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調查:誰是校園欺凌的隱形推手

2021-01-09 人民網

原標題:誰是校園欺凌的隱形推手

法國著名思想家伏爾泰曾說「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在校園欺凌面前,無論是「魏萊們」為首的霸凌者還是屢遭欺凌的「陳念們」,之所以捲入校園欺凌,都有其背後深刻的因素。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嗎?何種家庭教育下的孩子更容易捲入校園欺凌?校園環境又會對校園欺凌產生何種影響?浙江工業大學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校園欺凌」研究團隊(以下簡稱「團隊」)用半年的時間對某省4100名中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3753份,並以此作為數據分析的基礎,從個人、家庭和學校3個角度走近校園欺凌,試圖尋找影響中學生捲入校園欺凌的因素。

欺凌者與被欺凌者的群體共性特徵

在生活中,欺凌者與被欺凌者一樣,個人特徵類型都是各種各樣的。有的高大強壯,有的矮小瘦弱;有的很受大眾歡迎,有的不受同學喜歡;有的成績好,有的成績差……團隊通過經驗總結與訪談,發現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在某些方面仍存在一些群體共有的特徵。

其中,欺凌者通常表現為:衝動且不易克制;心胸狹隘,不願接受別人的批評;自私,對事對人斤斤計較,從不考慮他人或集體的利益,當自己的利益得不到滿足時,便心存不滿;善妒,好勝心強,容不得別人超過自己。

而擁有某些特徵或習慣的學生確實更容易成為校園欺凌中的受害者:性格內向孤僻,喜歡獨處,不喜歡交朋友;在生活習慣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如不愛乾淨、不講衛生、過於講究或有潔癖等;具有少數特徵的人群,如肥胖、女性化的男生,同性戀群體;人際交往存在一定問題,說話做事不注意場合或方式;在某方面處於弱勢的群體,如身材矮小、智力或身體缺陷;討好型人格,不會拒絕別人提出的要求,忍讓懦弱;愛出風頭,喜歡吹噓自己,虛榮心強;相貌不出眾,在顯眼地方有明顯胎記或臉上痘痘痤瘡較多。

隔代撫養的孩子更易捲入校園欺凌

除了個人特徵,家庭因素也是影響孩子捲入校園欺凌的重要原因之一。

根據本次調查的人口學信息,團隊將所得樣本家庭類型分為隔代撫養家庭與非隔代撫養家庭。研究結果發現,相比於非隔代撫養家庭的孩子,隔代撫養家庭的孩子更多地參與校園欺凌。

究其原因,團隊分析,兩代人教育觀念不同:在非隔代撫養家庭中,父母一輩更加看重家庭教育,他們強調對孩子性格的養成和規矩的樹立;隔代撫養家庭結構關係更為複雜,父母教育缺位明顯,且祖輩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大都很溺愛孩子,忽視家庭教育,極易造成孩子任性、自私、霸道的性格。

團隊的研究發現,在同一家庭中,孩子能夠從祖輩與父輩那裡獲得幾乎相當的「情感溫暖」,但在「行為指導」和「責罰與控制」等規則規範方面,相較祖輩,父輩會更加具體和嚴格。父輩相對重視家庭權威的樹立、規則習慣的養成以及交往群體的約束,而祖輩則是以「快樂」為導向,更多強調孩子的自由發展。

團隊認為,這也是為何留守兒童欺凌狀況尤為嚴峻的原因之一。

消極教養導致孩子捲入校園欺凌

團隊對父母教養方式與中學生校園欺凌得分進行相關分析發現,父母懲罰嚴厲會導致中學生更容易捲入校園欺凌。

團隊發現,無論是欺凌者還是被欺凌者,其父母的教養方式都更為嚴厲,且經常給予的懲罰超過了孩子的應受程度。團隊分析,在這種教養方式下,父母在社交技能與人際衝突應對策略方面,給孩子的指導較少,加之這類孩子較少在父母面前進行自我坦露,不願意跟父母分享自己的生活,心理適應能力差,導致他們不能恰當地進入人際交往情境,可能在處理社會信息方面更加極端偏激,常常把他人的行為解釋為敵對的,並在生活中通過侵略性表現出來,從而更容易捲入欺凌行為。

作為孩子教育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家庭教育本可通過代際傳遞發揮重要作用,比如一些成功的理念、對好惡的判斷包括如何反抗欺凌、如何保護自己等,但令人遺憾的是,團隊在調查中發現,有很大一部分中學生家庭受生活壓力以及父母自身文化素質所限,沒有多餘的時間、精力教育孩子,造成了親子情感「斷崖式」的斷裂。

除此之外,團隊發現,有的家長不知道如何有技巧地管教子女,在欺凌事件發生後,家長不恰當的介入甚至會導致欺凌事件的發酵。有的家長原本是想教育孩子反抗欺凌,卻因為「往死裡打」「做人就要狠」「忍一忍就過去了」等不當言辭誤導了孩子,使孩子欺凌別人或者成為受欺凌對象。有的家長在得知孩子受欺凌後,甚至直接參與到孩子的欺凌事件中來。

被調研學校都沒有專門的校園欺凌處置方案

學校作為校園欺凌發生的主要場所,學校內外環境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校園氛圍及其育人效果,進而對學校的校園欺凌發生情況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

學校關於校園欺凌相關規章制度的設置,對學生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率具有重要影響。在團隊調研的十來所中學裡,都沒有專門針對校園欺凌問題的處置辦法。一位老師告訴團隊:「學校、老師對校園欺凌的界定不統一,儘管國家已經出臺了相關文件,但在現實中,我們很難對校園欺凌事件進行甄別,也不知道該如何處理此類事件。」

所以,儘管多數教師對欺凌事件都有所了解,卻不會直接參與其中。他們一般的做法是,大範圍地對學生進行學校紀律教育和社會公德教育,但這樣做的弊端顯而易見——欺凌者更加有恃無恐。

在訪談中,一位欺凌者告訴團隊:「老師也沒有做什麼,就是教育批評我們,讓我們在說明書上寫明原因……反正我經常被叫去辦公室也經常寫檢討,都習慣了,也沒覺得有啥大不了的,他們又不會開除我,事情過去了又是一樣。」

團隊建議,對校園欺凌進行一個統一明確的界定,制定全面的前期預防、中期幹預與後期處置方案,對於防治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是十分必要的。

在現實生活中,校園欺凌的表現形式更為複雜,同區域內校際間的校園欺凌事件也層出不窮。在訪談中,有同學透露:「我們學校管得太嚴了,這種事情我一般都不自己出面,都是聯繫我其他學校的朋友幫我解決,反正只要不在他們的地盤上(學校)就不容易被發現,再說他們學校的處分又不嚴格,我一般有事他們都會幫我。」

團隊提醒學校管理者:不僅要注重自身學校規章制度的建設,還要加強區域內學校間的溝通交流,爭取實現協同管理。

教師介入不及時會助長欺凌者的氣焰

教師所掌握的幹預欺凌的方法和能力,決定著能否對欺凌事件的及時介入幹預,這是影響學校校園欺凌的重要因素。「及時介入」是校園欺凌處置的基本原則,也是其關鍵所在。在校園欺凌事件中,教師態度不明確、介入不及時,會使受害者產生無助與不安全感,使欺凌者存在僥倖心理,助長欺凌者的氣焰。

不少老師反映了他們對這一問題的無奈,希望學校能夠組織他們參加相關培訓,並能得到家長的理解與配合。

「校級政策與一線老師之間是有矛盾的:學校提出要挽救每一個孩子,作為班主任,我們也希望幫助到每一個孩子,但我們畢竟不是專任心理老師,缺乏專業的心理學知識,對於欺凌這類問題的解決也只能通過說教或談心,但這些方式無法根治校園欺凌;另外,我們也希望得到家長的配合,之前有學生的爸爸過來處理孩子被欺凌問題時,對我們說:『你們快點賠錢,我可沒時間來處理這事』。」

「讓學生請家長到學校來,有的家長甚至當著老師的面就開始打罵孩子,家庭教育明顯存在問題,但這個根源問題是我們沒有辦法解決的。」

團隊認為,學校的評價機制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建設實施情況良好、校園欺凌相關知識宣傳工作穩步落實,學生自然捲入校園欺凌的機率就會減少。當然,這其中也少不了學校和家長對教師的相關理解與支持。

監控報警設備完善學校的學生更少參與校園欺凌

以監控、報警設備為主的學校硬體設施也是影響孩子捲入校園欺凌的一大原因。因為欺凌成本高且隱蔽性差,監控報警設備完善學校的學生更少參與校園欺凌。

訪談中,一位欺凌者告訴團隊:「我們一般打架當然會選擇人少的隱蔽的地方,比如說廁所,只需要兩個人在門口放哨盯著不要有老師過來,就很安全……其他人就算看到一般也不會告狀,他們也不敢。」

目前,在團隊調研的十來所學校中,校園安防監控系統雖已基本覆蓋校園,但主要以視頻監控設備為主,只能用於影像的保存和事後備查。對於安防系統中所必須的報警設備,尚存在系統間相互獨立、不能聯動的弊端。

除此之外,網際網路帶來的網絡輿情作為一把「雙刃劍」,在維護學生話語權的同時,也製造了不少網絡欺凌事件。團隊發現,與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相比,學校在網絡輿情監控方面卻遠遠滯後。究其原因,團隊分析,一方面是困於資金的短缺和專業人員的不足,另一方面則是受傳統管理觀念的影響,學校管理者尚未意識到校園欺凌可能已經從現實場景轉移到了虛擬空間,以致學校未能及時通過日常的監控來收集信息和預測輿論的發展,從而加劇了謠言的傳播和網絡欺凌的發生。

家校共育是改善校園欺凌的根本途徑

雖說學校內是中學生校園欺凌發生的主要場所,但學校周圍也是校園欺凌的多發地點。與發生在校內的欺凌事件不同,發生在校外的欺凌事件由於參與人員更為複雜,往往欺凌程度會更加嚴重。

訪談中,有同學說到:「自己認識一幫人之後,就開始混得『風生水起』了……現在結交的都是一起扛打,一起挨揍的兄弟,他們跟我們是同齡,但是不讀書了,就在外面打工……」

團隊建議,要加強對校園周邊危險人員與場所的排查,建設良好的校園周邊環境對於保障學生安全,維護學校良好秩序尤為重要。這是急需學校管理者注意的地方。

校園欺凌是一個複雜的社會問題,其影響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團隊建議,要多方面多角度地看待校園欺凌問題,尤其要重視學校在改善校園欺凌中的作用。學校作為連接學生和家長的橋梁,既要注意自身校園規章制度的建設,又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良好品質,加強與家長的溝通。但遺憾的是,一直以來主流的學校評價機制都是以學業成績為主,對學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方面有所忽視,與家長的溝通也僅局限於學生成績相關方面。作為一個教書育人的場所,學校不應該僅僅只發揮其教書的作用,更要體現其育人價值,而家校共育是更好實現學校育人目的、改善校園欺凌的根本途徑。因此學校應該充分利用自身師資力量,開設家長課堂,加強與家長的溝通,爭取實現家校共育,改善校園欺凌。

(劉曉為浙江工業大學教授,黃順菊、吳夢雪為浙江工業大學碩士研究生)

編者:我們希望這裡是真正的圓桌會議,儘量接近理性,儘量遠離口水,儘量富於建設性,談論那些從胎教開始就爭論不休的教育問題。為此, 我們拉出一張「教育圓桌」。(劉曉 黃順菊 吳夢雪)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相關焦點

  • 治理校園欺凌誰都不是「局外人」誰也不能當「旁觀者」
    這些年,屢遭曝光的校園欺凌事件,讓這道暗傷成為公共治理的焦點。最近,河南省教育、法院、檢察院、公安等11個部門聯合出臺《河南省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實施方案》,提出「市、縣(區)教育行政部門要明確具體負責防治學生欺凌工作科室並向社會公布」等舉措,力爭把校園建設成最安全、最陽光的地方,對校園欺凌堅持「零容忍」。
  • 校園欺凌,旁觀者也是劊子手
    羅小朵朵 / 文 近年來,關於校園惡性欺凌事件的報導不斷在媒體上看到,在搜尋引擎輸入「校園欺凌」,出來的各種視頻、新聞令人觸目驚心。 校園欺凌事件,為何愈演愈烈?遭遇欺凌,該怎麼辦?
  • 「防治校園欺凌」第三講:不做校園欺凌事件的旁觀者
    芬蘭著名校園欺凌研究專家Salmivalli根據旁觀者行為特點將其分為:欺凌助推者、煽風點火者、局外者和保護者。欺凌助推者,雖然不是欺凌事件的主要發起者,但是常常會同欺凌者一起捉弄、欺負被欺凌者。有效的保護者的行為能夠降低和緩解受欺凌同學所受到的傷害,提高其心理調適能力,並有效減少後續欺凌事件的發生。事實上,大部分中小學生都曾在校園欺凌事件中扮演過不同類型的旁觀者,旁觀者對欺凌事件的行為和態度對校園欺凌事件有著重要影響,因此學校的校園欺凌防治教育和幹預的對象不僅僅是欺凌者、被欺凌者,應該面向所有學生,多關注作為欺凌事件旁觀者的學生群體。
  • 推動形成校園欺凌防治工作體系
    條例草案將防範學生欺凌和暴力相關工作納入規定,明確提出縣級以上政府應當建立健全預防、處理校園欺凌和暴力事件工作協調機制,推動形成政府部門、學校、家庭、社會參與的校園欺凌和暴力事件防治工作體系。學校應當健全完善防治校園欺凌和暴力工作制度,建立校領導、安保人員不定期巡查制度。
  • 紅安縣校園暴力事件,相關部門正在調查處理
    昨天,遺愛網小編接到一位匿名網友的爆料,稱:紅安縣某學校發生一起校園欺凌事件,從一分多鐘視頻中可以看出幾位女生瘋狂掌摑兩位女同學二十多次……經查實,視頻中打人者和被打者均為紅安縣思源實驗學校八年級女生。
  • 拒絕校園欺凌沒有旁觀者
    校園本是一塊淨土,是潛心教學與與人的地方。純潔的校園問什麼成為埋藏復仇種子的地方?這是我們該反思的。筆者認為學校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近年來,由於名校被炒得火熱,「升學率」、「上線率」成為部分學校追求的目標,於此忽略了對於青少年的道德法制教育。
  • 美國小學校長如何應對校園欺凌:制定詳細計劃,注重情感教育
    北京中關村二小近來發生的學生受傷害事件引起了整個社會的廣泛關注,並且引發了關於近年來頻繁出現的校園欺凌和暴力現象的廣泛討論和反思。如何讓此次事件真正成為我們關注校園安全的開始,促使一些富有成效的措施出臺,從而能夠保證無數的孩子能夠在將來不必因為受欺凌而恐懼上學,成為了當下公眾所關心的一個話題。
  • 李家坑的田野調查
    行走古村落,有一份隱形名單可供推薦,那就是由國家多部門聯合公布的「中國傳統村落名錄」。該名錄是在馮驥才先生倡導下為推進傳統村落保護而立,2012年迄今,已公布五批,寧波上榜村落共28個。傳統村落自有魅力,然一直以來,很少見諸文字記載。常見抒情散文多,實際記錄其人其事的「乾貨」少。
  • 校園欺凌發生時,別像《八佰》裡河對岸的看客,讓人不寒而慄!
    、分析問題的三種視角,以當前學校教育中常見又令人頭疼的校園欺凌問題為例,列舉了校園欺凌問題中的相關方面,比如欺凌者、受欺凌者、雙方家長、其他同學、其他家長、老師、校方等,從三種視角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全方位的觀察和思考。
  • 英漢雙語閱讀:美國校園欺凌問題最嚴重的15個州
    據WalletHub的報告顯示,孤星州在全美因校園欺凌而導致的逃學問題上的花費最多,與其他州並列第一。如果這種行為幹擾課堂活動或學生的教育機會,德克薩斯州的反欺凌法延伸到校園外的行為,如網絡欺凌等。14.
  • 宣漢警方通報校園暴力欺凌視頻案件進展:相關人員已被控制
    四川新聞網達州7月8日訊(記者 餘開洋)近日,一段暴力欺凌視頻在網上熱傳。視頻中,多名少男少女不斷對一位黑色上衣女孩拳打腳踢。針對視頻內容,7月8日上午,達州市公安局發布警情通報稱:網友反映的一段校園暴力欺凌視頻,經達州警方調查核實該視頻發生地在達州市宣漢縣,目前宣漢警方正在調查。隨後,宣漢公安通過微博再次更新案件進展情況稱,該視頻中涉及的全部人員已於2019年7月7日被公安機關控制,目前,正在進一步調查中。
  • 一女生遭校園欺凌,被逼抽電子菸還被扇巴掌!家屬:被掌摑30多次
    近些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校園暴力的事件也頻繁發生,很多學生在學校內被孤立,被冷暴力被毆打,等各種巴林方式被氣壓給孩子造成了十分強大的心理傷害,近日在河北張家口就發生了一件校園欺凌事件。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魏小安談田野調查與田野工作
  • 田野調查:經驗與誤區
    它與人類學的民族志方法之不同是因為社會學的田野調查關注的是社會整體。即使在田野調查的現場,它也強調對現象的考察必須要有一個社會整體的視野。  之所以要將人類學的民族志做一個如此詳細的介紹,是因為雖然現在我們將社會學的實地調查也稱之為田野調查,但是實際上這個「田野調查」是一個很含糊的概念。然而我們通常又將田野調查看作一個約定俗成的名詞,只要提了它別人就都能理解。
  • 「費孝通田野調查獎」調查報告徵文解讀
    導讀:田野調查即實地調查或現場研究,通過親身參與和體驗人們的日常生活,記錄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收集記錄一手資料的基本方式,也是分析社會、了解社情民意的基礎。毛澤東同志的系列農村調查文章,運用了大量田野調查資料。費孝通先生上世紀30年代寫作的《江村經濟》,是田野調查的經典之作。
  • 聲之形:校園欺凌背後的鮮血和眼淚,需要怎麼做才能美化如此?
    這部電影是很優秀我不否認它,但是在看的過程中我很憤怒,因為它正在一點點掩藏一個令人生氣的事實,可能拍攝這個電影的人本身並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但是在我看來,這就是在為校園霸凌赤裸裸的洗白,對身體有缺陷的人士充滿著惡意。
  • 保護少年的你丨@各位家長 孩子遭遇學生欺凌事件該咋辦?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做了定義
    對此,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首次對學生欺凌進行了定義,並明確規定,學校應當建立學生欺凌防控工作制度,對教職員工、學生等開展防治學生欺凌的教育和培訓等。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記者 王天宇 黃婷 陳棟首次定義學生欺凌,並界定了欺凌範圍今年1月7日,一段校園學生欺凌視頻引發了關注。
  • 從田野調查到詩歌人類學
    1月10日上午,周瑟瑟新書《中國詩歌田野調查》發布會在中國國際展覽中心北京春季圖書訂貨會現場舉行,活動由黃河出版傳媒集團陽光出版社主辦。  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作家、詩人邱華棟出席發布會,他說:「《中國詩歌田野調查》是近年出版的一部有特色的詩學評論集。
  • 河北某校發生校園欺凌,女生被舍友接連掌摑,強行逼迫抽電子菸
    學校的校園生活是每個人都非常珍貴的回憶,家長們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一個陽光快樂的校園中長大,所以有很多的家長也都不惜花上重金也要讓自己的孩子去上當地最好的學校。在學校裡學生們的首要任務就是好好學習,但是總有一部分學生會不想學習,還沾染上了學校外面社會上的不良風氣,孩子們年齡尚小,總覺得這是好事,導致校園欺凌事件越來越多,但因為欺凌者都是未成年,很容易逃脫懲罰。據相關媒體報導稱,有一段三名女學生在宿舍欺凌同學的視頻在網上爆出,事情發生在河北張家口蔚縣的某家中學,視頻畫面中可以看到有女生接連受到三人的掌摑,並且還被逼抽電子菸。
  • 控制網遊時間、防治校園欺凌 未成年人保護法迎13年來首次大修
    原標題:控制網遊時間、防治校園欺凌 未成年人保護法迎13年來首次大修 來源:文化/旅遊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草案)於10月21日首次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其中,增設「網絡保護」專章、侵害強制報告、防治校園欺凌等內容成為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