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遲滿足是把雙刃劍,正確引導非常關鍵,這幾點家長必須掌握好

2020-12-05 平安樂說育兒

現在的孩子有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也有家人的寵愛和各種需要的滿足。這個會讓很多家長很糾結,怕太滿足孩子,會讓孩子不知道什麼是最好的教育,而現在提出的「延遲滿足」也正受到不少家長的追捧。

1970年代,美國史丹福大學附屬幼兒園開展了「延遲滿足」實驗,實驗人員為四歲的兒童準備了軟糖,這對他們來說是非常有吸引力的,當每一個孩子面前都有一塊軟糖時,實驗人員告訴孩子們可以吃糖,但一次只能吃一塊,如果再多吃一塊,時間過了20分鐘,就可以吃兩塊了。自然地,許多孩子都想吃兩顆糖,這要看誰的控制能力更強。

其中,一些兒童在等待片刻後變得不耐煩,急切地吃著糖果。有些小孩會做出各種各樣的拖拉行為。例如閉眼不看糖,自言自語,唱歌,講故事等等會轉移注意力。經過20分鐘的平穩等待,延遲者可以得到兩顆糖果。

接受測試的孩子中,常常有一些在性格上比較孤僻、固執、容易受挫,而能夠推遲等待的適應力則比較強,具有冒險精神,受人歡迎,充滿自信,因此,許多家長認為,給孩子提供的教育多一種叫做延遲滿足的概念,也就是所謂的延遲滿足。

延時滿足有哪些特徵呢?

延遲滿足是否越早越好呢?

許多父母非常重視培養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同時也希望能從小培養孩子,但是在培養的過程中絕對不會越早越好,孩子三歲前要及時滿足寶寶的生理需求,特別是一歲左右時,要及時滿足,如果故意拖延,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不愛他。

知名心理學家Adali說,一歲前的嬰兒是一個關鍵的時期,他們可以建立信任,並與周圍的父母親近。感覺推遲,對於這一階段的寶寶,多說幾句不亞於心傷。因此,延遲滿足訓練從3歲後的兒童開始。

自我拖延的滿足並非成人拖延的滿足。

許多家長在培養孩子時走進了一個誤區,那就是強迫孩子完成成人的延遲滿足感。事實上,父母應該讓孩子接受的是一種自我延遲滿足的訓練,首先要弄清楚的是孩子是否從內心想要得到滿足,而不是父母想要達到的結果,這是非常關鍵的一環。假如最後得到延遲滿足的是父母,而非孩子,那麼這與父母的命令沒有太大區別,在訓練孩子滿足的同時,也是增加孩子等待和忍受的動力。

三是遵循不同發展特徵。

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大腦的發育是不完全的,如果進行延遲滿足訓練,兒童會產生強烈的抵抗力,不能理解等待的原因,可能造成親子關係的惡化,此時父母必須有一個量度,同時還要有一個強大的自我控制能力,成人在面對誘惑時會有一種無法抵擋的感覺,更何況兒童對於是否合理化的要求,才能給兒童建立一個健全穩定的成長體系。

當許多家長看到延遲滿足時,他們可能會問:延遲滿足的核心到底是什麼?滿足當然了,延遲滿足並非一味的延遲,孩子永遠不會滿足。拖延性滿足,核心應該是「滿足」,而大多數父母卻錯誤地把「拖延」當成了重點,對孩子的要求一拖再拖,到頭來孩子就是不抱希望,什麼都不做。

不恰當的延遲滿足對孩子有什麼不利影響?

做事情拖沓。

家長無止境的拖延會讓孩子在不經意間看到父母拖沓、等待,因此在做事時會出現拖沓、懶惰的情況,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孩子都有拖延的現象,其實最主要的根源就在於家長的拖延滿足。

敷衍說謊的陋習。

恰當的延遲滿足是能讓孩子得到滿足而不是立即感到滿足,而如果家長反覆欺騙孩子,找藉口敷衍了事,不斷推脫,這會使孩子學會欺騙、敷衍,家長在教育孩子時一定要及時改正,嚴格管教。

三是對親子關係的影響。

兒童最信任的應該是父母,當父母與孩子之間發生敷衍欺騙情緒後,就會出現親子危機。假如孩子不信任他們的父母,那麼教育這個長期存在的問題就變得更加敏感了。

對於孩子的堅持不懈教育,父母要學會因材施教,不僅要把握到延遲的滿足也要把握到及時的滿足,如果把握得不好,把握得不好,都會變成一種錯覺。針對不同孩子的特點,制定不同的承諾方案。例如,對於性格外向的孩子,可以約定好履行的時間,如果父母之間有違約,那麼可以接受小的懲罰,這不僅可以抑制孩子的欲望,同時也可以教孩子懂得如何承擔責任。而且對內向的孩子,家長要做到適當的滿足,不要傷害孩子的內心,這樣才能不誤解延遲背後的真正意義,在教育過程中,才能讓孩子體會延遲所帶來的真正意義。

相關焦點

  • 中國家長強調「延遲滿足」!卻都把握不好「度」,小心害了孩子
    把握好"延遲滿足"的度,那家長們應該怎麼做呢?首先家長們得知道,"延遲滿足"其實在許多時候是個好東西,但我們培養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需要循序漸進、水到渠成。同時,在鍛鍊"延遲滿足"時,我們首先得思考,這是為了什麼?
  • 「延遲滿足」的概念,大多數家長都理解錯了!
    這一切,都是那個被誤讀的「延遲滿足」惹出的禍。「延遲滿足」能否有效的秘訣,不在於「延遲」而在於「滿足」在聊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Q:現在我們都知道無條件滿足對寶寶安全感至關重要,那無條件滿足和延遲需求滿足之間,家長該如何把握呢?媽咪Jane:無條件滿足很重要,延遲滿足也很重要。把握的關鍵是要按照孩子不同的年齡段和大腦發育水平決定什麼時間做什麼事情。
  • 棉花糖實驗告訴家長的東西,不止是讓孩子延遲滿足這麼簡單
    這項棉花糖實驗一出,讓更多家長急不可耐,據說這個培訓課鍛鍊的是孩子的自控力,自控力是一個非常非常值得培養的能力,如果孩子能夠從小就接受這方面的培訓,那將來可真是不了得!不過,研究發現,似乎大多數家長對於「棉花糖實驗」並未真正的理解透徹,它也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的神奇!1、「棉花糖」實驗是什麼?
  • 教育陷阱——「延遲滿足」,你還在把它當聖經嗎?
    "能夠等待、具備'延遲滿足能力'的孩子就會走向成功!"於是乎,"延遲滿足"如同聖經一樣被廣大家長趨之若鶩,奉為圭臬。然而,這卻讓家長們陷入一個教育陷阱,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他們認為只要"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就能培養一個有自控力、有遠見的優秀孩子。
  • 「棉花糖實驗」:家長不妨試試延遲滿足
    出現這種情況之後如果家長想要追回損失卻是非常困難的,而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就是由於孩子的自控能力比較差,雖然他們明明知道自己的這種行為不正確,但是卻控制不住自己。3.小動作比較多有不少老師都會向家長反映某一個同學在課堂上面經常做一些和學習無關的小動作,這不僅會影響到自己聽課,同時還會影響到其他的同學。但是即使通過老師的教育這些孩子也很難控制住自己。如果孩子從小就養成了這種習慣那麼對於他們未來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所以這個問題一定要重視起來。
  • 父母都知「延遲滿足」對孩子有利,但怎麼練習呢?可遵循這3步
    這是心理研究歷史上非常著名的"棉花糖實驗",實驗對象是一群尚小的孩童,對於這一實驗,他們的表現被很明顯的分為兩大陣營——吃了糖果的,和沒吃糖果的。而通過這一實驗,研究人員總結提出了一個新的理論發現——延遲滿足。
  • 對寶寶「延遲滿足」,「延遲」和「滿足」缺一不可,你做對了嗎
    大家都想寶寶具有延遲滿足的能力,然而一些家長卻誤解了延遲滿足的真正含義。家長們對延遲滿足的誤解家長容易從字面上進行理解延遲滿足,沒有完全把握概念,認為就是「延遲滿足的需求」來培養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同時在過程中沒有很好遵守規則,沒有組中實現「滿足」。
  • 家長要學會延遲滿足孩子,培養孩子的自控力,讓孩子受益終身!
    很多家長把「延遲滿足」單純地理解為孩子不能馬上做這件事,孩子不能立刻擁有這個玩具,事實上這些被外界橫加幹預的「延遲滿足」,根本就培養不出孩子的自控能力。80、90後的父母們還記得在那個物質條件並不豐富的年代,我們的父母用「連哄帶騙」的方式「延遲滿足」我們的需求嗎?結果往往是父母在場時我們特別乖,父母一旦上班不在家時,我們就拼命的吃零食、玩遊戲機。 不要認為晚一點讓孩子得到他想要的東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殊不知,這關係到孩子性格養成的大事。
  • 為什麼讓孩子養花,比養寵物好?有利於培養孩子「延遲滿足」能力
    和等15分鐘後給孩子吃糖,這些的差別是非常大的。那些優秀的孩子都是能夠等。15分鐘後再吃糖。而恰恰是那些比較貪玩,學習成績差,好動的小朋友。因為他們等不了也忍不了。只想著眼前的糖果。沒去想,等待了15分鐘後,糖果有可能是兩顆。怎麼樣培養孩子的耐心,培養孩子願意為了糖果而多等這15分鐘呢?利用延遲了一周,讓孩子分分鐘變得有耐心。很多能力都是需要後天培養才有的。而延遲滿足能力。恰是孩子。最最需要的。
  • 心理學家的研究:棉花糖實驗,延遲滿足對孩子自控力發展的影響
    養育孩子的家庭,很多父母應該對延遲滿足這個詞不太陌生,但是對延遲滿足的具體的做法和理解,可能不同的家長有不同的見解。只從字面意思上來看的話,很多家長以為延遲滿足就是對於孩子的要求拖延滿足。其實這和延遲滿足的本意並不一致,延遲滿足不像字面意思那樣拖延或延後滿足,要弄清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明白,為什麼要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01延遲滿足和自控力的關係延遲滿足可以幫我們培養孩子性格中沉穩的一面,也就需要提升孩子對自我管理的的自控能力。
  • 什麼是「延遲滿足」延遲滿足教育對孩子教育的重要性
    實驗沒有結束,研究者繼續追蹤這些孩子長達20多年,那些能夠更好延遲滿足的孩子要比那些延遲滿足能力不強的孩子取得了更高的學歷、成績和工資。由此發現,延遲滿足能力可以很好地預測一個人未來的成就。那些能夠延遲滿足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會很好,他們能夠在沒有外界監督的情況下適當地控制、調節自己的行為,抑制衝動,抵制誘惑,堅持不懈地保證目標的實現。
  • 挽回前傳:高級的愛情,是懂得掌握延遲的滿足
    「我對你這麼好,你還不懂得滿足?」而能讓你們的感情升溫有效且長久的方法就是——戀愛延遲術!戀愛延遲術的秘訣就是,讓你不要過快的回應他的感情,走進他的套路,而是通過有技巧的把控節奏,一邊吸引他,一邊了解他,最後牢牢抓住他的心。
  • 1歲前孩子訓練延遲滿足,對培養注意力大有好處
    接下來更新的這兩篇文章,我想和你聊兩個可能有些陌生的概念,分別是「延遲滿足」和「及時滿足」,作為課程彩蛋,送給你。為什麼會聊這個呢?因為在我看來,這兩節課特別重要,它關係到教育孩子的點點滴滴,尤其是建立規矩以及跟孩子之間的界限問題,這節課主要說說「延遲滿足」。
  • 「延遲滿足」已被推翻,「及時回應」應上線
    過了十八年(1986年),實驗小組回訪了這一批獲得額外獎勵的孩子,發現他們很多方面比同齡的孩子表現優秀。1990年又有一次跟蹤調查,發現當年實現"延遲滿足"得到額外獎勵的孩子,在SAT的考試中成績比同齡人更加優秀。
  • 不明白心理實驗背後的原理,就別對孩子談什麼「延遲滿足」
    但「延遲滿足」真的好嗎?背後的真相你了解嗎?延遲滿足,和「棉花糖實驗」說到「延遲滿足」,就不得不提起那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多年以後,研究者對當年參與實驗的孩子們進行跟蹤調查,發現那些得到了獎勵的孩子——也就是在實驗中表現出一定的延遲滿足能力的孩子,在以後的人生中普遍表現更為出色,事業和生活方面取得了更好的成就。這一實驗結果,使得心理學家們普遍認為,延遲滿足能力,對一個人的成功非常關鍵。
  • 別再只迷信「延遲滿足」了
    心理學家對這兩類孩子進行了數年的跟蹤,發現得到兩顆糖的孩子比吃了一顆糖的其綜合能力更勝一籌,可見自控力對孩子的一生有著重要的影響。家長做什麼能幫助孩子提升自控力呢?「延遲滿足」這個詞相信很多家長都不陌生了,當孩子提出要求時,家長故意拖延讓孩子等待後再滿足孩子,表面上這樣做的確鍛鍊了孩子自己控制自己欲望的能力,但延遲滿足並不能和提高自控力劃等號。總是故意不滿足孩子的要求,反而會傷害親子關係。自控力是內化的能力,如字面的意思,是自己主動去控制。
  • 享受即時滿足,拒絕延遲滿足
    一、延遲滿足其實是壓抑當下的欲望,壓抑欲望會引起欲望反彈這是上個世紀著名的延遲滿足實驗。 實驗並未就此結束。米歇爾和其他研究人員繼續對當年的實驗參加者進行研究,直到他們35歲以後。研究表明,當年不能等待的人成年後有更高的體重指數並更容易有吸毒方面的問題。而耐心等待的人擁有了更大的成就。這個實驗被大眾所知以後,流傳的越來越廣,甚至被大家奉為真理。
  • 櫻桃下來的季節,該買什麼樣的好吃,這幾點你必須掌握
    買櫻桃時候,有時候圖便宜,稍微有點疏忽,買回家了吃不完,放一夜左右,就會發現有很多爛的,那麼說明一點,就是你買到手的櫻桃是不新鮮的,看似新鮮的櫻桃,其實有的都放了時間很長了,花錢冤枉不說還影響健康和心情,得不償失啊,今天飯糰子就給大家分享這幾點,該去買什麼樣的好吃,這幾點必須掌握。
  • 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訓練,你用對方法了嗎?
    最近看一篇文章其中舉了一個例子,一位媽媽在了解到延遲滿足可以訓練孩子的自律能力之後,對孩子事事進行約束,事無巨細通通延遲,甚至包括吃飯,喝水,上廁所,美其名曰延遲滿足。每個孩子在不同的年齡段,不同的環境下,他的需求和表現都會不一樣,這就需要我們家長因時因地因人採用不同的方法進行。
  • 延遲滿足真的對娃好嗎?用錯了方法,孩子長大後反而容易走極端
    這個實驗就是著名的「延遲滿足」實驗,目前有很多父母都在用這種方式教育孩子。比如當他想吃冰淇淋,必須要先把飯吃完再給買。如果他哭鬧,就不理他,等過一段時間再去哄。以此來訓練孩子的耐心,考驗其意志力,讓他將來能更有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