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9年就有報告數據顯示,中國大學畢業生中有多達16.51萬「啃老族」,他們大多是因為找不到工作,被迫加入「啃老族」隊伍的,他們認為「啃老」是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所致,是無奈之舉。現如今,越來越多原本有工作的年輕人卻主動辭職回家,加入了「啃老族」的隊伍。從某種意義來說,就是從「被動啃老」變為「主動啃老」。(《工人日報》)
面對被啃老,有的父母是心甘情願,甚至鼓勵孩子回家啃老;有的父母,是在無奈中接受了被啃老的現實;有的父母,雖然不願和不能承受啃老,卻找不到解脫之法。面對啃老現象,批評和譴責無疑是應該的,但不少年輕人,也有自己的苦衷,工作難找、工資低、房價高、婚配難、社交廣……不啃老,他們買不起房結不了婚;不啃老,不蹭吃蹭喝,他們就都是「月光族」;不啃老,他們請不起保姆,孩子就無人照看……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啃老成為社會問題也不是一天形成的,如今,我們如何看待「主動啃老」這一現象?
批評
精神氣象的未老先衰
無論社會存在著如何不公平競爭,無論教育存在著何等的失敗,一位成年人,他未能在社會上擁有一席之地,未能在艱苦奮鬥、自強不息、隱忍堅強的道路上努力張揚,而最終選擇了放棄工作,主動啃老,都是不值得支持的,都是一種人格羞辱。因為老人能夠被你「啃」的時間是有限的。等到沒有人可「啃」的時候,難道我們就要束手待斃嗎?
最讓人不安的就是,面對競爭壓力、這些年紀輕輕的啃老者,已放棄了奔放衝刺的人生性格、敢衝敢說的青春性情,更失去了無所畏懼、善於挑戰的事業性格。在精神氣息、人格胸懷、人格硬度上,呈現一種未老先衰的氣象。「哀莫大於心死」,這種精神的衰敗才是最讓人痛心和傷心的。如此「老年態」,如何能有大作為呢?主動啃老不能得到原諒。
雖然社會存在不良競爭,但更多人、更多單位,更青睞那些能力型、實踐型、紮實型人才。結合到新聞中提到的啃老原因:眼界高、虛榮心強、身價放不下,主動啃老之所以得到變本加厲的發展,外部環境有原因,啃老者自身的主觀原因和性情更是主因。眼高手低卻想拿到高工資,水平不行卻放不下身段。這種思想的麻痺才是非常關鍵的。
令人不解的是,對於這種「主動啃老」,竟然不乏支持者。想到了梁啓超的《少年中國說》:「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精神自強、人格堅強,才是最重要的發展動力。前路的磨難,不是選擇啃老的理由,而應該成為繼續進步的階梯。斷除了這種「草莓性格」,主動啃老才能得到有效緩解。
雷泓霈
提醒
警惕引發「蝴蝶效應」
如果說找不到工作,「被動啃老」還情有可原。既然找到了工作,卻「主動啃老」,就不可思議了。究其根源,主要是工資待遇差,工作壓力過大,眼界高、虛榮心強,放不下身價,孩子與父母達成一種契合,雙方願打願挨造成的。也就是說,是家庭與社會共同作用下的結果。問題是,「被動啃老」已經夠折騰人了,又來個「主動啃老」,豈不扇了立法禁啃老一記沉重的耳光,更說明啃老現象越來越嚴重,長此以往,如何是好?
現實生活中有種「旁觀者效應」,說的是在緊急情況下由於有他人在場而沒有對受害者提供幫助的情況。而救助行為出現的可能與在場旁觀人數成反比,即旁觀人數越多,救助行為出現的可能性就越小。推而廣之,看到他人「主動啃老」,其他人也會如出一轍,也就是說,很可能你「主動啃老」,我「主動啃老」,他也「主動啃老」,可謂引發連鎖反應,導致你我他均「主動啃老」這方面的「蝴蝶效應」。
社會上出現某種現象,或許難以避免,關鍵是要正視並加以消除,而不是放任自流。所以,必須警惕「主動啃老」引發「蝴蝶效應」,以免「主動啃老」這隻蝴蝶扇動翅膀,引發較大範圍內的「蝴蝶效應」。
張亞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