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友說:為什麼經常發現有的人看上去很聰明、思維敏捷知識也很淵博卻一事無成,這是什麼原因?
我們辦公室裡的小劉就是這樣的員工,他平時腦子很活絡,經常有一些新鮮的點子,大家沒想到的事情他總是可以想得到。
然後他還是部門裡頭最熱愛學習的一個人,據說大大小小的證書這些年考了不下十本,我們給他取了個綽號叫「劉博士」,要是有什麼你不懂的,問問小劉他好像沒有自己不知道的。
可小劉如此聰明、知識淵博,在部門裡卻一直沒有得到晉升,還是小職員一個,似乎領導也不怎麼待見他。
這讓許多同事都感到費解,這究竟是啥原因呢?
回到這個話題,我個人說幾個觀點,僅供大家參考:
知識再淵博,不結合工作實際,就沒有價值
職場上評判一個人的成就,並不是以腦袋聰不聰明、知識淵不淵博來衡量的。
有些人,看起來滿腹經綸,很有水平,但具體工作從來不應用這些知識去落地,那就相當於沒有價值。
我們辦公室的小劉,就是這種特徵,叫他「劉博士」還算是叫得比較中聽,如果不中聽,那就是「書呆子」。
就比方說他考的那些證,完全就是本本族,沒有轉化為他工作中的技能。
有次領導交給他一個項目,小劉沒有思路,就拿起自己以前買的那些書去翻,東拼西湊做了個方案給領導。
領導一看,簡直氣不打一處來,她對小劉說:「你這簡直就是給我寫學術論文!我要的是工作方案,兩者能是一碼事嗎?」
小劉羞愧得臉都紅了一整天。
從這些類似的事情,我們可以看出,知識豐富當然是良好的基礎,但更重要的是在於工作應用,能把你的知識發揮出來,給企業創造價值,才是你的本事!也才能贏得領導的認可。
成就事業,並不是只看智商,情商也很重要
這些年,我發現一個現象,並且還有一定的普遍性。
那就是學校中讀書很好的畢業生,到了工作崗位上幾年後未必發展得就很好。甚至你去觀察,企業裡做領導、做高管的很多都不是當年讀書時候的尖子生。
為啥會出現這種反差呢?
第一,學校中讀書好,是因為我們現行的教育體制只比較考試成績,而考試成績和一個人的智商及努力程度有關。
比如你語文考了100分,數學考了100分,可以說明你智商不錯或者你非常努力。
第二,職場中晉升快、加薪多,得到領導的好評,卻和智商沒有必然的聯繫。這也是職場與學校最大的區別之處。
職場上一個人可以取得事業成功的決定因素有很多,智商當然是基礎,但更重要的是情商,以及逆商這些。
你會做人,會說話,能處理好各種人際關係,往往就更符合一個領導者的素質要求。因為智商高的人很難對他人造成影響,而情商高的人卻往往能給他人帶來積極的影響。
第三,職場上取得事業成功,還需要看一個人的機遇。如果你沒有抓住機會,甚至缺少運氣,那麼即便你智商高、很努力,也可能一事無成。
如何才能讓自己的高智商成就自己的大事業
那麼問題來了,你擁有高智商,知識也非常淵博,該如何成就自己的大事業呢?
我有以下幾條建議給大家,希望有幫助:
第一,專注自己的專業領域,不斷深耕,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
很多高智商的人才,取得成功走的是專家型路線,比如職場上的許多技術人才就是如此,他不需要個人全方位的發展,只要在某個領域做到極致,能對企業或社會有貢獻就可以成功。
第二,找到知識變現的途徑
很多人雖然知識淵博,可僅僅停留在自己的小圈子裡,別人無法感受到你的能量。在當今網際網路、自媒體時代,知識淵博的人其實大有可為。如果找到適合自己的變現平臺,努力去拓展渠道,就可以有成功的機會。
比如我一個朋友,熟讀歷史,他就不斷寫一些歷史性的評論文章,還開了個自己的公眾號。接著就有廣告商找上門來,給他帶來了不少的廣告收益。
他對我感慨說:想不到我以前的興趣還可以變現,這更讓我有興趣鑽研歷史了!
第三,在自己的工作中主動應用知識,舉一反三
大部分職場人,工作就是自己唯一能取得成就的方式,所以如何把你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工作實踐去,就非常重要了。
我覺得你可以通過PDCA的方式漸進式推進,首先需要定方案做計劃,然後開始試行自己的思路和想法,接著對試行中的問題進行調整完善,最終才能形成一套可行的操作流程並加以推廣。
有了PDCA的模式,你的理論就更容易納入實際,同時舉一反三形成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