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對於孩子們來說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既是家人,也是朋友,能夠陪伴著孩子成長,成為他們前進道路上的指明燈,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所能起到的作用不僅如此,有的時候只是簡單的,牽一牽孩子的手,摸一摸孩子的頭,誇一誇孩子,孩子就會非常開心,在這樣子的相處中,孩子不僅會變得非常有安全感,同時,幸福感也會得到提升。
孩子喜歡跟著家長其實是可以理解的,可是有的時候孩子無時無刻的黏人,真的會讓父母覺得很煩惱,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就可以獨立做事,自己家孩子一離開自己就會哭,手足無措。相信大多數遇到這種情況的父母,看孩子哭的時候會覺得很心疼,但是又很氣孩子的「軟弱」。
為什麼家長不在,孩子就很軟弱?答案可能跟孩子的安全依戀關係有關。
一般來說,當孩子處於一個很不熟悉的環境當中,被陌生人照顧的時候,會出現不一樣的心理變化,如果在這期間還經歷了和父母的分開,那麼孩子他們可能就會出現三個非常典型的階段,分別是反抗、失落和分離,在不一樣的階段,孩子會出現的狀態也會不一樣,不一樣的狀態對應著不一樣的安全依戀關係。
美國心理學家艾恩斯沃斯等人設計了一種陌生情景實驗,用來研究嬰兒在陌生的環境中並與母親分離後的行為和情緒表現。
陌生情景實驗將安全依戀關係可簡單以下分為4種:
第1種,迴避型。
當父母離開一段時間,再回到孩子身邊的時候,孩子沒有什麼反應,好像一點都不在意一樣,他們對於親密關係的態度處於一種迴避的狀態,並不是完全的不在意父母的離開,但是看起來就是一副「心無波瀾」的樣子。
迴避型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並不少見,在留守兒童中的比例相對較高,這些孩子們時常因為因為父母不常在自己身邊陪伴,而導致於他們會處於一種「複雜」狀態中,孩子們會既渴求親情、希望陪伴,但是另一面又會假裝冷漠,把自己偽裝成一個堅強的孩子。在潛意識裡迴避親密關係,同時會把這當成是一種保護自己的方式,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夠逃避分別所帶來的痛苦。
第2種,焦慮型。
這種類型的孩子在看到剛才離開自己的父母回到自己身邊時,會表現出非常大的情緒波動,會很生氣,甚至於會出現拒絕父母跟自己接觸的情況。並且當自己一個人呆著的時候,會習慣性去尋找父母的身影,同時還可能會出現一些捏手,捏玩具、亂扔玩具之類的焦慮行為,安全感急速下降,整個人都處於非常不「安定」的狀態中。
第3種,混亂型。
在表達依戀方面的需求時,有的時候可能會出現混亂的狀態,比如說,之前的時候還表現得非常的著急,之後卻又變得憤怒或不在意,情緒可能會出現不固定的明顯變化,換句話說,混亂型可以算是前兩種類型的混合型。
第4種,安全型。
安全型的孩子的安全感一般都能夠「自給自足」,當父母離開自己的時候,孩子不會有很大的情緒波動,他們也會有一些失落的表現,但是很快就能夠調整好自己,開始專注於當下的事情,等到父母回來的時候,不會表現出明顯的牴觸情緒,相反會對父母的出現非常的開心,會很想跟父母進行接觸,或者有一些比較外向的孩子,還會跟父母分享自己剛才所做的事情,絲毫沒有父母離開自己時的失落感,情緒調節能力比較好。
第4種類型的孩子可以算是「天使寶寶」了,不會過分的黏著父母,同時當自己有獨處的空間時,也會自己去探索,想想可以做些什麼,不會停在原地。能夠培養出這種類型的孩子,從另一方面來說,父母所給予孩子的關愛一定是極多的,孩子才會在父母不在自己身邊的時候能夠那麼的「堅強」,因為在他們潛意識裡面,不會害怕父母的離開,相信父母一直在自己身邊。
如何培養孩子獨處的能力,提高他們獨處和對親密關係的安全感呢?
首先,多去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愛。
在親子教育當中,父母們所重視的,不應該只是孩子的成績,其中對於愛的教育也同樣重要,日常生活中,父母們如果能夠多向孩子表達愛,不僅會提高孩子的安全感,同時也能夠讓孩子學習的一個正確的面對愛的方式。除了言語上對於孩子的關愛疼愛以外,有時候一些肢體語言也是很有必要的,不管是親親孩子抱抱孩子,或者是當孩子遇到困難時,溫柔地輕聲安慰孩子,都能夠讓孩子感受到來自於父母的愛。
有研究表明,如果一個寶寶一天能夠獲得三次來自於父母的吻,會讓他們有種被時刻關注,和愛著的感覺,同時在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上,孩子也會學著如何去表達自己對於愛的需求,這也有助於幫助孩子建立一個好的對於親密關係的認知,孩子會慢慢成長為一個擁有安全型依戀關係的人,在面對分離時,不會過分的沉浸在悲傷當中,能夠去控制自己的情緒,調整自己的狀態。
其次,多去回應孩子
有的時候孩子可能會出現又哭又鬧、無理取鬧的情況,而大多數這種情況下,在孩子的行為背後下的邏輯就是他們認為這樣子做能夠讓父母更加關注自己,所以他遇到這種情況時,父母們所要做的不應該是去指責,或者是糾正孩子的舉動,而是及時地給予孩子回應,先去照顧孩子的情緒,等到孩子情緒變好以後,再跟孩子進行溝通。
看看孩子是遇到問題不知道如何去解決,還是單純的想要父母多陪伴自己,在這個過程中,也能夠提高孩子覺察自己情緒的能力,在遇到同樣的情況時,能夠處理得更好。
最後,可以通過規律來「戰勝」孩子的分離情緒
一般來說,送孩子去上幼兒園的時候,園內的大多數孩子在第1天上學的時候,就會經歷很大的情緒「鬥爭」,這時候的安慰並不奏效,但是父母可以帶著讓孩子了解其中的規律,讓他們把重點移到自己之後要做的事情,而不是分離,也讓他們清楚了解,大概在哪些時候父母會不在自己身邊,在哪些時候就會回來,這樣的規律變化也會給孩子帶來一定的安全感,但父母不在自己身邊的時候,也不會變得非常的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