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都知道這個實驗,是科學家為了調查自律對孩子的成功有沒有影響,而做出的實驗。
在實驗中科學家給每個孩子一顆糖,並對他們說只要15分鐘內不吃掉這顆糖,就給他們更多的糖,有的孩子吃了,有的孩子沒吃。
這個實驗的成功之處在於,幾十年後,科學家對原來的這些孩子再次進行調查,發現當初沒有吃掉那顆糖的人,大多數都事業有成。於是得出自律對孩子的成功有決定性的影響。
這個實驗十分著名 ,甚至被納入教科書。但卻有很多謬誤,經不起推敲。
正確的提問,對尋找到正確的答案有很大的作用。所以對於這個實驗提出疑問,能幫助我們判斷這個實驗。
首先,那些孩子當時的自律水平是否反映那段時間的自律水平?
仔細想一想,如果有些孩子是好幾天都沒吃到糖果,一看到糖果,當然經不起誘惑就直接吃了;假如有些孩子不缺糖果吃,即使在這個實驗中吃不到糖果,回家後也會有很多糖果吃。所以那些孩子那時的自律水平並不能反映那一段時間的自律水平。
其次,現在的自律水平是否決定了將來的自律水平?也就是說自律水平會不會改變?
人總是會改變的,每個時間段都會發生改變,就像著名的心理學家威爾遜教授說的「每個人是由一個又一個時間段,以及時間段與時間段之間的決定所組成的,即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段中,都不會相同,都會發生改變。所以自律水平會發生改變。
第三個問題是,自律水平高的人就一定更容易成功嗎?
相信大家都見過不少這樣的學霸,放學回家後,不寫作業,熬夜打遊戲,但成績還是一樣的好。他們的自律水平比普通人的自律水平還要低,但是他們卻取得了成功。
最後一個問題,自律是導致成功的眾多因素中的決定性因素嗎?
有這樣一個比喻,有幾個人坐著電梯上樓,一個人在說話,一個人在跑步,一個人在看書,他們都說是因為自己說話,跑步,看書,才上升的如此快,但他們上升快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坐電梯。這個比喻是用來形容上升的大趨勢,一個人成功並不是因為自律水平也可能是因為有大趨勢的推動。
還有家庭的背景,能夠在你需要的時候給你足夠的資源,這難道不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嗎?所以自律並不是導致成功的眾多因素中的決定性因素。
所以,從這四個問題中,可以看出棉花糖實驗漏洞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