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對孩子的虐待或漠視,都會給孩子帶去一生的影響,其中最嚴重的就是羞恥感。所以,今天給大家推薦的一本書,叫《這不是你的錯》,希望能夠帶你走出童年陰影。
如果你曾是兒童虐待或漠視的受害者,你肯定知道什麼是羞恥。你可能一生都會活在羞恥的陰影下。
之所以感到羞恥,可能是因為你將受虐歸咎於自己(「如果我聽爸爸的話,他就不會打我了」),也可能是由於對這樣的經歷感到丟臉(「我連自己都保護不了,真是窩囊」)。
一、童年受虐經歷引發羞恥感
如果你在童年時期被虐待過,那麼這段經歷很可能對你的餘生都有負面影響。
你可能過度追求完美,自我評判,自我漠視,自我毀滅(如自殘、自殺),對某種東西上癮(如酒精、毒品、購物、賭博、偷竊、性交或工作)。
你可能飲食失調,人際關係失衡,前程受阻,甚至沉迷於虐待伴侶或受其欺凌。
或許你也會尋求解決之道,比如,參加一個互助小組或尋求個人諮詢。
這些或多或少會對你有些幫助,但唯有童年受虐帶來的羞恥感遲遲無法得到緩解,無論多少人對你伸出了援手,都無濟於事。難以抑制的羞恥感,成為受害者跨不過去的一道坎。
這是因為,羞恥感是人在遭到虐待後產生的一種自然反應。虐待本身就是羞辱他人,蔑視人性。
受虐者感到被侵犯、被玷汙,為自己的無能為力、任人擺布感到羞恥不已。而大部分心理學專家一致認為,情感虐待造成的負面影響,遠比其他形式虐待的影響更為持久、深遠。
孩子都渴望父母的疼愛和接納,所以當家長虐待孩子、侵犯其身體、踐踏其尊嚴時,孩子會感到前所未有的羞恥。身體受到虐待會讓孩子歸罪於自己,認為自己「不好」,所以「不值得被愛」。
因此,遭受過父母虐待的孩子通常都會落入自怨自艾的陷阱,進而反思「如果我乖乖聽話,就不會惹媽媽動怒」「爸爸對我失望透頂,怪不得一直打我」。
作為人類,我們希望一切盡在掌控中,而兒童虐待受害者之所以感到屈辱、羞恥,是因為這一信念在受到任何一種傷害後都會土崩瓦解。我們自認有能力自保,而當做不到的時候,我們就會感覺無助無力。
這種無力感進而會導致屈辱感和羞恥感的產生。
二、羞恥感為何難以擺脫
遭受過兒童虐待或漠視的受害者,雖然知道這不是自己的過錯,但仍會責怪自己。
父母通常都覺得羞恥感會讓孩子聽話,因此將羞辱當成了管教手段,如馴馬般摧毀孩子的意志。孩子長大後,會因為父母的殘忍而憎恨或害怕他們,或兩者兼有之。總之,因虐待產生的羞恥感會將孩子擊垮,他們還會將這種羞恥感逐漸融入到自己的性格中。
憎惡父母的孩子會性格偏執,無法愛他人。他們的內心充滿羞恥感,無法再承受更多,只能通過確認「我永遠都是對的」來保護自己。這樣的人通常控制欲過剩,羞恥感很強,甚至會有虐待行為。
而如果走到另一個極端,也就是那些意志被瓦解的聽話的孩子,他們的表現則是優柔寡斷、沉默寡言,不敢走出去抓住機會。他們可能會依賴虐待他們的父母或他人,會因為害怕遭受進一步的羞辱而選擇順從,從不質疑權威。與父母或搭檔意見相左時,他們沒有勇氣大聲說出來,甚至容忍別人肆意妄為。
因此,羞辱孩子不僅摧毀孩子的意志和精神,同時也嚴重破壞孩子的情感表達。
三、擺脫羞恥感,走出童年陰影
經歷過創傷,尤其是在童年遭受過虐待,羞恥感會如影隨形,但又難以琢磨。這種羞恥感被稱為「創傷性羞恥感」(trauma-bound shame),對心理治療和修復具有抑制作用,使得受害者心靈上的傷口難以癒合,不能原諒縱容受虐的自己,或者對自己在其中承擔的責任耿耿於懷。
羞恥感根植於創傷經歷,使得治療和修復過程在各個層面都變得更為複雜。
從心理層面上來說,受害者因自己的軟弱而責怪自己;從精神上來說,羞恥感會改變受害者與身邊強權者的關係。更糟糕的是,羞恥感會讓受害者害怕被曝光,從而阻止他們尋求幫助。羞恥感可以說是受害者所擁有的一系列症狀的核心,所以要想治癒就必須著手處理這種情感。
儘管對在童年時期遭受過虐待的人進行治療需要多管齊下,但最重要的還是讓自己免受羞恥感的折磨。只有擺脫了羞恥感,才會有更飽滿的動力和精力處理其他問題。
如果你是童年虐待的受害者,當從羞恥感中解脫出來的時候,你會突然覺得世界是那麼清晰。你不再覺得孤立無援和低人一等,你會覺得你是世界的一部分,並且與他人平等。
這種感覺就好像生活的大門重新為你開啟。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