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的影響,「棉花糖實驗」你造嗎?

2020-12-05 樹葉的生活與理財

01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這個有名的"棉花糖實驗"。

在實驗中科學家給每個孩子一顆糖,告訴孩子們,只要在15分鐘內不吃掉這顆糖,就給他們更多的糖。

結果有的孩子在規定時間內沒忍住誘惑將糖果吃了,有的孩子雖然也對糖果虎視眈眈,但是他們各種轉移注意力,堅持熬過了15分鐘,並最終得到了更多的獎勵。

而後科學家們對這些孩子進行長時間跟蹤調查,發現能夠堅持過15分鐘的孩子,在未來工作生活中,大多數也都更自律,事業有成。

這個實驗也證明,有良好的自律能力,願意享受延遲滿足的人,也能在生活事業上更有優勢

02

這個實驗十分之有名,當然,這也並不代表通過一個實驗就能看出一個人的自律能力。

並且實驗中的一時自律也並不一定能貫穿一生,能夠在以後的生活中更能取得成功的人,是需要在以後的每一個時間段裡面持續保持這種自律的。

從實驗後期跟蹤的結果可以看出,小時候願意享受延遲滿足的人,在未來的生活工作的選擇上也大概率的更為自律,因為他們選擇一時的延遲滿足後能夠收穫更多

03

其實這跟我們的財商思維也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就像我們說要學會"減少不必要的開支",對於習慣了買買買,沒有良好的消費習慣的人來說,想要控制消費欲望是很難受的。

當我們從消費中解脫開來,將省下來的錢用在合適的地方,為我們帶來更高的收益時,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就不會是一件難耐的事,反而會享受其中。

就像我們課堂上經常會講的一句話"賺錢一時爽,一直賺錢一直爽"。

相關焦點

  • 不妨試試「棉花糖實驗」,培養自律寶寶
    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博士1966年起在幼兒園進行有關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學經典實驗——棉花糖實驗,然後提出了延遲滿足這一理論,並發現,自控力和延遲滿足影響孩子未來的成功,這一發現對教育學和心理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什麼是"棉花糖實驗"?
  • 新棉花糖實驗告訴我們,到底是什麼在影響孩子的自控力?
    實驗結果是,那些肯等待15分鐘吃糖的孩子,長大後取得的成就明顯優於立刻吃掉棉花糖的孩子。該實驗提出了一個【延遲滿足】的概念,一時間風靡全球:即一個足夠自律的人,如果可以抵禦眼前的誘惑,他就更容易成功。這個實驗結論靠譜嗎?包麻麻查了很多心理學相關文獻,發現該實驗自出現以來一直飽受爭議。
  • 「棉花糖實驗」:孩子遲延滿足背後是自律,5個方法養出自律好孩子
    上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史丹福大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進行了的一系列實驗,來測試兒童遲延滿足的能力和日後成功之間的關係。這就是著名的棉花糖實驗。研究人員讓一群4到6歲的兒童在15分鐘內選擇吃一個棉花糖還是兩個棉花糖。
  • 關於棉花糖實驗,99%的人都理解錯了!
    他向我們剖析了棉花糖實驗的內幕,向我們展現了一個與我們理解中全然不同的棉花糖實驗。按實驗設計者米歇爾的觀點,棉花糖實驗並不是反映兒童自控力的變量;相反,它很有可能只是一個顯示器,最終起作用的是孩子不同家庭背景和由此產生的不同世界觀。在20世紀眾多偉大的心理學實驗中,棉花糖實驗佔據著一個重要的地位。
  • 你會有錢養老嗎?經典的棉花糖實驗告訴你,決定因素是自控力
    你會有錢養老嗎?這個經典的心理測驗就是「棉花糖實驗」:在史丹福大學的必應幼兒園裡,一群孩子被帶到一個「驚喜屋」,他們將面臨一個驚喜,也是一個難題:怎麼才能忍住不吃桌上的棉花糖。實驗中,小孩子們可以選擇一樣獎勵,有時是棉花糖,有時是曲奇餅、巧克力等,或者選擇等待一段時間(通常是20分鐘),直到實驗者返回房間,就可以得到相同的兩個獎勵。
  • 由經典斯坦福棉花糖實驗說起,人是如何慢慢廢掉的,缺的是什麼
    自制力強弱影響著我們的人生,心理學家通過實驗驗證了兒童不同程度的自制力,而自制力的表現又與他們日後的命運相關。傳記作家兼教育家託馬斯·赫克斯利說:「教育最有價值的成果就是培養自控力。」正因為控制力的強弱對人的一生,有的非常大的影響。所以,現實生活中,我們需要培養自控力。
  • 史丹福大學棉花糖實驗:擋住誘惑的孩子更優秀
    美國史丹福大學有一個著名的實驗:讓一個4歲的孩子單獨待在房間裡,給他一顆棉花糖,告訴他,如果他能堅持15分鐘不吃這顆棉花糖,會再給他一顆作為獎勵。 門被關上之後,三分之二的孩子急不可耐地把棉花糖送進嘴裡;有的孩子甚至「熬」了14分鐘,最後還是功虧一簣。
  • 「棉花糖實驗」告訴你,孩子經不住「誘惑」其實是「意識不同」
    不過從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看出,一個家庭環境對小孩其實有很大影響,試想如果小女孩爸爸媽媽都在身邊,會有這樣情況發生嗎?一個家庭教育首先要培養好孩子的自控力,給他們足夠的安全感,這樣他們以後在面對誘惑的時候,才不會抵擋不住,導致一些不應該發生的意外發生。
  • 心理學家的研究:棉花糖實驗,延遲滿足對孩子自控力發展的影響
    02自控力對孩子成長發展的意義自控能力一般會影響孩子的學習能力和社交能力。一般自控力比較好的孩子能認真專注在某一件事情上,他的專注力就會比較好。這在學齡期兒童身上就會顯現出來,這類孩子在學習上能夠很好地表現出自主學習的能力。
  • 棉花糖實驗和兒童平衡車的成長故事
    也許你聽過棉花糖實驗,又或者不清楚。棉花糖實驗(Stanford Marshmallow Experiment)是對兒童的延遲滿足(delayed gratification)的實驗。它是史丹福大學Walter Mischel博士1966年到1970年代早期在幼兒園進行的有關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學經典實驗。
  • 棉花糖實驗的真相!原來這個實驗欺騙了我們這麼多年
    大多數人都知道這個實驗,是科學家為了調查自律對孩子的成功有沒有影響,而做出的實驗。在實驗中科學家給每個孩子一顆糖,並對他們說只要15分鐘內不吃掉這顆糖,就給他們更多的糖,有的孩子吃了,有的孩子沒吃。這個實驗的成功之處在於,幾十年後,科學家對原來的這些孩子再次進行調查,發現當初沒有吃掉那顆糖的人,大多數都事業有成。於是得出自律對孩子的成功有決定性的影響。這個實驗十分著名 ,甚至被納入教科書。但卻有很多謬誤,經不起推敲。
  • 被誤解的斯坦福棉花糖實驗:究竟是什麼在影響孩子的自控力?
    」等當年著名的心理學實驗,被證明是錯誤或是有偏頗的。 被推翻的「棉花糖實驗」 棉花糖測試是非常有名的社會科學研究之一:在一名孩子面前放置一塊棉花糖,告訴她,如果她能堅持15分鐘不吃,就能得到第二塊棉花糖,然後讓孩子一人待在房間。
  • 自律是人生最重要的準則
    自律是一個人最重要的品質之一,是克制人的劣根性最有效的辦法。不能自律的人,遲早是要失敗的。很多人成功過,但是曇花一現,根本原因就在於他缺乏自律,忘記了自律。自律,究竟是什麼?對照一下,你是不是這樣的人?
  • 如何能讓自己每天多自律一點?(文章很長請耐心看完)
    為什麼自律那麼難呢?如何運用科學的方法行之有效的自律?你聽說過mental energy嗎?中文翻譯成了「心理能量」,聽起來像玄學。翻譯得不好。人類的大腦在最近的200萬年裡,體積增加了1/3。新長出的地方有一個叫額葉,我們的自律能力就在裡面。
  • 克服懶癌,認清棉花糖實驗,還是懶惰嗎
    克服懶癌:如何讓勤奮小人打敗懶惰小人心理學領域有一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史丹福大學的心理學家把一群四歲多的孩子分別留在單獨的房間裡,給他們每人一顆棉花糖並且告訴他們:如果十五分鐘後我回來發現這顆棉花糖還在這兒,你會再得到一顆,這樣你就有兩顆 了。
  • 棉花糖實驗後續研究:孩子缺乏「自控力」,根源是家長的「哄騙」
    那麼什麼是棉花糖實驗呢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Walter Mischel在上世界六七十年代曾做過一系列著名的"棉花糖"實驗,目的在於考驗孩子的耐心和意志力。經過14年的研究,最終發現:自控力,是影響孩子今後成就的一個關鍵性因素。且在後續研究中也發現,自控力是可以被教導和學習的。
  • 「棉花糖實驗」並不能驗證「意志力」強的孩子未來更容易成功
    我們或許還聽說過著名的「棉花糖實驗」,論證那些意志力強的孩子可能更容易在未來的人生中獲得成功。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自律真的可以帶來自由嗎?意志力會有代價嗎?01棉花糖實驗也許你聽說過著名的史丹福大學的棉花糖實驗。
  • 棉花糖實驗告訴家長的東西,不止是讓孩子延遲滿足這麼簡單
    前些天,好友小玉經常提到的那家託管機構又出了一套關於「棉花糖實驗」的培訓課。這項棉花糖實驗一出,讓更多家長急不可耐,據說這個培訓課鍛鍊的是孩子的自控力,自控力是一個非常非常值得培養的能力,如果孩子能夠從小就接受這方面的培訓,那將來可真是不了得!
  • 左暉、張一鳴與斯坦福棉花糖實驗
    我們從上世紀60年代著名的斯坦福棉花糖實驗說起: 實驗中,給孩子們每人一顆棉花糖,告訴他們,可以馬上吃掉,也可以等15分鐘後再吃。如果能等15分鐘,就可以再得一顆。
  • 新新棉花糖實驗:延遲滿足or聲譽管理
    大家應該聽說過著名的棉花糖實驗吧。坦福大學WalterMischel博士1966年到1970年代早期在幼兒園進行的有關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學經典實驗。在這些實驗中,小孩子可以選擇立刻得到一樣獎勵(有時是棉花糖,也可以是曲奇餅、巧克力等等),或者選擇等待一段時間,實驗者返回房間(通常為15分鐘),得到相同的兩樣獎勵。在後來的研究中,研究者發現能為偏愛的獎勵堅持忍耐更長時間的小孩通常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現,如更好的SAT成績、教育成就、身體質量指數,以及其他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