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能力的一個重要衍生物是感恩的感覺——梅蘭妮·克萊茵
梅蘭妮·克萊茵在心理學領域做出了很大的成就。她是兒童精神分析研究的第一人,被稱為對精神分析理論發展有具大貢獻的領導人物之一。
她用她的知識拯救了很多人,但也卻因此失去了自己孩子,她將孩子作為研究對象,導致悲劇的發生。她的一生就是一段傳奇勵志的事。
親人的相繼離世
梅蘭妮·克萊因的一生很坎坷,她見證了眾多親人的離世。1882年,她出生在奧地利維也納一個猶太知識分子的家庭。梅蘭妮是家裡第4個孩子,她還有兩個姐姐和一個哥哥。但不幸的是,在梅蘭妮5歲的時候二姐因為肺結核去世了。
長大後的梅蘭妮認識了一個叫伊曼紐爾的男孩,這個男孩給予了梅蘭妮很多鼓勵,也正是因為伊曼紐爾的鼓勵,使得梅蘭妮對文學和音樂有著極大的熱情。但伊曼紐爾最終也因病離世。
17歲時梅蘭妮考上了大學,但父母也為她訂了一門婚約。在梅蘭妮18歲的時候,她的父親因為肺炎去世了,家庭重擔落在母親身上。僅過兩年,不幸再次降臨在這個家庭,梅蘭妮的大哥因病去世。
21歲時,梅蘭妮和她的未婚夫亞瑟結婚。她的丈夫亞瑟是一名化工技師,因為工作的原因,經常需要外出。1923年她的母親也過世了,那時候32歲的梅蘭妮剛生下第二個孩子,而且與丈夫亞瑟的聚少離多,導致她的婚姻出現了一定的問題。於1926年與亞瑟正式離婚,從此她帶著三個孩子一起生活。
兒子作為「試驗品」
她的取得的巨大成就離不開她多年對兒童心理發展,精神分析的研究。她在研究心理學的過程中,為了得出研究成果,她把兒子當成了她的研究對象,把他的精神分析得很透徹。心理學的研究過程並不是很積極,恰恰相反的是,研究心理學過程中會需要接觸很多關於心理學上陰暗的另一面。
心理學研究出來的成果,治療方法。對於心理疾病患者而言,是福音,但是對於一個正常的兒童來說就是折磨了。作為一個正常的兒童每天面對的都是母親在對自己精神,心理各方面的研究,加上使用著不同的研究方法。
而梅蘭妮的大兒子從小就成為了自己母親的研究對象,長時間接觸心理學的另一面,對於她的兒子來說這樣的生活是煎熬的,背負著很多痛苦折磨。可以說從梅蘭妮開始對精神分析進行研究後就把自己的兒子當成一個試驗品,甚至在自己兒子身上運用錯誤的治療方法。
除了一些錯誤的治療方法外,還有梅蘭妮的情緒與精神狀態給她的兒子帶來的傷害。梅蘭妮本身就是一個抑鬱症患者,這是由於她接連面對哥哥,姐姐,以及父母的相繼離世所導致的,這一切給她帶來了焦慮和壓力。在做實驗過程中,難免會將這種焦慮和壓力轉移到孩子身上。這些實驗也許對她兒子的心理造成不可磨滅的傷害,才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兒子的「自殺」,女兒的仇恨
1934年,27歲的大兒子在一次登山活動過程中,墜崖而亡。因為大兒子的死亡,導致她的女兒梅麗塔對她極其怨恨。她的女兒認為,哥哥的死並不是因為意外而是自殺。
是多年來的母親對哥哥進行著各種實驗,導致哥哥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和痛苦,才使得哥哥以自殺的方式離開人世。對於哥哥的離去梅麗塔無法釋懷,最終與母親斷絕了母女關係。
雖然對於兒子的死亡究竟是不是自殺,這一點沒有辦法去證明,但女兒對她的仇恨卻一直存在。可以說她不僅失去了大兒子同時也失去了自己的女兒。
但值得一提的是,也許是受到梅蘭妮的影響,她的女兒也對精神分析有極其的興趣。後來她的女兒也從事著這樣一份相同的職業。但她的女兒一直以敵對的方式面對她。甚至在他人抨擊梅蘭尼時,她的女兒竟然幫著對方一起,質疑自己的母親。有時在科研交流會上相遇時,她們甚至都沒有說過一句話。
女兒的對她的恨,成為她一生中難以磨滅的痛苦。直到生命的盡頭,她的女兒都沒有原諒她,一直埋怨著。梅蘭妮於1960年因為盆骨骨折後引起的併發症在倫敦去世,享年78歲。對於精神分析界來說,她的離去是很大程度上的一種損失。她是兒童精神分析的先驅,她打開理解最早期的嬰兒心理歷程的途徑。
梅蘭妮去世時,她的女兒也並沒有來參加母親的葬禮。雖然大兒子離世,女兒成為了仇人,但幸運的是她還有小兒子的陪伴,後來她與小兒子度過了餘生。
客體關係之母
但是也正是因為通過她對她孩子的研究以及分析。她沒有延續弗洛伊德個人本能的理論,而是基於弗洛伊德的思路發展出了自己的客體關係理論。因為這一理論的發表她被稱為客體關係之母。
她的主要著作有《羨慕與感激》、《一個兒童的分析過程》、《兒童精神分析》等等,這些著作的發表,使得兒童精神分析進入了意識狀態,這些都是裡程碑式的著作,為後來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梅蘭妮的一生經歷了很多苦難,但她並沒有因為這些經歷而退縮。而是一次又一次的從這些痛苦中勇敢站出來。披上盔甲又再一次經歷著更大的痛苦。但也正是因為她所經歷的這些痛苦,才有了她在精神分析上的成就。是她的研究讓我們了解到小嬰兒的內心世界,是這麼的複雜以及成年人的痛苦來源。
梅蘭妮的精神分析的研究實驗過程中,對於她的兒子的精神健康狀態究竟有沒有影響,對於這一點我們無從得知。可能作為一個母親而言,她是不合格的,但我們不可否認的是她對孩子的愛是一直存在的。
女兒到死也沒有與她說話,不管女兒怎麼怨恨她,她依然希望女兒可以與她重新建立正常母女關係,她在離世之前一直渴望得到女兒的原諒,她依然非常思念遠去的女兒,也對自己曾經將他們作為研究對象而懊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