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篇中的這幾個字,該讀什麼音

2021-01-09 中工網

演講人簡介:孫玉文,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著有《漢語變調構詞考辨》《上古音叢論》《漢語變調構詞研究》等,發表論文百餘篇。

二十四橋明月夜 郭紅松繪

清《晚笑堂畫傳》中的韓愈像

清《晚笑堂畫傳》中的杜牧像

清《晚笑堂畫傳》中的李商隱像

圖1

圖2

我今天想跟大家交流的是,從「音變構詞」的角度來解讀幾篇古詩文名篇中的語句。

音變構詞及其分類

所謂的音變構詞,是指利用語言中音素的改變構造意義有聯繫的新詞的一種構詞手段。其中,構成新詞的那個詞叫原始詞,由原始詞滋生出來的那個詞叫滋生詞。原始詞和滋生詞合起來叫配對詞。

判定一對詞是否屬於音變構詞,有幾個條件:1.語音上,兩個詞讀音相近,或者屬於可以通轉的範圍;2.語義上,兩個詞意義上必須有引申發展關係;3.能夠找出其中一個詞是基式,即原始詞,另一個是派生形式,即滋生詞。

根據原始詞和滋生詞語音上的變化,可以分四類:

1.變聲構詞,通過基礎詞音節中聲母的變化構造意義有聯繫的新詞。例如「臭」,尺救切(上古昌母幽部去聲),義為氣味;許救切(上古曉母幽部去聲),義為用鼻子嗅氣味。又比如「畜」,醜六切(上古透母覺部短入),義為積蓄財物;許竹切(上古曉母覺部短入),義為用聚積的財物畜養人。「朝」,陟遙切(上古端母宵部平聲),早晨;「潮」,直遙切(上古定母宵部平聲),早上漲的潮水。以上這些配對詞的韻母和聲調都相同,只是聲母有別。

2.變韻構詞,通過基礎詞音節中韻母的變化構造意義有聯繫的新詞。例如「行」,戶庚切(二等字,上古陽部平聲),義為道路;胡郎切(一等字,上古陽部平聲),義為行列。又例如「獲」,胡麥切(二等字,上古鐸部短入),指獵獲;「穫」,胡郭切(一等字,上古鐸部短入),義為收割穀物。再比如「謀」,莫浮切(三等字,上古之部平聲),指的是謀劃、商量辦法;「媒」,莫杯切(一等字,上古之部平聲),義為說合婚姻的人。這些配對詞的聲母和聲調都相同,只是韻母有別。

3.變調構詞,通過基礎詞音節中聲調的變化構造意義有聯繫的新詞。例如「文」,平聲,義為花紋;去聲,義為文飾。又例如「研」,平聲,義為研磨;「硯」,去聲,義為研磨的文具、硯臺。再例如「好」,上聲,義為善、美好;去聲,則表達愛好之意。這些配對詞的聲母和韻母都相同,只是聲調有別。

4.複雜式音變構詞,通過音節中聲韻調三要素的兩種或三種要素的變化構造意義有聯繫的新詞。例如「長」,直良切(上古定母陽部平聲),義為兩端之間距離大;知丈切(上古端母陽部上聲),則義為朝著成熟的方向長,長長了。這組配對詞韻母相同,但聲母和聲調有別。又例如「食」,乘力切(上古船母職部短入),義為食物;詳吏切(上古邪母之部去聲),意思是飯。這些複雜式音變構詞,配對詞聲韻調都有差別。

下面我們通過舉例,談一談音變構詞研究在古詩文解讀中的重要意義。

「絕勝煙柳滿皇都」的「勝」字

唐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二首》之一:「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現在許多唐詩注釋本都收有這首詩。關於此詩,有兩個問題需要討論:一是「勝」有平聲和去聲兩種讀法,在這首詩中它到底是讀平聲還是去聲?二是如果讀平聲,詩中的「勝」字應該怎麼理解?

首先,從律詩的平仄格式上講,詩中最後一句的平仄格式是「平平仄仄仄平平」。所以此句中的「勝」字只能讀平聲,不能是去聲。袁子讓《字學元元》卷七《古人押用之例》中說:「後唐宋人祖此,皆有押用,或平押仄,或仄押平……『勝』讀如升,如『見人忘卻道勝常』,『絕勝煙柳滿皇都』是也。」他明確指出,這個「勝」讀平聲,不讀去聲。

我們再來看今天的唐詩注釋對這首詩中的「勝」的處理情況。目前只有個別注釋者註明這個「勝」字要讀平聲,絕大多數注釋本都沒有注音。為什麼大部分都不注音呢?我推測其中原因,不外兩種:一是知道「勝」在上下文中本來讀平聲,也知道「勝」不能作「超過,勝過」講,只是為了照顧今天的讀音習慣,把本該讀平聲的「勝」讀成了去聲;二是不知道「勝」在上下文中要讀平聲,誤把「勝」理解為「超過,勝過」了。我們只要注意一下唐詩注釋者們對「絕勝煙柳滿皇都」所作的串講,就知道許多注釋者其實不知道詩中的「勝」字要讀平聲,而是誤把它理解為「超過,勝過」了。

那麼此句中的「勝」字該作何解?有人把「勝」理解為「勝過」,把這一句的意思解釋為:「完全勝過那京城滿是濃鬱的煙柳的時節的景象。」這是不妥的,因為「勝」作「勝過」之義講的時候要讀去聲,而不讀平聲。由此,「絕勝煙柳滿皇都」的意思應該理解為「完全能配得上那煙柳濃鬱滿皇都的景象」。

「勝」的基本涵義是「力能承受,能承擔」,在上下文中可以理解為相稱,相當。比如《國語·晉語四》:「為禮而不終,恥也;中不勝貌,恥也。」韋昭註:「勝,當為稱。中不稱貌,情貌相違。」又如《禮記·學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註:「仍見其家撓角幹也。撓角幹者,其材宜調,調乃三體相勝,有似於為楊柳之箕。」音義:「相勝,音升,任也。一本作稱,尺證反。」再比如《論衡·案書》:「薄厚不相勝,華實不相副,則怒而降禍。」「勝」有「相稱,相當」和「勝過」的意思。

也許有人會辯解說,把「絕勝煙柳滿皇都」理解為「完全勝過了那京城滿是煙柳濃鬱的景象」,比起理解為「完全配得上那京城滿是煙柳時的景象」,更能凸顯韓愈對初春時節雨中長安景色的讚美。我們認為,應該把文學作品中詞句的語義和詞句所反映的文學形象分辨開,文學形象的正確分析,理應建立於對文學作品的詞句的正確理解之上。詞句的語義具有客觀性。「詩無達詁」不是一個科學命題,不能作為胡亂解釋詞句語義的護身符;至於文學形象,讀者可以發揮想像,加深理解,但不要信馬由韁,要不離其宗。從語言上講,韓愈詩中「勝」讀平聲,作「配得上,比得上」講;不讀去聲,不作「超過,勝過」講,這是必須分辨清楚的。

也許還有人會辯解說,古代的詩歌押韻有這樣一條規律:「讀從平聲,義從去聲」。這是說,當一個字出現「兩聲各義」現象時,詩人既要表達思想感情,又要照顧到上下文中押韻的和諧,可以採用這個有異讀的字的A聲調,而取B聲調的字義來押韻;或者採用B聲調,而取A聲調的字義來押韻。所以「絕勝煙柳滿皇都」的「勝」可以取它的平聲讀法,而取去聲的意義「超過,勝過」。

應該說,古代詩歌的押韻確實存在著「讀從平聲,義從去聲」這樣一條規律,但是更主要的押韻規律是:當一個字「兩聲各義」時,常常是讀A調時取A調的字義,讀B調時取B調的字義。這裡有一個原則,理解上下文中某字的字義,首先應該音義結合。只有碰到上下文中押A調,而按照A調的字義講不通時,才可以按B調的字義來理解;或者押B調,而按照B調的字義講不通時,才可以按A調的字義來理解。也就是說,「讀從平聲,義從去聲」這一條規律是在「讀從平聲,義從平聲」或「讀從去聲,義從去聲」的規律不起作用時,才發揮效能,是對例外的一種解釋。目前看來,「絕勝煙柳滿皇都」的「勝」字,按照它讀平聲時的字義「配得上,比得上」講完全能講通,何必要取讀去聲時的字義「超過,勝過」來理解呢?

這裡還要補充一點,顧炎武等學者認為「兩聲各義」的字,其破讀音是六朝經師人為生出的分別。這並沒有可靠的依據,就算破讀音是經師人為的,也不妨礙唐代詩人採用這種人為的讀音;因為唐詩的押韻常常跟六朝時「兩聲各義」的分別一致。因此閱讀古代的詩歌,理解其字義,也必須音義結合。

「玉人何處教吹簫」的「教」字

唐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青山隱隱水遙遙,秋盡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這是一首七言千古名篇,其中的每一句,要麼有異文,要麼有歧解。比如第一句的「遙遙」又作「迢迢」,第二句的「木」又作「未」,第三句的「二十四橋」到底是什麼意思,等等。這裡我們重點分析「玉人何處教吹簫」這一句。

此處的「玉人」是美人之意,古書中「玉人」既可以指男,也可以指女。因此對它的含義,歷來有兩種不同的看法:如果指男,就是指詩歌篇名中的韓綽;如果指女,就是指揚州的歌伎。這裡我們採取後一說,因為如果「玉人」是指韓綽而不指歌伎,那麼,這首詩中的韓綽又是在「教」何人吹簫呢?「玉人」如果是韓綽,卻又說韓綽是在「教」美人吹簫,那麼這句實際就成了「玉人教玉人吹簫」,從邏輯上來說,同一句中「玉人」不可能既指韓綽又指歌伎。從語義上說,如果「玉人」指韓綽,那麼「玉人」就是「教」這個行為動作的發出者,就不可能再去用來指揚州的歌伎。

關於「教」的詞義,目前有兩說:一是把「教」注釋為「使」,又取「玉人」指韓綽之說,把「玉人何處教吹簫」串講為「韓綽你在哪裡聽歌女吹簫呢」?或者,取「玉人」指歌伎之說,把「玉人何處教吹簫」串講為「你在哪裡讓美人吹起了玉簫呢」?另一種說法則把「教」理解為傳授,又取「玉人」指韓綽之說,把「玉人何處教吹簫」串講為「你韓綽在哪裡教那些歌伎吹簫呢」?

其實,這裡的「教」的詞義兩種說法的疑問,是可以解決的,解決的辦法就是考慮「教」字在詩句中的讀音問題。從韓愈這首近體詩的平仄格式上講,這個「教」字在句中只能讀仄聲,如果讀平聲,就會成為近體詩明確禁止出現的「三平調」。

讀音確定之後,就要注意到,「教」讀平聲和讀去聲時古代的詞義是不同的。在現代漢語中,「教」作「把知識或技能傳給人」講讀平聲,作「教導,教育」和「宗教」講讀去聲。其中去聲讀法的詞義古已如此,而平聲讀法的「教」字的詞義,跟古代則不全同。當然,「教」作「把知識或技能傳給人」講也是讀平聲,例如,《廣韻》古餚切:「教,效也。」採用聲訓,應該理解為使人模仿,即傳授知識技能。王力先生《漢語詩律學》第一章第十二節:「教,平聲,使為也,任令也,俗雲『讓』,動詞。王昌齡《出塞》:『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仄聲(去),教化也,名詞。陳師道《遊鵲山院》:『頓攝塵緣盡,方知象教尊。』」這裡用近體詩的平仄格式驗證了「教」的平去之別的詞義差異。

「教」作「使,讓」講時,中古是讀平聲的。我們舉幾個「教」字作「使,讓」講讀平聲的用例。比如唐王昌齡的《出塞》:「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是一首七絕詩,平仄格式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其中「將」作「將領,將軍」講,讀去聲,屬仄;「龍城」「飛將」分別用漢將衛青、李廣的典故。「教」作「使,讓」講,屬平。又如五代歐陽炯的《漁父》:「擺脫塵機上釣船,免教榮辱有流年。」這裡「教」也是平聲。還有宋柳永《小石調·法曲獻仙音》下片:「早是乍清減,別後忍教愁寂。」歐陽修《鵲橋仙》下片:「多應天意不教長,恁恐把、歡娛容易。」蘇軾《西江月》下片:「可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程過《滿江紅·梅》下片:「便好折來和血戴,莫教酒醒隨風落。」周邦彥《法曲獻仙音》下片:「待花前月下,見了不教歸去。」李清照《減字木蘭花》下片:「雲鬢斜簪,徒要教郎比並看。」張炎《清平樂》下片:「暗教愁損蘭成。」按:蘭成,南朝詩人庾信小名。晏幾道《虞美人》下片:「羅衣著破前香在,舊意誰教改。」以上這些例子中,「教」字作「使,讓」之意,中古均讀平聲,而「玉人何處教吹簫」的「教」只能是仄聲,所以杜牧詩的這個「教」字就不能作「使,讓」的意思講。

有人把這個「教」理解為「使,讓」,不但不能把杜牧跟友人韓綽戲謔、調侃的語氣傳達出來,也不符合上下文的音義,而且也不能作「把知識或技能傳給人」講,因為在中古時代「教」表達這個意思,也應該讀平聲。

那麼什麼時候「教」字讀去聲呢?當它作「教育,教導,教誨」和名詞義「教育,教化」等意思的時候讀去聲。例如《禮記·學記》:「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鄭玄註:「言為之善者,則後人樂仿效。」陸德明音義:「善教,如字。一本作學,胡孝反。」既然讀如字,結合《玉篇》注音就可以知道,它應該讀去聲。

由此來看,全句中,「玉人」是指歌伎,是「教」的賓語,詩中提到了主語的位置上。施行「教」這個動作行為的人,當然是杜牧的朋友韓綽,杜牧給省略掉了,沒有讓他出現在主語的位置上。而作去聲讀的「教」字,其意思是教導、教誨、指導。這裡出現的「教」字,實際是個比較文雅、莊重的詞語,它含有「教誨而使人感化」的意思。

杜牧的「玉人何處教吹簫」一句,我們可以理解為「韓綽你在哪裡指教美人去吹簫呢」?考慮到韓綽在揚州當地的場合,作者卻用「教」這個色彩比較文雅、莊重的詞兒,明顯帶有戲謔、玩笑、調侃的語氣,此詩句由此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風格:既幽默詼諧又表達了朋友之間的親暱、對朋友的思念,以及對彼此的寬慰。

「一弦一柱思華年」的「思」字

唐李商隱《錦瑟》詩:「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這是一首首句為仄起平收的七言律詩。有人曾指出,此詩格律謹嚴。仔細分析一下,首聯對句「一弦一柱思華年」的平仄格式是「(見圖1)平(見圖2)仄仄平平」(此處外加「〇」者,表示可平可仄)。而「思華年」中的「思」,就只能讀成仄聲。按近體詩的格律要求,「(見圖1)平(見圖2)仄仄平平」中,第五個字必須是仄聲。如果改成平聲,整句就成了「(見圖1)平(見圖2)仄平平平」。句末連用三個平聲字,即是「三平調」,這是在近體詩中絕對不允許出現的,是只會在古風中出現的特有句式。因此,「一弦一柱思華年」的「思」只能讀去聲,不能讀平聲。

然而在現代漢語普通話中,「思」只讀平聲,不讀去聲;《現代漢語詞典》和《新華字典》都只注為sī,而不是sì。人們很容易把這個「思」誤讀為平聲,理解為「思念,追憶」,一些詩詞注釋本也出現過這一誤會。

我們曾經查閱了二十來種收有《錦瑟》詩的注釋本,對「思」字的處理,可以歸納為以下三種方式:一是不注釋,大約是認為「思」字古今用法相同,讀平聲,意為「思念,追憶」。二是只釋義,不注音。據其釋義,也是理解為「思念,追憶」;不注音,則也是讀成平聲。例如武漢大學中文系古典文學教研室選注《新選唐詩三百首》(人民文學出版社):「思華年:回憶青少年時代。」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唐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柱』,弦的支柱,每弦有一柱。『華年』,少年。作者寫這首詩的時候年近五十,因瑟的弦柱之數觸起華年之思。」三是注成去聲。例如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唐詩選注小組《唐詩選注》(北京出版社):「柱:弦的支柱,每根弦有一個支柱。思:讀sì(寺)。華年:盛年。」安徽師大中文系古代文學教研組選注《李商隱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柱:系弦的支柱。思:在此應變讀去聲,思念、追憶的意思。華年:盛年往事,這裡猶說年華身世。」我們認為,把「思」注成去聲是正確的,但是把它理解為「思念,追憶」則是不對的。因為「思」作「思念,追憶」講的時候讀平聲,不讀去聲。

在古代,「思」的平聲一讀是常見讀音。義為思考、考慮;引申為懷念、想念。《廣韻》平聲之韻:「思,思念也。息茲切。」可以為證。由這個「思」分別發展出三個意思,都讀去聲:

第一個意思是考慮問題既周密深入而又敏捷,這裡「思」為形容詞。比如《尚書·堯典》:「昔在帝堯,聰明文思,光宅天下。」陸德明《經典釋文》:「思,息嗣反,又如字。下同。」孔穎達疏:「言昔日在於帝號堯之時也,此堯身智無不知聰也,神無不見明也。以此聰明之神智,足可以經緯天地,即文也;又神智之運,深敏於機謀,即思也。聰明文思,即其聖性行之於外,無不備知。」可見「思」指的是「神智之運,深敏於機謀」。《經典釋文》注的「下同」,是說《堯典》下文「曰若稽古帝堯,曰放勳,欽明文思安安」的「思」也可以讀去聲。這個「思」也是形容詞。舊題孔安國傳:「欽,敬也。言堯放上世之功化,而以敬明文思之四德,安天下之當安者。」據此,「欽,明,文,思」是形容詞性的並列結構,作「安安」的主語。《經典釋文》:「欽明文思,馬雲:威儀表備謂之欽,照臨四方謂之明,經緯天地謂之文,道德純備謂之思。」馬融以「道德純備」釋「思」,是解釋「思」的深層含義,「道德純備」是「思」的結果。作為詞義,還是指考慮問題既周密深入而又敏捷。孔穎達疏引鄭玄:「敬事節用謂之欽,照臨四方謂之明,經緯天地謂之文,慮深通敏謂之思。」揭示了讀去聲的「思」跟作「思考,考慮」講、讀平聲的「思」詞義上的關係。

第二個意思是對外界所作的考慮或考慮的結果,思想、想法、念頭、意思等,這時候的「思」作名詞。比如《詩經·唐風·蟋蟀·序》:「本其風俗,憂深思遠。」《經典釋文》:「思遠,息嗣反。」孔穎達疏:「其憂念深,思慮遠也。」又比如《元曲選·桃花女》二折:「如今桃花女甚有意思。」音釋:「思,去聲。」

第三個意思是因感於外界而內心哀愁,愁怨,這個意思的時候「思」是作動詞。比如《詩經·周南·卷耳》:「採採卷耳,不盈頃筐。」鄭箋:「器之易盈而不盈者,志在輔佐君子,憂思深也。」《經典釋文》:「憂思,息吏反。下『憂思』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爾雅·釋訓》:「哀哀,悽悽,懷報德也。」郭璞註:「悲苦徵役,思所生也。」《經典釋文》:「思,息嗣反,郭音如字。」郭璞注中的「思」本是「懷念,想念」的意思,所以陸德明說「郭音如字」;但陸氏以為,據正文文義,「思」當訓為愁思,所以注成息嗣反,「思所生」即為父母擔憂,「所生」是作「思」的賓語。他是借郭注表達自己對經文的理解。這一例說明,讀去聲的「思」也可以帶賓語。

回到《錦瑟》詩,根據以上分析,「一弦一柱思華年」的「思」,顯然應該取第三種意義,「華年」在這裡是作「思(sì)」的賓語。「思華年」也就是為「華年」的流逝而悲愁,或為「華年」的流逝而愁怨。

其實,前人早已把這個「思(sì)」訓為「愁思,怨思」,只是人們沒有特別留意。比如金人元好問《論詩絕句》中就說:「望帝春心託杜鵑,佳人錦瑟怨華年。詩家總愛西崑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他這裡就是把「思華年」換成「怨華年」,將原文的「思」解為「愁思,怨思」。

這些例字都說明,我們要想將古詩文解讀清楚,必須要運用漢語音變構詞的一些知識進行推敲。以上內容若有不當之處,還請大家批評指正。

(本版演講資料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提供)(本版圖片均為資料圖片)

相關焦點

  • 這些字詞改音了?到底怎麼讀?起底這篇真假莫辨的「10w+」!
    原標題:這些字詞改音了?到底怎麼讀?起底這篇真假莫辨的「10w+」!  東方網記者了解到,1985年12月,當時的國家語委和國家教委(如今的國家教育部)和廣電部正式發布了《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  記者在這版內容中發現,網貼中提到的「確鑿(zuò)」讀作「確鑿(záo)」、「呆(ái)板」讀作「呆(dāi)板」等內容其實在1985年就已進行修改的。
  • 《將進酒》:「qiāng進酒」還是「jiāng進酒」到底該怎麼讀?
    可是各位小夥伴們,不知道你們還記不記得這首《將進酒》?雖然我們在課本上學的時候,這首詩讀作將(qiāng)進酒,可是這裡真的讀qiāng嗎?今天就讓小編帶大家一起聊聊,這個字到底讀作什麼?首先,將的讀音有三種,分別是:jiāng,jiàng,qiāng;讀作jiāng時,意為,快要、帶領、拿、把、用言語刺激、保養、 獸類生子、遷就、又,且、助詞、剛剛、姓、嫁娶;讀作jiàng時意為:軍銜的一級、統率,指揮;讀作qiang時意為:願;請求。那麼《將進酒》中的將讀作qiāng是依據什麼那?
  • 古代度量單位:一石米中的「石」該怎麼讀?讀錯了會被人笑話呦
    文/遐慕 古代度量單位:一石米中的「石」該怎麼讀?讀錯了會被人笑話呦現在的我們已經步入了這一年的最後一個月了,而還在大學的夥伴們沒剩幾天就該參加英語的四六級考試了吧。對於現在的大學生,如果英語沒能通過四級的話,是無法畢業的。
  • 中國歷史上第一篇駁論文,全文只有88字,卻成為千古名篇
    先秦的諸子百家,大多都是散文著作比如這篇《讀孟嘗君傳》,中國歷史上第一篇駁論文。全文只有88字,卻成為千古名篇。而它的作者,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這篇短文是中國古代議論文當中的經典作品,也是駁論文的濫觴之作。全文如下: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秦。嗟乎!
  • 除了清平樂yuè還有這些容易讀錯的詞牌名,你讀對了嗎?
    最近,王凱的新劇《清平樂》開播了,這是一部講述宋仁宗一生的古裝劇。關於劇名中這個「樂」字的讀音,讓很多人犯了難!從表面上看,在「清平樂」裡讀lè還是yuè好像都很和諧,沒有什麼違和感。 最近,王凱的新劇《清平樂》開播了,這是一部講述宋仁宗一生的古裝劇。關於劇名中這個「樂」字的讀音,讓很多人犯了難!從表面上看,在「清平樂」裡讀lè還是yuè好像都很和諧,沒有什麼違和感。
  • 「冠狀病毒」的「冠」,到底該怎麼讀?我想你可能讀錯了
    原標題:「冠狀病毒」的「冠」,到底該怎麼讀? 那麼,問題來了,這些詞語裡的「冠」字,到底應該讀什麼音?是ɡuān(音「官」)還是ɡuàn(音「貫」)? 《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對「冠」的讀音已經作了審定:(一)guān (名物義),例如;冠心病。(二)guàn (動作義),例如:沐猴而冠,冠軍。
  • 八字中的「納音」是什麼?怎麼確定的?
    經常看四柱排盤的朋友,肯定對"納音"這個詞不陌生,但是,你們知道"納音"是什麼意思嗎答案是肯定的,這個五行就是我們所說的「納音五行」。原幹支五行稱為正五行,納音五行被稱之為假借五行,因為它是假借古代五音(宮商角微羽)和十二音律而組合成的納音五行。 納音五行的標準算法 《考元》曰:「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 唐詩中最經典的十首七言絕句,篇篇都是千古名篇
    李白跟孟浩然,都是中國古代文學史是的巨星,他們兩能聚在一起,實在是令人歆羨的千古佳事,還留下了這樣一首詩,自然值得我們回味,何況這首詩本身就是千古名篇。這雖是一首送別詩,但寫得情深而不傷,意厚而不悲,深情而瀟灑,盡顯兩位絕代大詩人的風流氣度。
  • 什麼人該讀《老子》,什麼人該讀《莊子》
    我讀《莊子》不超過10遍,只能說了解了莊子的大概,並不能掌握它的精髓,但既然萬物不二,總可以通過《老子》給我的道說說《莊子》。如果讓我評價《莊子》這本書,我覺得它的文學性大於思想性,思想性又大於它的歷史性。
  • 這幾個美好的生僻字,很適合給孩子取名字,張揚個性有寓意
    文|好孕姐很多的家長,最發愁的一件事,就是怎麼給孩子起名字,因為想要兼顧到各個方面,什麼翻字典,查詩經,看文獻,能用的方法都用了,但是有時候還是不能給孩子取一個好名字。其實那是因為你沒有看到這幾個絕美的生僻字,如果知道了之後,你就會給孩子取一個很個性寓意也會很好的名字。彧(yù)這個名字一般人是很少會叫的,但是小編的一個大學老師就叫這個名字,當時第一次看到老師的名字,瞬間就懷疑自己的學歷是不是假的,因為以當時的文化水平真的不知道是什麼意思,還好老師當時給我們做了自我介紹,不然就尷尬了。
  • 三點水一個金讀什麼怎麼念 淦字是什麼意思介紹
    三點水一個金是什麼字,讀什麼怎麼念?淦字是什麼意思?我們一起來了解。  三點水一個金讀什麼怎麼念  三點水一個金,即三點水旁一個金子:淦,讀gàn,音同「幹」。  淦字是什麼意思介紹  淦,原意是指水滲入船中,引申為捕魚或打漁。可用於地名或人名。  如淦河:位於湖北鹹寧境內,是鹹寧境內三大水系之一,河上有50餘座橫跨橋梁,其中古代橋梁8座。另指淦水,在江西省境內。源出清江縣東南離山,北流經紫淦山入贛江。
  • 千古名篇!蘇軾為悼念愛妻寫的詞,開頭兩句家喻戶曉
    千古名篇!蘇軾為悼念愛妻寫的詞,開頭兩句家喻戶曉 文|小航與你分享歷史古往今來,多位詞人的詩詞孕育出的情感不一樣,但真正用心用情寫出來的給人一種哭也無法壓制住眼淚。說到這類詞,最擅長的也就是陸遊,蘇軾等。在千古的歷史長河中,學過很多歷史名篇有的流傳古今,有的讀著就有異樣的情愫。現在先來看下其中的一首,蘇軾先生寫給離去多年妻子,陪伴自己成長的夫人。本首詞開頭兩句至今為歌頌美好的愛情的佳句,從詞中我們可以讀到一位深情男人的執著,細細琢磨後那是對髮妻永遠不能忘記的愛。
  • 在沒有漢語拼音的古代,古人這麼學習漢字,網友驚呼古人智慧
    其實古人在就發明了一套完整的方法來傳播文化,真是敬佩古人的智慧直接上個最簡單的,保證一看就懂:1、當:都郎切——d(u)+(l)ang=dang;2、東:德紅切——d(e)+(h)ong=dong;3、公:古紅切——G(u)+(h)ong=hong;以上的三個例子都是取第一個字A的聲母,取第二個字B的韻母,把這幾個字重複快讀,你就會發現它能產生拼音的效果
  • 品讀《飲湖上初晴後雨》,這一首詩,寫絕了西湖的美
    西湖,唯美的浪漫之地,而成就西湖唯美與浪漫的,不僅僅是那傳說中的愛情故事,更是因為有無數的優美文字,讚美這裡的美景。而其中,宋代文學大家蘇軾蘇東坡的這一首《飲湖上初晴後雨》,在我來,把西湖的美麗景色,寫絕了。
  • 海量閱讀PK背誦名篇,你用哪個
    什麼叫英語學得好?就這個觀念想跟大家討論一下。我們拿十幾年的時間精力來學一門外語,語言有最重要的兩個功能,一是閱讀,二是交流。這兩項功能我們看一看考到北大清華高材生,還有高三的學生,去做個測試,能不能無障礙的去閱讀英文原版的報紙期刊雜誌呢?
  • 自古文人愛山水,那一路留下的千古名篇如星河燦爛,不勝枚舉
    王勃的《滕王閣序》、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範仲淹的《嶽陽樓記》蘇軾的《前赤壁賦》等等都是古代寫山水風景的名篇。更有現代名家的山水散文美不勝數,如徐志摩的《香港》、豐子愷的《黃山松》、林語堂的《春日遊杭州》、朱自清的《白馬湖》老舍的《大明湖之春》、餘秋雨的《陽關雪》等等,都是人文山水散文中的經典之經典。
  • 老師教拼音引爭議 名稱音是什麼有什麼用被指正確讀法
    近日,不少微博網友紛紛轉發了一則視頻,在這段一分多鐘的視頻中,一名有南方口音的小學女教師正在班級帶領學生們朗讀音序表,但聽到的並不是多數人印象中的「啊玻雌得鵝佛哥,喝衣基科勒摸訥……」,而是「阿掰猜嘚哦F該,喝一災開艾嘍艾木乃……」據一名轉發的網友稱,這段視頻在家長群中瘋傳,視頻中老師的發音引起一些家長質疑,認為其發音奇怪。
  • 《古文觀止》中的「觀止」是什麼意思?
    《古文觀止》300年來流傳極廣、影響極大,在諸多古文選本中獨樹一幟。裡面200多篇短小精悍、朗朗上口的小短文從多個角度展現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與古代人民非凡的智慧。有成語「嘆為觀止」一詞,這本書的書名為此,也名副其實是一部讓人嘆為觀止的書。魯迅先生評價《古文觀止》時認為它和《昭明文選》一樣,「在文學上的影響,兩者都一樣不可輕視」。該書所選古文,以散文為主,兼收韻文、駢文。先秦選的最多的是左傳》,漢代選得最多的是《史記》,唐宋時代選得最多的是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的文章。
  • 千古名篇「愛蓮說」究竟說了什麼?有哪些人出淤泥而不染?
    自初讀此文,匆匆已四十餘年,至今仍能朗朗上口,「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漣而不妖」,初讀時雖不完全理解,但卻影響了筆者半生,很難想像,作者創作此名文時,已是暮年(55歲),作者並不是文學大家,甚至不能算作是文學家,但卻以「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創作出了千古名篇《愛蓮說》,《愛蓮說》雖短,卻字字珠璣,寓意深遠,最終成為了一篇千古名文。
  • 「一石米」中「石」究竟怎麼發音?還在讀「擔」,當心被笑話咯!
    「一石米」中「石」究竟怎麼發音?還在讀「擔」,當心被笑話咯!現在越來越多的歷史劇走入了我們的生活,現在也有很多電視劇都是圍繞著古代來拍攝的。在拍攝古代電視劇的時候,我們一般都需要提前了解很多關於古代的一些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