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從觀測宇宙到現在的太空探索,無一逃不過一個重要的事實,地球的生命是否是唯一,而人類是否被造物主所偏愛。
宇宙的某個角落真的有和我們一樣的智慧生物嗎,它們的生活又是怎樣的,直到現在,人們也依舊無法接觸到任何一個智能生物。
而在此時,事情卻有了轉機,曼徹斯特大學的一位天文學家凱林斯開發了一種在其他行星上尋找智能外星生物的方法,該方法涉及到博弈論,他寫了一篇論文,描述了他的想法,並將其上傳到arxiv預印伺服器上。
目前在宇宙行星上尋找智能生命的方法有兩種。
一種方法是掃描天空,尋找來自空間的信號,這些信號是由智能生物創造的。
另一種方法是掃描天空,尋找看上去適合居住的系外行星的證據。
凱林斯建議一種將這兩種方法結合在一起進行邏輯系統的搜索,而外星智能生命的尋找就是運用博弈論中固有的一些邏輯。
凱林斯首先指出,地球上的科學家之所以沒有發現其他行星上的生物發出的信號,是因為他們沒有發送過任何信號,因為他們擔心這樣做會引起不友好的對手的注意。
他進一步建議,如果其他人在那裡,他們可能會像我們一樣全神貫注地傾聽,這導致了SETI悖論,在這個悖論中,每個人都在傾聽,但沒有人發送。
這也導致了這樣一個悖論如何才能得到解決的問題。他指出博弈論建議雙方應達成某種共識,獲得更多信息的一方應首先向另一方發送信息。
凱林斯還建議,在這種情況下,雙方都應該嘗試使用他所描述的「公共分母信息」來決定是否向目標發送信號。
他指出,這類信息應以任何一方都能識別的形式提供,他進一步指出,這種信號應該從一些非常基本的東西開始,比如傳輸,信號強度(當一顆行星在其恆星前面移動時被它阻擋的星光的數量)之類的。
因為這樣的信號是最容易測量的,也是獨立於任何生命形式,可能是居住在一個特定的星球,這種方法也會將搜索範圍縮小到以下幾個方面:行星與我們的恆星相比,它們位於一個相對於恆星的平面上,反之亦然。
他的結論是,按照這樣一種基於現有數據的方法,搜索範圍將縮小到一顆系外行星:K2-155 d。他建議說,因為它對我們來說比相反得更明顯,所以我們首先發送一個信號,然後觀察和傾聽任何答覆。
最後根據固有信息去判斷行星是否存在著智慧生命。
其實早在中國天眼建立的時間段內,已經收到了一組30億光年外的外星信號,截止目前,科學家也在解析這段信號到底意味著什麼,人們是否能真正找到外星生命,而在尋找的途中,是否又會遭遇黑暗森林法則。
當然,隨著中國空間站的正式建立,終究有一天,先人們的太空探索會為人類解析更多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