託比亞斯·格雷厄姆的作品《神經風景》。
南都訊 記者黃茜發自北京 當人工智慧佔領地球,當未來某天人類停止繁衍,未來的生命將以什麼形式存在?9月5日開幕的第二屆北京媒體藝術雙年展以「後生命」(post-life)為主題,探討「血肉之軀」以外另一種智慧存在的可能。
展覽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行,包括主題展覽、實驗空間、超連結展、試聽演出、主題論壇、工作坊六大模塊,集中呈現藝術家在藝術與科技領域的跨學科藝術實驗。展廳化作弗蘭肯斯坦的實驗室,「生命」的意義在這裡被拆解、戲擬和大膽地再造。展覽持續至9月24日。
數據生命、機械生命、合成生命
本屆雙年展策展人之一陳小文表示,在人與機器、信息高度融合的時代探討生命的話題,應將人體看成是一個可分配意識和生命的系統:生命的一部分存在於肉身,一部分存在於機器,另有一部分存在於人和機器親如手足的關係之中。
「這似乎帶來一種變化:肉身體驗與計算機模擬之間已經沒有什麼實質意義上的不同。我們希望借用『後生命』———北京藝術雙年展中藝術家和科學家的實踐,告訴大家『後生命』並非意味著肉身生命的結束,而意味著傳統意義上對生命唯一定義的終結。」陳小文說。
「後生命」主題展分為「數據生命」、「機械生命」、「合成生命」三個部分,從存在於算法中的虛擬生命、基於機械構架的仿生生命,以及作為介於生命定義模糊邊界的合成生命來闡釋生命這一主題。作品類型包括但不限於動態影像、互動裝置、沉浸式藝術、生物藝術、機械裝置、聲音視覺、網絡藝術、聲音藝術和混合媒介等。
美術館二層展廳搭建起黑色的塑膠甬道,當中隔出類似細胞形狀的展陳空間。託比亞斯·格雷厄姆的《神經風景》是用數字重建的神經元的視覺解釋。作者說:「我想通過將神經元數據轉換為虛構的景觀來將心靈的無形性與其潛在的物理對應物進行對比。」
日本藝術家山口崇洋設計了一款《無感塗鴉機器人》。機器人的手臂以雙擺的混合運動畫下千變萬化的線條。這件作品去除了人類的肉體和精神要素,僅靠提煉繪畫的運動狀態模仿塗鴉行為。它所提供的警示在於:在人工智慧日益發達的未來,即便藝術也可能不再是人類的專屬。
我們對生命的邊界
依然一無所知
還有一些作品對生命科學的前沿進行了批判性的探索。大型沉浸式裝置《心房》意在觸及器官移植和生死之間的模糊門檻。該作品由一個多通道視頻投影、一個用於現場演示的全功能心臟輸液設備,聲景及單通道視頻構成。作者之一蓋爾·普利斯特是一名科學家、臨床醫生和聲音藝術家。
廣東藝術家梁文華則為觀眾提供了一款色香味俱全的《基因湯》。他將從唾液中粗取D N A這一化學實驗裡所用的試劑全部替換成可食用的溶液,最後得到一碗類似石榴汁的飲料。或許在藝術家眼裡,未來人類的基因信息,便像這碗飲料一樣可以隨處販賣。
生物基因、人工智慧和機器人等科技的飛速發展,帶來的不僅僅是「生命」概念的延擴,人與自身、與萬物、與無限的時空之間的關係,或許都將面臨重大的調整。正如雙年展總策展人、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院長邱志傑所說,「生命只是一種不斷進化的關係和一種此起彼伏的形式,以及一種自我感知的能力。我們傳統上認為非生命的要素,其實始終是構成我們生命本身的東西。」而「後生命,表達的是這樣一種謙卑:那就是我們對什麼是生命的邊界,依然一無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