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之前有段熱門視頻,令我印象深刻:
一個一歲左右的孩子看見媽媽就倒地哭,但是媽媽沒有理孩子,和狗狗走到房間。孩子看到媽媽走了沒有繼續哭了,走到媽媽面前又立刻倒地哭了。媽媽依舊沒有理孩子,依舊和狗狗從房間走到廚房,孩子立刻也沒有哭跟著媽媽來到廚房門口,倒地就哭。媽媽隨後轉身去了幾個地方,孩子就跟著媽媽到幾個地方,看到媽媽就倒地哭。
在這個過程中媽媽一直沒有理會孩子哭泣的情緒,孩子就一直跟著媽媽,只在媽媽面前哭泣。很明顯,孩子哭泣是想引起媽媽關注,因為孩子不明白為什麼媽媽不理自己,只能一次一次地走到媽媽面前哭泣。而媽媽,可能是在訓練孩子不要哭泣,哭泣是沒有用的。
或許這樣的訓練可以使孩子不再輕易哭泣、用哭泣來解決問題。但是這樣的訓練其實就是赤裸裸地對孩子的"情感忽視",對孩子來說其實是弊大於利。
01 生活中那些我們對孩子的"情感忽視"
有些家長想自己平時還是很關心孩子,應該沒有對孩子"情感忽視"。但是我們仔細想想,我們是不是一直覺得孩子哭抱孩子會慣壞孩子,當孩子拿到小紅花感到高興的時候我們是不是略帶嘲笑地說每個小孩子都有,當孩子摔跤哭的時候我們是不是呵斥他不準哭不要那麼嬌氣。其實,我們往往在自己不注意的生活細節、說話語氣態度、方式上對孩子"情感忽視"。
簡單來說,情感忽視是指:家長沒有提供給孩子自己本應該給予的情感支持。面對孩子的情感需求,家長是不回應、不可及、疏忽。
首先是「不回應」"不回應"是當孩子向我們分享喜怒哀樂時候,我們幾句話就把他們搪塞過去了或者有意識地採取迴避、否認或者批判的態度。
比如孩子在餐桌上和我們分享幼兒園趣事時候,家長們談起其他話題,孩子爭著說的時候我們叫孩子"別吵,快吃飯";或是批評孩子"想太多"、"太脆弱"等等。
相信很多家長童年也有類似的經歷,我小時候有次就和媽媽說:"媽,我的玩具被妹妹玩壞了",可是媽媽只說了一句"哭什麼?再給你買個新的不就得了!不許哭!聽到沒有?"但是後來媽媽也沒有買新玩具給我。
其次是「不可及」"不可及"指的是當孩子需要關心、理解、陪伴的時候,家長沒有時間去理會,或者家長常常不在孩子身邊,孩子很難找到家長並向他們求助。
武志紅在《圓桌派》節目上說:"現在人們常常說的一句話是:'我是一個人長大的'",而"一個人"往往指"童年記憶裡我們父母沒有真正在場過。"
這裡分三種情況,一種是失去雙親或者單親的,一種是留守兒童,一種是父母忙於工作、沉浸在自己世界中的。前兩種情況好理解,第三種情況父母雖然在孩子身邊,但沒有用心陪伴孩子。像孩子想爸爸陪自己去遊樂場,爸爸總說我很忙以後再說吧;或者孩子因為委屈抱住媽媽,媽媽忙於家務直接讓孩子一邊玩去。還有些父母酗酒、沉迷賭博,對孩子置之不理。
最後是「疏忽」"疏忽"指的是家長疏忽了對孩子提供情感支持。家長可能會關注孩子其他方面例如物質等需求,但並不會過問孩子的情緒如何、是不是開心等等。
像孩子回到家,家長沒有問孩子:"今天開不開心?在幼兒園有沒有遇到什麼事情?",而只問:"今天老師有沒有批評你了,你有沒有做錯事?"或者家長們喜歡替孩子做主,小到穿衣吃飯,大到選學校交朋友,經常不顧孩子的喜好和心情,不管孩子學鋼琴是真的喜歡學,還是因為父母才去學的。
02 家長的"情感忽視",會影響孩子的心靈成長
家長的"情感忽視"帶來傷害不像虐待兒童那樣明顯可見,可是對孩子留下來的創傷也是不容忽視的,也是最大的傷害。因為"情感忽視"直接忽略了孩子的心靈成長,間接影響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的心靈就像個孤兒一樣,被冷落被孤立,受傷的心靈就開始扭曲自己、討厭自己、封閉自己。這樣不健康的心理,就在默默地控制孩子的一生的想法以及言行舉止,對孩子產生許多負面影響。
家長對孩子的「情感忽視」對孩子造成的影響有以下4種:
(1)"我是自己情感的陌生人":不會與情緒相處
有些人常常被自己的焦慮、抑鬱莫名的情緒嚇到,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哭為什麼生氣,從而更加焦慮更加抑鬱。每當想像一些遇到什麼事都淡定的人一樣的時候,就越覺得自己不應該有這樣的情緒。
其實這不僅僅是因為社會的壓力,還因為小時候家長告訴我們不準哭不準生氣,哭了就是嬌氣,生氣就是小氣,沒有幫助我們認識自己的情緒,這讓我們漸漸認為有負面情緒都是不對的,從而一而再再而三地壓抑住自己的情緒,沒有認識到情緒是正常的,情緒不是陌生的,是每個人身上都有的。
(2)"我不知道怎麼讓自己好過一點":不懂得自我關懷
被情感忽視的孩子長大後,在自己痛苦時不會也不懂怎麼進行自我關懷,否認自己的情緒需要,變得自卑、沒有自尊,他們想:"既然父母不在意我的需求,說明這些需求並不重要,我不該有這些需要,我也不值得被重視。"
一方面,他們不去正視自己的需要,不去關懷自己的內心狀態,覺得什麼都無所謂;另一方面,他們常常用不健康的方式去應對情緒,逐漸產生不良行為:網癮、酗酒、吸毒、打架、自殺或者沉迷性慾等等。
(3)"我沒事,我很好,我不想要":不向他人提自己的情感需求
被情緒忽視的孩子長大以後,他們也不常向別人表達自己的情感需求。比如在與人交往的時候,不擅長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甚至被誤會也不表達,一是因為長期忽視自己的需求他們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脫口而出就是"我不想要""隨便""沒關係我很好",二是因為他們長期得不到父母的關懷,於是傾向於認為別人都不會提供支持,不再相信被人會回應自己的需求。
而由於他們不表露需求,別人更加不清楚他們想要什麼,甚至可能因為他們的不信任而遠離他們。也有可能因為別人不清楚他們需要幫助,從而錯過幫助他們治療心理問題的機會。
(4)"我搞不懂你為什麼難過":忽視他人的情感需要
在情感忽視中長大的孩子,也容易忽視他人的情感需要。有些家長之所以會忽視孩子的情感需求,是因為他們自己也是情感忽視的受害者:這些家長在小時候,同樣也被自己的父母情感忽視。
像我朋友小時候是留守兒童常常十分地獨立堅強懂事,但對自己十分地刻薄。有次她女兒摔倒了因為疼不敢洗澡,她就說:"疼什麼疼,女孩子以後還有更疼的事,這點怕什麼。"
後來我朋友挺後悔和孩子這樣說,因為自己小時候沒有感受到父母的愛,就忽視對自己孩子情緒的關心,雖然她感受到孩子不開心,但常常不理解孩子為什麼這麼"矯情",也不知道該怎麼幫助孩子。
03 避免「情感忽視」,家長要會安慰和理解
有時候,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通其實就是需要一個:共鳴。換句話來說,就是需要安慰和理解。所以就有人說不要和我講什麼大道理,道理我們都懂,我們需要的是安慰和理解。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安慰、理解孩子,既能避免對孩子"情感忽略",又能幫助孩子心靈成長呢?
(1)看到、確證孩子的情緒
當孩子產生情緒,或是表達情緒了,你不能視而不見,而是要去確證孩子的情緒。
確證孩子的情緒是要:承認他的情緒的存在是合理的,理解他情緒的產生是有原因的,不是簡單的說"不要哭,要堅強"這樣的話。比如孩子告訴媽媽自己害怕去幼兒園,媽媽不要說:幼兒園一點兒也不可怕好玩著呢,可以表示當初自己一開始去的時候也很害怕以及原因,並仔細詢問孩子對幼兒園的感受。
我們可以設身處地的去想,如果是我們自己遇到類似的情況,會有什麼樣的感受、需要什麼,這樣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孩子的情緒和感受。
(2)包容孩子的情緒,允許孩子表達情緒
孩子的情緒反應都是自然而然的,他們的哭鬧、暴怒背後,或許是害怕、傷心、生氣,他們的笑容背後,或許是開心、滿足、愉悅。
我們要包容孩子的情緒,當孩子取得進步高興的時候不要說:"取得滿分才值得高興",而是與孩子一同分享喜悅;當孩子害怕去醫院時候大哭時候不要說孩子膽小,而是擁抱孩子給孩子鼓勵。我們要學會承受住孩子的情緒帶來的焦慮,而不是抽身離開,或是攻擊回去。我們的理解對孩子來說都是十分有幫助的,這樣才幫助孩子組合成為一個完整的人格。
(3)探討,給予支持和鼓勵
探討建立在理解和包容之上。你和孩子可以一起去談一談,他自己到底怎麼了,引導孩子表達自己情緒。在這個過程中,不指責,不控制。
在探討的過程中,更多去發現和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看看有沒有辦法可以滿足孩子的需要,你可以去共情的安慰他,也可以和他一起去討論解決問題的辦法。在這個階段,你的鼓勵和支持,可以幫助他度過這個脆弱的階段。
很多成年人後來明白,自己一些性格缺陷的根本原因就是小時候被"情感忽視"。回想起自己年幼時候,對父母的行為沒有反抗和抵禦的能力,會接受和迎合父母。結果,一個外在的和內心的我就割裂了。如果你也經歷過被父母"情感忽視",那麼請你現在開始重視自己的情感需求,同時也多重視孩子的情感需求,不要讓孩子成為你的受害者。
我是尼莫媽媽日記,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