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續【「啃老」與「被啃」——究竟是誰的悲哀(深度思考)】
【7】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生活中的許多場景似乎都會讓我們感覺到似曾相識;或者說是在不斷重複和相互影響。
即使在歷史上不曾覽閱,在現實生活中也隨處可見,俯首即拾。
「啃老族」雖然曾岀現在中華大詞典上,而岀現在現實生活中卻是近代的事。這是有悖於歷史民族文化和中華家庭傳統觀念的。
我們這個民族從來就有;「修身、齊家、濟天下」的家風古訓,以此示兒能夠得以達到自強、自立;自尊、自愛之境地。
事實也是如此;堂堂七尺男兒:成家立業、本當自強;上報效國家;中孝敬父母;下慈養兒女。
而至今不僅落得手無寸功、暫不談報效國家和孝敬父母;就連滋養兒女之能都尚欠缺,難有克儉恭勤之心獨立於生活之林;為滿足自己小家庭而視大家及其老者艱辛於不顧。
不知這是人類社會的文明與進步、還是精神世界的重度崩塌?
這樣的結果是怎樣形成的?
責任歸究於個人、家庭;還是社會?
【8】
「啃老」和「被啃」無論從人倫常情、還是社會形態;都是不道德表現。
既然如此,為什麼現代年輕人還啃得那樣自如和心安理得?
反而使「被啃者」被動地接受並還會受到良心譴責;辛勞半生不能給子女創造優於他人的生活條件,為自己的碌碌無為和毫無能力常懷愧疚之心。
形成如此強烈的心理反差,到底是什麼原因?
看似家庭問題,當演變為社會普遍現象的時候,說明以意識形態為內容的價值體系出現了嚴重問題,迫使我們的人生觀對創造世界、改變社會的目的性出現了偏差,難道不足以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和深刻反思?
【9】
「啃老」與「被啃」的垢病到底在哪裡?
在完全商業化社會的強大經濟利益驅動下,違背客觀事實與人類社會的自然規律;過分強調主觀意識對物質條件在人們生活中所產生的巨大作用和強烈影響。
迫使人們在客觀條件下的自然生存意識和強烈的主觀意志形成較大反差。
當面對所要實踐的個體在社會中的地位和家庭觀念與道德相悖;人生價值與存在意義完全背離人文主義關懷和對精神世界的訴求時,由物慾所激發岀的純經濟利益關係而形成的社會、同樣會威脅到每一個家庭;以此滋生岀強烈而又極端的「利己主義者」的傾向。
【10】
人類需要創造一個美好的未來,無論是和諧社會還是完整家庭,首先必須建立在自然生存法則基礎上去了解、認識和實踐;努力創造和改善適合於人類生存的發展道路。
而不是突破生存界線與生命障礙;毫無節制而最大程度地依賴於對物質的強烈需求、以此來填充精神世界的空洞和虛無。
隨著物質的豐富和生存環境地不斷改善,生活的必然條件與貪圖享樂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同時給人們所帶來的經濟壓迫感也越來越強。
從而促使現實中的人們對當下生活目標的設定為;起點高、落點低,由此強烈的反差逐漸形成家庭與社會的不安定因素。
【10】
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廣泛應用、突破了傳統觀念與歷史文化的矩陣,給商業社會增添了許多新的內容。
這個過程不僅僅只是以經濟形式為主體;雖然涵蓋著人類社會發展道路從低質走向高端,意識形態方面在發生根本變化的同時凸顯得更為複雜。
而當我們完全拋棄人文主義精神而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時候,我們所創造的物質基礎已經不是在為社會文明服務,而是在逐步開闢大量繁殖極端「利己主義者」的生存土壤。
【11】
「啃老」並不是從有經濟利益的社會關係和家庭觀念開始的,而是當社會發展到一定時期;充沛的物質基礎與不穩定經濟形式發生劇烈衝突與矛盾的時候。
「啃老」並不是主觀意識的存在,而是客觀條件的反映。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為自己設定的生活目標和踏入社會的門檻偏高,而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以及經濟狀況卻又無法實現。
尤其是年輕一代,往往不顧家庭境況和父輩的艱辛;無養尊處優條件、首先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優越感和自私性。
與此同時,再加上受生活環境和當下社會風氣的嚴重影響;好惡無節,知誘於外。攀比之心作祟;多虛榮而少自尊;有甚者迫使父母傾其所有或不惜為其奔命以滿足私慾;這已經不僅僅只是道德問題,更主要的是少廉寡恥而不自知。
岀現這樣的家庭矛盾和社會問題;責任是在於「啃老一民族」還是「被啃者」?
其實,都知道「啃老族」不光彩;「被啃者」也倍感冤屈。可又有誰能夠拯救他們?
(未完待續!請關注下篇【「啃老」與「被啃」難道真的是周瑜打黃蓋;願打願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