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愛,讓孩子「與世隔絕」:沒有體驗的人生,到底有多可怕?

2021-01-08 漫風說教育

01 噩夢中的噩夢:「感覺剝奪實驗」

你曾經被蒙住眼睛,捆住手腳,獨自躺在床上嗎?

有的人會說,口不能言、目不能視、手不能動......想想都讓人不寒而慄。

也有人會不屑一顧,就是躺著不能動唄,和睡覺一樣,有啥可怕的?

真相到底如何?我們來看一看這個心理學上的著名實驗——「感覺剝奪實驗」。

1954年, 加拿大麥克吉爾大學的心理學家貝克斯頓、赫倫、斯科特等人組織了這個實驗,而被參與實驗的大學生,正安靜地躺在實驗室裡。

實驗人員給他們戴上護目鏡(沒有圖形視覺),開著單調的空調聲音(限制聽覺),手臂被套上紙筒套袖和手套(限制觸覺),腿腳被固定住(限制行動)……總之,所有來自外界的刺激都被「剝奪」了。

最開始,參與實驗的大學生,還能安靜地睡著,或者考慮要交的論文。

可是沒過多久,糟糕的狀況就出現了:學生們感到煩躁、恐慌、失眠、不舒服,甚至產生幻覺。

雖然被試當時每天能得到20美元的報酬,可就算是這麼有誘惑力的條件,依然讓他們難以堅持3天以上。

被實驗者在平均參與了72小時後,全部退出了實驗。

他們均出現了幻聽、幻覺、注意力渙散、無法集中精力、緊張焦慮等問題,有的人甚至思維反應遲鈍,出現情緒、行為方面的紊亂。

參與實驗的學生,沒有例外,需要數十天才能恢復正常。

這個實驗就說明,人類要想正常生存,接受來自外界的刺激十分重要。

放在家庭教育裡,這個實驗的意義,就是要讓孩子多去體驗,不要以保護的名義,摧毀他們的自我。

02 兒童發展的不同階段

美國著名的發展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是當代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學的最知名「大佬」,師從弗洛伊德的女兒安娜·弗洛伊德。

他提出了人類出生到死去的生命歷程中,一共需要經歷八個發展階段。

埃裡克森認為:

「每個階段的任務如果能夠順利解決的話,那就可以促進個體後續的順利發展」。

通俗點說,就是前一階段的任務只有完成的好了,才能促進下一個階段的更好發展。進一步說,每個階段面臨的問題各不相同,當然解決的方法也不能一概而論。

與家庭教育最為密切的,則是0-12歲的4個階段,分別為嬰兒期(0-2歲)、兒童期(2-4歲)、學前期(4-6歲)、學齡期(6-12歲)。

在嬰兒期(0-2歲),嬰兒的需要與看護人建立情感紐帶。通過與撫養者培養信任感,從而為將來的人際關係奠定基礎。

在兒童期(2-4歲),孩子的任務就是獲得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克服自卑和分離焦慮。

在學前期(4-6歲),需要孩子和他人建立連結,學會去交朋友,主動做事,克服內疚感。

在學齡期(6-12歲),學習成了這一階段孩子的主要任務,所以培養和保持他們的內驅力,就成了父母的關鍵問題。

有的孩子上小學後,遇到什麼事情都往後躲,畏畏縮縮,更不敢探索與嘗試新鮮事物。背後的原因,就很可能是他嬰兒期,沒有和看護人建立起良性的連接,不願意信任別人;或是兒童期被父母包辦的事情太多,他已經失去了去感受這個世界的膽量了。

心理學者武志紅也做過形象的比喻。

一個1歲多的寶寶在地上玩,離他身體不遠處有個玩具。如果想得到這個玩具,只有兩種選擇:

要麼大人幫忙,手一抬就給寶寶遞過來了;

要麼就是寶寶艱難爬過去,可能中途還要歇個幾回,才能拿到心愛的玩具。

雖然結果一樣,但是寶寶心情肯定截然不同。

如果是大人幫忙拿到的玩具,寶寶肯定想:「爸爸/媽媽太厲害了!」

如果是寶寶自己拿到玩具,他肯定想:「我自己真是棒棒噠!」

沒有大人代勞,寶寶會感受到自身的力量,也就培養起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了。

就像日本著名設計師山本耀司說過的:

「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撞上一些別的什麼,反彈回來,才會了解「自己」。所以,跟很強的東西、可怕的東西、水準很高的東西相碰撞,然後才知道「自己」是什麼,這才是自我。

03 別再以愛之名,剝奪孩子的「感受」世界的機會了

還記得當年被退學的那個神童魏永康嗎?

據說他2歲的時候,就能認識1000多漢字。4歲的時候,知識水平相當於初中生,8歲進入重點中學,13歲上大學,17歲就考入了中科院。

而這樣一個看似前途無限光明的神童,卻在20歲的時候被中科院退學了。理由在我們看能可能很荒誕,「生活不能自理」。

很多人都不理解,為什麼20歲了還會生活不能自理。原因就在於母親對他「密不透風」的照顧。

為了讓兒子能夠認真讀書,母親曾學梅從小就不讓他管除學習以外的任何事情。就算兒子上了高中,曾學梅還會親自給他餵飯。

但是到了中科院之後,魏永康沒了母親的照顧,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氣溫變化,他不知道不增減衣服,房間不會打掃,衣服不會洗,甚至看書太過於專注,忘記了還有考試等等。因為他忘記寫畢業論文,失去了繼續攻讀博士的機會。研三那年,魏永康被學校勸退。

難以想像,一位天才少年,竟因為無法照顧自己,而被退學。

究其原因,還是在於母親對她的「大包大攬」,剝奪了孩子發展自己生活能力的機會。忽視了孩子在生活能力上的鍛鍊。等兒子需要獨自面對世界時,只能屈辱投降。

也許魏永康的例子有些極端。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有多少家庭裡存在這樣的現象:

家長習慣「越俎代庖」,書包幫著背、鞋帶幫著系、怕摔不讓跑,孩子除了學習,想做其他任何事都會被禁止。時間長了,孩子變得死氣沉沉,沒有生命力。

父母的行為,表面上看似是為孩子好,怕他們受到傷害,結果卻把孩子與外界隔離開了,剝奪了他們的感覺和探索世界的機會。父母的羽翼下,也許是安全的。但

但孩子終究會長大,世界要給他們的上的殘酷一課,永遠不會缺席。

04 從此刻起,請尊重孩子的邊界

喜歡包攬孩子事情的父母,還會有其他一種可能,那就是沒有從心裡,沒有尊重孩子的邊界。

他們想當然的以為:「連你的命都是我給的,我管你那不就是愛你嗎?!」所以從小到大,他們習慣了對孩子指手畫腳,充滿控制欲。

心理學家瑪格麗特·馬勒曾說:

」2-6個月的嬰兒期是正常的共生期,之後的都是病態共生「。」6個月至2歲期間是個體化分離時期,這個時期孩子會開始嘗試發展自己的能力,他們開始學著爬行、嘗試自己吃飯,開始有自己的主見「。

所以寶寶在2歲之前,會以為自己和媽媽是一體的。而2歲之後,孩子產生了自我意識,認識到自己和媽媽的不同,也開始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這個世界了。

這也是為什麼很乖巧的寶寶,在進入2-3歲後,突然變得十分叛逆、淘氣。這是因為從此刻開始,孩子要發展為獨立的個體了。

而這種心理上的分離,是人與人邊界感的基礎。

「我尊重你,同時請你尊重我」。這是父母能給予孩子的最好禮物了。

但如果父母忽視孩子要獨立的發展需求,還是按照小寶寶的原則要求他們,只會讓孩子的心,離自己越來越遠;或者變成「牽線木偶」,凡事都由父母來做決定。

所以,如果你真的愛孩子,就把感受、體驗世界的權力還給孩子,同時要尊重你們之間的邊界感,對成年的子女尤其如此。

記住:相互關心,各自安好,一切就已足夠。

註: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愛因斯坦、韓寒……那些愛閱讀的孩子,人生到底有多賺?
    愛閱讀的孩子,人生不會差到哪兒去。先說說猶太人,這個世界上最愛閱讀的民族,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次調查表明,在以猶太人為主要人口的以色列,14歲以上青少年平均每月讀一本書。愛閱讀、摸索出一套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那麼他的內心豐盈充實,人生必然不會乏味無趣。譯文的女兒Eva也嗜書如命,最愛去的地方是書店和圖書館,每天要看一千多頁的書。她可不是隨便翻翻,而是通過快速閱讀,能迅速掌握書中精髓與要義的「閱讀狂人」。
  • 孩子是重心,但父母該有自己的人生
    這樣類似的例子其實在新聞報導中屢見不鮮,然而很多父母還是沒有因此警惕。父母為孩子犧牲,讓孩子明白,固然讓孩子更懂得父母的付出,但是也同時也給了孩子巨大的心理壓力。相比於其他的父母這一類的父母有什麼特點呢?
  • 偏心的父母有多可怕?網友:逼棄養的孩子,給偏愛的孩子捐骨髓
    最可怕的是,當女子被問到會不會對女兒造成什麼傷害的時候,對方根本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季羨林曾經說過:自己生存,也讓別的動物生存,這就是善,只考慮自己生存不考慮別人生存,這就是惡。即使在血緣面前,人都是自私的,或許正因為是血緣,人才會覺得是理所應當。
  • 豆瓣高分動畫《鷸》:父母愛孩子,要讓他吃苦
    相信看過短片的人都知道,故事裡的母鷸,為了讓孩子成長,幾次都「狠心」拋下鷸寶寶,自己外出覓食。而鷸寶寶餓了,只能自己探險尋找食物,母鷸在這樣的放手下,鷸寶寶才得以蛻變成長。只有6分鐘的故事,耐人尋味,能讓人聯想到自身的家庭教育問題,到底怎樣做,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愛?母鷸捨得讓小雛鷸吃苦,更是狠得下心來放手讓小雛鷸學會生存的技能,在經過幾次的磨礪後,終於成長。
  • 天下沒有不愛自己孩子的父母,怎麼理解?為什麼傷害自己的孩子?
    如果父母不知道如何愛自己的孩子,那麼只能對孩子造成傷害。有很多父母就是打著這樣的旗號,無意當中傷害自己的孩子。有這樣幾種父母,最理想的父母是真心愛護子女並真正懂得如何愛自己的孩子。其次是不懂得如何愛自己的子女,卻口口聲聲說完全知道怎麼愛孩子。最壞的就是並不愛自己的孩子,卻認為自己深愛著孩子。
  • 虎毒不食子,父母虐待孩子的後果有多可怕?
    但是有一些人,披著「父母」的外衣,卻幹著「畜生」不如的事。     看到這樣慘絕人寰的新聞,內心是無比震驚的,虎毒不食子啊,這可是親媽,這可是親孩子啊!  這位媽媽對待孩子的行為,已經遠遠超出了正常管教的打罵,她的內心是有多黑暗,才能對女兒採用這麼惡劣的手段,簡直不配當父母!
  • 應採兒「嚇哭」兒子,網友們炸了:父母的脾氣裡,藏著孩子的人生
    殊不知,我們的暴躁就像一顆定時炸彈,不但讓孩子總是處於恐懼之中,甚至會使得孩子喪失安全感。父母情緒暴躁,孩子難以遇事冷靜;父母拿孩子出氣,孩子難以樂觀、自信;父母出口傷人,孩子不會停止愛你,卻會停止愛自己。會教育的父母千篇一律,會管理情緒的父母萬裡挑一。
  • 校園霸凌:孩子的惡,到底能有多可怕?
    1、校園霸凌,離我們的孩子有多近? 而被霸凌的同學,身體上的傷痛或許有痊癒的一天,但心理上的創傷卻難以磨滅。 一位知乎網友,曾發出這樣的感慨:「整整十五年,在那一間我被他們毆打的教室中,他們欺凌完我順利離開,只有我,被無盡的恐懼困在裡面,十五年都沒有走出來。」
  • 登珠峰者回應「花錢找死」:不會「剎車」的人生,到底有多可怕?
    就這件事,秦桑認為,好比每輛車都有剎車,一旦壞了,主人會馬上將它修好,因為靈敏的剎車是行駛的安全保障,做人也是一樣的。人生中的各種事情,重要的不是你做得多爽、多順利,也不是怕死地把自己關在家,重要的是你知道什麼時候該上山,什麼時候該下山,什麼時候該「踩剎車」,什麼時候該調整自己。
  • 從小給孩子讀繪本,到底有用嗎?讀童書的3大好處,父母應該了解
    知乎上有人問:「從小陪孩子讀各種繪本,對孩子的教育有用嗎?」我的回答是:實在太有用了!日本國寶級保育員中川李枝子曾在《當孩子遇見書》中寫道:「繪本是孩子閱讀的入口,也是人生的入口。」我給家裡兩個孩子都是從小開始讀繪本,一直堅持到現在,雖不敢保證每天都讀吧,但一周之內,至少有五天會讀繪本是一點都不誇張的。
  • 父母吵架,是孩子看過的最可怕的恐怖片
    父母一吵架,孩子就「變乖」前段時間,6歲孩子向民警哭訴爸媽因家庭矛盾而打架的視頻看哭了不少人。6歲小男孩對著民警表達了自己的疑惑:「我都不明白他們為什麼要這樣,不管我多傷心,倆人還是自顧去吵架。世界上哪有這樣的父母。」民警了解情況後要兩個人接受處罰後,小男孩哭著說:「把家裡大人抓走了我咋辦啊?」
  • 縱慾的人生,到底有多可怕?
    你設想下,如果我從沒吸過毒,我有多優秀嗎?我肯定是最好的球員。」他有說這話的資格,在足球的國度,馬拉度納幾乎可以稱之為奇蹟一樣的存在。但毀掉這樣的奇蹟,也只需要一包小小的古柯鹼就可以了。他吸毒有多瘋狂呢?哪怕在女兒面前,他都控住不住對毒品的渴望。2000年,他被送到醫院搶救,在死亡線上走了一遭的馬拉度納,後來決定聽從醫生的建議戒毒。但很顯然,這位在足球上有著巨大天分的球員,在欲望面前並沒有太多的自制力。
  • 孩子的愛太易被父母忽視,當孩子有這些舉動時,就是在表達他的愛
    有不少家長反映雖然心裡很愛自己的孩子,但是他們有時候經常調皮搗蛋不聽家長的話,而且每次都會讓家長很生氣,甚至會氣到打孩子一頓。但是在孩子的世界裡父母就是他們的天,即便會挨打受罵也依舊深愛著父母。有一句話是:"孩子遠比你想像中的更愛你",孩子對父母的愛可能很多時候沒有表現出來,所以很多父母沒有察覺到。
  • 九型人格親子教育法,讓父母懂得孩子,同時也讓孩子懂得父母!
    讓愛孩子有更好的路徑?對比嚴肅的心理學,九型人格會更適合親子教育。因為目前眾多心理學親子課,只是單方面讓父母改變,經由父母的改變影響孩子。學習九型人格親子教育法,父母立即改變,孩子也當下改變。學習九型親子教育法,父母懂得孩子,同時也讓孩子懂得父母!父母和孩子一起學習九型人格親子教育法,開啟的雙向溝通改變的通道。
  • 為什麼孩子總愛咬指甲?這幾個原因父母要留意,不能總怪孩子
    生活中愛咬指甲的小孩子應該還不少,孩子為什麼會愛咬指甲呢?或者說孩子咬指甲的背後是不是在傳遞著什麼信息?當父母的別大意,孩子愛咬指甲很可能是這幾個原因,不能總怪孩子。孩子因為缺乏安全感,自然就會在下意識裡做一些「小動作」。如果你的孩子也愛咬指甲,那父母要先反思,看看你們有沒有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你們給孩子提供的生活環境是什麼樣的,會不會對孩子的心靈造成傷害。當孩子有了足夠的安全感之後,很可能他自己就會改掉這個「不良愛好」。
  • 那些沒有時間陪父母,伴孩子的人,到底有多忙?
    我們生活在這個冗雜的社會裡,總是要為明天的孩子學費,家裡的水電費,生活費奔波,每天不同的奔波,世人慌慌張張,不過圖碎銀幾兩,卻是這幾兩碎銀,方解心安。我聽的比較多的是,今天回不去啦,工作走不開。你們先吃吧,我這裡還要一會解決完……孩子你送下吧,我待會就要去單位啦。
  • 愛孩子母雞都會,有些父母卻售賣、毒打自己的親生孩子
    高爾基說:「愛孩子是母雞都會的事,但教育好孩子卻是一門藝術。」這句話透露出了母愛的天性,也講述了教育孩子的艱難,但有很多父母,卻連嘗試一下教育自己的孩子都不願意。孩子的父親當庭表示寧肯坐牢,也不要親生兒子,而孩子母親一直沒有照管過孩子。最後法院剝奪了孩子父母的撫養權,將孩子交給老家的社會福利院撫養。父母對孩子難道不應該是愛護有加嗎?這與很多「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摔了」的現代寵愛子女的父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 性格決定命運,而影響孩子「性格秘密」的卻是父母,別不以為然!
    一個人的命運往往決定在自己的手上,而命運更大多數是取決於性格,性格的好壞可以進行性的決定自己的命運,因為有好的性格可以讓自己在各個方面都會變得非常的有優勢,而一個不好的性格,可能會讓你的人生步步坎坷,那麼既然性格決定命運,但是誰又會知道影響孩子性格最大的竟然是父母。
  • 連雲港一家四口同日死亡:先有好父母,後有好孩子
    清代宰相陳宏謀說,凡為父母的,莫不愛其子。 我們都說孩子是父母愛的結晶,身為父母理所應當是愛孩子的,但卻並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真的做好父母該做的事情,反倒成為孩子人生中最大的悲哀。 先有好父母,後有好孩子。
  • 強勢父母有多恐怖?孩子30歲還在被「早教」
    父母愛孩子是天性,望子成龍也是真切,但教育方式的不同,導致了孩子的千差萬別。 曾經看過一個報導,一名男子用假駕照被罰款,行政拘留15天。他的父母一路陪著他接受調查,得知處罰結果後,男子父母情緒激動地斥責交警:「你們太過分了,他還是個孩子!才3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