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孩子有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也有家人的寵愛和各種需要的滿足。這個會讓很多家長很糾結,怕太滿足孩子,會讓孩子不知道什麼是最好的教育,而現在提出的「延遲滿足」也正受到不少家長的追捧。
1970年代,美國史丹福大學附屬幼兒園開展了「延遲滿足」實驗,實驗人員為四歲的兒童準備了軟糖,這對他們來說是非常有吸引力的,當每一個孩子面前都有一塊軟糖時,實驗人員告訴孩子們可以吃糖,但一次只能吃一塊,如果再多吃一塊,時間過了20分鐘,就可以吃兩塊了。自然地,許多孩子都想吃兩顆糖,這要看誰的控制能力更強。
其中,一些兒童在等待片刻後變得不耐煩,急切地吃著糖果。有些小孩會做出各種各樣的拖拉行為。例如閉眼不看糖,自言自語,唱歌,講故事等等會轉移注意力。經過20分鐘的平穩等待,延遲者可以得到兩顆糖果。
接受測試的孩子中,常常有一些在性格上比較孤僻、固執、容易受挫,而能夠推遲等待的適應力則比較強,具有冒險精神,受人歡迎,充滿自信,因此,許多家長認為,給孩子提供的教育多一種叫做延遲滿足的概念,也就是所謂的延遲滿足。
延時滿足有哪些特徵呢?
延遲滿足是否越早越好呢?
許多父母非常重視培養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同時也希望能從小培養孩子,但是在培養的過程中絕對不會越早越好,孩子三歲前要及時滿足寶寶的生理需求,特別是一歲左右時,要及時滿足,如果故意拖延,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不愛他。
知名心理學家Adali說,一歲前的嬰兒是一個關鍵的時期,他們可以建立信任,並與周圍的父母親近。感覺推遲,對於這一階段的寶寶,多說幾句不亞於心傷。因此,延遲滿足訓練從3歲後的兒童開始。
自我拖延的滿足並非成人拖延的滿足。
許多家長在培養孩子時走進了一個誤區,那就是強迫孩子完成成人的延遲滿足感。事實上,父母應該讓孩子接受的是一種自我延遲滿足的訓練,首先要弄清楚的是孩子是否從內心想要得到滿足,而不是父母想要達到的結果,這是非常關鍵的一環。假如最後得到延遲滿足的是父母,而非孩子,那麼這與父母的命令沒有太大區別,在訓練孩子滿足的同時,也是增加孩子等待和忍受的動力。
三是遵循不同發展特徵。
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大腦的發育是不完全的,如果進行延遲滿足訓練,兒童會產生強烈的抵抗力,不能理解等待的原因,可能造成親子關係的惡化,此時父母必須有一個量度,同時還要有一個強大的自我控制能力,成人在面對誘惑時會有一種無法抵擋的感覺,更何況兒童對於是否合理化的要求,才能給兒童建立一個健全穩定的成長體系。
當許多家長看到延遲滿足時,他們可能會問:延遲滿足的核心到底是什麼?滿足當然了,延遲滿足並非一味的延遲,孩子永遠不會滿足。拖延性滿足,核心應該是「滿足」,而大多數父母卻錯誤地把「拖延」當成了重點,對孩子的要求一拖再拖,到頭來孩子就是不抱希望,什麼都不做。
不恰當的延遲滿足對孩子有什麼不利影響?
做事情拖沓。
家長無止境的拖延會讓孩子在不經意間看到父母拖沓、等待,因此在做事時會出現拖沓、懶惰的情況,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孩子都有拖延的現象,其實最主要的根源就在於家長的拖延滿足。
敷衍說謊的陋習。
恰當的延遲滿足是能讓孩子得到滿足而不是立即感到滿足,而如果家長反覆欺騙孩子,找藉口敷衍了事,不斷推脫,這會使孩子學會欺騙、敷衍,家長在教育孩子時一定要及時改正,嚴格管教。
三是對親子關係的影響。
兒童最信任的應該是父母,當父母與孩子之間發生敷衍欺騙情緒後,就會出現親子危機。假如孩子不信任他們的父母,那麼教育這個長期存在的問題就變得更加敏感了。
對於孩子的堅持不懈教育,父母要學會因材施教,不僅要把握到延遲的滿足也要把握到及時的滿足,如果把握得不好,把握得不好,都會變成一種錯覺。針對不同孩子的特點,制定不同的承諾方案。例如,對於性格外向的孩子,可以約定好履行的時間,如果父母之間有違約,那麼可以接受小的懲罰,這不僅可以抑制孩子的欲望,同時也可以教孩子懂得如何承擔責任。而且對內向的孩子,家長要做到適當的滿足,不要傷害孩子的內心,這樣才能不誤解延遲背後的真正意義,在教育過程中,才能讓孩子體會延遲所帶來的真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