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實驗:擁有自制力更容易成功|4個策略,教孩子抵抗誘惑

2020-12-05 尖子生提分筆記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心理學家做了一個非常經典的"棉花糖實驗"。

把一群孩子關在一個小房間裡,每個人發一個棉花糖,告訴他們:

棉花糖可以吃。如果你等待15分鐘之後再吃,就可以再得到兩個棉花糖。但如果你抵制不了誘惑,提前把手上的糖吃掉,就得不到更多的棉花糖了。

所有的小孩在最開始的時候,都非常按捺自己立馬吃掉棉花糖的衝動,等了一會兒,絕大多數小孩都堅持不住了。但是唯獨有兩個小孩,他們堅持了15分鐘,成功的拿到3顆棉花糖。

研究人員對於這些小孩的後續表現進行了長期的跟蹤調查。他們發現那兩個能夠延遲滿足、能夠自我約束的小孩,他們的成長和終身的表現,平均優於那些堅持不到15分鐘的小孩。

實驗證明:能夠成功地延遲滿足,能夠抵制眼前誘惑的人,他們是更容易成長和成功的。

延遲滿足,並不是故意拖延給孩子們想要的東西的時間,而是讓孩子選擇主動忍耐,在抵禦誘惑的過程中,鍛鍊自己的意志力。它是一種克服當前的困難情境而力求獲得長遠利益的能力。

現在的孩子,在生活中需要面對的誘惑有很多。

如果他們控制不住自己,想要及時享受這些誘惑帶來的快感,在該努力學習的階段,不好好學習,沉迷於各種電子產品、娛樂,久而久之,就會荒廢了自己的學業。

那我們如何鍛鍊延遲滿足的能力呢?有4個策略分享給大家。

一、學會忍耐,對未來充滿希望。

延遲滿足首先要學會忍耐,忍耐不是指單純的自己學會等待,或一味的壓制我們的欲望,而是一種克服當前困難情景而力求獲得長遠利益和更大幸福感的能力。

錢鍾書先生在《圍城》中有這樣一段關於吃葡萄的文字:

"有一堆葡萄,樂觀主義者,必是從最壞的一個葡萄開始吃,一直吃到最好的一個葡萄,把希望永遠留在前頭;悲觀主義則相反,越吃葡萄越壞,吃到絕望為止。"

"先甜後苦"的人,他們必須即刻體驗滿足和快樂。這正如吃葡萄一樣,先揀好的吃,但是甜美的葡萄總是消失得那麼快,面對剩下壞的果實,沒有了任何誘惑和希望值得期待,自然也就沒有了"吃苦"的動力,最後他們就往往成了貪圖享樂的人。

比如說,我們在做作業的時候,控制不住地想要看電視,玩手機。我們應該做的,不是身體坐在那裡,心裡卻想著電視和遊戲,而是應該先忍耐做作業的辛苦,再去享受看電視的快樂。

這就是"先苦後甜"的做法,只要我們時刻提醒自己,再忍耐一下,我們最後會得到更好的享受,得到更大的快樂。對未來的結果充滿希望,是讓我們更好的延遲滿足的動力。

二、在最有決心的時候,規避誘惑選項。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在決定做一件事情的當下,一定是最有動力、最為"堅毅"的。

比如說你決定要為期末考試開始認真複習了,頭兩個小時,你一定都在全力以赴。那麼什麼時候你會開始抵制不住誘惑、追求即時滿足呢?一定是我們複習了一段時間,疲倦了之後。

所以我們需要做什麼?

就是在下定決心好好複習的當下,就把自己的電腦、手機這些可能充滿誘惑的東西都鎖起來。那麼等到你想要去追尋及時滿足的時候,你的門檻就會更高。

這種不給自己留後路、創造阻礙環境的做法,可以更好地幫助我們延遲滿足。

三、從小的誘惑開始練習,鍛鍊自己拒絕誘惑的能力。

我們如果在一些非常關鍵的事物上做不到延遲滿足,那可以先從生活中的小細節開始鍛鍊,

比如說,我們可以刻意地要求自己把最喜歡吃的食物放到一餐的最後去吃;或者如果我們有很喜歡的電視劇更新了,要求自己每天只能看一集,並且只能在做完全部功課之後再看,等等。

我們在不斷地練習過程中所鍛鍊出的堅毅品質,是可以被轉移到其他更艱巨、更宏大的挑戰上去的,延遲滿足的能力是可以被遷移的。

四、即時有效的自我獎勵。

最後,為什麼人在延遲滿足的時候特別難受呢?

其實很簡單,是因為我們失去了原本近在眼前的獎勵。

所以如果我們選擇了延遲滿足,也一定要適度地給自己心理、物質上的獎勵。

比如說,完成了一天辛苦的學習,如果時間還不是太晚,就獎勵自己玩20分鐘手機,或者獎勵自己吃些喜歡吃的東西。如果我們堅持了一個星期或者一個月的努力學習,我們就給自己實現一個小願望,等等。

通過及時有效的自我獎勵,我們就會有更大延遲滿足的動力。這樣,我們才會更容易地做到延遲滿足,卻不會感到太煎熬。

最後,總結一下幫會自己提高延遲滿足能力的4個策略:

1.學會忍耐,對未來充滿希望。

2.在最有決心的時候,規避誘惑選項。

3、從小的誘惑開始練習,鍛鍊自己拒絕誘惑的能力。

4、即時有效的自我獎勵。

文/安竹老師本文由@曉婉老師說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更多教育乾貨、提分技巧,點擊我的頭像查看。

相關焦點

  • 「棉花糖實驗」並不能驗證「意志力」強的孩子未來更容易成功
    我們或許還聽說過著名的「棉花糖實驗」,論證那些意志力強的孩子可能更容易在未來的人生中獲得成功。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自律真的可以帶來自由嗎?意志力會有代價嗎?他們發現,這些孩子有的會緊緊盯著棉花糖,有的會把它拿在手裡聞它,有的甚至會偷偷地舔一兩口。不出所料,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能夠抵抗住棉花糖的誘惑,直到研究人員回來給他們第二塊棉花糖。
  • 「自制力」對孩子有多重要?「棉花糖實驗」:能自制的孩子更優秀
    現在社會有越來越多的誘惑,這是需要強的自制力去應對,對於孩子來說,自制力的存在是對孩子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父母不能夠讓孩子缺少自制力。但是現在的孩子缺少自制力的狀況是越來越多了,已經嚴重影響到了孩子的成長。
  • 「棉花糖實驗」告訴你,孩子經不住「誘惑」其實是「意識不同」
    一個家庭教育首先要培養好孩子的自控力,給他們足夠的安全感,這樣他們以後在面對誘惑的時候,才不會抵擋不住,導致一些不應該發生的意外發生。就像一個很典型的實驗-棉花糖的誘惑。曾經有一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史丹福大學的心理學家Walter Mische 在幼兒園裡進行了一系列實驗。就是將小朋友們單獨留在一個房間,房間裡擺一個盤子,盤子裡有顆棉花糖。然後就告訴孩子:"我有事要離開一會,待會如果我回來的時候,棉花糖還在的話,就會再給一塊棉花糖作為獎勵。
  • 由經典斯坦福棉花糖實驗說起,人是如何慢慢廢掉的,缺的是什麼
    研究者找來一些幼兒園的小孩,讓他們單獨呆在一間小房間裡,桌子上放著那個年代的小孩很難抵禦的誘惑:一顆棉花糖。研究人員告訴孩子自己要離開房間一下,這段時間內,孩子隨時可以把面前的棉花糖吃掉,但是如果孩子能堅持等到他回來再吃,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棉花糖作為獎勵。
  • 如何提高孩子的自控力?不妨試試「棉花糖實驗」,培養自律寶寶
    「為啥別人家的孩子都能安靜地寫作業,我家這個就老是扭來扭去,怎麼一點自控力就都沒有呢?如何才能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呢?」這是一位朋友在後臺的留言。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博士1966年起在幼兒園進行有關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學經典實驗——棉花糖實驗,然後提出了延遲滿足這一理論,並發現,自控力和延遲滿足影響孩子未來的成功,這一發現對教育學和心理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史丹福大學棉花糖實驗:擋住誘惑的孩子更優秀
    美國史丹福大學有一個著名的實驗:讓一個4歲的孩子單獨待在房間裡,給他一顆棉花糖,告訴他,如果他能堅持15分鐘不吃這顆棉花糖,會再給他一顆作為獎勵。 門被關上之後,三分之二的孩子急不可耐地把棉花糖送進嘴裡;有的孩子甚至「熬」了14分鐘,最後還是功虧一簣。
  • 被誤解的斯坦福棉花糖實驗:究竟是什麼在影響孩子的自控力?
    被推翻的「棉花糖實驗」 棉花糖測試是非常有名的社會科學研究之一:在一名孩子面前放置一塊棉花糖,告訴她,如果她能堅持15分鐘不吃,就能得到第二塊棉花糖,然後讓孩子一人待在房間。
  • 新棉花糖實驗告訴我們,到底是什麼在影響孩子的自控力?
    導語:很多家長都聽過著名的棉花糖實驗,上個世紀6、70年代,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切爾將一群孩子召集到一起,每人發個棉花糖,並告訴他們有兩種選擇,一是現在把糖吃掉,二是等15分鐘再吃,到時候可以得到兩塊棉花糖
  • 「棉花糖實驗」:孩子遲延滿足背後是自律,5個方法養出自律好孩子
    上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史丹福大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進行了的一系列實驗,來測試兒童遲延滿足的能力和日後成功之間的關係。這就是著名的棉花糖實驗。研究人員讓一群4到6歲的兒童在15分鐘內選擇吃一個棉花糖還是兩個棉花糖。
  • 新新棉花糖實驗:延遲滿足or聲譽管理
    大家應該聽說過著名的棉花糖實驗吧。坦福大學WalterMischel博士1966年到1970年代早期在幼兒園進行的有關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學經典實驗。然而有疑問提出,自制力,而非戰略策劃能力(strategicreasoning),是否是影響行為的因素之一。但是,在2017-18年間,行為科學和心理學界發生了一場大地震。現代學者無法重現眾多經典的實驗結果。據保守估計,歷史上1/3的心理學論文(包括著名的棉花糖實驗)*的結論,現在無法通過實驗復現。同時,關於實驗數據造假、實驗設計不夠嚴密、錯誤使用統計學工具等傳聞層出不窮。
  • 心理學家的兩次棉花糖實驗,告訴家長孩子的自控力要這樣培養!
    「為啥別人家的孩子都能安靜地寫作業,我家這個就老是扭來扭去,怎麼一點自控力就都沒有呢?如何才能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呢?」這是一位朋友在後臺的留言。關於自控力,我想到的是兩次棉花糖實驗所帶來的不同結論。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博士1966年起在幼兒園進行有關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學經典實驗——棉花糖實驗,然後提出了延遲滿足這一理論,並發現,自控力和延遲滿足影響孩子未來的成功,這一發現對教育學和心理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著名棉花糖實驗:自控力差真的就怪孩子?家長更要學會反思
    不妨先從一項著名的實驗說起:棉花糖實驗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的時候,美國史丹福大學著名的心理學教授米歇爾,就設計了一項非常著名的棉花糖實驗,而這項實驗主要是關於自控力的驗證。他首先找來了10個3~5歲的小孩,把它們放在一個實驗區域,然後每個孩子的面前都放著一塊棉花糖,並且告訴他們,自己有事要離開一會兒,如果等一下回來的時候,他們沒有吃掉這塊棉花糖,那麼將會再獎勵一塊。但是如果這塊棉花糖被吃掉了,那將不會有任何的獎勵。
  • 棉花糖實驗告訴家長的東西,不止是讓孩子延遲滿足這麼簡單
    前些天,好友小玉經常提到的那家託管機構又出了一套關於「棉花糖實驗」的培訓課。這項棉花糖實驗一出,讓更多家長急不可耐,據說這個培訓課鍛鍊的是孩子的自控力,自控力是一個非常非常值得培養的能力,如果孩子能夠從小就接受這方面的培訓,那將來可真是不了得!
  • 怎麼提高孩子自控力?「棉花糖實驗」:家長不妨試試延遲滿足
    二、「棉花糖實驗」:延遲滿足很重要棉花糖試驗其實在很早以前已經出現。如果我們拿出棉花糖,告訴孩子可以選擇現在吃掉或者等待十五分鐘之後再吃掉的時候得到雙倍的棉花糖。這個時候有很多孩子會選擇第一時間吃下棉花糖,還有一些孩子在忍耐了一段時間之後就放棄了,沒有辦法堅持到最後。
  • 棉花糖實驗和兒童平衡車的成長故事
    也許你聽過棉花糖實驗,又或者不清楚。棉花糖實驗(Stanford Marshmallow Experiment)是對兒童的延遲滿足(delayed gratification)的實驗。它是史丹福大學Walter Mischel博士1966年到1970年代早期在幼兒園進行的有關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學經典實驗。
  • 1歲前孩子訓練延遲滿足,對培養注意力大有好處
    史丹福大學實驗:懂得延遲滿足的人,更容易成功你可能是第一次聽到這兩個詞,別擔心,我先通過一個例子,簡單解釋一下什麼是延遲滿足,以及它為什麼這麼重要。美國史丹福大學的教授做過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他們找來一群4歲左右的小朋友,給他們一人發了-顆好吃的棉花糖,並且對他們說:我現在要出去一下,過20分鐘再回來。如果這20分鐘的時間,你們能忍住不吃這顆棉花糖,我回來之後就會再給你們發一顆糖,你們就能得到兩顆糖。
  • 自制力之弊 | 社會流動性和表觀遺傳學下的自制力負面研究
    一切要從棉花糖說起。上世紀六十年代,史丹福大學的心理學家沃爾特·米切爾(Walter Mischel)針對兒童開展了一系列實驗。實驗過程中,研究人員將被試單獨留在一個房間裡,給被試一塊棉花糖或別的糖果,同時承諾說如果15分鐘後糖果還在,被試就能再得到一塊。這些被試當時只有四五歲。一些被試15分鐘還沒到就禁不住誘惑,把糖果給吃了。其他的則抵住了誘惑,堅持到最後,獲得了獎勵。
  • 人類歷史上的5次實驗 證明了人性的弱點 最後一個令人反思
    實驗是理論到實踐的一種過程,是人類進步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然爾以下五項實驗卻受到大多數質疑甚至抵制:5、棉花糖實驗史丹福大學沃爾特·米歇爾博士在1966年到1970 進行了一項棉花糖實驗。棉花糖實驗有一部分小孩基本上都是0到3分鐘之內抓起就吃,一小部分是抵抗不了的誘惑3到10分鐘之內吃完,只有極小的一部分堅持了
  • 棉花糖實驗後續研究:孩子缺乏「自控力」,根源是家長的「哄騙」
    哄騙或許可以暫時穩住孩子,卻不利於孩子後天的培養,特別是對於孩子的自控力。那麼什麼是棉花糖實驗呢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Walter Mischel在上世界六七十年代曾做過一系列著名的"棉花糖"實驗,目的在於考驗孩子的耐心和意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