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的綜藝節目《婆婆和媽媽》中,林志穎的媽媽竟然哭著向兒子道歉。
林媽媽在和兒媳的聊天中得知,在林志穎的記憶裡,童年沒有快樂,全都是父母爭吵、冷戰的場景。
這出乎林媽媽的意料。
「離婚後,我每周都帶孩子出去玩,盡力多陪伴,想讓他們開心,沒想到他們還是被傷害了。」
林媽媽不明白的是,真正給孩子帶來傷害的不是離婚,而是父母在感情發生變化之後的相處方式。
當原本親密無間的父母變得彼此怨恨,原本溫馨有愛的家庭氛圍變得陰晴不定,對孩子來說就像天塌了一樣,那種失去一切的感覺,會一直刻在孩子的記憶中。
讓孩子感到快樂的,從來不是那個形式上的「家「,而是來自父母真真切切的愛。
節目中有一個場景,林志穎問媽媽:「你曾說我是在客廳出生的,是怎麼回事啊?」
沒想到這觸碰了林媽媽心裡最深的痛,她立刻把話鋒轉向了對林爸爸的抱怨。
「生小孩老公不在,你會不會生氣?
當時你爸爸不在家,打電話給阿姨也叫不醒他……」
她一直在對兒子抱怨前夫的不好,希望得到他的理解和原諒,林志穎的臉色卻肉眼可見地黑了起來。
在後來的採訪中他說:
「我永遠是夾在中間的那一個。跟爸爸在一起的時候,他會說一些媽媽的事情,跟媽媽在一起的時候,就會跟我們來訴苦,我真的受不了。」
這番話,何嘗不是很多孩子的心聲。
父母沒有真正放下對彼此的怨懟,在那一次次的互相抱怨中,父母和孩子的親密感被一點點耗盡,也讓孩子失去對別人的信任。
《奇葩說》辯手姜思達提到,父母在他五年級時離婚,之後把他當成「各自垃圾情緒的傳聲筒」。
「在家的時候我媽會罵我爸,而出去玩的時候我爸罵我媽,你也不知道哪一句是真實的,哪一句是血口噴人。」
他接受著父母雙倍的怨恨,以至他長大後,根本不知道該相信誰,該相信什麼。甚至如今面對他愛的人,也依然無法相信對方。
研究發現,在惡劣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他們不善於調節自己的情緒。緊張的氛圍會深深傷害孩子,會讓孩子的健康狀況變差,甚至智商也會比其他孩子平均低8分。
有句話說得很好,一段婚姻失敗的原因,是不合適的伴侶,而不是無辜的孩子。
不要讓孩子生活在父母怨恨營造出來的「惡劣環境」中,那將是孩子一生的噩夢!
所以,好好說再見吧,那不僅是對自己,更是對孩子最好的成全。
熱播的網劇《隱秘的角落》中,朱朝陽父母離婚了。他渴望父愛,卻被爸爸無情忽略;擁有母愛,但卻是那種令人窒息的愛。
正是爸爸不平等、偏心的愛,導致了後來朱朝陽對妹妹「見死不救」,從此走向罪惡的深淵。
而媽媽給他的,卻是在任何事情上都要控制他:
每天晚上必須喝熱牛奶,必須一口氣喝完;
想見爸爸,要媽媽的同意,如果媽媽不願意就不能見;
說話做事要遵從媽媽的意願,否則就會引來媽媽歇斯底裡的憤怒。
可以說,是父愛的缺失和母親的控制「滋養」了他的心裡的惡魔,最終吞噬了他。
但,父母離婚,孩子註定會不幸嗎?
我有個朋友,父母離異,但她卻成長得陽光、開朗。
一次聊天中我發現,父母對她的陪伴方式特別有愛。
父母在決定離婚後就真誠的告訴她,父母離婚的原因是兩個人之間很難相處,與她無關。「雖然以後我們不在一起生活,但爸爸媽媽還是會像以前一樣愛你。」
他們也踐行了自己的諾言。
父母離婚後,她一直和媽媽生活,生活沒有太大變化。媽媽依舊每天送她上學、放學;節假日只要她沒課,三個人就會一起出去玩兒;她想爸爸了,隨時可以去找爸爸……
「他們以親人的身份共同照顧我,有問題我可以去找任何一方,他們都會盡所能保護我。直到現在,我仍然是那個可以在他們面前撒嬌的小女孩。」
令人動容。
父母婚姻關係的破裂,不意味著親子關係的斷裂。父母只要仍然毫無保留的對孩子付出愛,就能把離婚對孩子的影響降到最低。
父母離婚後對孩子的影響一直是心理學界研究的課題,但卻結果各異。
有研究表明,在離異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更容易出現打人、撒謊等行為問題,性格也容易孤僻,自尊感低。也有研究發現,75%-80%來自離異家庭的孩子並沒有嚴重的問題。
那麼離婚對於孩子到底有沒有影響呢?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魯本斯坦的結論大概可以說明一切:通過大規模的研究發現,父母離婚後,孩子是否有性格孤僻和行為問題,根本原因不在於父母是否離婚,而是孩子從父母身上是否得到足夠的愛。
曾聽媽媽說起一個鄰居家的孩子,在他4歲時,父母離婚了。父母都認為孩子是累贅,無奈之下,他只能和奶奶生活。
自從父母離婚,他就變成了一個「小怪物」,不僅在上課時會突然抓扯旁邊同學的頭髮,還喜歡打人。被老師批評時會怪叫,常常把老師也嚇壞。
但這個「厲害」的孩子,在想爸爸媽媽時,卻會把頭藏進書桌裡,在裡面默默地掉眼淚。
後來奶奶帶他去醫院,被診斷為兒童抑鬱症。
如果父母離婚對孩子來說意味著被拋棄,那一定會產生心理問題。而如果父母離婚孩子仍然可以得到很多愛的時候,那他自然會向陽生長。
不可否認,離婚絕對會是孩子人生中的一次「大變故」。但父母仍然可以為孩子做很多,用炙熱的愛對待他、溫暖他、陪伴他度過這個重要階段,將傷害降到最低,也讓孩子未來能擁有感知幸福的能力。
曾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叫克魯茲的孩子,因為父母離婚,常常被問「過得是否幸福」,但每個人聽完他的回答都感覺很溫暖。
問:可憐的孩子,你和媽媽被拋棄真讓人難過。
孩子:這沒什麼讓人難過的,我們現在都很幸福。
問:為什麼?
孩子:媽媽以前因為在家裡練唱,沒時間陪爸爸,他們經常吵架。現在媽媽終於可以專心做自己喜歡的事,她還遇到了同樣愛好的安姆,現在很幸福。
爸爸也找到了全心全意把他「當回事」的妻子艾瑪。
現在,我們一家5口經常聚會,我們都感覺棒極了。
早知如此,我在2歲就該勸他們離婚,這樣我就能早點吃到安姆的烤羊排,穿上艾瑪的愛心毛衣了……
離婚了並不意味孩子會不幸福。
關鍵在於父母如何把自己的愛一如既往的給到孩子,幫助他建立感知幸福的能力,助力他在不那麼「完美」的家庭中,勇敢堅定走出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