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實驗的真相!原來這個實驗欺騙了我們這麼多年

2020-12-05 學習三分鐘

大多數人都知道這個實驗,是科學家為了調查自律對孩子的成功有沒有影響,而做出的實驗。

在實驗中科學家給每個孩子一顆糖,並對他們說只要15分鐘內不吃掉這顆糖,就給他們更多的糖,有的孩子吃了,有的孩子沒吃。

這個實驗的成功之處在於,幾十年後,科學家對原來的這些孩子再次進行調查,發現當初沒有吃掉那顆糖的人,大多數都事業有成。於是得出自律對孩子的成功有決定性的影響。

這個實驗十分著名 ,甚至被納入教科書。但卻有很多謬誤,經不起推敲。

正確的提問,對尋找到正確的答案有很大的作用。所以對於這個實驗提出疑問,能幫助我們判斷這個實驗。

首先,那些孩子當時的自律水平是否反映那段時間的自律水平?

仔細想一想,如果有些孩子是好幾天都沒吃到糖果,一看到糖果,當然經不起誘惑就直接吃了;假如有些孩子不缺糖果吃,即使在這個實驗中吃不到糖果,回家後也會有很多糖果吃。所以那些孩子那時的自律水平並不能反映那一段時間的自律水平。

其次,現在的自律水平是否決定了將來的自律水平?也就是說自律水平會不會改變?

人總是會改變的,每個時間段都會發生改變,就像著名的心理學家威爾遜教授說的「每個人是由一個又一個時間段,以及時間段與時間段之間的決定所組成的,即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段中,都不會相同,都會發生改變。所以自律水平會發生改變。

第三個問題是,自律水平高的人就一定更容易成功嗎?

相信大家都見過不少這樣的學霸,放學回家後,不寫作業,熬夜打遊戲,但成績還是一樣的好。他們的自律水平比普通人的自律水平還要低,但是他們卻取得了成功。

最後一個問題,自律是導致成功的眾多因素中的決定性因素嗎?

有這樣一個比喻,有幾個人坐著電梯上樓,一個人在說話,一個人在跑步,一個人在看書,他們都說是因為自己說話,跑步,看書,才上升的如此快,但他們上升快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坐電梯。這個比喻是用來形容上升的大趨勢,一個人成功並不是因為自律水平也可能是因為有大趨勢的推動。

還有家庭的背景,能夠在你需要的時候給你足夠的資源,這難道不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嗎?所以自律並不是導致成功的眾多因素中的決定性因素。

所以,從這四個問題中,可以看出棉花糖實驗漏洞百出!

相關焦點

  • 左暉、張一鳴與斯坦福棉花糖實驗
    我們從上世紀60年代著名的斯坦福棉花糖實驗說起: 實驗中,給孩子們每人一顆棉花糖,告訴他們,可以馬上吃掉,也可以等15分鐘後再吃。如果能等15分鐘,就可以再得一顆。
  • 棉花糖實驗告訴家長的東西,不止是讓孩子延遲滿足這麼簡單
    前些天,好友小玉經常提到的那家託管機構又出了一套關於「棉花糖實驗」的培訓課。這項棉花糖實驗一出,讓更多家長急不可耐,據說這個培訓課鍛鍊的是孩子的自控力,自控力是一個非常非常值得培養的能力,如果孩子能夠從小就接受這方面的培訓,那將來可真是不了得!
  • 「棉花糖實驗」告訴你,孩子經不住「誘惑」其實是「意識不同」
    就像一個很典型的實驗-棉花糖的誘惑。"棉花糖"的誘惑對孩子究竟有多大,結果難以置信糖對於大部分孩子來說都是致命的誘惑,所以市面上也出現了各式各樣的糖果,這也是商家們看到孩子對糖沒有抵抗力,所以市場大。不過我們也知道糖果吃多了,不僅會影響食慾,也會對牙齒產生不好的影響。
  • 關於棉花糖實驗,99%的人都理解錯了!
    他向我們剖析了棉花糖實驗的內幕,向我們展現了一個與我們理解中全然不同的棉花糖實驗。按實驗設計者米歇爾的觀點,棉花糖實驗並不是反映兒童自控力的變量;相反,它很有可能只是一個顯示器,最終起作用的是孩子不同家庭背景和由此產生的不同世界觀。在20世紀眾多偉大的心理學實驗中,棉花糖實驗佔據著一個重要的地位。
  • 新棉花糖實驗告訴我們,到底是什麼在影響孩子的自控力?
    實驗結果是,那些肯等待15分鐘吃糖的孩子,長大後取得的成就明顯優於立刻吃掉棉花糖的孩子。該實驗提出了一個【延遲滿足】的概念,一時間風靡全球:即一個足夠自律的人,如果可以抵禦眼前的誘惑,他就更容易成功。這個實驗結論靠譜嗎?包麻麻查了很多心理學相關文獻,發現該實驗自出現以來一直飽受爭議。
  • 經典的視覺欺騙,「墨卡託投影」,原來我們被騙了這麼多年!
    經典的視覺欺騙,「墨卡託投影」,原來我們被騙了這麼多年!地球的形狀是一個橢圓形的球體,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一個事實,因為球體的表面是一個彎曲的形狀,我們要是將地球表面的一些國家形狀繪製到一個平面圖形上的話,就需要使用非常著名的墨卡託投影法。
  • 新新棉花糖實驗:延遲滿足or聲譽管理
    大家應該聽說過著名的棉花糖實驗吧。坦福大學WalterMischel博士1966年到1970年代早期在幼兒園進行的有關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學經典實驗。現代學者無法重現眾多經典的實驗結果。據保守估計,歷史上1/3的心理學論文(包括著名的棉花糖實驗)*的結論,現在無法通過實驗復現。同時,關於實驗數據造假、實驗設計不夠嚴密、錯誤使用統計學工具等傳聞層出不窮。所以,有志之士決定正本清源,重新審視歷史上最重要的、被當做理論出發點那些實驗。
  • 被誤解的斯坦福棉花糖實驗:究竟是什麼在影響孩子的自控力?
    」等當年著名的心理學實驗,被證明是錯誤或是有偏頗的。譬如最近來自紐約大學的一份最新的研究報告顯示:一些孩子願意延遲滿足的背後之真相似乎是——富裕——而非意志力。希望今天這篇文章對您有所啟發。 被推翻的「棉花糖實驗」 棉花糖測試是非常有名的社會科學研究之一:在一名孩子面前放置一塊棉花糖,告訴她,如果她能堅持15分鐘不吃,就能得到第二塊棉花糖,然後讓孩子一人待在房間。
  • 棉花糖實驗後續研究:孩子缺乏「自控力」,根源是家長的「哄騙」
    那具體棉花糖實驗是一個什麼樣的實驗呢?米歇爾教授招募了600多名四歲的兒童作為志願者參與這個實驗。研究人員把這些孩子帶進房間,這個房間只放了一張桌子,桌子上放了一顆棉花糖。棉花糖後續實驗:父母守諾與否,影響孩子的自控力在棉花糖實驗之後,羅徹斯特大學教授Celeste kidd對這個實驗進行細微改變。在將孩子帶入實驗前多準備了下前奏。她將孩子分為兩組,讓孩子們和她的同事一起畫畫,旁邊放著一盒畫筆。
  • 著名棉花糖實驗:自控力差真的就怪孩子?家長更要學會反思
    不妨先從一項著名的實驗說起:棉花糖實驗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的時候,美國史丹福大學著名的心理學教授米歇爾,就設計了一項非常著名的棉花糖實驗,而這項實驗主要是關於自控力的驗證。那些控制住沒有吃掉棉花糖的孩子,在等待的這段時間,會通過各種方式分散自己的注意力,比如唱歌,或者是乾脆把面前的這塊棉花糖推開,有的孩子甚至會閉上眼睛。但這項實驗還遠遠沒有結束,在14年之後,米歇爾再次找到了當年參與到這項實驗的孩子。
  • 史丹福大學棉花糖實驗:擋住誘惑的孩子更優秀
    美國史丹福大學有一個著名的實驗:讓一個4歲的孩子單獨待在房間裡,給他一顆棉花糖,告訴他,如果他能堅持15分鐘不吃這顆棉花糖,會再給他一顆作為獎勵。 門被關上之後,三分之二的孩子急不可耐地把棉花糖送進嘴裡;有的孩子甚至「熬」了14分鐘,最後還是功虧一簣。
  • 棉花糖實驗和兒童平衡車的成長故事
    也許你聽過棉花糖實驗,又或者不清楚。棉花糖實驗(Stanford Marshmallow Experiment)是對兒童的延遲滿足(delayed gratification)的實驗。它是史丹福大學Walter Mischel博士1966年到1970年代早期在幼兒園進行的有關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學經典實驗。
  • 由經典斯坦福棉花糖實驗說起,人是如何慢慢廢掉的,缺的是什麼
    自制力強弱影響著我們的人生,心理學家通過實驗驗證了兒童不同程度的自制力,而自制力的表現又與他們日後的命運相關。傳記作家兼教育家託馬斯·赫克斯利說:「教育最有價值的成果就是培養自控力。」正因為控制力的強弱對人的一生,有的非常大的影響。所以,現實生活中,我們需要培養自控力。
  • 心理學家的研究:棉花糖實驗,延遲滿足對孩子自控力發展的影響
    其實這和延遲滿足的本意並不一致,延遲滿足不像字面意思那樣拖延或延後滿足,要弄清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明白,為什麼要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01延遲滿足和自控力的關係延遲滿足可以幫我們培養孩子性格中沉穩的一面,也就需要提升孩子對自我管理的的自控能力。
  • 斯坦福監獄實驗是個騙局!這些著名實驗都有問題!
    這不僅是因為倫理問題和具體數據的缺失,更是因為欺騙。 斯坦福實驗 Medium上一篇新發表的文章揭露了這一切。這個實驗能不能成功,獄警的舉動十分重要,因為我們的目標是讓這個東西看起來像一個監獄,而它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獄警的行為。 斯坦福監獄實驗的結果多年來一直在受到仔細審查,許多人認為,比起嚴謹的科學,這更像是戲劇化的展示,是學術界的真人秀。(何況,這個實驗進行到一半就中斷了。)現在,這一新的曝光又激起千層浪。
  • 強大的自尊會讓你更健康 10大心理學實驗背後的人性真相
    除了那些雞尾酒會式的談話,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許多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已經展現了人性中普遍卻令人驚訝的真相。下面就是能改變自我認知的10大經典心理學實驗。總有惡在心中We all have some capacity for evil.
  • 心理學家的兩次棉花糖實驗,告訴家長孩子的自控力要這樣培養!
    「為啥別人家的孩子都能安靜地寫作業,我家這個就老是扭來扭去,怎麼一點自控力就都沒有呢?如何才能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呢?」這是一位朋友在後臺的留言。關於自控力,我想到的是兩次棉花糖實驗所帶來的不同結論。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博士1966年起在幼兒園進行有關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學經典實驗——棉花糖實驗,然後提出了延遲滿足這一理論,並發現,自控力和延遲滿足影響孩子未來的成功,這一發現對教育學和心理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經典的棉花糖實驗告訴你,決定因素是自控力
    這個經典的心理測驗就是「棉花糖實驗」:在史丹福大學的必應幼兒園裡,一群孩子被帶到一個「驚喜屋」,他們將面臨一個驚喜,也是一個難題:怎麼才能忍住不吃桌上的棉花糖。實驗中,小孩子們可以選擇一樣獎勵,有時是棉花糖,有時是曲奇餅、巧克力等,或者選擇等待一段時間(通常是20分鐘),直到實驗者返回房間,就可以得到相同的兩個獎勵。
  • 「棉花糖實驗」研究表明:別信直覺,自我懷疑才是成功的王道
    在著名的「棉花糖實驗」中,他把一顆棉花糖放在學齡前兒童面前的桌子上,以測試他們的意志力。結果怎麼樣呢?立刻吃掉的孩子和忍得住不吃的孩子,長大後會有什麼不同?在即刻滿足文化盛行的當下,相信本能直覺,和自我懷疑,誰才是通向成功的終極王道?桌上有顆棉花糖,你有十五分鐘的時間不吃它。
  • 不妨試試「棉花糖實驗」,培養自律寶寶
    「為啥別人家的孩子都能安靜地寫作業,我家這個就老是扭來扭去,怎麼一點自控力就都沒有呢?如何才能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呢?」這是一位朋友在後臺的留言。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博士1966年起在幼兒園進行有關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學經典實驗——棉花糖實驗,然後提出了延遲滿足這一理論,並發現,自控力和延遲滿足影響孩子未來的成功,這一發現對教育學和心理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