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韓寒……那些愛閱讀的孩子,人生到底有多賺?

2020-12-05 譯文創新教育

愛閱讀的孩子,人生不會差到哪兒去。

先說說猶太人,這個世界上最愛閱讀的民族,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次調查表明,在以猶太人為主要人口的以色列,14歲以上青少年平均每月讀一本書。

說起猶太名人來,個個如雷貫耳:馬克思、畢卡索、普利茲、比爾·蓋茨、洛克菲勒、J.P摩根、馬克·扎克伯格……

猶太人懂經商,會賺錢,同樣也重教育,父母從小就培養孩子愛閱讀的習慣。

猶太孩子從書中找尋智慧

猶太父母重視教育及智慧的傳承,從小就給孩子灌輸這樣一種觀念:「智慧比財富和地位更重要,學者遠比富翁和國王偉大」,也願意花很多時間與孩子一起閱讀和思考。

猶太人還有個習俗,當孩子出生時,母親就會翻開《聖經》,滴上一點蜂蜜,讓小孩去舔《聖經》上的蜂蜜,來培養孩子甜如蜜的閱讀經驗。

生在猶太家庭的孩子稍稍懂事,負責啟蒙教育的母親都會問這樣一個問題:假如有一天家裡突然起火,你會帶什麼逃命?

當孩子回答是錢或鑽石時,母親會嚴肅地說:「這些都不重要,你首先應該搶救的是書!書裡藏著的是智慧,這要比錢或鑽石貴重得多,而智慧是任何人都搶不走的。」

愛因斯坦也是猶太人,曾是別人眼中的問題孩子,3歲還不會說話,上學後成績也一般,畢業後一度找不到工作,按現在流行的話來說,就是活成了一個「loser」。

但愛因斯坦無論有怎樣的際遇,都沒有放棄過閱讀,有著非常豐富的閱讀經歷,還獨創「淘金式」讀書方法,知識積累也主要靠自己閱讀獲得。

有人欽佩愛因斯坦的讀書本領,向他討教讀書秘訣,而愛因斯坦只是簡單地說:「我只是抓住了書的骨頭,拋掉了書的皮毛。」

曾經老師眼中「智力遲鈍兒」,最終創立了轟動世界的相對論,成為偉大的物理學家,被譽為「20世界的哥白尼」、「偉大的自然科學的革新家」。

也許愛因斯坦的成功,靠的是天賦、勤奮和那麼點運氣,但與他愛閱讀、會閱讀密不可分。

閱讀是一件受益終生的事,你可以叛逆到不上學,但不能不看書,年少成名、高中退學的韓寒就是如此。

韓寒退學後,沒有一天不閱讀

韓寒出生於上海一個普通家庭,自詡小鎮青年。很多人兜兜轉轉幾十年,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而他十幾歲就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

以體育特長生的身份破格進入一所重點高中後,沉迷寫作,偏科嚴重,被學校要求留級,因不能忍受「從全村人的驕傲變成村渣」、「女朋友變成了學姐」,毅然決然在高二退學。

韓寒在成名作《三重門》中,用戲謔的口吻談及掛科:「七門紅燈,照亮我的前程。」

他的特立獨行和對應試教育的不屑一顧,讓有退學之心的孩子紛紛效仿,「讀書無用論」一度被社會熱議。

不過韓寒依舊我行我素,脫離傳統教育軌道後,一刻都沒閒著,在微博中嬉笑怒罵,辦雜誌、出新書,後來又當賽車手、拍電影,樣樣都玩得風生水起。

外人只知道韓寒高中沒畢業,靠寫作成名,但韓寒真的不讀書嗎?只要用心看他的文章和各種作品,就很容易窺見,閱讀帶給他的智慧與人生厚度。

其實,他一直在讀書,從沒有停止學習的腳步。

韓寒曾在南都周刊的專訪中提到閱讀經驗,他說自己一天花在閱讀上的時間大概三個小時到五個小時左右。書、雜誌、各種各樣的資訊都看,不一定非得捧著一本《論法的精神》才叫讀書,同時「行萬裡路」也特別重要。每天的閱讀量可能五萬到十萬字,讀得越多越會發現自己的知識缺陷越大。

韓寒的出版商兼好友路金波說,「其實韓寒是個好學生,他非常善於學習,一堆材料在他面前,他會在短時間裡捋清。」

2013年,年滿30歲的韓寒,將自己的成長經歷、人生感悟集結成《我所理解的生活》一書,他在書中回應了17歲的自己:

「此番我又發現我十七歲時的書中有一句話錯了,那就是七門紅燈,照亮我的前程——紅燈永遠不能照亮你的前程,照亮你前程的,是你的才能。」

而一個人的才能,需要靠閱讀去點亮。愛閱讀、摸索出一套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那麼他的內心豐盈充實,人生必然不會乏味無趣。

譯文的女兒Eva也嗜書如命,最愛去的地方是書店和圖書館,每天要看一千多頁的書。她可不是隨便翻翻,而是通過快速閱讀,能迅速掌握書中精髓與要義的「閱讀狂人」。

書讀得越多,解鎖的智慧也越多

Eva還在很小的時候,譯文就有意識地創造家庭閱讀的氛圍和條件,有枕邊書、洗澡書等等,只要孩子想看,隨時隨地都能拿起一本書看起來。

孩子年齡小,正是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最佳時期。譯文在培養女兒Eva的閱讀習慣上,實行一套「鐵的規矩」,每天到了規定的時間點,雷打不動開始閱讀,從10分鐘,慢慢增加到20分鐘、30分鐘……到現在,閱讀已經變成像刷牙一樣的習慣。

對Eva而言,書是最親密的夥伴,也是最甜的蜜,每天在大量的閱讀中真切體會到:讀書越多,解鎖的智慧也越多。

Eva在8歲時的畫作:讀書像蜂蜜一樣甜

譯文的母親Mama Lu更是在Eva三四歲時,就天天給她講名人傳記,諸如富蘭克林、林肯傳等,一直講到七八歲。

Eva從剛開始的不了解、不懂,到慢慢理解人物故事,後來變成她主動向姥姥分析人物性格、事跡等。前不久,學校布置一個寫人物傳記的課題,Eva寫賈伯斯傳,輕而易舉就抓住了精髓,把人物分析得透透徹徹,見解與表達遠超同班同學。

去年,譯文帶著Eva去拜訪自己的導師、哈佛大學教授戴維·珀金斯(David Perkins),當珀金斯得知Eva每日閱讀上千頁,既吃驚又不吃驚。

吃驚的是,如此「嗜讀」連哈佛教授都很少能做到;不吃驚的是,有些孩子天生能做到,有些孩子經過訓練也能達到。

Eva最近在圖書館借的關於貓系列書籍

譯文說,身為父母,一定要讓孩子從小養成愛閱讀的習慣,引導孩子發現讀書是一種有趣的體驗,在他心中植入讀書的欲望,讓智慧永遠伴隨他。

愛閱讀的孩子,人生真的不會太差。

讀書,也真的是世界上門檻最低的高貴舉動

爸媽們,趁著孩子還小,一定要讓孩子養成閱讀的好習慣,等孩子長大後,一定會感謝父母。

高爾基曾說:我讀書越多,書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對我也變得越加光明和有意義。

如何讓孩子愛上閱讀?譯文公益講座第三講,就專門講這個事,用最直白的語言、最典型的應用場景,給你最具實操性的方法。

還想聽哪方面的課程,歡迎留言告訴我們!

-END-

相關焦點

  • 《飛馳人生》:韓寒自我的經歷投射
    2019年春節檔強片如雲,而電影《飛馳人生》在春節檔中預售表現搶眼。韓寒此前有第一部作品《後會無期》第二部作品《乘風破浪》,《飛馳人生》是否是前兩部的延續呢?而這第三部作品表現會如何呢?  1月30日,《今日影評》特邀影評人陳一愚暢談《飛馳人生》的內容創作,剖析韓寒的變與不變。
  • 孩子越有想像力,未來的人生,越有發光的可能
    莫裡斯主教、愛因斯坦、尼古拉·特斯拉的想像力,給這個世界帶來了美好。有了人類強大的想像力,這個社會變得越來越好,孩子有天生令人折服的想像力,如果說,改變人類進程離我們太遠,那麼,一個具有強大想像力的孩子,會有什麼優勢?
  • 「表面現象」看韓寒
    比如,韓寒有修改已經發表的博文的習慣,稱有權修改自己的文章,方舟子把韓寒的原文截到自己的反駁文章後面,這是給自己的論據留底,對自己有利。但心高氣傲的韓寒不會這麼尊重對手。韓寒在方舟子面前,是一個誠實的孩子,他幾乎忘記了世上還有詭辯術。方舟子要什麼,他給什麼。其中最誠實的項目是,報書目。你不是說我不讀書麼,我就報給你,像學生對老師。
  • 韓寒:喜歡與愛的區別,就看這一點,深有共鳴
    韓寒是個寫作風格犀利,又思路清奇的人,他的很多金句都廣為流傳。像「我們聽過無數的道理,卻仍舊過不好這一生。」「小孩子才分對錯,成年人只看利弊。」等等。#戀愛#而有一句讓我印象:「喜歡一個人,就是在一起很開心;愛一個人,就是即使不開心,也要在一起。」深有共鳴,相比喜歡,愛的程度更深,更加高階,有的喜歡可以轉化成愛,有的喜歡不一定。
  • 愛因斯坦:愛是唯一的答案
    1980年代末,著名的天才愛因斯坦的女兒Lieserl出於對父親的命令而不是為了出版,將愛因斯坦寫的1400封信捐給了希伯來大學。
  • 馬雲:到底孩子需要什麼樣的教育?愛因斯坦:很多父母都搞錯了!
    馬雲在開學季上談了為什麼要創辦雲谷學校,雲谷是一所什麼樣的學校,面對未來要培養什麼樣的孩子,到底孩子需要什麼樣的教育,發表了系列看法。由於我家也有孩子,因此這也成為我一直思考的問題,這逼迫我查閱了大量的資料。
  • 婚前生子,提出相對論,愛因斯坦的傳奇人生
    愛因斯坦除了是個物理天才以外,他對小提琴、詩歌、哲學還深有研究,尤其是小提琴。很多名人在鑽研某一領域的時候都會有愛好,愛因斯坦也不例外。有人說如果他不是一個物理學家,那麼他一定會成為一個音樂家。他對於小提琴可以說是痴迷了,他只要不做學術研究就會拿起小提琴。愛因斯坦對於生活有他自己獨特的理解,他對生活真諦的總結也成為了很多人膜拜的至理名言。
  • 韓寒主編畫冊親自題跋 愛女看劍龍稱是「烏龜」
    韓寒主編畫冊親自題跋 愛女看劍龍稱是「烏龜」 韓寒本人為該書題跋,他在文中回憶了自己兒時對恐龍的記憶,並寫到一歲多的愛女翻這本書時「大呼小叫」,指著劍龍說是「烏龜」。  以下為韓寒的文章內容。  跋  文/韓寒  小時候,《十萬個為什麼》陪伴我無數的夜晚。
  • 很少閱讀VS經常閱讀的孩子,他們的大腦有什麼不同?
    孩子進入小學後,學習課本知識較為單一,很有必要讓孩子閱讀一些課外書籍來擴充知識面,培養格局。在閱讀的過程中,孩子大腦的作業系統也會不斷升級,越讀越聰明。雖然越來越多的家長都意識到閱讀的重要性,可讓小小的孩子愛上閱讀並不那麼容易。
  • 愛因斯坦:有想像力的孩子,未來走得更遠
    其中有一個我最為關注的問題,我相信也是大多數父母關心的問題,就是對於孩子未來的人生道路來說,到底作為父母,要教給他們什麼樣的能力或者說什麼樣的特質,孩子未來才能走得更遠些。想像力到底扮演著什麼樣的位置?我們先來看看愛因斯坦是怎麼說的: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 肖鷹:從張鐵生到韓寒 中國文化的主潮是反智
    作為一個曾對當代文學史有一定研究的學者,我認為《杯中窺人》更屬於80年代早期文化熱的語境,而且寫作者的心態更近於一個曾經滄海的中年作者。在1999年閱讀此文,我質疑的不是該文的真實作者身份,而是這一篇以掉書袋為長的作文何以被評為「新概念作文」標杆。準確講,《杯中窺人》無論對於17歲的少年,還是對於1999的中國文學,都不是「新」,而是「舊」。然而,2000年韓寒出版了《三重門》。
  • 那些愛給孩子「潑冷水」的爸媽,是真的蠢!
    孩子的媽媽露出嘲弄的表情:「你學習差,以後只配掃大街……」我留意到小女孩的眼神黯淡了很多。我在後面一直思考那位媽媽的行為,沒有哪位媽媽不愛孩子,但是她卻親手給自己的女兒潑了冷水、剪斷了小鳥想飛翔的翅膀。我也在想,那位媽媽在她的人生中一定也遇過無數被潑冷水的情形吧?她絲毫沒有鼓勵孩子的意識,甚至毫不知情地,自己親手用「玻璃杯」把孩子的人生「罩住」了。
  • 喜歡愛因斯坦的理由
    愛因斯坦雖然是個名人、大忙人,卻沒有大科學家的架子,對一些慕名寄來的信件,甚至包括無知孩童向他訴說自己的苦惱,他都耐心地回復,認真地解答。他一生寫過大量的書信,這本叫《愛因斯坦談人生》的書,就是從他書信中摘錄出的談人生的片斷或隻言片語。編者普林斯頓大學的海倫。
  • 30位名人為孩子寫家信 韓寒感悟女兒"拍飛蛾"
    原標題:韓寒感悟女兒「拍飛蛾」   親子節目《爸爸去哪兒》的熱播,引發了老百姓關於親子教育問題的關心。近日,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新書《成長,請帶上這封信》。新書收錄了由30位名人寫給孩子的家信,講述了名人在生活中是如何教育孩子的。為此,揚子晚報記者昨日採訪了本書的責編徐子茼,她告訴記者,當時名人的家書網上也有,但比較零散。
  • 愛因斯坦:叔本華一句話啟發了我,讓我度過了人生最難熬的時刻!
    愛因斯坦曾說到:叔本華這句話啟發了我,讓我度過了人生最難熬的時刻。但他能做他想做的,不能只想要,而是去想做,一步步把事情做好,也正因如此,愛因斯坦才熬過了那些人生艱難時刻,調整好了心態,繼續向前。愛因斯坦曾多次感慨到:「這句話使我心境平和,寬容為懷,從而免於怨天尤人。」
  • 閱讀專家推薦給孩子的12本好書
    網際網路信息技術的發展,改變了當今的閱讀環境,也為青少年閱讀提供了更為複雜、豐富的土壤。面對資訊時代下的多樣選擇,究竟什麼樣的閱讀才是真正的有質量、有價值的閱讀,是值得思考的。「在書籍選擇上,應充分尊重孩子的喜好,並加以一定的引導和限制。」
  • 韓寒的App《ONE·一個》怎麼做起來的 如何分成
    也許文藝青年和IT青年真有某種相通之處,這種名叫「個人化」、「人性化」,或者乾脆就叫「自由」的氣質,在微軟、谷歌、Facebook的辦公室裡也嗅得到。  這間辦公室確實正在與網際網路發生關聯。一款App產品已經在這裡誕生了—《ONE·一個》,由韓寒主編,韓之隊製作的基於移動網際網路的閱讀應用,於2012年10月8日在蘋果App Store上線。
  • 讓孩子閱讀經典有什麼用?能為孩子打好精神的底子
    讓孩子閱讀經典有什麼用?現在讓孩子閱讀經典的家長多嗎?有很多家長覺得讀經典對孩子學習沒什麼幫助,覺得是可有可無的,其實多讀經典習慣以後產生對文字的喜悅心,對文言文產生親切感,會讓孩子強烈愛上閱讀。下面看看閱讀經典能為孩子帶來什麼?1.你的孩子是在進行淺閱讀還是深閱讀?這幾年國家大力倡導全民閱讀,鼓勵從小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
  • 起底韓氏商業圈:韓寒和他的商人朋友們
    2000年,方勵成立北京勞雷影視文化有限責任公司,出任總裁,他偏愛出品文藝電影,為人熟知的作品有李玉導演的《蘋果》、《觀音山》、《二次曝光》。在此之前,他投資的包括《安陽嬰兒》、《頤和園》在內的多部電影未能在國內公映,虧損達到數千萬元,他也被媒體稱為「地下電影教父」。對於為何投資那些賠錢電影,他有多種解釋。如「最初傻逼,不懂得拍電影還需要許可證」或是「導演違約騙了我」。
  • 麥田發"韓寒人造論" 質疑韓寒文章是別人"代筆"
    麥田:公民韓寒是「人造」的麥田是知名IT評論博主,原百度社會化網絡事業部總經理,去年7月離開百度。麥田在博文裡說,當年新概念作文大賽而讓韓寒一舉成名的《杯中窺人》,出題評委李其綱是韓寒爸爸韓仁均的同學。麥田稱,韓寒在博文裡旁徵博引,引經據典,用筆老道,最後甚至還出來了拉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