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果殼童學館(guokr_kid)
作者 |筱甜
剛剛過去的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很多人都在關注一種心理疾病——抑鬱症。翻看新聞能發現,最近這段時間,有很多因此引發的悲劇。
比如,8月份,四川瀘州一個15歲的女孩因為抑鬱症,從25層樓一躍跳下。她的父親衝上去試圖用雙手接住女兒,但不幸雙雙遇難。
再比如,10月初,一名26歲的遼寧女孩在峨眉山出走失聯,她在留下的「遺書」中直言,自己被抑鬱症困住太久了。
接二連三爆出的青少年因為抑鬱症而出走、失蹤或自殺的消息,讓人惋惜不已。甚至,還有新聞報導:「華西醫院心理衛生掛號量全院第二,最小抑鬱症患者僅 6 歲,全國兒童心理問題門診人數每年遞增 10%。」
可以說,抑鬱症在青少年兒童群體中的發病率相當高,已成為孩子主要的心理殺手之一,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1
抑鬱症正在威脅越來越多的孩子
抑鬱症是一種全球常見疾病,近年來患病人數不斷增長。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17年發布的數據表明[1],在2005年至2015年這十年間,患者數量增加了18.4%。目前,全世界抑鬱症患者估計共有3.5億人[2]。
這其中,15-29歲是發病高風險年齡段。據統計,該年齡段青少年人群中,男性抑鬱症患病率約為3.1% ,女性患病率約為4.6%。值得重視的是,兒童和15歲以下的青少年也會得抑鬱症,儘管比例不高,但絕不可忽視。
在我國,抑鬱症患病率為4.2%[2],年輕人群體中的情況同樣不容樂觀。
去年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組織的一項調查發現[3],我國14-35歲青少年群體(樣本量為5563)中,有抑鬱風險的比例為21.4%,有抑鬱高風險的比例為8.1%,也就是說,每10個青少年中就有3個是抑鬱症或是有抑鬱傾向,概率相當驚人。
而這其中,初高中在讀學生群體(14-18歲)有7.7%存在抑鬱高風險。這個結果令人擔憂。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抑鬱症是一種精神障礙,也是世界各地的首要致殘原因,可以引致自殺。」有統計數據表明。在抑鬱症患者中,有2/3有過自殺的想法與行為,最終自殺成功的高達15%-25%[5]。
目前,全球每年自殺人數估計高達100萬人,自殺已成為15-29歲青少年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2, 4]。而我國一直是青少年兒童自殺大國,每年約有10萬青少年死於自殺[6]。
有統計顯示[7,8],自殺人群中七成患有抑鬱症。而兒童青少年自殺同樣與抑鬱症密切相關。
可以說,目前抑鬱症的發病率日趨普遍化與低齡化,已經威脅到了越來越多的孩子與家庭,必須引起全社會的重視。
2
孩子為什麼會得抑鬱症?
孩子為什麼會得抑鬱症?
說起來,它的病理病因和發病機制很複雜,迄今尚未明確。但根據目前已有的科研成果,它普遍被認為是受生物遺傳與社會環境因素的綜合影響。
1. 生物遺傳因素
有研究發現[9,10,11],患抑鬱症的孩子,他們的大腦功能和結構跟正常孩子不一樣,並且神經發育存在障礙。
比如:他們的前額葉、海馬等腦結構和代謝活動不正常;去甲腎上腺素(NE)、多巴胺(DA)、5-羥色胺(5-HT)、γ-氨基丁酸(GABA)、神經肽等神經遞質的系統功能不足;靜息態腦功能異常、腦電α波左右不對稱……
與此同時,抑鬱症還具有家族史。
生物遺傳方面的這些缺陷,與抑鬱症的發生關係密切。
2. 社會環境因素
除此之外,後天的環境因素也是重要誘因。
很多兒童青少年抑鬱症的發生,與不良教養方式以及較多的童年創傷存在正相關[11,12,13]。這些誘因包括了:
父母對孩子精神和肉體上的傷害;
陪伴與關愛的缺失;
父母嚴格控制與過度期待下的高壓成長環境;
充滿爭吵的家庭氛圍;
學校裡遭遇的霸陵欺辱
等等。
與成年以後罹患的抑鬱症相比,發生在兒童青少年時期的抑鬱症具有病程長、自殺企圖嚴重等臨床特徵,將給孩子的身心健康帶來巨大的傷害。
3
如何診斷兒童青少年抑鬱症?
那麼,如何判斷孩子是否得了抑鬱症呢?
很多家長容易陷入誤區,將孩子的抑鬱情緒與抑鬱症相混淆,或是自己憑藉主觀判斷貿然下結論。
普通的抑鬱情緒一般持續時間短,並且會有明確的發生原因。而抑鬱症卻是長期且原因不明的。
而患病的孩子,大部分會有持續情緒低落、悲觀、愛哭、興趣喪失、活動能力減退、認知功能遲緩等症狀。
一般來說,當孩子持續性地(至少兩周以上)出現以下表現時[14-17],即需要引起大人的重視:
情緒低落消極,感覺悲傷、難過,頻繁哭泣;
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害怕與人交際,出現社交退縮;
易激惹,脾氣暴躁,伴隨著多動、強迫、敵對、攻擊、破壞等舉動;
食慾下降、嗜睡或失眠,出現自傷自殘情況,甚至有厭世想法;
成績大幅度下降,活動能力減退,做事效率低下,長時間獨處、沉默、發呆。
性格及行為上忽然的大幅度改變,都是危險的信號。
但需要強調的是,也有不少孩子「隱藏得很深」。他們在平日裡會表現得非常陽光開朗,實際上卻也是抑鬱症患者,內心正在飽受煎熬。
無論是哪種情況,兒童青少年抑鬱症的確診,都必須通過醫生專業的篩查和診斷。這包括了:依據國際疾病分類標準( ICD)、美國的精神障礙診斷和統計手冊(DSM) 、中國精神障礙分類標準(CCMD) 等權威評定標準進行綜合性評估和診斷;並在必要時,結合生理學檢查,如腦電圖、磁共振功能成像、磁共振波譜分析等,作為輔助診斷的重要參考[18]。
在此之前,還可以利用抑鬱評估工具對孩子的抑鬱狀態進行初步判定與篩查。
目前,篩查兒童青少年抑鬱症最常用的是兒童抑鬱量表(Children's Depression Inventory, CDI)[19]。它由美國心理學家Kovacs等人於1977年編制,是當前國際上針對兒童青少年抑鬱使用最廣泛的自評量表,適用年齡段為7-17歲。
CDI共27題,包含了五方面內容:負面情緒、低自尊、人際問題、效率低下和快感缺乏。根據發生頻率進行0、1、2三級評分,滿分54分,若分數在19分及以上,即孩子有抑鬱障礙的可能。分數越高,抑鬱程度越嚴重。
CDI具體題目,大家可以發送關鍵詞「抑鬱症」至公眾號免費獲取。
此外,其他兒童青少年專用的抑鬱自評工具還包括[19]:Reynolds青少年抑鬱量表、兒童抑鬱障礙自評量表、Bellevue抑鬱量表等。
需要強調的是,所有測評中的原始分數只有經過專業醫生或心理諮詢師解讀後,結果才準確。家長自己貿然評估是沒有意義的。
此外,很多兒童青少年抑鬱症還會伴隨著焦慮、躁狂等表現,抑鬱症類型也多種多樣。只有在醫生的診斷下,才能最終判定結果。
4
面對兒童青少年抑鬱症,
我們該怎麼做?
那麼,面對日益頻發的兒童青少年抑鬱症,家長應該怎麼做呢?先說兩條比較寬泛的建議。
1. 家長應該改變思想誤區。
很多父母對抑鬱症不以為然,認為這是孩子矯情、脆弱、抗挫能力差,只需要睡一覺或是去旅遊散心,很快就會好。但其實,這些想法是大錯特錯。
不同於一般的情緒低落或心情不好,兒童青少年抑鬱症是一種疾病,是孩子的精神和情緒生病了,它需要認真治療,而僅憑自身調節、他人勸慰和外界環境的改善很難好轉。
因此,我們亟須改變刻板印象,從內心深處對此加以重視。
2.為孩子提供抱持性環境
「抱持性環境」的概念,由英國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提出,網上有一個比較通俗的解釋:
「當一個人處於情感受挫需要幫助時,如果能得到周遭環境情感的支持、理解、包容,讓他去發洩情緒,感受周圍人際關係給予的寬容和關懷,那麼這個人通過一段時間的調整,會從焦慮、抑鬱以及憤怒中走出來,而且心靈會因為這種環境的額外照顧而獲得成長,這個環境我們就可以稱之為『抱持性環境』。」
具體來說,擁有這種特質的家庭,往往和諧有愛,親子溝通順暢,父母對子女充滿信任與支持,彼此關係民主而平等,並且杜絕了打罵、貶低、冷暴力等不良養育行為。
它就好比一個容器,能夠及時吸收掉孩子的負面情緒,並持續穩定地向外輸出愛與安全感。
研究證明[20],兒童青少年抑鬱症與家庭氛圍的和諧與否、家庭成員的親密度、家庭功能的完善與否具有顯著負相關。因此,家庭的抱持性環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至關重要。
3.提供高質量的親子陪伴
儘管這句話是老生常談,但還是要強調。目前,更是有研究從基因層面證實了它的重要性。
這項研究成果由著名神經生物學家Fred Gage於2018年發表在世界頂級科研雜誌Science上[21]。
他的團隊發現,母鼠在照顧新生小鼠時,那些被鼠媽媽忽視的小鼠,腦部海馬神經元會產生更多的突變。這些基因的改變,與抑鬱症、精神分裂症等神經疾病的發展有關。
也就是說,母鼠照料的缺失,會導致後代基因突變,增加性格缺陷的概率。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親子陪伴(尤其是母親)對孩子的重要性。對孩子來說,這是安全感的獲得,有利於他們形成健全的性格與健康的心理狀態。
4.注重孩子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
要想讓孩子遠離抑鬱,增強他們心理的「抵抗力」至關重要。事實證明,積極的心理品質能夠有效預防抑鬱等不良情緒[22]。
著名積極心理學家Nansook Park[23]等人曾歸納了一份適合青少年的價值-行為特徵量表 (VIA-Youth) 。具體來說,包括了:
六大美德:智慧和知識、勇氣、仁慈、正義、自製、超越自我。
24項積極心理品質:創造力、好奇心、開放的思想、熱愛學習、有視野、真誠、勇敢、堅持、熱情、友善、愛、社會智能、公平、領導力、團隊精神、寬容、謙虛、謹慎、自律、審美、感恩、希望、幽默、信仰。
平日裡,家長不妨有針對性地進行培養。
基於以上幾點,我們同時也要記得及時捕捉孩子的任何異常。一旦發現孩子有抑鬱症傾向、或是已經確診後,我們的反應也至關重要。
1. 改變不良的親子關係模式
很多家庭教育問題的背後,都是親子關係之間出了問題。比如:家長習慣居高臨下地發號施令、對孩子過度控制、PUA式貶低打壓、語言冷暴力……這些可能是壓倒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
因此,面對孩子的抑鬱狀況,父母要做的最關鍵一點便是,改變親子關係模式。收回大人在親子關係中的主導權與控制欲,是改善的第一步。
2.引導孩子多溝通
其實,抑鬱症是可以得到治療的,第一步便是交談[21]。
但交談需要技巧,更需要走心。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避免把自己的負面情緒(如焦慮、不安等)傳遞給孩子,給他們脆弱的心再增加任何壓力。
相比反覆追問孩子的感覺、或是苦口婆心的勸慰與開導,其實有時候「無為」是最好的作為。這種「無為」可以概括為:陪伴與聆聽。
家長無需刻意要求孩子跟我們交流,只要靜靜地陪在他們身邊,在他們需要時及時回應。我們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時刻都在,自己是被理解與接納的。
我們始終要記得:交談的目的,並非糾正孩子的行為,急於求得「讓孩子儘快恢復健康」的結果,而應該是真正從內心深處了解他們的痛苦、聽見他們的心聲。
由此,孩子的心扉才可能慢慢打開,我們才有機會帶他們走出陰影。
3.做好孩子的後勤保障
這包括:為孩子營造一個溫馨舒適的居家環境、為他們提供可口又營養的三餐、耳濡目染地讓孩子接觸正能量的信息與事物……這些細節會在潛移默化中讓孩子感受到積極的影響。
4.條件允許時養只寵物
國外很多研究發現[22,23],狗狗和貓咪有助於抑鬱症患者症狀的改善,寵物療法可以有效提升治療的緩解率,是一種極好的佐劑。因此,如果條件允許,不妨讓這些毛孩子來幫忙。
5.帶孩子及時就醫
一旦感覺到孩子的異常,建議及時就醫,或尋求專業心理諮詢機構的幫助。目前,全國有很多公益的心理危機幹預熱線,比如12320衛生健康熱線、12355心理諮詢熱線等,必要時可以撥打。
無論如何,對抗抑鬱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治療過程中還可能會遭遇反覆,需要家長用耐心和關心陪伴孩子一起度過。
參考資料|
[1]Depression and Other Common Mental Disorders:Global Health Estimates;
[2]世界衛生組織 https://www.who.int/topics/depression/zh/;
[3]章正. 青年心理健康拉響警報——近三成有抑鬱風險[J]. 精神文明導刊, 2019,6: 9;
[4]世界衛生組織 https://www.who.int/zh/news-room/fact-sheets/detail/depression;
[5]中國疾病控制中心精神衛生中心, 抑鬱障礙的診斷和臨床評估;
[6]北醫兒童發展中心:你知道中國是兒童自殺第一大國嗎?;
[7] Kim GM, Kim J, Hyun MK, et al. Comparison of the risk factors of Korean adolescent suicide residing in high suicidal regions versus those in low suicidal regions [J]. Psychiatr Danub,2019,31(4):397-404;
[8]彭蓓, 邵春曉. 自殺人群中七成患有抑鬱症[N]. 深圳商報, 2012-09-10.
[9]安文軍, 程碩, 王和平. 兒童青少年抑鬱症的病理研究進展[J]. 中國特殊教育, 2017 ,10 : 43-48.
[10]楊超, 張莉, 傅嶽文, 等. 不同年齡抑鬱症患者轉錄組數據挖掘分析與兒童青少年發病基因的關係[J]. 中國全科醫學, 2019, 7(22): 23-27.
[11] Bilsky SA, Cold DA, Dukewich TL, et al. Does supportive parenting mitigate the longitudinal effects of peer victimization on depressive thoughts and symptoms in children[J]. J Abnorm Psychol, 2013, 122(2): 406-419.
[12]李麗. 家庭教養方式及生活事件與青少年抑鬱症發病的關係[D]. 安徽醫科大學, 2013.
[13]付慧鵬, 霍軍, 趙小會. 父母養育方式與青少年抑鬱症的關係[J]. 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 2013(09): 198.
[14]Evans S C, Fite P J. Dual Pathways from reactive aggression to depressive symptoms in children: further examination of the failure model[J]. J Abn Child Psychol, 2018(1): 1-13.
[15]SHAMSHER KHAN R M,MUNEER A,NAWAZ K,et al. Frequency of obsessive compulsive symptoms in depression: a hospital-based cross-sectional study[J]. J Pak Med Associat, 2018,68(2): 231.
[16]Shaina J. Katz, Christopher C. Conway, Constance L, et al. Childhood social withdrawal, interpersonal impairment, and young adult depression: a mediational model[J].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2011, 39(8): 1227-1238.
[17]劉小燕, 馮雪英, 衣明紀, 等. 兒童抑鬱症狀及其行為與家庭因素的相關性[J]. 中國學校衛生, 2019, 40(12): 1849-1851.
[18]李澤鈞, 劉守桓, 石雪雯, 等. 兒童青少年抑鬱症診斷與治療進展[J]. 中國婦幼保健, 2020, 7, 35(14): 2732-2734.
[19]陳祉妍, 楊小冬, 李新影. 我國兒童青少年研究中的抑鬱自評工具(綜述)[J]. 中國心理衛生雜誌, 2007, 21(6): 389-392.
[20]Tracy A. Bedrosian, Carolina Quayle, Nicole Novaresi, Fred. H. Gage. Early life experience drives structural variation of neural genomes in mice. Science, 2018; 359 (6382): 1395.
[21]一起來聊抑鬱症:關注青少年和年輕人
[22]How cats can help you claw your way out of depression.
[23]Orge Mota Pereira, Daniela Fonte. Pets enhance antidepressant pharmacotherapy effects in patients with treatment resistant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J]. 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 2018(104): 108-113.
[24]世界衛生組織. 一起來聊抑鬱症:關注青少年和年輕人
http://terrance.who.int/mediacentre/whd2017/WHO-PROD_Mental_health_depression_PSA_YOUNG_05APR2017_ch.mp4
[25]How cats can help you claw your way out of depression.
https://www.iizcat.com/post/4932/How-cats-can-help-you-claw-your-way-out-of-depression
[26]Orge Mota Pereira, Daniela Fonte. Pets enhance antidepressant pharmacotherapy effects in patients with treatment resistant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J]. 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 2018(104): 108-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