歌,「時間一去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回憶甜蜜,會讓你感到當下的悲涼;回憶悲傷,會讓你本來好的情緒陷入低谷,或者本就不好的情緒更加悲觀。過去不過是一支精神安慰劑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