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校園霸凌:你是施害者、被害者、旁觀者、拯救者還是治癒者?

2020-11-28 騰訊網

調查顯示:

平均5個人中就有1人曾遭受過校園欺凌

原以為極端的惡劣行為看起來離我們很遠,但其實就發生在我們身邊。

懷著沉重的心情整理了一下最近兩個月發生的校園霸凌事件,樁樁觸目驚心,也許在家長看來不過是孩子們之間的小打小鬧,卻一次又一次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2020年5月7日,南通某中學初三15歲男生,為了保護初一同學不被欺凌,挺身而出,被同班同學夥同校外男子予以報復,毆打致傷,搶救無效離世。

圖片來源:網絡

52歲的孩子母親,哭著講述:平時孩子懂事乖巧,遭到暴力之後也是選擇默默承受,不願讓家裡人擔憂...卻不曾想,有的惡意並不是退讓就能圓滿解決。

事後兇手家長像人間蒸發,校方稱事發於校外,出於人道給三萬。從案情通報看:打人者的年齡分別是14周歲、15周歲和19周歲,目前距離事件已近一個月,並沒有得到令家長滿意的處理。

2020年5月9日,河北省滄州初三學生小林在家中自殺身亡,父親稱女兒生前長期遭到校園霸凌...

小林生前錄下的音頻讓人淚目,稱自己的遭遇導致家人生活都「不好過」,「這一切原由都是我,請原諒我的軟弱,我真的挺想陪你們的,可我背(承受)不下去了,我覺得過得好難受。「

原來去年11月起女兒就失眠、頭痛、從噩夢中驚醒,家人才知道女兒遭受兩位女同學用圓規扎胳膊,用板凳毆打...

儘管事後在家人幫助下,找到了班主任和施暴者家長當面協商道歉,但這遲來的道歉並沒有撫平創傷,也沒能驅散孩子心中的陰霾。

2020年6月9日中午,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一所中學初二學生小宇,放學時在校外被十多名同校學生,及社會青年圍毆。

期間他被連砍數刀,小宇父親稱,孩子左手臂的軟骨、肌腱都被砍斷了,事後小宇透露被砍原因:

竟然僅僅是因為6月8日中午,他在小飯桌和同年級同學小木打遊戲時贏了對方,小木為此辱罵了他,小宇一氣之下踢了小木一腳。

我們不禁深思:現在的孩子成熟的都比較早,年輕也比較衝動,心智不健全,不知道到底會承擔什麼後果、責任。但如果犯了錯任何責任沒有,豈不是助長了這些孩子的戾氣?

2020年6月10日某大學畢業典禮後,眼看著就要各奔東西的同學,一名畢業生孫某某將兩名室友用刀刺傷,我們難以想像明明只有最後的見面了,是什麼還要讓她再賭上自己的前途……

直到被扒出疑似與校園霸凌有關,我們就恍然大悟了。

你看,如果是霸凌導致的,要麼自殺,要麼殺別人,好多網友都說自殺都不怕還怕什麼,我想大多數被霸凌者直到最後依然心存善意,只是失望了,所以選擇結束自己生命來結束那些荒唐...

圖片來源:網絡

如果你說被霸凌一定是有原因的吧,那麼我告訴你,沒有原因。一旦被選定為對象,就是毫無來由的討厭,處處被針對,剩下做什麼都是錯的。

也許會嘲笑你的穿衣打扮,也許會譏諷你的家庭情況,也許會輕視你父母的職業,也許會給你起一堆的綽號,總之他們會想盡一切辦法傷害你,以此樂此不疲。

最近在《看我的生活》節目中馬思純與多年好友敘舊,談及自己曾在初中遭受校園霸凌,有同學拿著她的信在全班朗讀,甚至在她的飲料裡倒粉筆灰、拖把水。

青少年時期這樣的經歷影響了她的人格,甚至成了她不自信的來源,甚至後來看到好友周冬雨以校園霸凌為切入點的電影《少年的你》,都非常能感同身受。

電影尚且如此,但現實往往比電影更加殘酷冷漠,那些拳頭唾沫、毆打辱罵都是真實地落在受害者身上,扎進心裡。

沈夢辰被扇耳光、向佐被種族歧視、鄭爽外出念大學被群嘲為「東北鄉巴佬」,這些如今在娛樂圈閃閃發光的藝人也曾有過被校園霸凌的經歷。

圖片來源:網絡

霸凌者長大之後可能會忘記,自己曾經的所作所為,但對於被霸凌的小孩來說,卻是一生陰影。

我們也想質問到底是怎樣的家庭教育,才培養出將自己的快感建立在傷害他人的小孩?

同時我們也需要明確,面對校園霸凌家長能做些什麼?

一、家長如何教會孩子自我保護?

1.幫助孩子建立自我保護意識

如果遇到校園欺凌,首先可以大聲警告對方,他們的所作所為是違法違紀的,會受到法律紀律嚴厲的制裁,會為此付出應有的代價。

這樣做的目的一是大聲告訴周圍的老師同學關注欺凌者的行為,二是欺凌者大都知道自己的行為不對,洪亮的聲音可以起到震懾作用。同時遇事不要慌亂,懂得及時向父母老師求助。

2.不讓別人欺負自己,勿做受害者

教會孩子如果受到欺負,一定要學會自我保護,在不利於自己時,可以暫時服軟自保,不要硬對硬。

事後就算被威脅警告也不要懦弱,一定要告訴父母或老師,在事情惡化之前儘快解決。

圖片來源:網絡

3.不主動欺負別人,勿做施暴者、旁觀者

一般家長都只在乎自己的孩子是否受到欺負,對於自己的孩子欺負了別的孩子卻滿不在乎。

但同樣重要的是,如果每個家長都能夠約束教育自己的孩子,不去做一個施暴者,不要欺負同學,與同學朋友和睦相處,那校園霸凌會大大減少。

如德國「善良教育」提到的,父母應該從小給孩子樹立良好的品質,培養孩子的愛心,讓孩子能夠推己及人、同情弱者、唾棄暴力,以一種友好寬容的態度與人相交,以此來塑造孩子的美好心靈。

4.儘量不要落單,和小夥伴同行

教育孩子上下學和活動時儘可能結伴而行,獨自出去找同學玩時,也不要走僻靜、人少的地方,放學不要在路上貪玩,要按時回家。

5.萬不得已的時候,學會自衛

如果在反覆申告退讓之後,對方還是繼續欺凌行為的話,應適當自衛,而不是忍受挨打。作為家長也許並不希望孩子對侵犯者實施身體上的報復,但情況一旦惡化,讓孩子有自我保護的能力總是好的。

平時可以讓孩子進行自我防衛訓練,可以大大提高孩子的自我尊嚴,減小他成為受欺負者的可能。

二、對於校園霸凌,學校老師應該有哪些作為?

1.在暴力事件未發生前進行預防

學校可以定期組織活動普及,老師和同學們都要進行了解才能進行預防,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也應該向學生普及校園暴力的概念,讓學生明確行為界限。

並且,要告知學生暴力事件一旦發生將對自己以及他人造成何種危害,重點強調嚴重的後果是任何學生都無法承擔的。

面對校園內的欺凌事件,任何成功的補救措施都不如直接將暴力的萌芽扼殺在搖籃中。

2.做學生的保護傘,給予必要的關愛

欺凌事件發生後,老師要持續關注被欺凌者的情緒與日常行為是否異常,防止孩子因為被傷害的經歷出現心理障礙或應激反應,及時採取心理幹預和補救措施。

保護好受害者的同時,也要說服施暴者家長與自己配合,加強孩子的素質教育,以免二次報復傷害再發生,在歧途上越走越遠。

尤其要留意的是,就像《少年的你》向我們呈現的那樣,好學生也可能是暴力施行者,不可大意只看表面。老師要告訴家長,不要光是重視成績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3.及時聯繫家長,與家長共同配合

老師應該經常和家長溝通學生的在校表現,因為孩子的行為,往往就是一個家庭的縮影。

不僅是與欺凌者的父母溝通,還有被欺凌者的父母。找到霸凌發生的根本原因,防止矛盾進一步惡化,最終以所有人都不願意看到的悲劇收場。

圖片來源:網絡

這樣做,一方面,給可能成為欺凌者與被動欺凌者的學生以警示;另一方面,也能讓可能成為被欺凌者的同學先學會如何保護自己儘量免受傷害。

4.建設班級文化,加強班級團結

有時候,班內的欺凌事件也與班級團結程度有緊密的關聯,班級整體的凝聚力強,就不會出現「小團體抱團孤立個別」的冷暴力現象。

並且,孩子們集體意識強,團結程度高,產生矛盾的可能性就會降低,班級氛圍和諧,欺凌行為自然也就不會存在。

同時,老師要尊重孩子的多樣性,無論學生成績好壞、相貌美醜,老師都要平等對待,充分尊重每一個孩子。

小孩子心智不夠成熟,老師的表現和行為對他們具有一定的權威導向作用,老師的態度能夠對學生的思想行為產生影響,並且對學生來說,除了父母家人,剩下相處最多的就是老師和同學,老師的榜樣力量格外重要。

5.找學生了解情況,認理不認人

一個教師帶一個班甚至幾個班,對應幾十上百的學生,所以精力有限,無法做到全部時間都和自己的學生們進行相處。

要想避免校園霸凌,還是需要學生群體中有人進行監督、觀察可能存在發生暴力事件的現象,及時跟老師匯報,這就要求老師在班幹部的選擇上多下功夫。

能夠在校園霸凌發生前預防,發生後第一時間了解具體情況,明辨是非。

圖片來源:網絡

多數施暴者家庭條件優越,有的教師怕校園霸凌一旦曝光,就會影響到個人的發展前途,也正是教師的這種態度讓施暴方肆無忌憚,讓受害方倍感屈辱。

其實校園霸凌嚴重的時候,如果教師故意隱瞞包庇是涉嫌違法的,如果被媒體曝光了更是容易飯碗不保。

何況身為教師,就應該做好公正嚴明、不為利益所屈的表率,所以,不論站在何種角度上,按程序走才是最正確的。

三、社會教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1.成人社會的觀念影響

當下社會,大人之間經常使用暴力,在這種大環境的影響下,也使得孩子無意識地認為暴力是解決問題最直接的方式,大人漠視生命態度的流露,會讓孩子養成對生命冷漠不屑的態度。

另外,多數未成年人暴力事件的背後,都是成人社會權勢地位的投影。

往往一些打人者的父母,在社會上處於強勢地位,被打者的父母處於弱勢地位,這種地位的懸殊,會讓打人者自帶優越感,有「膽量」去施暴。

2.暴力事件的制度完善

不止成人社會需要反思和法律的規範、約束,我國在處理未成年人暴力事件的制度建設方面,也存在不足。

由於年齡問題,很多孩子實施校園暴力卻不會受到懲罰,這也容易使孩子形成「藐視法律」的心態。

受傷害的學生不應該僅僅得到一句抱歉,如果道歉有用,那互相報復就行了。

圖片來源:網絡

2.網絡上瀰漫的暴力文化

「從孩子成長的角度來說,不論網絡、影視劇、遊戲,這種暴力文化越來越普遍。

暴力的文化容易淡化暴力帶來的嚴重後果,容易在潛移默化中「鼓勵」孩子實施暴力。

在這方面,我們也缺乏相應的規範制度。」由於孩子無法去區分好壞,所以家長要注意引導辨別。

圖片來源:網絡

3.未成年人的保護應該具有選擇性

對那些具有不良行為或實施嚴重不良行為造成大的社會危害、而又由於年齡問題不能追究責任的孩子,法律應當設計新的制度和教育矯正措施,來加以懲戒。

另外,霸凌者的父母是否也應該受到相應的連帶處罰,不然有些家長永遠是一種無所謂的態度,沒有付出代價永遠不會長記性,不長記性就會有下一個受害者。

圖片來源:網絡

說在最後:

校園霸凌、欺凌等惡性事件在如今依舊窮出不窮,這展現出單單依靠學校教育的現狀下所呈現的惡果,家長的縱容,體現了家庭教育的失敗,法律的漏洞,體現了社會教育的缺失

一個孩子的教育需要家庭、學校、社會三方共同解決,校園內霸凌現象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無論是學生本身,還是父母、學校以及社會,都需要為孩子提供一個相對安全和單純的成長環境!我們強烈呼籲嚴懲施暴者,年齡不該成為躲避制裁的避風港,因為這樣的悲劇真的太多太多了。

相關焦點

  • 校園暴力:施暴者,受害者和旁觀者,無一倖免
    校園暴力:施暴者,受害者和旁觀者,無一倖免 作者:新學說 發布時間:
  • 面對「校園霸凌」,看看美國學校怎麼做
    但是,隨著事件的發展,劇情又反轉了,有人撰文指出,被霸凌者其實是經常愛欺負同學的霸凌者,這次,只是被欺負的孩子反擊了。云云......且不說,事實真相到底誰被誰欺凌,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這個小學肯定出現了「校園霸凌」(school bullying)的行為。而針對這個school bullying的事件,學校方的處理方式好像也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
  • 《少年的你》校園霸凌是一個無解的題,但解決問題只能靠自己
    文/雨叔最近網上最流行的一句話,莫過於「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這是電影《少年的你》中的臺詞,背後又一次將「校園欺凌」話題,引導了輿論的頂峰。其中,當律師正燁問道她父親時,這樣說:我自己的孩子,你管我打死打不死呢不過,最後多彬還是離開了這個家。可見,關於家庭這個方面,有些時候作為旁觀者,真的很無能為力。
  • 校園霸凌:孩子的惡,到底能有多可怕?
    這些被曝光的校園霸凌事件,只不過是冰山一角。現實中的校園霸凌,遠比我們想像的更普遍。 2017年騰訊新聞做了一項校園霸凌公眾認知的調查,數據發現: 在參與調查的3萬6千名網友中,超過一半的人親身遭遇過校園霸凌,24.2%的人曾霸凌過別人。而在這些霸凌者中,約83.9%的人曾經被霸凌過。
  • 校園欺凌,旁觀者也是劊子手
    對欺凌者而言,被欺負的人不過就是個玩具。 孩子從小就被灌輸:「不能融入集體的人就是不好」。所以,全班那麼多人,就你被欺負,一定是你有問題吧! 最黑暗的時候,同學羽鳥和園田的友誼,給了小步勇氣。
  • 日本地震災區孩子也逃脫不了的校園霸凌,遠比電影上更殘酷
    前些天,電影《少年的你》據說又火爆了一把,電影引爆了輿論對校園霸凌的關注。不過八卦的媒體同時爆料說該電影劇情有抄襲日本某知名作家的小說情節。有評論說,《少年的你》怎麼看怎麼像「日本少年的你」。本星君對電影是否抄襲沒有深入調查,但是對日本的校園霸凌卻有一點點了解。
  • 同樣是校園霸凌動畫角色 為什麼胖虎的口碑比某學院的爆豪勝己強...
    校園霸凌一直是近幾年來上社會關注度比較高的問題,不少動漫作品中也有這樣的現象存在,比如《聲之形》《某學院》等等,特別是《某學院》,裡面的角色爆豪勝己對主角綠谷出久的行為不但是校園霸凌,而且性質特別嚴重。不過近日,小編就網上看到了這麼一個問題,同樣是校園霸凌,胖虎的口碑為什麼比爆豪勝己好?
  • 「防治校園欺凌」第三講:不做校園欺凌事件的旁觀者
    芬蘭著名校園欺凌研究專家Salmivalli根據旁觀者行為特點將其分為:欺凌助推者、煽風點火者、局外者和保護者。欺凌助推者,雖然不是欺凌事件的主要發起者,但是常常會同欺凌者一起捉弄、欺負被欺凌者。煽風點火者,常常通過煽動性的語言或行為鼓動欺凌者繼續實施欺凌行為;如果旁觀者支持欺凌者,為欺凌行為叫好,甚至參與到欺凌中來,會給欺凌者提供一定的正面鼓勵,強化欺凌者的行為,激發起欺凌者的表現欲,讓欺凌者變得更加具有攻擊性,使欺凌行為持續時間更長、強度增大或發生次數增多。
  • 雲南女生遭遇校園霸凌,面對惡魔,我們到底能教孩子做點什麼
    評論區,滿是對這些男孩的譴責和批評,希望嚴懲這些校園霸凌者。可是,即使是這些霸凌者被嚴懲,這個女孩身上的傷會痊癒,但她心裡的傷痛,什麼時候能癒合?這幾年,校園霸凌的案件並不少見。它總是悄悄地,在某個不為人知的角落裡發生。5月13日,廣西玉林博白縣發生了一起校園霸凌案。視頻一流出,就引發了眾怒。
  • 看完電影《少年的你》有感——盤點三部關於校園霸凌的動漫番
    最近王道長去電影院看了部電影叫《少年的你》感觸很深,裡面對校園霸凌描述得很真實。那麼在我們二次元世界在有關這樣的題材嗎?答案是肯定有的!那麼接下來王道長就給大家盤點三部關於校園霸凌的動漫番,或許你看完也會有很深的感觸。
  • 校園暴力沒有旁觀者,到底是誰毀了我的人生?
    每年全球有2.46億的學生因為欺凌而受苦,32.5%的學生遭受過校園欺凌,其中更讓人心痛的是在這其中有百分之三十的人選擇直接無視,還有百分之五十多的人選擇旁觀但是並沒有阻止這種行為。對於校園欺凌,我們了解得太少,關注得太少了,這樣的事件每天都在我們的生活當中發生。
  • 《少年的你》觀後感,霸凌的始作者,付諸行動的保護者
    這是一部關於校園霸凌題材的青春片,校園霸凌是一個比較難把控的題材,國產電影也很難完整刻畫,有所刪減也並不意外首先電影開始,面對胡小蝶的墜樓,同學們紛紛拍照、群發、熱烈討論,只有女主陳念為墜樓的同學蓋上了衣服,於是她成為了下一個被欺凌的人,周圍的人只是袖手旁觀,這一段我覺得是在表達校園霸凌造成的慘劇背後,無情的圍觀者們也是幫兇,他們袖手旁觀的樣子和在群裡瘋狂討論的鏡頭,讓人覺得心寒難受。
  • 拒絕校園欺凌沒有旁觀者
    校園本是一塊淨土,是潛心教學與與人的地方。純潔的校園問什麼成為埋藏復仇種子的地方?這是我們該反思的。筆者認為學校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近年來,由於名校被炒得火熱,「升學率」、「上線率」成為部分學校追求的目標,於此忽略了對於青少年的道德法制教育。
  • 校園霸凌,才是吃人的怪物!九把刀新電影與《那些年》大不同
    說到拍校園片,我們總會想到憑藉《那些年》聲名大噪的九把刀。今天院長要說的這部電影,同樣是校園題材。卻是一部超乎你想像的電影。恐怖、暴力、血腥、黑色幽默,一個不少——《報告老師!怪怪怪怪物!》但當你真正看這部影片,你會發現:穿校服的不一定是青春片,有怪獸的也不一定是驚悚片。在熱血校園小說的外衣包裹之下,是一段極度黑暗的人性之旅。影片的故事發生在一所怪誕的高中。
  • 旁觀者效應與姬蒂·吉諾維斯遇害案
    在吉諾維斯遭受侵害的半小時裡,37個旁觀者竟無一出手相助。在媒體的渲染下,我們開始互相指責對方道貌岸然,同時也在恐懼著是否當自己需要幫助時,只能在旁觀者的注視下獨自掙扎...吉諾維斯案同時也推動了關於旁觀者的心理學的研究,  John M. Darley 和 Bibb Latané (1968)將旁觀者效應描述為,在緊急情況發生時,在場的旁觀者越多,被害者獲救的概率越小。
  • 河北張家口再現校園霸凌,女生被3室友連扇30巴掌逼迫抽電子菸
    校園生活是每個人都離不開的回憶,一個人最美好的年華基本都是在校園中度過的,師生之間同學之間都有著無數的回憶,學生在校的工作就是學習,除了學習也不應該再有其他的想法,但是近年來校園霸凌事件越來越多,雖然人們一直在關注這個問題,但是受霸凌學生受到的傷害卻從未得到改觀,而施暴者因為未成年也不會受到任何懲罰
  • 日本皇室身份尊貴,為何公主受到校園霸凌,天皇卻無能為力?
    由於地理位置和歷史經歷的不同,導致各國之間都存在著一些文化差異,就拿日本來說吧,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日本至今仍存在著皇室制度,雖然沒有實權,但卻也是國家的象徵、民眾的精神支柱,其身份尊貴程度可想而知,無論是公主還是王子
  • 給患癌老母餵毒藥,縱容兒子校園霸凌,這劇揭露的惡讓人後背發涼
    母親以為藥是蘇大可下的,病入膏肓的她含淚服下,並告訴他:「這些年是媽對不住你,媽拖累了你,媽不怨你」。後知後覺的蘇大可還是知道了真相,但一邊是曾經的愛人,一邊是摯愛的母親,出於對母親無限的愧疚他決定背下這個黑鍋。最終,蘇大可無罪並被當庭釋放,蔡靖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 喜塔臘爾晴穿越到現代卻慘遭校園暴力?直言城市太危險,想回家!
    《刺》這部劇主要聚焦於校園霸凌、職場暴力等諸多社會現象。劇中的韓曉婷長期遭受著校園霸凌,被逼迫吃下帶有樹枝和土的冰激凌,桌子上的課本經常被推翻、畫亂……而她最好的閨蜜劉濤(包文婧飾演)則選擇了袖手旁觀。這也與她的原生家庭脫不了關係,劉濤母親幾乎從不管她,在母親面前劉濤也總習慣性地低著頭,漸漸地就養成了膽小怕事的性格。
  • 聲之形:校園欺凌背後的鮮血和眼淚,需要怎麼做才能美化如此?
    在這裡小編聲明:即使電影再優秀,也不能成為校園霸凌的洗白工具日本的動漫電影在國內留下了太多經典,但是這一部是我目前為止在國內大熒幕上看過的最不舒服的一部日本電影!這部電影是很優秀我不否認它,但是在看的過程中我很憤怒,因為它正在一點點掩藏一個令人生氣的事實,可能拍攝這個電影的人本身並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但是在我看來,這就是在為校園霸凌赤裸裸的洗白,對身體有缺陷的人士充滿著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