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時代,如何定義人類的生命?

2020-12-05 蘇州自主創新服務超市

「我並不熟悉他,但我感到悲傷」

10月30日,金庸老先生去世,享年94歲。11月13日,漫威之父斯坦李去世,享年95歲。

兩個時間點相隔如此近,各類網絡文章也讓人恍惚。眾多媒體開始談論「東方再無江湖,西方再無漫威」「斯坦李是西方的金庸」等等,我身邊的一位金庸迷在老先生去世後說:

「我幾乎不願意點開任何一篇文章看,光看標題就覺得都不過是蹭熱點罷了」。

當網絡逐漸侵入我們的生活時,我們發現,名人離世後總能帶來一波「雲戴孝」的風氣,兩位老先生去世之後,媒體一哄而上,此後,又作鳥獸散。各類社交媒體上,網友紛紛站出來悼念,「掛」滿R.I.P字樣或是蠟燭圖標,即便是不熟悉他們的人,也在網絡這一戲臺上看戲或唱戲。

看戲的人由此第一次認識了金庸、斯坦李,或者就站著吃瓜,唱戲的人或許開始追憶往昔,情懷滿滿。至於,偽裝的人,也算是獲得了一次扮演理想化自己的機會了。

美國學者史蒂芬森提出的遊戲論指出,傳播本身就是一種體現受眾高度自主性和主觀性的「遊戲」。按照傳播的遊戲理論的說法,我們在閱讀新聞的時候,其實已經在給自己設計遊戲規則,並進行自我身份的設定。

我們閱讀嚴肅新聞的時候,很多人「都裝作守靈人那般悲傷,但是又樂在其中。」我們切換於網絡虛擬空間的各個不同場景之中,扮演每個場景適合的情緒所有者,看到悲傷的消息時,面布憂愁,轉眼又因為一個表情包而狂笑一番。

我們真的失去了他們嗎?

金庸早已不再發表武俠小說,斯坦李也已離開漫威多年,但就像上述微博網友評論所說一般。金庸的作品依舊可以被讀,影視劇依舊可以被改編,我們依舊可以從書籍影視中感受其精神的光輝。

那些紛紛惋惜的媒體,與其說它們感嘆武俠或超級英雄的消逝,不如說是在追憶自己曾經熱忱於閱讀與一身俠氣的青春。

電影《尋夢環遊記》對死亡的定義是,真正的死亡是當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記著你時。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金庸和斯坦李的肉身與社會人格的死亡,並不意味著他們在這個世界上消失。

我們在網絡上「聽」到金庸先生的呼吸停止,「看」到他的殯葬,但是他給我們帶來的那些作品,仍然以各種各樣的媒介存在於世間,這些媒介不需要以他的肉體為支撐,他的逝去與否對我們認識他並沒有差別,我們依然可以「閱讀」他。

對於名人、明星,我們往往藉由其作品或網絡上鋪天蓋地的信息認識他們,拼湊出我們心中的他們,在其死亡之後我們繼續製造他們,仿若他們一直從未逝去。他們呼吸停止的時候,媒體甚至更熱衷於傳遞名人的傳記與作品。

看起來,他們一直並未離開。

身體的意義何在

智能時代,我們樂此不彼地在網上參與各種狂歡,這些活動的「盛況」在現實生活中或許並不存在,但我們仍然享受這些由虛擬信息拼湊出來的自己,並在虛擬空間中遊刃有餘。媒介似乎已經到了一種無縫不入的境地,無論我們的身體在不在場,我們仍然可以穿梭於各個空間,那麼當若干年以後,我們死去之後,我們的身體消失之後呢?

騰訊大家的一篇文章《所有的微信好友頭像終將黯淡,只是你未必看得到終局》下有網友評論

很多人和這些評論者有同樣的體會,我們可能依然收到逝去同事的生日提醒,如果不是熟悉的人,甚至不會發現他(她)已經離開世界了,或是好友過世以後,我們走過他們在網際網路上留下的足跡憑弔他們,試圖以信息來還原記憶裡曾經鮮活的他們。

這樣的文字讓人感到既暖心又細思極恐,以往死去的人們只存在於我們的記憶之中。現在對於不少人而言,很多朋友僅限於虛擬空間的交流了,在這些交流中,我們試圖拼湊自我與他人,身體已然不必在場,那麼身體存在的意義呢?

《Her》

《黑鏡》第二季第一集

電影《Her》中大數據根據男主的個人信息為他匹配了一個完美契合他自身的女友,沒有身體只有聲音,但足以讓他陷入愛情。

《馬上回來》中女主的未婚夫意外身亡,因為他是個重度網絡用戶,智能系統得以根據他在網上留下的點點滴滴打造一個幾乎和他一模一樣的人工智慧。真正的他已經死去,但卻仍然可以被「製造」出來。

試想將來,倘若我們的科技發展到影片所構想的那種程度,數位技術開始全面滲透進生活時,我們在網絡上貢獻的信息足以支撐整個人,那麼是否個人的身體將沒有存在的必要,甚至身體同樣可以被訂製而成。

這為當下的社會提出了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未來我們如何和人工智慧打交道?如何看待個人逐漸被信息化?在傳播中身體存在的價值與意義是什麼?

約翰·彼得斯在《對空言說》中談到:「如果我們認為交流是真實思想的結合,那就低估了身體的神聖。雖然這個時代技術已經可以充分地模擬人體,但身體是否真正在場仍然具有重要意義。

在書中,他認為模擬的媒介所產生的「幽靈」是由我們具有期待的對話產生的,而不是物體真正的客觀屬性。前面提到的兩部影視最後,也表達了人的身體與「人工智慧」完美結合的不可能性,即便數據製造出了一個逝去的人,但「它」沒有過去,也無法創造回議,它擁有信息,可信息不是記憶。

處在這一時代,最讓人焦慮但也最幸運的是,我們見證網絡、人工智慧帶來的改變,我們看不到結局但卻能對結局做自己的幻想。

或許,讓人更樂觀一點的是,我們在悼念一個個名人的時候,我們憑著他們的作品,憑著他們的經歷,懷著對他們的敬意,去紀念。就好像很多年後,我們或我們的親人朋友,會看著對方在網絡上留下的點點滴滴憶起年少時光,其實一切也有未曾變化的地方,就像我們曾經撫摸著一些泛黃的照片,懷有對逝去親友的感激與懷念之情。

但記住,永遠,信息無法成為記憶,虛擬的狂歡未必能獲得值得珍惜的回憶,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建立在於真實的存在與珍惜。

文章轉載至北大新媒體,聯繫侵刪

相關焦點

  • 重新定義生命?理論物理學家如何幫助發現外星生命
    它可能是介於生物和技術之間的東西,或者是人類還無法理解的世界之外的東西?在美國科學家們傾向於尋找與地球上的生命有某種相似之處的生命跡象。但是,遵循這種對生命的狹隘定義可能是我們還沒有找到外星人的原因。我們真的是獨自在宇宙中,還是我們根本不知道我們在尋找什麼?一些研究人員說,如果科學家們能找到一個不那麼「以地球為中心」的生命定義,那麼找到外星人可能會有更好的運氣。
  • 薦書|生命3.0:人工智慧時代的人類身體進化史
    生命未必由血肉之軀構成。換言之,作者認為人工智慧最終將發展為生命的更高形態,讓人類有望在上億年的尺度中實現繁榮。生命的三個階段,《生命3.0》一場討論,關乎所有人的未來史蒂芬·霍金,雷·庫茲韋爾都在評論中認同作者的這個觀點:與人工智慧相伴的生命的未來,是我們時代最為重要的討論。
  • 我們應如何定義生命?
    北京時間5月1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凱斯西儲大學的研究人員們正在致力於打造具有出色情緒智能的機器人。他們正在對人工智慧進行改進,力圖創造出能夠實時讀取人類情緒的下一代個性化機器人。那麼,人工智慧機器人的下一步是什麼呢?如果它們能夠模擬生物,我們能否授予它們作為生物的資格?甚至能否授予它們人格呢?
  • 如何定義「生命」?具有高度智能,能自我「繁殖」的機器人是否可以...
    有人覺得機器人沒有生命的關鍵在於:機器人是人製造的機器。也就是機器是製造出來的東西,怎麼會有生命呢。 到現在: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都還理不清楚。生命的起源問題至今都還回答不了。人家機器人要是能自行繁殖了,我們又憑什麼說它不是生命。人機大戰都會一觸即發了吧。
  • 未來,我們如何定義「生命」
    南都訊 記者黃茜發自北京 當人工智慧佔領地球,當未來某天人類停止繁衍,未來的生命將以什麼形式存在?9月5日開幕的第二屆北京媒體藝術雙年展以「後生命」(post-life)為主題,探討「血肉之軀」以外另一種智慧存在的可能。
  • 以數據為中心的智能架構 看英特爾如何多維定義
    這一猜想從AI的概念誕生以來就未停歇,之後人們看到了無人駕駛、無人機,以及各種形態的智能機器,它們甚至可以通過神經網絡模仿人類的動作甚至是思維。這一切的背後都要得益於流動的數據,其記錄著每一個個體的動作和想法,而讓這些信息產生價值的必要因素無外乎三點:數據儲存放在什麼地方?如何抵達計算中心?又該怎樣被使用?
  • 鄭戈:機器算法時代,如何定義「人的尊嚴」?丨燕京書評
    個人權利與集體公共利益衝突時,該如何平衡?「人的尊嚴」又是什麼? 2020年,「無語之年」。在即將過去的一年裡,時代的車輪,實際上陷落在泥淖一般,既讓世界重歸陌生,也讓世界重返熟悉。實際上人類其他的世代一樣,人類眼前的危機,既使我們乘勢反覆咀嚼走過的路,也能使我們藉機探觀未來的道。曾經,我們被時代強行植入得太快,忽略了太多的問題;如今,我們被迫停滯在歷史的慣例。
  • 信息與生命的聯繫:科學家定義信息,可能掀起社會哲學驚濤駭浪
    可是,生活在資訊時代的我們,也許並沒有幾個人能回答上來。「信息」得到嚴謹的定義,是上世紀中葉發生的大事。這件事有多大?如同幾百年前牛頓力學誕生時的情境,當時「運動」(Motion)這個詞被亞里斯多德賦予了太多的意義,一切事物(包括生命)的移動、變化、增減、生滅皆是運動。
  • 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我們應該如何,定義生命的好壞?
    如何去定義好人和壞人?如果我們說別人是壞人,說明我們也不是好人,對彼此都不是好事。如果我們說別人是好人,對雙方也可能造成不好的結果。我們應該如何的定義這個好壞?世界上有好人和壞人嗎?為什麼我看不見世界上,有好人和壞人?其實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區別。只是,偏向於惡 或 偏向於善。
  • 人工生命:模擬智能的社會互動
    劉偉教授認為,社會環境中的類人互動對類人智能的形成至關重要。人工生命(Artificial Life,AL),也稱「數字生命」,是人工智慧的一個分支,主要利用多智能體系統模擬自然界的進化和相互作用過程,而系統中的諸多分類模塊正好可以模擬某些互動過程。人工智慧的研究難以離開人工生命,人工生命可能是一條通向人類智能水平的可選路徑。
  • 智能電動時代如何「和用戶在一起」?領克做給你看
    隨著智能電動汽車的興起,汽車圈開始流行一句話叫「軟體定義汽車」。但似乎很少有人關注軟體又由誰來定義?工程師?供應商?還是主機廠?這些可能都會影響軟體定義,但在一品君看來最核心的「定義者」應該來自用戶。未來車企能否真正「和用戶在一起」將是決定能走多遠的關鍵。那麼問題來了,如何「以用戶為中心」呢?
  • 品牌生命體——曾大獅重新定義新時代品牌營銷
    但曾大獅想跟大家說的是,無論社會如何變化,我們只需要抓住變化背後的「道」,甚至把握未來趨勢之「道」,順「道」而為,便可輕鬆馳騁市場,駕馭用戶,玩轉營銷。為此,曾大獅在經過多年品牌營銷全案策劃服務經驗和對宏觀大環境、市場、用戶等研究後,系統性提出和創立了各種前沿的實效實戰的品牌營銷思維、方法論和工具。在此先分享一個我首創提出的新時代全新品牌營銷體系——「品牌生命體」。
  • 軟體定義汽車時代 傳統汽車如何突圍?
    如果說在特斯拉誕生後的12年中,傳統汽車廠商在漠視和猶疑中「沉睡」,那麼現在,是時候清醒了,軟體定義汽車的時代來了。汽車廠商的焦慮與枷鎖長久以來,汽車被認為是機械硬體產品,當它被交到消費者手中時,汽車廠商的服務就結束了。
  • 人擇原理:宇宙是被人類(智能生命)所選擇的嗎?
    為了創造這樣的一個世界,其應該精確地適應每一個細節,以實現人類的有序發展」。 1957年,羅伯特迪克寫道:「現在宇宙的時代不是隨機的,而是由生物因素決定的。」物理基本常數的值的變化將使人無法考慮這個問題(為什麼基本常數的值的變化使人無法考慮這個問題?因為基本常數值的變化,導致宇宙可能形成不了人類。也就沒人來考慮這個問題)。
  • 軟體定義衛星,智能引領航天
    自1957年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以來,人類探索太空的腳步從未停止。截至2018年11月,人類先後向太空發射了近5000顆人造衛星。但這些衛星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它們都是為特定任務專門定製,功能單一,用戶單一。
  • 人工智慧讓未來的生命重新定義,去找有趣的靈魂
    不管你有沒有教育背景,不管你是有沒有工科的背景,還是做社會學研究的,不管你是學者還是普通人,人工智慧都是人類生活一個共同的話題。大家對人工智慧這個新玩藝兒,似乎多多少少都有了一些興趣。最近,我聽了一位專家的講座。對生物未來的定義有了新的認識。40萬年前,就有了生物的生命。
  • 人類是否是宇宙的唯一,外星的智能生命又在何處?
    人類從觀測宇宙到現在的太空探索,無一逃不過一個重要的事實,地球的生命是否是唯一,而人類是否被造物主所偏愛。目前在宇宙行星上尋找智能生命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方法是掃描天空,尋找來自空間的信號,這些信號是由智能生物創造的。另一種方法是掃描天空,尋找看上去適合居住的系外行星的證據。凱林斯建議一種將這兩種方法結合在一起進行邏輯系統的搜索,而外星智能生命的尋找就是運用博弈論中固有的一些邏輯。
  • 人類迫切需要不同的思維——異類智能
    想要真正解決當前關於量子引力、暗能量以及暗物質高深複雜的謎團,我們可能需要人類以外的其他智能。並且想要解決這些問題帶來的更為困難的極端複雜問題,我們或許需要更不同、更複雜的智能。實際上,我們可能還要發明中間水平的智能,來幫助我們設計那些我們無法獨自設計出來的更精密的智能。
  • 人工智慧:人類是高估了自己還是低估了機器的智能?
    遠古時代,人類的科技文明僅限於遠觀星象,服務於皇權統治,儘管西方出現了像哥白尼等科學家,認為地球並非宇宙的中心,然中國皇帝也好,西方教皇也好,一律認為自己才是世界的中心,無論土地,財富或者智慧都是這個世界的主宰。
  • 人類是怎麼被「創造」出來的,人類也能創造智能生命嗎?
    宇宙是如何誕生的?生命的起源是什麼,尤其是人類?直到最近幾個世紀,科學才開始為解決這些問題作出自己的貢獻。神學家相信生命是最偉大的奇蹟,人是「上帝」的宇宙總體計劃的最大成就。「上帝」將無生命物質的分子四處擺動,創造了一個生物,並巧妙地操縱了類人猿的基因結構,從而創造了人類。進化論認為生命是純粹的、自然的物理和化學活動的結果,而人類是長期曲折進化的最終產物。隨著科學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