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河猴試驗告訴我們,父母和孩子之間最重要的是這個,錢換不來

2021-01-09 J媽學堂

很多人都知道那個著名的恆河猴實驗。

這是美國科學家哈洛為了測試親子關係在成長中的作用而設計和實施的一個實驗。

哈洛把鐵絲纏成了一個假媽媽,然後在這位「媽媽」的胸前放了一個能夠讓小恆河猴吃奶的裝置;同時又製作了另外一個「假媽媽」,這個假媽媽身上纏上了絨布,裡面又填充了很多棉花,但是沒有放置任何可以解決小猴飢餓需求的裝置。

隨後,科學家將這兩位「媽媽」和一群小恆河猴關在了一個籠子裡,觀察這些小猴子們的行為。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他發現:小猴子們大部分的時候都願意和那位溫暖的布媽媽呆在一起,他們只有在餓了的時候才會去找那位可以讓他們喝奶的「媽媽」,等他們吃飽喝足後,又會回到布媽媽那裡,緊緊跟布媽媽相依在一起。

如果有驚嚇或者恐怖事件發生,小恆河猴會在第一時間會奔向布媽媽的懷抱,因為布媽媽的溫暖會給他們安慰。

到這裡,實驗還沒有結束。這些小恆河猴被從從籠子裡放出了來,但是哈洛發現由布媽媽撫養長大的小猴子出現了孤獨症的現象,他們難以融入種群,甚至不能繁育後代。即便通過人工方式生出小猴子,這些猴媽媽對自己的孩子也非常冷漠,甚至殺死自己的猴孩子。這個實驗,也被人批評為人類史上最喪心病狂的實驗之一,因為,幾十隻恆河猴的終生幸福就這樣被毀掉了!

但是這一系列的實驗也說明:母親和孩子之間的親密關係,也就是健康的親子關係,是促使一個人正常且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

什麼是健康的親子關係?

就像任何其他關係一樣,親子關係會受到每個人的想法,感受和行為的影響。如果兩個人對彼此都有積極的想法和感受,並且他們的行為是相互尊重的,那麼這種關係很可能是健康,有效和令人滿意的。

在某些情況下,父母可能沒有技能和工具來滿足孩子的需求,或者他們可能感到不知所措,無法管理孩子的行為。另一方面,如果孩子的父母沒有對他們的身體或情感需求做出適當和一致的反應,孩子可能感到不安全或不在乎。這些都是親子關係不健康或不滿意的例子。

在知乎上看到過一個討論,為什麼孩子會跟奶奶好,而不跟媽媽好。答案很簡單,因為孩子從他們的主要看護者奶奶那裡,得到了滿足,找到了安全感,而媽媽可能會因為工作和生活的壓力疏忽於跟孩子進行溝通。這就是孩子跟奶奶好的直接原因。

為了建立健康的親子關係,孩子必須認為他們的父母是溫暖的,可靠的,並且能夠設置適當的規則和界限。孩子也需要從父母那裡感受到被照顧和安全。這些因素中的每一個都有助於孩子與父母建立健康的親子關係。

為什麼要建立健康的親子關係

從孩提時代開始,親子關係的質量通常為孩子的發育奠定基礎。孩子正常發育需要健康的親子關係。孩子會對那些關注他們並滿足他們需求的人產生依戀。因此,當孩子形成對其主要照顧者的健康依戀時,它表明孩子的需求都得到滿足,這等於創造了一個培養孩子的身體,認知,情感和社會發展的良好環境。一個人生命中的健康關係和人際交往有助於調節大腦和大腦功能中的化學物質,這也直接影響到兒童的發育。

在親子關係中,父母會成為孩子的模範。孩子觀察父母如何對他們以及周圍的其他人和事做出的反應。因此,孩子們會經常重複父母的行為,這些行為可能會延續到他們的成年期。具有健康親子關係的兒童會學習到如何形成健康的關係,他們還會學習到如何在需要時尋求支持,並掌握應對挑戰的技能,這有助於增強他們的生存和適應能力。

研究表明,一些遭受創傷的幼兒如果與父母有健康的親子關係,因為嚴重創傷而產生的相關症狀就會相對減少,恢復過程會很快。然而,沒有健康親子關係的受傷兒童更有可能遭受創傷所帶來的長期負面影響

在美伊戰爭後,有兒童心理專家對戰爭期間的孩子進行了心理輔導。他們發現,如果經歷過戰爭的孩子,一直跟父母在一起,他們的心理恢復要比那些失去父母的孩子,或者跟父母處於分離狀態的孩子,要恢復得快。在以後的學習和社交過程中,遇到的障礙會明顯減少。

因此建立健康的親子關係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非常重要。

如何建立更強大的親子關係

父母可以通過許多不同的方式加強與孩子的關係。一致性和相互尊重是健康親子關係的關鍵方面。通過制定親子日常活動,設定和遵循明確的規則和後果,為兒童提供滿足感和安全感。家長定期對健康行為進行建模,可以創造一致性。相互尊重可能源於保持明確的限制和界限,親子關係不是沒有界限的親密,親子關係是為了讓孩子能夠更容易適應規則。父母可以通過鼓勵他們嘗試新事物,讓他們從錯誤中探索和學習。

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聯繫可以通過一些習慣變得更加牢固,這些習慣可以很容易地融入你的日常生活。下面這些活動,可以有效的改善和提升親子關係,為教育鋪平道路。

1、一起吃飯

一起吃晚飯對孩子的健康和發展有許多重要作用。一項研究表明,經常和孩子一起吃飯與提高孩子的健康和飲食習慣等積極發展的可能性有關;這也會幫助孩子獲取強大的內心、情感和社交能力;可以幫助孩子改進不良行為;以及取得更好的學習成績。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不管多忙,只要不出差,儘量每天晚上會跟兩個女兒一起吃晚餐。即使你每天晚上都找不到時間和家人共進晚餐,也要儘可能多地安排家庭聚餐。如果你的工作日晚上總是在辦公室加班加點地,其實仍然可以找到解決辦法,比如一起吃早餐或零食。關鍵是讓家庭聚餐變得有趣。

2、談論你的一天

和孩子談論你的一天,拉近你們的關係,和晚餐時間一樣,就寢時間也是和孩子們聊天的好機會。你可以問他們一些他們能詳細回答的問題,比如「今天你一天中最開心的事情是什麼?」

然後一定要談論你的一天,分享一些細節,比如在一天中,你最自豪的事情是什麼,你遇到了什麼問題,你打算如何解決它。通過分享一些關於你自己的事情,你在向孩子表明,你重視他這個人,覺得和他很親近,可以向他傾訴,你加強了你們之間的聯繫,讓他知道他對你很重要。

3、一起玩

和孩子們相處的最好方式之一就是一起玩耍。一起出去騎自行車或者踢足球。或者找一個有趣的家庭棋盤遊戲,如果你想找到一些能在認知上挑戰他們的東西,那就把它變成一個有教育意義的遊戲,鼓勵他們學習優秀的社交技能和良好的禮儀,比如在你玩得開心的時候學會如何做一個優雅的贏家或輸家。

活動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們一起做一些有趣的事情。你可以製作有趣的工藝品,一起烹飪或烘焙一些零食,甚至可以觀看並「評論」一部很棒的兒童電影。做一些你們都喜歡的事情,並在做的時候保持交流,就像你和你的配偶或好朋友一樣。

4、擁抱

擁抱是加強親子關係的好方法。研究表明,它甚至可能降低生病的機率。所以,讓孩子知道你有多愛他,每天給他很多擁抱,他長大後也會擁抱你的!

5、尊重孩子並期待同樣的結果

孩子們有時會激怒人,當然也會犯錯誤。但是家長應該記住,尊重孩子和管教孩子一樣重要。即使孩子做了一些需要你管教的事情,你也可以用平靜和愛的方式和他說話。事實證明,大喊大叫或體罰不僅效果不佳,而且還會損害你與孩子的親子關係。

還要提醒孩子們說「謝謝」和「請」,而你對孩子也要這樣做。良好的禮貌不應該是你只在家裡使用的東西,尊重和禮貌地對待對方不僅會讓你們更親密,而且會讓你的家成為一個更愉快的地方。

6、讓孩子們幫忙

一起做家務是幫助孩子成長的一種方式。每個孩子都喜歡幫忙,當你讓他們做家務和承擔責任時,你會增強他們的自信,讓他們感到被重視。告訴他們,他們做得有多好,你很欣賞和感激他們的幫助。這不僅能拉近你們之間的距離,還能幫助你的孩子成長為自信、善良、樂於助人的人。

7、每天向孩子表達你的愛

表達對孩子的愛很簡單,你們只要一起笑,孩子就會感覺到你的愉悅,知道你是喜歡他的。或者你也可以每天對孩子說「我愛你」,你還可以每天做一些小事情,告訴孩子你有多愛他,就像寫一份報告,這會對親子關係的質量產生很大影響。每天向你的孩子展示他對你有多重要,你就會做一些事情來加強你和孩子之間的聯繫,使之持久和不可動搖。

健康的親子關係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如果親子關係健康了,那麼任何的管教都不再是難題。

聰明的父母都會關注J媽學堂,每日分享孕產育兒小知識。

有愛的父母都會分享這篇文章,讓更多的人受益。

相關焦點

  • 孩子和母親如何建立依戀關係的?這個恆河猴試驗也許能說明一點
    下面我們聊一個極具爭議的實現,這個實驗為我們展示了,孩子和母親是如何建立依戀關係的,也許我們還能總結出如何正確的撫養孩子。01恆河猴試驗1905年,哈裡.哈洛出生於以色列。他在19歲的時候考入了美國史丹福大學,然後又攻讀了心理學研究生學位。在讀研期間哈洛其中一位導師,是美國著名的動物行為學家。
  • 恐怖的恆河猴實驗到中國式巨嬰,多少孩子正承受著以愛之名的傷害
    每個無法獨立的成年人,後面都站著包辦一切的父母,父母為孩子接管了一切,從小到大讓孩子只做一件事,就是學習學習再學習,一切為了學校的成績和各種閃亮培訓班獎盃,至於愛和自我意識?對不起,我們也不知道,我們也不知道怎麼給,你還是只管讀書就好了。
  • 殘酷的恆河猴實驗:孩子和媽媽是如何建立依戀關係的?生理VS心理
    有一項殘酷的實驗給了我們答案,這個實驗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哈裡哈洛及其同事一起主導完成的。這個實驗又被稱為是恆河猴實驗,實驗過程是這樣的:一隻嬰猴,從出生第一天就被帶離開母猴的身邊,並讓它在未來的165天內和鐵絲媽媽還有毛絨媽媽在一起,鐵絲媽媽胸前掛有奶瓶,而毛絨媽媽沒有,也就是說和鐵絲媽媽在一起的時候能夠滿足嬰猴的基本生理需求,但是和毛絨媽媽在一起的時候,能夠帶給嬰猴溫暖的觸感和溫度。
  • 60年前,「恆河猴實驗」得出的育兒道理,60年後很多父母還不懂
    "恆河猴"實驗告訴我們的道理既然說孩子的獨立不能被逼出來,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他們需要的究竟是什麼呢?讓我們再看看60年前另一個經典的實驗,雖然這個過程有些殘忍,但卻真實的揭露了孩子小的時候最重要的是什麼。
  • 美國十大殘忍試驗:恆河猴實驗
    美國心理學會前會長亨利·哈洛曾做過著名的「恆河猴實驗」,實驗中最具爭議的,是他將從幼年起就被隔離的母恆河猴放入群體後,發現其無法融入猴群進而無法受孕
  • 「恆河猴實驗」揭示的育兒真諦,很多家長還不懂,智慧父母這樣做
    但是這些父母在養育孩子方面確實存在問題,如何幫他們找出問題所在呢?還是讓我們先了解著名的"恆河猴實驗"吧!這是早年美國圍繞育兒方式進行的心理學實驗,實驗結論讓人們感到震驚,也希望能用它來剖析現在一些父母在育兒方面的問題。實驗證明了母愛是什麼,孩子需要的真愛是什麼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美國社會推崇的育兒理念是"碗櫃理論"。
  • 孩子一哭就抱,會養成不好的習慣?「恆河猴」實驗:這並非真相
    不哭的時候可可愛愛,萌感光波能瞬間擊中老父親/老母親的心。但一哭起來,簡直比六指琴魔的琴還要難以忍受,天靈蓋都快被他掀飛了。偏偏尚在襁褓中的嬰兒還不會說話,只能用哭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尤其是見到最熟悉的媽媽時,更是放飛自我。俗話說得好:「兒子見到娘,沒事哭一場。」對於孩子愛哭這件事兒,很多人的處理方式不同。
  • 孩子成長的力量|恆河猴實驗
    這是在《孩子成長的力量》第二節微課中,呂悅老師提及的實驗。Harlow他們將8隻小恆河猴和猴媽媽隔離開,幼猴被隨機分成兩組給兩隻人工母猴撫養。接觸柔軟的物質會帶來了安慰,而安慰感才是人與人之間產生愛的最重要的元素。人是需要愛的,需要情感依戀的,被人愛跟吃飽飯一樣是人的基本需求。
  • 恆河猴實驗:心理依戀對孩子的成長多重要?20年後成長結果很扎心
    一個三四歲的孩子,在媽媽面前,就能夠很自然的,無論是玩玩具還是做遊戲,抑或是和陌生人交流。一旦媽媽不在了,孩子的表現就和之前大相逕庭,明顯表現出苦惱不安等情緒,這是為什麼呢?這一切,看完了下面這個心理學界很著名的「恆河猴實驗」,您就能明白其中原因了,也就更能夠理解孩子的表現了。
  • 孩子小時奶奶帶還是媽媽帶好?60年前「恆河猴實驗」說出一個真相
    教育觀念的分歧老一輩和年輕人的很多教育理念還是分歧很大的,前幾天一個朋友還和我抱怨說,自從有了孩子,不僅和婆婆矛盾重重,連和自己媽也是各種分歧不斷,而且誰也說服不了誰,誰也看誰的做法不順眼,發展到後來,相互之間就會說些重話,感覺特別難受。在教育孩子上,觀念和理念的不同,確實很容易造成爭吵,不僅老一輩和年輕一代有代溝,就算是夫妻之間也是分歧不斷的。
  • 通過恆河猴實驗了解,多抱能讓孩子變乖巧
    仿佛沒有什麼事是一個擁抱解決不了的,但是對此有的父母也保持反對意見,這兩個對立的觀點仿佛在父母的育兒道路中持有著各自的立場。小娟和閨蜜在聊起各自育兒觀點的時候,閨蜜的原則就是孩子需要足夠的安全感,所以她會會經常抱抱孩子,而有時候孩子不明緣由哭鬧的時候,閨蜜也總是用擁抱去緩解孩子內心的焦慮。
  • 發現「愛」——恆河猴實驗
    首先,亨利·哈洛隨機挑選了8隻剛出生的恆河猴作為被試,將他們一出生就與母猴隔離開。然後,他將這些嬰猴放進隔離籠中飼養,並製作了兩隻假猴子替代真母猴。這兩個「代母猴」分別是用鐵絲和絨布做的,「鐵絲母猴」胸前安置了一個可以提供奶水的橡皮奶頭。
  • 孩子小時候誰帶最好?「恆河猴實驗」給你答案,別選錯了人
    文|好孕姐有一次,我坐公交車,聽到兩位男士討論,家裡孩子讓誰帶比較好。一位男士說,老婆休完產假,想讓她去上班,孩子由孩子奶奶帶。因為孩子年齡小、需求少、不記事,應該誰帶都一樣,家裡老人在閒著,照顧孩子也有經驗,孩子由他們帶比較好。
  • 兩個心理學實驗告訴你:父母愛孩子,心理撫養比物質撫養更重要
    雖然如此,現實生活中,我們仍然可以發現這樣的現象:某些孤兒或其他特殊群體人,心理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滿足的情況下,他的人格養成就會非常不健全。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每個人都會有很多需要,比如歸屬與愛的需要,父母對孩子的悉心照顧,對孩子充滿情感的擁抱等都會讓孩子體驗到被愛的幸福感。
  • 與人相似度94%的物種,被迫進行恆河猴實驗,它的結局如何?
    不過,有些實驗也並非完全合理,甚至有些殘忍,即便已經取得了一部分成果,對很多人來說,這未必是一種值得提倡的方式,「恆河猴實驗」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作為靈長類動物,恆河猴與人類同樣存在近親關係,二者的相似度達到94%,所以在很多臨床試驗以及情感測試中,都能夠看到它們的身影。
  • 經典心理學實驗告訴你,常被父母擁抱的孩子心理更健康
    作為爸媽,不可不知的「恆河猴實驗」 上個世紀50年代末,美國心理學家哈洛(Harry F. Harlow)及其同事們,把一隻剛出生的嬰猴與其母親分離,放進一個隔離的籠子中養育,並用兩個假猴子替代真母猴。這兩個代母猴分別用鐵絲和絨布做成。
  • 豬肝移植給恆河猴,目前已存活16天,未來人類或可作為受體
    人吃五穀雜糧,無可避免都會生病,身體內各臟器官因為不好的生活習慣或者外界條件,都可能出現問題,嚴重的時候可能就需要換一換。當然這個問題說起來非常簡單,但是真正的器官移植是非常難的課題。首先供體就非常稀少,但是受體卻非常多,每年能夠成功移植的不足百分之一,甚至會更少。除了供體少之外,排異反應也是主要的原因。
  • 恆河猴試驗:不僅不會還能免疫
    當地時間3月14日,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北京協和醫學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的研究團隊在預印本網站bioRxiv在線發表了最新研究「感染新冠病毒的恆河猴不會發生再感染」(尚未經同行評議),首次利用非人靈長類模型回答了「康復後是否會再次感染」問題。
  • 恆河猴試驗:不僅不會,還能免疫
    當地時間3月14日,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北京協和醫學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的研究團隊在預印本網站bioRxiv在線發表了最新研究「感染新冠病毒的恆河猴不會發生再感染」(尚未經同行評議),首次利用非人靈長類模型回答了「康復後是否會再次感染」問題。
  • 哈洛恆河猴實驗,毀掉了幾代猴子的幸福生活,卻挽救了千萬兒童
    哈洛也是一位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在20世紀50年代,受華為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影響,(不清楚的朋友可以看看這篇文章用1歲孩子實驗,他的教育方法坑害千萬歐美兒童,如今在中國流行)心理學家們喜歡使用「順從、一致、認知、次要刺激」這樣的詞彙來告訴父母如何去教導孩子,比如班傑明·斯帕克),建議應該根據時間餵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