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貝貝豆(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當媽後整日和寶寶相處的過程,會讓寶媽感到感到疲倦的同時,也感到些許安逸,那份安逸來自寶寶對媽媽的愛,是母子間最親情的連接,孩子會渴望媽媽時時刻刻陪在身旁,媽媽也不願離開孩子。
可並沒有那麼多的全職媽媽,能夠時時刻刻陪在寶寶身邊,養育寶寶成長,為了生活為了生計,大部分寶媽需要在合適的時間,出去重新工作貼補家用,如此就寶寶就會很難過,很傷心,隨之而來的也是那說不清道不明的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和安全感有啥不同?
很多寶媽會認為寶寶之所以會有分離焦慮,是因為缺乏安全導致的,只能說這個說法只說對了一小半,一般的分離焦慮指的是和親人分離時刻,寶寶表現出的各種不滿不快,抗拒的情緒表現。一般在寶寶半歲左右出現,一歲半到兩歲之間最鬧心,此刻的寶寶會因為媽媽或是寶寶的外出而歇斯底裡的哭泣,很多寶媽寶爸不忍心只能時刻守在寶寶身邊。
寶寶的這種分離焦慮,是這個年齡段特有的功能,幾乎處於自動模式,只要親密的人離去,就會自動開啟,這種大哭大鬧阻止父母離去的方式,是寶寶用來反抗的一種手段,他們會利用這種手段阻止父母離開自己,也更進一步說明了寶寶對父母的愛很深切。
在寶寶分離焦慮的年紀,也就是2-3歲之間,這種情感和缺乏安全感有一定的焦急,但並不完全,爸爸媽媽離開自己身邊,寶寶會害怕恐懼,這是安全感匱乏導致的,但同樣,不允許爸爸媽媽離開,也有愛的依靠和依戀的關係,所以安全感只是分離焦慮感情的中的一分子。
這個年齡是安全感和分離焦慮的分割點,如果超齡1歲仍有分離焦慮,寶媽要重視
一般的分離焦慮有三個時期,從最初的大鬧反抗,到對父母失望傷心,到最後的坦然接受,這都是一個過程,一般這個過程會在三歲左右,也就是說,三歲以上的寶寶基本上可以坦然的走出分離焦慮,和爸爸媽媽友好告別,安靜在家等待父母的歸來。
可如果超過三歲很久,寶寶仍然有嚴重的分離焦慮,不肯父母外出離開自己身邊,很可能就是嚴重缺乏安全感,孩子的心理需要媽媽及時疏通,可能伴有「依戀恐慌」,會很膽小懦弱,甚至引發自閉,父母要給予足夠的重視。
幫助孩子擺脫分離焦慮,最好的辦法就是勸解,強行分離很殘忍
年幼的寶寶不明白父母的心思於想法,長期和父母相處的過程中,他們會天真的人物父母會時時刻刻陪在自己身邊,所以父母強行擺脫孩子的行為,不僅對孩子很殘忍,而且會傷害孩子幼小的內心,使得孩子安全感丟失,開始對周圍的一切產生陌生感和恐懼感。
最好的辦法是循序漸進的勸解,告訴孩子自己外出的目的,和歸來的時間,給孩子準備好當天所可幹的事情,讓孩子完成一些任務的同時,等待爸爸媽媽的歸來。同時要學會緩解孩子的內心壓力,用孩子喜歡的事情轉移他們的注意力,平復他們焦躁不安的情緒很關鍵,只有這樣,父母說的話孩子才能聽得進去,並且去執行。
不要一味的妥協,那樣是在害孩子
很多寶媽不忍看寶寶傷心難過,索性就辭去工作時時刻刻陪在孩子身邊,這樣其實對孩子也是一種傷害,屬於太過溺愛的一種表現,孩子會覺得天大地大自己最大,父母會時時刻刻陪在自己身邊,會讓孩子喪失獨立性和思考力。所以適度的分離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家長別捨不得。
今日互動話題:寶媽們,你們是怎麼解決寶寶的分離焦慮的?分享你的故事和經驗一起討論吧,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寫文不易,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