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人該讀《老子》,什麼人該讀《莊子》

2020-11-30 大蓄書院

我讀《莊子》不超過10遍,只能說了解了莊子的大概,並不能掌握它的精髓,但既然萬物不二,總可以通過《老子》給我的道說說《莊子》。

如果讓我評價《莊子》這本書,我覺得它的文學性大於思想性,思想性又大於它的歷史性。如果僅從史的角度講,這本書基本上沒多少真實性可言,但從文學的角度看,這書的文採你怎麼形容都不為過。餘秋雨說先秦諸子中庄子的文採最好,這個估計大家沒什麼異議。

咱們說正題,什麼人該讀《老子》,什麼人該讀《莊子》呢?

這個沒有一定之規,我說下我的建議:

1,想做一番事業的人,讀《老子》;

2,近期過得很失意的人,讀《莊子》;

3,想悟道的人,讀《老子》;

4,想提升文學技巧的 人,讀《莊子》;

5,想創業搞管理的人,讀《老子》;

6,想過好自己小日子的人,讀《莊子》;

7,想了解孔子的人,讀《老子》;

8,覺得自己懷才不遇的人,讀《莊子》;

9,不怕死的人,讀《老子》;

10,怕死的人,讀《莊子》。

以上是我的淺見,歡迎指正。

我發現以往不少朋友轉發我的文章,我想了解一下轉發我文章的人都轉發哪裡去了,是微信朋友圈麼。歡迎轉發的朋友告訴我你轉發到哪裡去了,謝謝。

相關焦點

  • 老子、莊子還有蘇格拉底,你最欣賞誰的哲學理念?
    是那個叫著張三或李四的名字,長著大眾化的臉龐的人嗎?對於哲學自己是不懂的,只知道那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平日裡讀了中國大哲學家老子的《道德經》,也看了國外最有名的哲學派始祖蘇格拉底的一些著作,還看了很多莊子的著作,可是,人卻是蠢笨而愚鈍的,什麼是哲學呢?還是一頭的霧水。今天,我就把這三位大師的思想拿出來分享一二,以供大家一娛。
  • 給那些想讀書,卻不知道該讀什麼書、怎麼讀書的人
    對於平時不怎麼讀書或是沒有讀書習慣的人,建議:1、選的第一本書,要容易讀,信息量不是很大,確保自己可以看完,比如,想知道怎麼專注的?可以讀讀知乎上 胖子鄧的《專注力管理——讓你的努力更有效》,喜歡心理學的,可以試試看高銘的《天才在左,瘋子在右》,想讀小說的,建議可以試著有文字價值的書讀起,比如王小波或是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自己選,(切記:只選一本,讀完一本再看或是再買下一本)2、第一本書,建議讀的時候,這樣嘗試:第一遍:通讀,把自己覺得挺好的句子,感動深的句子,覺得需要記住的句子,或是不懂的句子,
  • 臺灣國學教授傅佩榮稱讀莊子的人不會得憂鬱症
    張鎮歷攝  臺大哲學系教授傅佩榮來穗講國學  出自貧寒的單親家庭,靠自學成才,一生致力於「讓人發現自己有良心」,死後弟子築屋守其墓三年———這是臺灣學者傅佩榮帶來的「孔子故事」。昨日,傅佩榮在廣州參加商戰名家網的「南中國名師大講堂」活動,與羊城企業界人士大話儒家。
  • 《<老子>新說——馬王堆帛書老子賞讀》
    唐伯虎畫老子騎牛 《老子》的傳世故事與老子其人一樣,充滿了傳奇色彩 帛書《老子》乙本(湖南省博物館館藏) 《老子》新說—— 馬王堆帛書老子賞讀
  • 讀莊子的《人間世》,看身邊的人與事,為什麼君子之交淡如水
    莊子在《人間世》一文中,用了大量的篇幅教人為人處世,有些呢,比較積極,有些比較消極遁世,我們現在受孔子的儒家文化,尤其程朱理學之後的儒家思想薰陶,還是要積極入世,只有個別追尋閒雲野鶴的生活,所以讀這篇《人間世》的學習呢,要看明白當時的時代,但是裡面的哲學思想還是值得當下人警醒借鑑。
  • 《莊子》的「動物世界」,7種動物代表7種人,你身邊有這樣的人嗎
    他不喜歡枯燥的說教,而喜歡講段子,不僅講有關人的段子,更喜歡講有關動物的段子。正如鮑鵬山所說,莊子的筆下,更像是一個動物的世界。他所關注的這些動物,偏偏人模人樣,人五人六,甚至比很多王公大臣更像人。又過了十天,他又差人去問:「現在好了吧?」紀子答道:「差不多了,現在它不論遇見什麼突發情況都不動、不驚,看起來就像木雞一樣,如此一來,其他的鬥雞看到它便會驚懼逃開了。」周宣王一聽,匆匆趕去看訓練好的鬥雞。
  •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說的究竟是什麼?由此揭密老子的「道」
    老子並不知道該怎麼稱呼這「道」,因此只找了個差不多的字來形容他,這就是後人沿用至今的「道」,其實就和我們所說的「辭不達意」「語言難以準確表述思想」是一個道理:「道」究竟是什麼,是難以說得清的,我們今天籠統地把它看做天地間的自然規律,老子則借用了「道」這個字將它命名。
  • 超越篇:老子莊子墨子荀子……兒子
    2012年03月25日今天是兒子12 歲生日,禮物就是一堆「子」的書——老子、莊子、墨子、荀子、管子,並且他在生日當晚寫下了下面這段話。我讀不太懂,於是向他請教。
  • 努力吧,你的人生會因豐富的知識更加多彩——讀《莊子●秋水》所悟
    努力吧,你的人生會因豐富的知識而更加多彩——讀《莊子●秋水》所悟文/高登權世界上的每一個人,其實都是有限的。但是知識是無窮無盡的,學問是無邊無際的。所以每個人都不能局限於自己所現有的知識,需要不斷努力的去探索,去追尋,去疑問,才能找到更新的方法和途徑,才能實現自己知識的多元化。
  • 2020年了還有人在糾結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為」該怎麼讀嗎?
    有一段時間,「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中「為」的讀音受到了很多討論。大眾普遍認為的是讀四聲,意為人要為自己而活;但媒體糾正應該讀二聲,意思是人如果不修身,那麼就會為天地所不容。 這句話最早的出處其實已經不好找了。一說是出自孟子在《盡心上》中「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
  • 老子和莊子的道家的思想,講述的是什麼道理?
    或者是我沒理解清楚這個維度是什麼?舉個不恰當的例子,當年清政府也是想拆分的玩耍,結果你也知道。我當初也非常讚賞道家的思想,不過後來接觸到的東西多了些,總覺得道家的指導思想導致的最終是個強行解釋為道的結果。道德經第一章,寫的明明白白。道這個字包含萬物,是不可名狀的。老子自己都說了,「我不知道它到底是什麼,就索性叫它道了」白日飛升與上山清修只是每個人的活法不同。這個世界本來就是一個充滿矛盾的世界。
  • 古代名篇中的這幾個字,該讀什麼音
    我推測其中原因,不外兩種:一是知道「勝」在上下文中本來讀平聲,也知道「勝」不能作「超過,勝過」講,只是為了照顧今天的讀音習慣,把本該讀平聲的「勝」讀成了去聲;二是不知道「勝」在上下文中要讀平聲,誤把「勝」理解為「超過,勝過」了。我們只要注意一下唐詩注釋者們對「絕勝煙柳滿皇都」所作的串講,就知道許多注釋者其實不知道詩中的「勝」字要讀平聲,而是誤把它理解為「超過,勝過」了。
  • 新書推薦|《讀懂老子》:不讀《老子》,就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團結出版社近日出版的《讀懂老子》一書是王建國先生關於《老子》的研讀專著。作者以深厚的文史功底,敏銳的洞察力和豐富的社會實踐經驗,對《老子》的內涵作了充分的解析、辨正和譯讀。
  • 莊子:放空自己,可以無憂,心平氣和的人,沒什麼情緒
    讀《莊子》,再結合自己的實踐,我分享給大家一條經驗:真正能降服自己情緒的訣竅,不是自控,而是放空。放空自己,可以無憂,心平氣和的人,沒什麼情緒。一個人情緒的波動,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你對這個事件的看法。有天晚上,我在小區樓下散步,突然有水從樓上潑下來,淋到身上。人的第一反應,肯定會惱火的。
  • 道德經智慧:有本事的人,多看看天道思維,多讀助你一帆風順!
    越有本事的人,越會掌握天道思維,悟透這三句話早晚就會飛黃騰達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最大的特色是什麼?「自然,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說,道自本自根,自己就是自己的根源,不需要取法任何東西。
  • 弔人囬氣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弔人囬氣怎麼讀
    最近微博熱門評論區下經常看到「弔人囬氣」這個詞,弔人囬氣是什麼意思梗呢,弔人囬氣怎麼讀呢?下面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下這個弔人囬氣。弔人囬氣是什麼意思什麼梗介紹電競女神第六名姿態直播間出來的梗,最近弔人在玩一個需要運氣的遊戲,卻並沒有很好的運氣,又想要好的運氣,但是一直很晦氣。就有了弔人囬氣的梗。
  • 讀懂莊子,你就會明白:現在的人為什麼不快樂?
    當我每次讀到這篇《逍遙遊》的時候,我總能幻想著能夠像莊子一樣醉心於天地之間,化鯤,化鵬,無所不能,那該是一種怎樣的忘我境界啊!我們有誰不羨慕莊子的逍遙自在,可往往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在現代社會下喘息的我們,如果沒有足夠的金錢,很難擁有屬於自己的快樂,換句話說,只有用錢,才能買到我們所謂的快樂。
  • 道家的興起|老子、莊子,誰是道家的創始人?
    先秦道家學派是由老子創立,或者道家學派以老子為宗。《莊子·天下篇》中說:「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與神明居。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關尹、老聃聞其風而悅之。」老子也說:「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 錢穆:讀這五類書的人,境界自然不一樣
    若我們希望能到此境界,便該好好學做人;要學做人,便得要讀書。為什麼讀書便能學得做一個高境界的人呢?因為在書中可碰到很多人,這些人的人生境界高、情味深,好做你的榜樣。他們是由千百萬人中選出,又經得起長時間的考驗而保留以至於今日。像孔子,距今已有二千六百年,試問中國能有幾個孔子呢?又如耶穌,也快達二千年;其他如釋迦牟尼、穆罕默德等人。
  • 我們應該怎樣讀《道德經》
    從普通讀者到世界名人,各個階層的人都不惜吝嗇的給予很高的評價。小到修身齊家,大到治國平天下,短短五千言,《道德經》無所不含,如此名著,我們怎能錯過。然而流傳2000多年,如今版本眾多,有些一字之誤,意思竟然完全相反,這讓我們在追溯老子思想真諦的過程中產生了不少迷惑。好在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的出土,給我們撥開了一些迷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