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河猴實驗:心理依戀對孩子的成長多重要?20年後成長結果很扎心

2021-01-09 開心爸爸育兒筆記

導語

一個三四歲的孩子,不管天氣熱還是冷,總是喜歡抱著一塊破毛毯,不管是誰拿走,他都會大哭大鬧,直到抱著這塊毛毯,才能安靜下來,這是為什麼呢?一個三四歲的孩子,在別人面前都很乖,很聽話,但只要媽媽回來,或者在媽媽身邊,就會變的非常粘人,非常愛哭,這是為什麼呢?

一個三四歲的孩子,在媽媽面前,就能夠很自然的,無論是玩玩具還是做遊戲,抑或是和陌生人交流。一旦媽媽不在了,孩子的表現就和之前大相逕庭,明顯表現出苦惱不安等情緒,這是為什麼呢?

這一切,看完了下面這個心理學界很著名的「恆河猴實驗」,您就能明白其中原因了,也就更能夠理解孩子的表現了。

恆河猴試驗

恆河猴實驗是哈洛(美國著名的比較心理學家)主持的,針對的就是當初社會比較盛行的華生的「奇葩」理論。

華生說:「孩子對愛的需求,源自於他對食物的需求,滿足了他對食物的需求,就滿足了他對愛的需求,所以母親只需要給寶寶提供足夠食物就可以了。母親不能和孩子過度親密,過度親密會阻礙孩子的成長,使孩子在成人後非常依賴母親,從而難以獨立難以成才。」

而在他專門寫的一本兒童培養的書中,也不斷的推行著自己的養育理論。什麼對待孩子要狠心,這樣長大後才會有前途;什麼孩子哭就哭吧,哭著哭著就自己好了;什麼儘量少去抱孩子,不要滿足孩子,否則的話會阻礙孩子的成長;什麼少和孩子單獨相處,容易養成依賴爸爸媽媽的習慣……

當然,對這套理論還是有人質疑的,其中比較著名的就是哈洛。

而哈洛做的恆河猴實驗,其實就是針對華生理論的,他認為小猴子除了基本的飢餓、乾渴、拉撒等生理需求外,還需要有更高層次的需求,他把這個需求暫定為接觸。

而通過恆河猴實驗,哈洛得出了3個,可以說是對後世爸爸媽媽們影響巨大的結論。

接觸安慰,對猴子的成長至關重要

哈洛的第一個實驗,做了兩個母猴模型。

第一個模型呢,外表用海綿以及一些毛織物裹了起來,形成一種類似於真實母猴的觸感,並且在這個模型內安裝了一個暖光燈泡,外面吊掛了一個給小猴哺乳的奶瓶;第二個模型正好相反,全部用鐵絲網製成,雖然外形看上去像是一個母猴,但摸上去滿是金屬的冷漠感,這個模型也是內部安裝暖光燈泡,外面吊掛奶瓶。

然後他就找了8隻做實驗的小猴子,隨機分成兩組,分別和兩個母猴相處。

結果呢,就像大家想的那樣,所有的小猴子都喜歡第一個模型母猴,都願意在第一個模型旁邊呆著。就算後期的試驗中,第一個模型沒有了奶瓶,小猴子們還是在飢餓的時候,才會到第二個模型那裡喝幾口奶,接著就會跑回到第一個模型這裡,一直呆著。

於是哈洛得出了第一個結論,那就是接觸對孩子來說是必須的,這其實就是孩子的心理依戀。

對於剛出生的孩子來說,突然面對一個有光亮有聲響的世界,難免會感到害怕,唯一能讓他們安靜下來的,就是接觸到媽媽的這種感覺了。這其實很好理解,每個孩子都在媽媽體內呆了10個月左右的時間,早就已經習慣了媽媽的氣味聲音,甚至是那種感覺了。

出生後也是這樣,當他們知道,就算是自己遇到危險,只要回到媽媽那裡,就能得到保護的話,最初的安全感就建立起來了。而有了這些安全感,他們就能夠更加積極主動的去探索未知的世界,更加健康快樂的長大了。

而對於孩子來說,這種感覺的最初來源,就是和媽媽的接觸。

一方面呢,是因為早期孩子的視力、聽力以及嗅覺的發展都不是很成熟,唯一能讓他們感受到的,就是和媽媽的接觸了;另外一方面,孩子小的時候是靠嘴巴和手來認識未知世界的,而接觸就是建立在手以及皮膚上的。

所以,適量適度的接觸,是孩子健康成長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沒有反饋的母愛,會對猴子的性格產生嚴重的影響

通過對小猴子行為的分析,哈洛又有了很大的發現,那些在第一個模型母猴身邊的小猴子,長大後表現的非常孤僻,從來不會主動和其他小猴子一起玩耍,甚至連最基本的繁殖本能都沒有了。

而這一切,在哈洛將第一個模型母猴換成可搖擺的,在小猴子推動下會有足夠反饋的模型後,得到了有效的緩解。

於是,哈洛得出了第二個結論,孩子的成長需要有互動的陪伴。

這一點其實就很直接的駁斥了華生的,孩子哭了不要過去抱,容易讓孩子變得更加愛哭,也容易讓孩子變得依賴爸爸媽媽的理論。對孩子的需求不聞不問,只能讓孩子像實驗中的小猴子一樣,長大後也有著很大的心理問題。

事實上,對於早期的孩子來說,他們的哭可不僅僅是生理上的不舒服,更多的是一種情緒的表達。而如果這個階段的他們,能得到爸爸媽媽穩定的、有規律的、可靠的、及時的反饋的話,就形成了一個良性的交流循環,在情感得到滿足的同時,孩子會嘗試更多的方式,去表達自己,這其實正是日後人際交往的基礎。

相反,如果對孩子的需求不聞不問的話,孩子就會陷入「爸爸媽媽越是不理會自己,自己越要大聲的哭,期待能讓爸爸媽媽聽到,並且過來給自己回饋」的怪圈。

長期如此,就會給孩子內心帶來陰影,不僅僅會影響到他們日後人際關係的建立,還會極大的傷害他們的安全感。

愛的三個變量:觸摸、互動、接納一個都不能少

哈洛的最後一個結論,就是愛的三個變量,觸摸互動和接納。

事實上接納也是存在於爸爸媽媽和孩子的觸摸,以及互動的過程中。觸摸,代表的就是爸爸媽媽對孩子本身的接納;而互動呢,則是代表著爸爸媽媽對孩子情緒的接納。

早期的接納對孩子的健康成長來說影響很大,他們會發展處更加強大的安全感,在長大後的日子裡,這種安全感會支持孩子勇敢前進,就算面對困難也毫不畏懼。

這就是哈洛「恆河猴實驗」的三個重要結論,而且這三個結論同樣適合於人類的孩子們。一個從小缺少和爸爸媽媽觸摸、互動以及接納的孩子,20年後長大成人了,也將會是一個心理嚴重孤僻,行為非常出格,極度缺乏安全感的可悲的人。更加可怕的是,這種感覺,會隨著他們傳遞給自己的下一代,這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心理依戀以及親子關係的重要性。

其實在養育孩子這件事情上,類似重要的教育很多,需要爸爸媽媽注意的地方也很多,市面上很多的育兒理念,有的能信有的也不能信。

而這本《整體養育》就是一本專門給爸爸媽媽的育兒寶典。

作者陳忻提煉出了養育孩子的十二大主題,涉及到了兒童發展的維度、如何改變爸爸媽媽的視角、心理依戀、不斷調整的親子關係、有效父母的原則等方面,給爸爸媽媽們勾勒出了一張孩子發展的全景圖,讓爸爸媽媽知道什麼重要,什麼時候該做什麼,心中有底才能做一個科學的爸爸媽媽。

如果您也對孩子的養育有所疑問,您也在很多育兒觀念中無從選擇,您也對孩子的一些反常表現束手無策,那麼開心爸爸推薦您看看這本書,肯定會有不小收穫的。點擊連結即可下單。

開心爸爸有話說

最後我們再來看看本文一開始的那幾個現象。

孩子一直抱著破舊的毛毯,貪戀的不外乎是媽媽的氣息罷了,在他們的心中,這塊毯子就是媽媽的象徵,抱著毛毯就相當於媽媽在自己身邊;只要媽媽在身邊,孩子就會不乖,他們這種變化不外乎是因為媽媽給了他們巨大的安全感,可以讓他們釋放出孩子天性的那一面;媽媽在和不在兩種截然不同的表現,更是說明了,媽媽本身就是孩子最大的安全感。

而這,也正是孩子心理依戀的體現吧!

文:開心爸爸的日記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私信刪除

相關焦點

  • 孩子成長的力量|恆河猴實驗
    50多年前,哈羅做了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恆河猴實驗
  • 發現「愛」——恆河猴實驗
    1959年,美國發展心理學家亨利·哈洛用猴子做了一系列實驗,揭示了愛的存在與其對幼體成長的重要性。哈洛從這個「代母養育實驗」中觀察到,那些由「絨布母猴」撫養大的猴子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性格極其孤僻,甚至性成熟後不能進行交配。
  • 殘酷的恆河猴實驗:孩子和媽媽是如何建立依戀關係的?生理VS心理
    這個實驗又被稱為是恆河猴實驗,實驗過程是這樣的:一隻嬰猴,從出生第一天就被帶離開母猴的身邊,並讓它在未來的165天內和鐵絲媽媽還有毛絨媽媽在一起,鐵絲媽媽胸前掛有奶瓶,而毛絨媽媽沒有,也就是說和鐵絲媽媽在一起的時候能夠滿足嬰猴的基本生理需求,但是和毛絨媽媽在一起的時候,能夠帶給嬰猴溫暖的觸感和溫度。
  • 孩子和母親如何建立依戀關係的?這個恆河猴試驗也許能說明一點
    下面我們聊一個極具爭議的實現,這個實驗為我們展示了,孩子和母親是如何建立依戀關係的,也許我們還能總結出如何正確的撫養孩子。01恆河猴試驗1905年,哈裡.哈洛出生於以色列。他在19歲的時候考入了美國史丹福大學,然後又攻讀了心理學研究生學位。在讀研期間哈洛其中一位導師,是美國著名的動物行為學家。
  • 「恆河猴實驗」揭示的育兒真諦,很多家長還不懂,智慧父母這樣做
    還是讓我們先了解著名的"恆河猴實驗"吧!這是早年美國圍繞育兒方式進行的心理學實驗,實驗結論讓人們感到震驚,也希望能用它來剖析現在一些父母在育兒方面的問題。實驗證明了母愛是什麼,孩子需要的真愛是什麼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美國社會推崇的育兒理念是"碗櫃理論"。心理學家們認為,孩子依戀父母,是因為父母能夠滿足孩子的基本物質需求,讓孩子吃穿不愁,能夠活下來並長大。
  • 恆河猴試驗告訴我們,父母和孩子之間最重要的是這個,錢換不來
    很多人都知道那個著名的恆河猴實驗。這是美國科學家哈洛為了測試親子關係在成長中的作用而設計和實施的一個實驗。哈洛把鐵絲纏成了一個假媽媽,然後在這位「媽媽」的胸前放了一個能夠讓小恆河猴吃奶的裝置;同時又製作了另外一個「假媽媽」,這個假媽媽身上纏上了絨布,裡面又填充了很多棉花,但是沒有放置任何可以解決小猴飢餓需求的裝置。
  • 60年前「恆河猴實驗」說出一個真相
    但從孩子的飲食習慣就能看出原因來:小女孩一起床一定是奔小賣店去的,並且一定要吃冰淇淋,雪糕等高熱量食品;在家吃飯讓她少吃點,她就會大吵大鬧,哭鬧不休,如果爺爺奶奶對孩子比較嬌縱,也不太注重健康與否,很容易造成孩子口味變得嗜甜等不良習慣。與父母的依戀關係的建立與缺失問題這個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孩子與父母建立依戀關係,最主要的時期就在2歲前。
  • 恐怖的恆河猴實驗到中國式巨嬰,多少孩子正承受著以愛之名的傷害
    二,恆河猴實驗   在上個世紀50年代末,美國心理學家哈利·哈洛和他的同事們所做的一系列恆河猴實驗,可以說是心理學史上最偉大,也最邪惡的實驗之一。    恆河猴實驗  然而,結果卻出人意料,「鐵絲媽媽」失寵了!  剛開始,所有幼猴都會與兩隻人工母猴有接觸。
  • 美國十大殘忍試驗:恆河猴實驗
    美國心理學會前會長亨利·哈洛曾做過著名的「恆河猴實驗」,實驗中最具爭議的,是他將從幼年起就被隔離的母恆河猴放入群體後,發現其無法融入猴群進而無法受孕
  • 心理 | 哈洛恆河猴實驗:生存,需要關係的存在
    人間悲劇——羅馬尼亞的孤兒1966 年,為了提高人口數量,羅馬尼亞齊奧塞斯庫政府頒布了一項法案,宣布每對夫妻至少要生 4 個孩子,非特殊情況下的避孕和墮胎都屬於違法——這個法案持續了 23 年。在這 23 年的時間裡,羅馬尼亞比以往多出生了 200 萬個嬰兒。
  • 「恆河猴實驗」給你答案,別選錯了人
    但是,後來心理學家哈洛通過實驗,駁回了這一觀點,這就是著名的「恆河猴實驗」,又稱代母實驗。哈洛找來了和人類有94%相似基因的恆河猴,觀察它們在實驗中的反應,來驗證媽媽對孩子的重要性。哈洛把剛出生的嬰猴放入籠中,然後用兩隻假猴子代替母猴。一個假猴用冰冷的鐵絲做成的,但是在它胸前放一個有奶的奶瓶;一個假猴是用絨布做的,摸起來表面柔軟舒適,但是沒有奶瓶。
  • 如果你有孩子,一定要看看這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
    C媽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個心理學方面的實驗,這個實驗可能很多朋友都知道,就是著名的恆河猴代母實驗。哈洛的研究獲得了充分的肯定,他曾榮獲美國國家科學獎,1951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1958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60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哈洛從來不否認自己的實驗是殘酷的,但他對此也不後悔。他說: 「如果我的論文能拯救人類孩子的話,即使用再多的猴子也並不為過。「當然,他也成為動物保護協會最討厭的心理學家。
  • 60年前,「恆河猴實驗」得出的育兒道理,60年後很多父母還不懂
    可是在二十年後,這樣的方法卻被爆出了其極大的弊端,多數經歷過這樣訓練的孩子,會出現睡眠障礙,嚴重的會發展成為精神分裂以及自閉症。就連創始人華生自己的孩子都不能倖免於難,從小在父親嚴苛的訓練下長大的孩子們,不同程度的出現了心理上的障礙,大兒子自殺,女兒多次試圖自殺未遂,最小的兒子靠流浪為生。
  • 哈洛恆河猴實驗,毀掉了幾代猴子的幸福生活,卻挽救了千萬兒童
    而小猴的這一行為更加佐證了嬰孩在成長過程中需要溫暖、撫慰!這一經典的心理學實驗證明了愛存在的重要變量:接觸。接觸帶來了安慰,而安慰感才是人與人之間產生愛的最重要的元素。而且小母猴成年後不懂性行為,於是哈利·哈洛們設計了 「強暴架」 來讓她們生了下一代。結果有些母猴並不能發揮母性的天性,反而忽略照顧甚至殺死幼猴。這也可以看出,如果說父母不能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那麼將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甚至可以會形成自閉、反社會人格。因為布偶娃娃終究只是娃娃,雖然可以給小猴溫暖,卻不能帶給它們基本的情感需求!
  • 與人相似度94%的物種,被迫進行恆河猴實驗,它的結局如何?
    不過,有些實驗也並非完全合理,甚至有些殘忍,即便已經取得了一部分成果,對很多人來說,這未必是一種值得提倡的方式,「恆河猴實驗」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作為靈長類動物,恆河猴與人類同樣存在近親關係,二者的相似度達到94%,所以在很多臨床試驗以及情感測試中,都能夠看到它們的身影。
  • 從小缺愛的人長大後會怎樣?著名的猴子實驗給出答案,讓人警醒
    就在我每天都在焦慮自己做得夠不夠,是不是個合格媽媽時,我的一位心理諮詢師朋友發話了。她說這些事只能算育兒裡的「術」,真正的育兒是在孩子6歲前甚至12歲前,用愛將孩子的心填滿。只要孩子得到了足夠的愛,心理健康成長,將來的他不管成績好壞、是否優秀,總會過上讓自己舒服滿意的一生。
  • 殘酷心理學實驗:「媽媽」不僅是一個身份,更重要的是提供安全感
    但是諷刺的是,多數運用這種冷酷方式教育孩子的父母,都發現孩子長大後有著很明顯、嚴重的精神問題。就連碗櫃理論提倡者華生自己的孩子,也深受其害。 而反對碗櫃理論的著名心理學家哈利·哈洛則堅持認為,食物生存固然重要,但是對嬰兒來說,接觸性安慰也一樣重要不可或缺,而且是必需品。
  • 兩個心理學實驗告訴你:父母愛孩子,心理撫養比物質撫養更重要
    但是,如果只注重物質撫養而忽視心理撫養的話,可能也會對孩子帶來諸多不良的影響。20世紀50年代末,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動物心理學家哈裡·哈洛曾經用猴子做了一系列實驗。 他們將剛出生的小猴子和猴媽媽以及同類隔離開,不讓他們見面。 一些小猴子與母猴分開餵養後,雖然身體上沒有什麼疾病,但卻出現了一系列不正常行為。 同時,實驗者觀察發現小猴子對蓋在籠子地板上的絨布產生了極大的依戀。
  • 一個殘酷心理學實驗帶來的啟示
    他認為,嬰兒會依戀帶給他接觸性安慰的人。換句話說,愛的真相不是提供食物,而是情感依戀和肢體接觸。 為了驗證自己的假設,哈洛做了一系列心理學實驗。這就是著名的「恆河猴實驗」,也叫「母愛剝奪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