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條小學生被霸凌的視頻在網絡上流傳。
視頻中,一名身穿校服的男孩跪在地上,無助地抱著頭,一群孩子輪番上陣,對著這個男孩就是一頓拳打腳踢,其中一個孩子還脫下拖鞋,直接劈向被打男孩的臉部。
另一個孩子,則手持一根木棍重重地抽向被打男孩的背部,嚇得他連連躲避。
意猶未盡的他們,竟然還將鞭炮點燃,放進被打男孩的口袋裡,試圖以此取樂。
面對這一番打罵羞辱,被霸凌的男孩只能在施暴者的包圍圈中,無助地哭喊。
真的很難想像,此刻的男孩,到底經歷了怎樣的屈辱和痛苦。
隨後為了炫耀,施暴的孩子還把打人的過程拍成視頻,傳到了班級群裡。
這條視頻也因此被曝光,第一時間衝上了微博熱搜。
這群孩子的暴行,點燃了廣大網友的怒火:
網友們的評論
看著網友們的評論,再想想曾經的校園生活,內心真的是百感交集。
很多人喜歡把學校比作象牙塔,認為塔裡的生活陽光明媚,與世無爭。
但事實上,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關於校園霸凌的新聞在網上爆出,並引發人們的熱議:
廣西某中學初一學生琪琪,在遭受了嚴重的校園霸凌後,留下遺書從教學樓頂樓跳樓身亡。
天津一名初中女生,被同學冤枉偷拿手機,遭多人毒打、剪頭髮、被扒光拍下裸照公開。
江西18歲的男孩小虎,在被室友吐口水,逼著拍裸照後,用剪刀自殘,經過12小時的搶救,才保住一命。
山西一職中的男生,被以4位同學為首的數人用菸頭燙手、棍棒毆打,暴力傷害211天,最後患上了抑鬱症。
......
這些被曝光的校園霸凌事件,只不過是冰山一角。現實中的校園霸凌,遠比我們想像的更普遍。
1、校園霸凌,離我們的孩子有多近?
讓我們來看幾組數據。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9年公布的《數字背後:結束校園暴力和欺凌》研究報告,收集了144個國家的相關數據,顯示:
全球學生中,平均每3個學生便有1個曾經遭遇過校園霸凌。
有32%的學生近一個月內被校園霸凌至少一次。
2017年騰訊新聞做了一項校園霸凌公眾認知的調查,數據發現:
在參與調查的3萬6千名網友中,超過一半的人親身遭遇過校園霸凌,24.2%的人曾霸凌過別人。而在這些霸凌者中,約83.9%的人曾經被霸凌過。
據受訪者回憶,38.2%的被霸凌者徹底放棄學業,30%轉學到其他學校,24.6%短期不來上學。
校園霸凌的可怕之處在於,它對一個人的傷害是終身的。
施暴者霸凌完同學,轉頭就能忘掉,然後繼續無憂無慮地上學,工作,結婚,毫無負擔地過自己的生活。
而被霸凌的同學,身體上的傷痛或許有痊癒的一天,但心理上的創傷卻難以磨滅。
一位知乎網友,曾發出這樣的感慨:「整整十五年,在那一間我被他們毆打的教室中,他們欺凌完我順利離開,只有我,被無盡的恐懼困在裡面,十五年都沒有走出來。」
在鏡頭前率真自信的演員馬思純,在參加一檔綜藝節目時,曾自曝自己中學時被一個女生校園霸凌。
回顧那三年的初中生活,馬思純覺得自己仿佛身在地獄。
因為胖,每次跑步都要遭擠兌。
自己的信件,被惡意攔截,並被同學當著所有人的面大聲朗讀出來。
喝剩的可樂裡,被人惡作劇地添加了各種:抹布水、粉筆灰、拖把水......
馬思純向父母求助,父母卻覺得她小題大做:
不要理會,無視她。
但父母沒有想到,自己的息事寧人,卻造成孩子一輩子的心理創傷。
這種孤立無援的不安感,一直伴隨著馬思純,讓她備受煎熬。
最後,她被確診患上焦慮症。
「我就覺得,我沒那麼好。」
「要不然,我就不會變得像現在這麼軟弱。」
「我覺得她是讓我不自信的開端吧,讓我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是。」
直到現在,馬思純依舊心酸地表示:不敢見她,也不敢問她,為什麼欺負我。
在樹苗心理諮詢師團隊看來,馬思純的遭遇非常具有代表性:
因為大部分校園霸凌根本不會被曝光,大部分被欺負的孩子,最終都選擇了沉默,而大部分的學校、老師和學生家長,都根本意識不到這是「霸凌」。
如果不是馬思純成了明星,她被霸凌的經歷,幾乎不會得到任何公眾層面的關注。
而像馬思純這樣曾經或正在遭受校園霸凌的孩子,還有很多。他們在最應該獲得安全感的年紀被不安和恐懼包圍,在孤立無援、長期遭受霸凌的處境中,變得自卑、敏感,獨自承受焦慮、抑鬱的煎熬,甚至在絕望之下,選擇了一死了之。
這些生活在霸凌陰影下的孩子,所承受的精神創傷,可能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
而造成這一切的,除了施暴者,其實也有父母們的責任。
2、缺席的父母,把孩子推向霸凌者
對於被霸凌的孩子來說,社會、學校、家庭的支持都很重要。
而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家庭的支持。
就像前面提到的演員馬思純一樣,很多被霸凌的孩子,起初都曾經向家長或老師尋求過幫助,但是大人的忽視或錯誤幹預,反而導致了更嚴重的霸凌,這使得很多孩子不敢再尋求幫助。
現實中,面對被霸凌的孩子,很多家長的回應是這樣的:
你好好學習,不去理他們不就行了。
他們打你,你打回去啊。
一個巴掌拍不響,為什麼他不欺負別人?
於是,那些孤立無援的孩子,放棄了求救,不再告訴父母。
在校園霸凌主題電影《少年的你》中,有這樣一個情節:
胡小蝶跳樓自殺前,她曾問陳念:
「她們一直欺負我,為什麼你們都不做點什麼?」
這句話觸動了善良的陳念。
所以當其他人對著胡小蝶的遺體圍觀、拍照的時候,陳念走了出來,將自己的外套,蓋在胡小蝶的遺體上,為她保留了最後的尊嚴和體面。
但這個舉動,也讓陳念成了新的霸凌對象,被打、被孤立、甚至拍裸照。
當陳念打電話告訴母親自己的遭遇,母親卻說:
「忍忍吧,高考完就好了。」
這句話,讓陳念真正體會到了胡小蝶死前的無助。
也正是這一句話,讓她失去了反抗的勇氣,也讓那些霸凌者變得更加肆無忌憚。
如果說校園裡的是霸凌,那麼父母們的忽視和缺席,才是壓垮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
一個遭受霸凌而又孤立無援的孩子,無疑是最可憐的。
法國心理學家麗茲·巴多裡在其著作《安撫孩子的藝術》一書中指出:
「有些孩子欺負別人時,並非完全為了給對方造成傷害,而僅僅是想知道,被欺負的孩子底線在哪裡。」
在孩子遭遇霸凌時,父母就是他們最後可以依靠的底線。
如果那些被霸凌的孩子,能及時得到家長或老師的幫助,霸凌者就不敢得寸進尺,很多的悲劇,也就不會發生了。
所以,父母一定要告訴孩子:在遇到校園霸凌時,千萬不要放棄向大人求助。
3、面對校園霸凌,父母們能做什麼?
並不是每一個被霸凌的孩子,都會主動向家長求助。因此,需要家長們主動觀察,去發現孩子身上的反常表現:
1、極度厭學,不想上學;
2、個人物品總是丟失或者損壞;
3、身上時常出現傷痕;
4、在家脾氣暴躁,易怒易激動,經常情緒沮喪,不願和父母說話;
5、有自殘傾向,甚至想要自殺。
如果孩子出現上述中的任何一種,意味著他們可能正在遭受校園霸凌。
在確定孩子遭受霸凌後,父母們可以這樣做:
1、不要視而不見
幾乎在每一個發展到無法控制的校園霸凌事件中,都有一對不作為的父母,他們主動或者被動地忽視了孩子的求助。
家長的這種不作為,是導致孩子最終陷入絕望的重要原因。
所以首先,家長們要意識到校園霸凌的普遍性和危害程度,主動關注孩子在學校的所遭所遇;其次,要和孩子培養親密的親子關係,讓孩子願意和你袒露心事,在遇到困難時主動尋求家人的幫助。
2、鼓勵孩子勇敢說「不」
有調查顯示,大部分校園霸凌受害者,都是性格內向,特別老實聽話的孩子,這些孩子因為「好欺負」,很容易成為霸凌目標。
面對霸凌,他們往往會選擇忍氣吞聲,這會讓霸凌者更加肆無忌憚,導致情況越來越嚴重。
面對這種情勢,家長一定要鼓勵孩子勇敢說「不」!
打人是不對的,住手!
如果再欺負我,我會讓老師和你們的父母都知道!
讓孩子直視對方的眼睛,用表情表達出自己的憤怒和勇氣。
一定要讓霸凌者知道,你不是好欺負的。
3、找老師,找家長,不要害怕把事情鬧大
當孩子被霸凌後,父母應該第一時間找到老師,說明情況,並且要求與霸凌者的父母見面。
讓孩子向霸凌者的父母還原事情的經過;
要求對方孩子馬上道歉,並保證以後不會再犯。
如果對方的家長不肯合作,你需要表明自己的強硬態度:如果不道歉,自己不會輕易讓事情就這麼過去,會繼續向有關部門投訴,向媒體曝光,不怕把事情鬧大。
對於那些不講理的霸凌者,適當的「恐嚇」是非常必要的。
4、引導孩子多鍛鍊,樹立自信心
我們可以發現,經常遭受霸凌的孩子,身體往往也比較瘦弱,在體格上就處於弱勢。而那些經常運動、身材壯實的孩子,則很少被人欺負,即使被欺負了也有反擊的力量。
所以,家長平時不要只顧著監督孩子的作業,也應該引導、督促他們多鍛鍊。
經常鍛鍊的孩子,不僅擁有強健的體格,性格也會變得堅強,更富有自信,僅僅是身上散發的氣場,就能讓那些霸凌者畏懼三分。
最後,希望所有人都能開始重視校園霸凌。
讓那些不為人知的黑暗,暴露在陽光之下;讓那些被欺負的孩子,不再孤立無援;讓那些施暴者,不再肆無忌憚。
願每一位父母,都能守護好自己的孩子,不被欺辱,亦不欺人。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樹苗心理】
更多關於親子教育、兒童心理的有趣知識,歡迎搜索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