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齊姐育兒 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最近幾年,無論是新聞裡還在影視作品裡都出現了「校園霸凌」的影子。校園霸指的是在學校裡施暴者長期以故意的行為或者言語來傷害受害者。
其實校園霸凌的情況一直都存在,只是如今隨著網絡越來越發達,傳播信息的渠道也越來越多,所以那些學生打人、罵人的視頻才會流傳出來。
不僅如此,和以前的孩子相比,現在的孩子都比較的「早熟」。有些孩子在12-14歲的年紀就已經進入到了青春期,不僅身體開始變得健壯,心理上也開始產生了躁動和叛逆的情緒。
加之如今的網絡大環境中除了存在很多不良暴力的信息之外還充斥著一種戾氣,無論是帖子還是遊戲裡,大家只要看不順眼就會互相開罵,這就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的處事方式和價值觀。尤其他們正處於青春期,並沒有強大的辨別是非的能力,導致他們很容易將這種暴力情緒帶到現實環境中。
近日,有一段校園霸凌的視頻在網上瘋狂流傳。視頻裡有一個穿著校服的小學生跪在地上無助地哭喊,而他的身邊是一群男生對他拳打腳踢,甚至還有男生往他的衣兜裡放鞭炮。
這種行為讓人看得膽戰心驚。事後有知情人透露,在事發的當晚,校長帶著「施暴者」們去受害者學生家裡道歉並賠償醫藥費,最後全校通報批評,這件事就算結束了。
當校園霸凌事件發生之後,學校往往為了息事寧人就採取讓「施暴者」家庭道歉、賠錢、以及對其進行通報批評的處罰方法,可是這對制止校園霸凌的發生並沒有起到足夠的威懾力,反而悲劇很有可能會再次上演。
遭遇校園霸凌,「受害者」家長應該如何做呢?
1、正確安撫自己的孩子
站在孩子角度來看,通常被欺負之後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安慰和支持,也許他可能並不會期待父母會為此去鬧事情,但是一定會在意父母是如何解決這件事以及對這件事的態度。
這個時候家長需要先傾聽孩子描述事情的始末,其次要想辦法給他更多的關愛,最後要帶著孩子去「解決」問題。
2、不接受心不甘情不願的道歉
絕大一部分「受害者」的父母都希望能夠得到「施暴者」的一句道歉來化解自己內心的憤怒,或者以此來安撫自己的孩子。
實際上這種形式上的道歉對於「施暴者」來說「不痛不癢」,更沒有任何的教育意義,對於「受傷」的孩子也沒有任何實質上的補償。
不僅如此,還可能引發出更多的問題,比如:受欺負的孩子覺得自己沒有受到家長的保護,以後再遇到類似的事情可能不願意跟家長去說。而霸凌別人的孩子會覺得原來欺負別人很容易,並不會為此付出代價,於是更加地變本加厲。
3、父親出面震懾霸凌者
通常來說一個經常欺負人的孩子,大概率也會欺負別的孩子,或者別的家長也不會無動於衷,這個時候就可以團結班級裡各位家長的力量來「討伐」「施暴者」的家長。
無論對方多麼「厚臉皮」,也會意識到這件事的嚴重性,才能真正去管教他的孩子。
4、讓孩子學會對抗「霸凌」
家長要給孩子灌輸的理念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禮讓三分(第一次),人再犯我斬草除根(第二次)。
比如:在學校向老師反映、回家對家長說。
這樣做的意義並不是讓孩子變得暴力,而是要教會孩子敢於面對「霸凌」,並讓他知道父母會積極地保護他。
在平時家長也可以跟孩子做一些搏擊類的互動,在這個過程中教給他打架時如何自我保護、打不過就跑等一類的技巧。
無論「霸凌」的情況嚴重與否,家長都要和學校取得聯繫,必要時可以通過法律的手段解決,不能讓「施暴者」無所畏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