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過於黏人,沒有安全感?陌生情景實驗:正確的依戀關係很重要

2020-12-06 小C育兒家

父母對於孩子們來說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既是家人,也是朋友,能夠陪伴著孩子成長,成為他們前進道路上的指明燈,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所能起到的作用不僅如此,有的時候只是簡單的,牽一牽孩子的手,摸一摸孩子的頭,誇一誇孩子,孩子就會非常開心,在這樣子的相處中,孩子不僅會變得非常有安全感,同時,幸福感也會得到提升。

孩子喜歡跟著家長其實是可以理解的,可是有的時候孩子無時無刻的黏人,真的會讓父母覺得很煩惱,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就可以獨立做事,自己家孩子一離開自己就會哭,手足無措。相信大多數遇到這種情況的父母,看孩子哭的時候會覺得很心疼,但是又很氣孩子的「軟弱」。

為什麼家長不在,孩子就很軟弱?答案可能跟孩子的安全依戀關係有關。

一般來說,當孩子處於一個很不熟悉的環境當中,被陌生人照顧的時候,會出現不一樣的心理變化,如果在這期間還經歷了和父母的分開,那麼孩子他們可能就會出現三個非常典型的階段,分別是反抗、失落和分離,在不一樣的階段,孩子會出現的狀態也會不一樣,不一樣的狀態對應著不一樣的安全依戀關係。

美國心理學家艾恩斯沃斯等人設計了一種陌生情景實驗,用來研究嬰兒在陌生的環境中並與母親分離後的行為和情緒表現。

註:第一個場景持續30秒,其餘各場景均

陌生情景實驗將安全依戀關係可簡單以下分為4種:

第1種,迴避型。

當父母離開一段時間,再回到孩子身邊的時候,孩子沒有什麼反應,好像一點都不在意一樣,他們對於親密關係的態度處於一種迴避的狀態,並不是完全的不在意父母的離開,但是看起來就是一副「心無波瀾」的樣子。

迴避型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並不少見,在留守兒童中的比例相對較高,這些孩子們時常因為因為父母不常在自己身邊陪伴,而導致於他們會處於一種「複雜」狀態中,孩子們會既渴求親情、希望陪伴,但是另一面又會假裝冷漠,把自己偽裝成一個堅強的孩子。在潛意識裡迴避親密關係,同時會把這當成是一種保護自己的方式,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夠逃避分別所帶來的痛苦。

第2種,焦慮型。

這種類型的孩子在看到剛才離開自己的父母回到自己身邊時,會表現出非常大的情緒波動,會很生氣,甚至於會出現拒絕父母跟自己接觸的情況。並且當自己一個人呆著的時候,會習慣性去尋找父母的身影,同時還可能會出現一些捏手,捏玩具、亂扔玩具之類的焦慮行為,安全感急速下降,整個人都處於非常不「安定」的狀態中。

第3種,混亂型。

在表達依戀方面的需求時,有的時候可能會出現混亂的狀態,比如說,之前的時候還表現得非常的著急,之後卻又變得憤怒或不在意,情緒可能會出現不固定的明顯變化,換句話說,混亂型可以算是前兩種類型的混合型。

第4種,安全型。

安全型的孩子的安全感一般都能夠「自給自足」,當父母離開自己的時候,孩子不會有很大的情緒波動,他們也會有一些失落的表現,但是很快就能夠調整好自己,開始專注於當下的事情,等到父母回來的時候,不會表現出明顯的牴觸情緒,相反會對父母的出現非常的開心,會很想跟父母進行接觸,或者有一些比較外向的孩子,還會跟父母分享自己剛才所做的事情,絲毫沒有父母離開自己時的失落感,情緒調節能力比較好。

第4種類型的孩子可以算是「天使寶寶」了,不會過分的黏著父母,同時當自己有獨處的空間時,也會自己去探索,想想可以做些什麼,不會停在原地。能夠培養出這種類型的孩子,從另一方面來說,父母所給予孩子的關愛一定是極多的,孩子才會在父母不在自己身邊的時候能夠那麼的「堅強」,因為在他們潛意識裡面,不會害怕父母的離開,相信父母一直在自己身邊。

如何培養孩子獨處的能力,提高他們獨處和對親密關係的安全感呢?

首先,多去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愛。

在親子教育當中,父母們所重視的,不應該只是孩子的成績,其中對於愛的教育也同樣重要,日常生活中,父母們如果能夠多向孩子表達愛,不僅會提高孩子的安全感,同時也能夠讓孩子學習的一個正確的面對愛的方式。除了言語上對於孩子的關愛疼愛以外,有時候一些肢體語言也是很有必要的,不管是親親孩子抱抱孩子,或者是當孩子遇到困難時,溫柔地輕聲安慰孩子,都能夠讓孩子感受到來自於父母的愛。

有研究表明,如果一個寶寶一天能夠獲得三次來自於父母的吻,會讓他們有種被時刻關注,和愛著的感覺,同時在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上,孩子也會學著如何去表達自己對於愛的需求,這也有助於幫助孩子建立一個好的對於親密關係的認知,孩子會慢慢成長為一個擁有安全型依戀關係的人,在面對分離時,不會過分的沉浸在悲傷當中,能夠去控制自己的情緒,調整自己的狀態。

其次,多去回應孩子

有的時候孩子可能會出現又哭又鬧、無理取鬧的情況,而大多數這種情況下,在孩子的行為背後下的邏輯就是他們認為這樣子做能夠讓父母更加關注自己,所以他遇到這種情況時,父母們所要做的不應該是去指責,或者是糾正孩子的舉動,而是及時地給予孩子回應,先去照顧孩子的情緒,等到孩子情緒變好以後,再跟孩子進行溝通。

看看孩子是遇到問題不知道如何去解決,還是單純的想要父母多陪伴自己,在這個過程中,也能夠提高孩子覺察自己情緒的能力,在遇到同樣的情況時,能夠處理得更好。

最後,可以通過規律來「戰勝」孩子的分離情緒

一般來說,送孩子去上幼兒園的時候,園內的大多數孩子在第1天上學的時候,就會經歷很大的情緒「鬥爭」,這時候的安慰並不奏效,但是父母可以帶著讓孩子了解其中的規律,讓他們把重點移到自己之後要做的事情,而不是分離,也讓他們清楚了解,大概在哪些時候父母會不在自己身邊,在哪些時候就會回來,這樣的規律變化也會給孩子帶來一定的安全感,但父母不在自己身邊的時候,也不會變得非常的焦慮。

相關焦點

  • 孩子缺乏安全感,是因為什麼?
    1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經常會有以下這三種表現: 1、經常害羞或者害怕 當孩子面對陌生人感到害羞、害怕,面對陌生環境退縮、不敢自我表現,就是典型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 殘酷的恆河猴實驗:孩子和媽媽是如何建立依戀關係的?生理VS心理
    這個實驗又被稱為是恆河猴實驗,實驗過程是這樣的:一隻嬰猴,從出生第一天就被帶離開母猴的身邊,並讓它在未來的165天內和鐵絲媽媽還有毛絨媽媽在一起,鐵絲媽媽胸前掛有奶瓶,而毛絨媽媽沒有,也就是說和鐵絲媽媽在一起的時候能夠滿足嬰猴的基本生理需求,但是和毛絨媽媽在一起的時候,能夠帶給嬰猴溫暖的觸感和溫度。
  • 恆河猴實驗:心理依戀對孩子的成長多重要?20年後成長結果很扎心
    然後他就找了8隻做實驗的小猴子,隨機分成兩組,分別和兩個母猴相處。結果呢,就像大家想的那樣,所有的小猴子都喜歡第一個模型母猴,都願意在第一個模型旁邊呆著。就算後期的試驗中,第一個模型沒有了奶瓶,小猴子們還是在飢餓的時候,才會到第二個模型那裡喝幾口奶,接著就會跑回到第一個模型這裡,一直呆著。
  • 殘酷心理學實驗:「媽媽」不僅是一個身份,更重要的是提供安全感
    所謂碗櫃理論,其實就是指嬰兒對父母的依戀,主要原因是因為,他們的父母給嬰兒生存所需的所有物質需求,比如照顧嬰兒,讓她吃飽穿暖遠離危險。 在對如何照顧和研究嬰兒行為上,行為主義心理學創始人華生主張的是「哭聲免疫法」,他認為,滿足一個嬰兒愛的需求,只需要媽媽給孩子提供充足可口的食物即可。
  • 科普|現代依戀理論的十大核心原則
    在情感和身體上與依戀對象隔離對人類來說是一種內在創傷,同時也會帶來更加糟糕的感覺,不僅僅是脆弱和危險,還有無助。07安全聯結促進聯結關係中的主要互動行為,幫助個體將互動模式編碼到心理模型或回應方式中。通常個體的依戀安全感不是其固定的性格特徵;當新經驗發生時,它會隨之發生變化,從而使人們能夠修改依戀的認知工作模式及其相關的情緒調節策略。
  • 孩子成長的力量|恆河猴實驗
    這是在《孩子成長的力量》第二節微課中,呂悅老師提及的實驗。無論是哪一隻母猴餵養的幼猴,其反應沒有差異:當它們害怕時,都會到絨毛母猴那裡尋求安全感。這一經典的心理學實驗證明了跟猴子一樣,人類除了基本的飢餓、乾渴等生理需求外,還有一種要接觸柔軟物質的需求。接觸柔軟的物質會帶來了安慰,而安慰感才是人與人之間產生愛的最重要的元素。
  • 兩個殘忍的心理學實驗讓人心痛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在孩子不哭的時候抱他,在他哭的時候不抱,久而久之,就可以訓練孩子,更有利於培養孩子堅強的品格。那麼事實確實如此嗎?我們首先從一個心理學實驗談起,但是提前說明,這個心理學實驗實在是有些殘忍,所有當父母的人,都會有些難以接受。但是請您看完,因為結局發人深省。
  • 經典心理學實驗告訴你,常被父母擁抱的孩子心理更健康
    實驗者在「鐵絲母猴」胸前安置了一個可以提供奶水的橡皮奶頭,而「絨布母猴」則沒有。按哈洛的說法就是「一個是柔軟、溫暖的母親,一個是有著無限耐心、可以24小時提供奶水的母親」。此外實驗觀察發現,嬰猴在遭到陌生的物體,如一隻木製的大蜘蛛的威脅時,會跑到「絨布母猴」身邊並緊緊抱住它,似乎「絨布母猴」會給嬰猴更多的安全感。
  • 兩個心理學實驗告訴你:父母愛孩子,心理撫養比物質撫養更重要
    一、滿足物質需求,沒有心理滿足的話,人會出現心理疾病 心理學裡有一個試驗叫做「感覺剝奪試驗」,說的是把試驗對象囚禁在一個房間裡,然後滿足他所有物質需求,但是,他與外界環境刺激處於高度隔絕狀態,外界的聲音刺激、光刺激、觸覺刺激都被排除。
  • 這三個表現,證明孩子「沒有安全感」,父母要給他以保護
    這時父母才發現情況的嚴重性,其實孩子並不怕羞,只是缺乏安全感而已。國外有一位著名的兒童行為學家做過一項實驗,通過建立外部環境,模擬兒童的生活狀況,用許多因素的安全感作為變量,來監控兒童的行為變化。隨後發現,在孩子們感到不安全的情況下,日常生活受到了負面影響。我們應該重視如何給孩子帶來安全感。
  • 孩子和母親如何建立依戀關係的?這個恆河猴試驗也許能說明一點
    下面我們聊一個極具爭議的實現,這個實驗為我們展示了,孩子和母親是如何建立依戀關係的,也許我們還能總結出如何正確的撫養孩子。01恆河猴試驗1905年,哈裡.哈洛出生於以色列。他在19歲的時候考入了美國史丹福大學,然後又攻讀了心理學研究生學位。在讀研期間哈洛其中一位導師,是美國著名的動物行為學家。
  • 孩子睡覺是「橫七豎八」,這些家長要抓住,別讓睡眠影響孩子發育
    每個人睡眠都有一定的生物鐘,而大多數人的生物鐘都符合自然規律,這樣符合大自然規律的生物鐘也更加有利於人體的成長。生物鐘在對於人體的新陳代謝,人體溫度,敏感性,心理狀態,以及消化吸收,都是有很大關係的。如果 孩子 消化不良沒有引起家長的注意 ,長期的消化不良 可能會導致孩子出現營養不足,導致兒童身體 出現 生長發育 終止 的情況 。所以孩子出現翻來翻去時,一定要引起父母的注意 。
  • 學前心理學中常見的七種經典實驗研究
    可是這些受試者在恢復正常生活以後,雖然受到細心的照顧和盡心竭力的教育,但是他們中也只有極少數人恢復了正常人的飲食、衣著和社會行為,其餘嬰兒始終未能恢復人類本性,終身痴傻。此外大家也應該聽過豬孩、狼孩的故事,這些實驗和實例都證明了早期經驗對人類發展的重要性,而這些重要的早期經驗的獲得離不開人類生活環境的刺激,因此,早期隔離實驗驗證了人類社會生活環境對兒童心理發展的重要影響。
  • 童年源於「依戀關係」,爸爸影響女兒擇偶觀
    這或許就是愛情讓人著迷和沉醉之處,然而,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隨著相處之間的增加,激情漸漸減退,愛情也會回歸理智。  如果在童年時期,照顧者提供了穩定的情感連接,那麼她就能發展出「安全型依戀」,獲得正常的親密關係。
  • 缺乏安全感的你,一定活得很累吧
    缺乏安全感的人,活得比一般人累。你可以往下看,自測一下,你是不是屬於那種,因為缺乏安全感,所以活得不放鬆的人。我們很多對關係的渴望和依賴,其實是因為我們自己缺乏安全感。於是,就變得特別渴望好的安全的關係,確定並且穩定,可以安撫到自己那個總是覺得惶恐擔憂的心靈。然而建立關係,對缺乏安全感的人來說,又是極大的考驗。
  • 2020寧夏教師招聘考試:學前心理學中常見的七種經典實驗研究
    三、點紅實驗   很多媽媽都知道,剛剛學會說話的孩子會有一個階段分不清「你」和「我」,當他想要媽媽抱抱的時候,不說「我要抱抱」,而是「寶寶要抱抱」,這是孩子話說得不好?其實不是,而是這個階段的孩子,他的世界裡還沒有「我」的概念。
  • 孩子太過黏人怎麼辦?這樣做才是帶孩子的正確方式!
    你家孩子黏人嗎?他們對事物總是充滿好奇,你做什麼,他們也會自己去玩弄,讓人好氣又好笑,當然,對於孩子黏人怎麼辦呢?今天我們就來說說!1有些孩子2歲就會在iPad上點來點去,在別的孩子還在咿呀學語的時候就已經會開口模仿光頭強、喜羊羊,於是你總喜歡拿這些和其他家長開玩笑,感慨孩子歪才、夠聰明,然而,玩笑歸玩笑,認真,你就輸了!
  • 寶寶太黏人,就像寶媽的「小尾巴」,寶爸無奈只能做個「假媽媽」
    文|小豆芽育兒記大部分寶寶都非常黏媽媽,這或許這就是母子連心,雖然寶寶黏媽媽,寶媽會有很有成就感,但走到哪裡都有個「小尾巴」,這對寶媽來說也是一件頭疼的事情!寶寶太黏媽媽,寶爸無奈做了個「假媽媽」寶寶太黏人會有哪些苦惱?日本有一位寶媽感悟頗深,寶寶今年1歲多,性格十分活潑,雖然寶寶非常可愛,但就是太粘媽媽,一刻也不願分開的那種。
  • 分離焦慮和安全感有啥關係?有交集也有區別,這個年齡是分割點!
    可並沒有那麼多的全職媽媽,能夠時時刻刻陪在寶寶身邊,養育寶寶成長,為了生活為了生計,大部分寶媽需要在合適的時間,出去重新工作貼補家用,如此就寶寶就會很難過,很傷心,隨之而來的也是那說不清道不明的分離焦慮。分離焦慮和安全感有啥不同?
  • 孩子小時奶奶帶還是媽媽帶好?60年前「恆河猴實驗」說出一個真相
    與父母的依戀關係的建立與缺失問題這個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孩子與父母建立依戀關係,最主要的時期就在2歲前。親子依戀是孩子與主要撫養人之間建立的特殊的情感聯結紐帶。曾經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恆河猴實驗,著名心理學家哈利·哈洛,他認為,對嬰兒來說食物雖然重要,但接觸性安慰具備同等地位,依戀和肢體接觸對嬰兒來說同樣是必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