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心園:「啃老」與「被啃」的家庭問題和社會現象是怎樣形成的

2021-01-09 立心園

再續【「啃老」與「被啃」——究竟是誰的悲哀(深度思考)】

【7】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生活中的許多場景似乎都會讓我們感覺到似曾相識;或者說是在不斷重複和相互影響。

即使在歷史上不曾覽閱,在現實生活中也隨處可見,俯首即拾。

「啃老族」雖然曾岀現在中華大詞典上,而岀現在現實生活中卻是近代的事。這是有悖於歷史民族文化和中華家庭傳統觀念的。

我們這個民族從來就有;「修身、齊家、濟天下」的家風古訓,以此示兒能夠得以達到自強、自立;自尊、自愛之境地。

事實也是如此;堂堂七尺男兒:成家立業、本當自強;上報效國家;中孝敬父母;下慈養兒女。

而至今不僅落得手無寸功、暫不談報效國家和孝敬父母;就連滋養兒女之能都尚欠缺,難有克儉恭勤之心獨立於生活之林;為滿足自己小家庭而視大家及其老者艱辛於不顧。

不知這是人類社會的文明與進步、還是精神世界的重度崩塌?

這樣的結果是怎樣形成的?

責任歸究於個人、家庭;還是社會?

【8】

「啃老」和「被啃」無論從人倫常情、還是社會形態;都是不道德表現。

既然如此,為什麼現代年輕人還啃得那樣自如和心安理得?

反而使「被啃者」被動地接受並還會受到良心譴責;辛勞半生不能給子女創造優於他人的生活條件,為自己的碌碌無為和毫無能力常懷愧疚之心。

形成如此強烈的心理反差,到底是什麼原因?

看似家庭問題,當演變為社會普遍現象的時候,說明以意識形態為內容的價值體系出現了嚴重問題,迫使我們的人生觀對創造世界、改變社會的目的性出現了偏差,難道不足以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和深刻反思?

【9】

「啃老」與「被啃」的垢病到底在哪裡?

在完全商業化社會的強大經濟利益驅動下,違背客觀事實與人類社會的自然規律;過分強調主觀意識對物質條件在人們生活中所產生的巨大作用和強烈影響。

迫使人們在客觀條件下的自然生存意識和強烈的主觀意志形成較大反差。

當面對所要實踐的個體在社會中的地位和家庭觀念與道德相悖;人生價值與存在意義完全背離人文主義關懷和對精神世界的訴求時,由物慾所激發岀的純經濟利益關係而形成的社會、同樣會威脅到每一個家庭;以此滋生岀強烈而又極端的「利己主義者」的傾向。

【10】

人類需要創造一個美好的未來,無論是和諧社會還是完整家庭,首先必須建立在自然生存法則基礎上去了解、認識和實踐;努力創造和改善適合於人類生存的發展道路。

而不是突破生存界線與生命障礙;毫無節制而最大程度地依賴於對物質的強烈需求、以此來填充精神世界的空洞和虛無。

隨著物質的豐富和生存環境地不斷改善,生活的必然條件與貪圖享樂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同時給人們所帶來的經濟壓迫感也越來越強。

從而促使現實中的人們對當下生活目標的設定為;起點高、落點低,由此強烈的反差逐漸形成家庭與社會的不安定因素。

【10】

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廣泛應用、突破了傳統觀念與歷史文化的矩陣,給商業社會增添了許多新的內容。

這個過程不僅僅只是以經濟形式為主體;雖然涵蓋著人類社會發展道路從低質走向高端,意識形態方面在發生根本變化的同時凸顯得更為複雜。

而當我們完全拋棄人文主義精神而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時候,我們所創造的物質基礎已經不是在為社會文明服務,而是在逐步開闢大量繁殖極端「利己主義者」的生存土壤。

【11】

「啃老」並不是從有經濟利益的社會關係和家庭觀念開始的,而是當社會發展到一定時期;充沛的物質基礎與不穩定經濟形式發生劇烈衝突與矛盾的時候。

「啃老」並不是主觀意識的存在,而是客觀條件的反映。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為自己設定的生活目標和踏入社會的門檻偏高,而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以及經濟狀況卻又無法實現。

尤其是年輕一代,往往不顧家庭境況和父輩的艱辛;無養尊處優條件、首先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優越感和自私性。

與此同時,再加上受生活環境和當下社會風氣的嚴重影響;好惡無節,知誘於外。攀比之心作祟;多虛榮而少自尊;有甚者迫使父母傾其所有或不惜為其奔命以滿足私慾;這已經不僅僅只是道德問題,更主要的是少廉寡恥而不自知。

岀現這樣的家庭矛盾和社會問題;責任是在於「啃老一民族」還是「被啃者」?

其實,都知道「啃老族」不光彩;「被啃者」也倍感冤屈。可又有誰能夠拯救他們?

(未完待續!請關注下篇【「啃老」與「被啃」難道真的是周瑜打黃蓋;願打願挨?】)

相關焦點

  • 大學生「啃老」從被動變主動 警惕引發蝴蝶效應
    (《工人日報》)  面對被啃老,有的父母是心甘情願,甚至鼓勵孩子回家啃老;有的父母,是在無奈中接受了被啃老的現實;有的父母,雖然不願和不能承受啃老,卻找不到解脫之法。面對啃老現象,批評和譴責無疑是應該的,但不少年輕人,也有自己的苦衷,工作難找、工資低、房價高、婚配難、社交廣……不啃老,他們買不起房結不了婚;不啃老,不蹭吃蹭喝,他們就都是「月光族」;不啃老,他們請不起保姆,孩子就無人照看……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啃老成為社會問題也不是一天形成的,如今,我們如何看待「主動啃老」這一現象?
  • 事業是男人的臉面,一個啃老啃妻的男人,早晚要被離婚
    對於一般的家庭來說,夫妻倆其中一人失業,是一件很殘酷且很嚴肅的事。家庭生活開支,孩子上學補習班興趣班費用,房貸車貸等,這些都是壓力。女人嫁給一個不成熟的男人,他不理解生活的本質,夫妻倆的日子很難達到真正的和諧。
  • 不啃老還能跟上時代發展嗎,為何現在卻少有人提及?
    現在不啃老父母都逼著你啃。95年之前的我不知道,95年之後的現在最小的24歲,你把認識的所有95後加在一起,不需要啃老就能解決自己的終身大事的你數數有幾個,然後再看一眼他們父母是幹什麼的。父母那一代可是可以和公公婆婆擠在同一個平房裡面結婚的。現在沒房子行嗎?房子位置太差行嗎?
  • 30歲男子「啃老」8年 父母一氣之下告上法庭
    美國紐約州最高法院22日對一起「啃老」訴訟作出裁決,要求一名現年30歲的男子必須搬離父母住宅。法庭文件顯示,麥可在父母家居住8年,不交房租、不做家務,拒絕父母給他「安家費」,父母因而要求法院裁決麥可搬走。其實「啃老族」這個概念前些年就已經有了,今天一起來看看用英語怎麼說?
  • 說一說現在的社會現象
    現在的社會對於普通家庭來說,真是個艱巨的任務,尤其是男方家庭,兒子結婚當然是天大的好事,可以看著自己的孩子結婚,也是幸福滿滿了,但是隨時而來的是,一套樓房,和高額的彩禮錢,還有一輛小汽車,多少家庭因為婚前的條件最後不歡而散了,還有一大部分家庭為了滿足結婚的條件,一輩子的存摺被掏空了,還背了一身的債務,踉踉蹌蹌的給兒子完婚了,背上了幾十年的房貸,現在所謂的房奴。
  • 從「啃老」變「啃小」, 3歲60斤女童, 竟成家長直播「噱頭」!
    16:30 來源: 會傑說軍聞 舉報   自從「啃老族」成為流行用語之後,大家對於那些「啃老
  •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當代社會還能出現真正的讀書人嗎?
    著名歷史學家許倬雲就曾說過「當今社會只有專家,沒有知識分子」,認為在知識已經變成商品的今天,人類社會已經很難出現那些願意做「傻瓜」,為了民眾而去奉獻的真正知識分子,只能出現各種各樣的專家。  我讀過許倬雲教授的《大國霸業的興廢》以及《現代文明的成壞》,內心對先生是非常敬重的,但我並不怎麼認同許教授的觀點,在我看來,當代社會還是能夠出真正的讀書人的,那些無論個人怎樣,都要讓我們這個國家、這個民族、這個時代變得更好的人,其實從來都不缺少。
  • 國外孩子啃老方式更新穎?想從根源上避免,從小給娃立好三個規矩
    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國外孩子「啃老」方式更新穎1、日本「啃老族」規模強大很多人不知道,其實「啃老」這一詞,最早源於日本,早在20年前就出現了年輕人整日在家無所事事,不參加工作,選擇「啃老」的現象。根據數據調查:在日本,年齡介於15~44歲的人中,大約有100萬人在家「啃老」。而有超過400萬的成年人和父母生活在一起。
  • 社會研究和問題意識
    由於社會文化、社會形態的多樣性,每個國家在社會轉型中出現的新問題都具有自己的獨特性。作為一個社會研究者要有良好的敏銳性和洞察力善於「捕捉」本國、本民族在社會轉型中出現的新問題。有些問題雖然是人類的基本問題,如婚姻、家庭、性等,在人類的「知識庫存」中有很多研究,但是不能說這樣的研究已經窮盡了,社會的發展、人類性觀念的改變、人類繁衍技術的革命都會給人類婚姻、家庭、性等提出新的研究課題。
  • 七旬老夫妻坦言:和兒子同住10年,「隱形啃老」讓我們苦不堪言
    如今孩子長大成家了,孩子希望父母陪著身邊,說是為了孝順父母,但實際是一種「隱形啃老」。父母和孩子同住,成為家庭中的帶薪保姆,忙裡忙外,最後還不落個好,當父母真的不容易呀!
  • 「我兒子就算啃老也比賠錢貨好」,老人發言被怒噴,無知又固執
    但是後來因為大家養不起就開始扔孩子,這樣的現象越來越多沒辦法就開始計劃生育了,女性上環生為了那個時代的標誌。 不過要說重男輕女現象一刀切,這是不可能的,就像這樣的老人一直在,就不會被一刀切。
  • 社會學家謝宇:當代中國家庭在變遷,傳統依然有強大力量
    在教育方面,學歷低的男性和學歷高的女性出現了不結婚的現象。有觀眾問到,由於社會地位低而無法結婚的男性是否會引發社會問題。謝宇認為,中國社會儘管存在不平等,但並不構成對社會穩定的威脅,原因包括社會較強的心理忍受能力、對不平等機制的認同、對經濟發展代價的認知等等。「我是一個實證主義者,我想法很多,興趣很廣,但我最終還是要看數據。
  • 以家庭「小氣候」 溫潤社會「大氣候」
    江西師範大學教授王東林指出,現在中國教育問題經常受到社會詬病,不少人把板子打到學校教育的屁股上,而忽略了家庭教育的基礎性甚至根本性問題。家庭教育是「做人」或「成人」的教育。一個人幼兒期養成的好習慣、好德行,包括被慣出的諸多壞毛病,都將緊隨其一生,甚至決定其際遇和命運。
  • 33歲啃老10年:掙脫原生家庭的桎梏,你有責任挽救自己的人生
    讀過很多關於「原生家庭」的書,很多都是系統講解了原生家庭是怎樣影響子女一生的,對於已然成年的我們沒多大作用,而這本《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的難得之處就在於,它不僅將「父母失敗教育」的案例歸類,還教給了身受原生家庭的傷害的我們如何走出內心陰霾,修補性格缺陷,走向健康人生。
  • 《2013年世界社會發展報告》關注不平等現象
    這兩個數字展現了國家與國家之間和一個國家內部在經濟、社會上的不平等。這些不平等現象正是聯合國經社事務部雙年度旗艦出版物《世界社會發展報告》2013年版的關注重點。聯合國電臺記者黃莉玲就報告的主要內容採訪了經社事務部社會政策發展司社會發展處處長楊文豔。記者:這個世界毫無疑問是不平等,但不平等的狀況到底是怎樣的,報告是怎樣去分析和描述的?
  •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英雄志》盧雲篇
    盧雲是怎樣一個人,盧雲他在追求什麼?盧雲,用低階世俗的人的眼觀來看便是「書呆子」,重名節,太講究是是非非,放不下「儒家正道」,說白一點就是太書生氣了。這和盧雲所追求的道其實是同一個事情,盧雲要做的和丁元英一樣,要「殺富濟貧」,「殺富」本就是一件極具風險的事情,這需要你具有超強的個人能力,放棄個人的幸福,甚至是犧牲個人的生命。
  • 學生仔網民隊伍蔚為壯觀非家庭和社會之幸
    學生仔網民隊伍蔚為壯觀非家庭和社會之幸這不是一種好現象,應該引起重視和正視。當下網際網路已經成為未成年人獲取信息、認識世界和休閒娛樂的重要途徑,然而網絡也是一把雙刃劍,有利也有弊。網絡內容良莠不齊、泥沙俱下,很容易對心智尚未健全且自控能力較弱的未成年人造成侵害。看直播、刷視頻、玩遊戲,不少未成年人沉迷於網絡中,樂不思蜀,流連忘返,不僅耽誤了學習,侵害了身體健康,也帶來一些嚴重社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