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月24日報導 美媒稱,尋找地外生命,是人類最激動人心的嘗試之一。與之相關的所有一切都在井然有序的進行中,我們正在一點一點地理清頭緒:在人類所居住的太陽系外,越來越多的星球正在進入我們的視線範圍。
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1月22日發表題為《研究:人類沒有發現外星生命可能是因為它們都死了》的文章稱,很快,詹姆斯·韋布太空望遠鏡就會令我們得以窺見遙遠天宇那些史無前例的奇妙景象。我們將機器人送上了火星,以尋找這顆紅色星球遠古宜居的蹤跡。我們的射電望遠鏡對準了神秘的星球,以傾聽那些喧囂嘈雜的來自外星文明的聲音。
然而儘管如此,我們連個外星微生物的影子都沒找到。那麼,大家到底都在哪呢?
在英國《國際天體生物學雜誌》上發表的一篇最新研究論文中,來自國立澳大利亞大學的研究人員提出了這樣一個可能性:或許我們周圍星球的所有生命體早已經歷了繁盛和消逝——它們來了,然後又走了。
這並非是新觀點。我最喜歡的歌曲之一唱的便是這個觀點:蒼穹浩瀚,時間無限,因而任何生命形態(無論是智能還是其他形式)想要和我們碰面都不容易。這是費米悖論的標準答案。費米悖論指的是宇宙中近似地球的星球無數,而近似人類的生命體卻不見蹤影這對矛盾的存在。
新研究又向前邁進了一步,給出了這樣的解釋:生命形態在進化過程中通常相當脆弱,它們往往無法順利度過初始階段,在「嬰兒期」就夭折了。
換言之,或許在太陽系其他行星上,曾經存在過各種微生物生命形態,而它們都只是曇花一現,沒有機會進化成為智能生命體。
你可以將之歸咎為氣候變化,而實際情況是早期有機體無法改變所在星球那變幻莫測的氣候。
研究論文的第一作者阿迪蒂亞·喬普拉說:「處於初始階段的行星環境大都不穩定。要想創造一個宜居星球,生命體需要對水和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進行調控,以保持星球表面溫度的穩定。」
研究人員認為,地球之所以能夠孕育生命,離不開早期微生物對地球氣候所起到的穩定作用,而在距離我們不遠的、有著相同巖石結構的金星和火星上,可能存在過的任何生命體都未能做到上述這一點。
該論文寫道:「星球誕生初始,面臨著或炙烤或冰封,大氣構成變化多端,要想將一個原始潮溼多山的星球打造成宜居星球,或許就好似試圖駕馭一頭狂野的公牛。大多數生命都敗下陣來。」
研究人員將這一現象命名為「蓋亞瓶頸」。他們指出,如果事實果真如此,那麼太空探測器和太空人們就只得去尋找那些最古老的微生物化石了。壞消息是,我們不太可能找到什麼外星恐龍的骨頭。
喬普拉說:「人類為何尚未發現外星人蹤跡這個謎題或許和生命或智能起源的可能性並無太大關係,倒是和行星表面反饋循環出現快速生物調節之罕見有著較大聯繫。」
當然,所有這些都是純理論而已。或許地球是中了宇宙彩票的贏家,而人類就是茫茫宇宙中唯一得以進化的生命形態,亦或許智能生命就存在於宇宙深處的某個地方。蒼穹浩瀚,時間無限,或許我們永遠都找不到答案。
遇到外星生命如何應對? NASA:立即避開
臺灣《中時電子報》網站2015年12月7日引述美國媒體報導稱,關於太空人該如何對待外星生命,美國太空總署制訂一項處理規則,不過,這並不是符合大眾心中所想的「外星人」,而是太空中的「外星微生物」。
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局長查理·博登表示,NASA不會制訂對待具有高度文明「外星人」的標準方法,因NASA科學家認定太空中不太可能會遇到類似人類的高等生命個體。
不過,外星微生物是可能的,博登說,NASA要太空人儘量避免接近可能存在外星微生物的地方,因他們不希望微生物的生存環境,被某些人為因素所幹擾。點擊查看更多>>
打開參考消息客戶端看更多外媒資訊>>
說好的「地外約會」呢……小編好不甘心。歡迎點讚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