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穆:讀這五類書的人,境界自然不一樣

2020-11-30 騰訊網

錢穆(1895年—1990年),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國學術界尊之為「一代宗師」,更有學者謂其為中國最後一位士大夫、國學宗師,與呂思勉、陳垣、陳寅恪並稱為「史學四大家」;代表作品 《先秦諸子系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國史大綱》《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等

1

讀書培養人生的情趣和境界

人生要過得愉快、有趣味,這需用工夫去培養。社會上甚至有很多人怕做人了,他覺得人生乏味,對人生發生厭倦,甚至於感到痛苦。

譬如我們當教師,有人覺得當教師是不得已,只是為謀生,只是枯燥沉悶,挨著過日子。

但當知:這非教師做不得,只是他失了人生的情趣了。

今試問:要如何才能扭轉這心理,使他覺得人生還是有意義有價值?這便得先培養他對人生的情趣;而這一種培養人生情趣的工夫,莫如好讀書。

要知人生境界別有存在。這一層,或許對青年人講,一時不會領會,要待年紀大了、經驗多、讀書多才能體會到此。

我們不是總喜歡過舒服快樂的日子嗎?當知人生有了好的高的境界,他做人自會多情趣,覺得快活舒適。若我們希望能到此境界,便該好好學做人;要學做人,便得要讀書。

為什麼讀書便能學得做一個高境界的人呢?因為在書中可碰到很多人,這些人的人生境界高、情味深,好做你的榜樣。他們是由千百萬人中選出,又經得起長時間的考驗而保留以至於今日。

像孔子,距今已有二千六百年,試問中國能有幾個孔子呢?又如耶穌,也快達二千年;其他如釋迦牟尼、穆罕默德等人。為什麼我們敬仰崇拜他們呢?便是由於他們的做人。

當然,歷史上有不少人物,他們都因做人有獨到處,所以為後世人所記憶,而流傳下來了。說到此,我們當再進一層來談一談讀書的選擇。究竟當讀哪些書好?我認為:業餘讀書,大致當分下列數類:

2

讀修養類的書

所謂修養,猶如我們栽種一盆花,需要時常修剪枝葉,又得施肥澆水;如果偶有三五天不當心照顧,便決不會開出好花來,甚至根本不開花,或竟至枯死了。栽花尚然,何況做人!當然更須加倍修養。

中國有關人生修養的幾部書是人人必讀的。首先是《論語》。切不可以為我從前讀過了,現在毋須再讀。正如天天吃飯一樣,不能說今天吃了,明天便不吃,好書也該時時讀。

再次是《孟子》。孔孟這兩部書,最簡單,但也最寶貴。如能把此兩書經常放在身邊,一天讀一二條,不過花上三五分鐘,但可得益無窮。

此時的讀書,是各人自願的,不必硬求記得,也不為應考試,亦不是為著要做學問專家或是寫博士論文;這是極輕鬆自由的,只如孔子所言「默而識之」便得。

只這樣一天天讀下,不要以為沒有什麼用;如像諸位毎天吃下許多食品,不必也不能時時去計算在裡面含有多少維他命,多少卡路裡,只吃了便有益;讀書也是一樣。這只是我們一種私生活,同時卻是一種高尚享受。

孟子曾說過:「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連做皇帝王天下都不算樂事;那麼,看電影、中馬票,又算得什麼?但究竟孟子所說的那三件樂事是什麼?我們不妨翻讀一下孟子,把他的話仔細想一想,那實在是有意義的。

人生欲望是永遠不會滿足的;有人以為月入二百元能加至二百五十元就會有快樂;哪知等到你如願以償,你始覺得仍然不快樂——即使王天下,也一樣會不快樂。

我們試讀歷史,便知很多帝王比普通人活得更不快樂。做人確會有不快樂,但我們不能就此便罷,我們仍想尋求快樂。

人生的真快樂,我勸諸位能從書本中去找;只化三兩塊錢到書店中去,便可買到論語孟子;即使一天讀一條,久之也有無上享受。

還有一部《老子》,全書只五千字。一部《莊子》,篇幅較巨,文字較深,讀來比較難;但我說的是業餘讀書,盡可不必求全懂。

要知:即是一大學者,他讀書也會有不懂的;何況我們是業餘讀書;等於放眼看窗外風景,或坐在巴士輪渡中欣賞四周景物,隨你高興看什麼都好,不一定要全把外景看盡了,而且是誰也看不盡。

還有一部佛教禪宗的《六祖壇經》,是用語體文寫的,內中故事極生動,道理極深邃,花幾小時就可一口氣讀完,但也可時常精讀。

其次,還有朱子的《近思錄》與陽明先生的《傳習錄》。這兩部書,篇幅均不多,而且均可一條條分開讀。愛讀幾條便幾條。我常勸國人能常讀上述七部書。中國傳統所講修養精義,已盡在其內。而且此七書不論你做何職業,生活如何忙,都可讀。

如果大家都能毎天抽出些時間來,有恆地去讀這七部書,準可叫我們脫胎換骨,走上新人生的大道去。

3

讀欣賞類的書

風景可以欣賞,電影也可以欣賞,甚至品茶喝咖啡,都可有一種欣賞。我們對人生本身也需要欣賞,而且需要能從高處去欣賞。最有效的莫如讀文學作品,尤要在讀詩。

這並非要求大家都做一個文學家,只要能欣賞。諺語有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

詩中境界,包羅萬象;不論是自然部分,不論是人生部分,中國詩裡可謂無所不包;一年四季,天時節令,一切氣候景物,乃至飛潛動植,一枝柳,一瓣花,甚至一條村狗或一隻令人討厭的老鼠,都進入詩境,經過詩人筆下暈染,都顯出一番甚深情意,趣味無窮;進入人生所遇喜怒哀樂,全在詩家作品中。

當我們讀詩時,便可培養我們欣賞自然,欣賞人生,把詩中境界成為我們心靈欣賞的境界。如能將我們的人生投放沉浸在詩中,那真趣味無窮。如陶淵明詩:犬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

這十個字,豈非我們在窮鄉僻壤隨時隨地可遇到!但我們卻忽略了其中情趣。經陶詩一描寫,卻把一幅富有風味的鄉村閒逸景象活在我們眼前了。

我們能讀陶詩,盡在農村中過活,卻可把我們帶進人生最高境界中去,使你如在詩境中過活,那不好嗎?又如王維詩: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

諸位此刻住山中,或許也會接觸到這種光景:下雨了,宅旁果樹上,一個個熟透了的果子掉下來,可以聽到「撲」「撲」的聲音;草堆裡小青蟲經著雨潛進窗戶來了,在燈下唧唧地鳴叫著。

這是一個蕭瑟幽靜的山中雨夜,但這詩中有人。

▲1949年,錢穆與同仁在香港創辦了新亞書院

上面所引陶詩,背後也有人。只是一在山中,一在村中;一在白天,一在晚上。諸位多讀詩,不論在任何境遇中,都可喚起一種文學境界,使你像生活在詩中,這不好嗎?

縱使我們也有不能親歷其境的,但也可以移情神遊,於詩中得到一番另外境界,如唐詩: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那不是一幅活的人生畫像嗎?那不是畫的人,卻是畫的人生。那一幅人生畫像,活映在我們眼前,讓我們去欣賞。

在我想,欣賞一首詩,應比欣賞一張電影片有味,因其更可使我們長日神遊,無盡玩味。不僅詩如此,即中國散文亦然。

諸位縱使只讀一本唐詩三百首、只讀一本古文觀止也好;當知我們學文學,並不為自己要做文學家。因此,不懂詩韻平仄,仍可讀詩。

讀散文更自由。學文學乃為自己人生享受之用,在享受中仍有提髙自己人生之收穫,那真是人生一秘訣。

4

讀博聞、新知、消遣類的書

博聞類:這類書也沒有硬性規定;只求自己愛讀,史傳也好,遊記也好,科學也好,哲學也好,性之所近,自會樂讀不倦,增加學識,廣博見聞,年代一久,自不尋常。

新知類:我們生在這時代,應該隨時在這時代中求新知。這類知識,可從現代出版的期刊雜誌上,乃至報章上找到。這一類更不必詳說了。

其實廣義說來,上面所提,均可作為消遣;因為這根本就是業餘讀書,也可說即是業餘消遣。但就狹義說之,如小說、劇本、傳奇等,這些書便屬這一類。如諸位讀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可作是消遣。

上面已大致分類說了業餘所當讀的書。但諸位或說生活忙迫,能在什麼時讀呢?

5

讀書是高的享受、好的娛樂

其實人生忙,也是應該的;只在能利用空閒,如歐陽修的三上,即:枕上、廁上和馬上。

上床了,可有十分一刻鐘睡不著;上洗手間,也可順便帶本書看看;今人不騎騾馬,但在舟車上讀書,實比在馬上更舒適。

古人又說三餘: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者晴之餘。現在我們生活和古人不同;但每人必有很多零碎時間,如:清晨早餐前,傍晚天黑前,又如臨睡前;一天便有三段零碎時間了。

恰如一塊布,裁一套衣服以後,餘下的零頭,大可派作別的用場。另外,還有周末禮拜天,乃及節日和假期;尤其是做教師的還有寒暑假。

這些都可充分利用,作為業餘讀書時間的。假如毎日能節約一小時,十年便可有三千六百個小時。

又如一個人自三十歲就業算起,到七十歲,便可節餘一萬四千四百個小時,這不是一筆了不得的大數目嗎?

現在並不是叫你去吃苦做學問,只是以讀書為娛樂和消遣,亦像打麻雀、看電影,哪會說沒有時間的!如果我們讀書也如打麻雀、看電影般有興趣、有習慣,在任何環境任何情況下都可讀書。

這樣,便有高的享受,有好的娛樂,豈非人生一大佳事!讀書只要有恆心,自能培養出興趣,自能養成為習慣,從此可以提髙人生境界。這是任何數量的金錢所買不到的。

本文摘自1962年12月2日錢穆先生在香港調景嶺慕德中學的講演,原載於新亞書院《生活雙周刊》五卷十五期。

文章來源:校長傳媒

實習編輯:陳思蓉

相關焦點

  • 錢穆:讀五類書,培養人生情趣,拔高人生境界
    若我們希望能到此境界,便該好好學做人;要學做人,便得要讀書。為什麼讀書便能學得做一個高境界的人呢?因為在書中可碰到很多人,這些人的人生境界高、情味深,好做你的榜樣。目前在香港固然有三百幾十萬人之多,然而我們大家的做人境界卻不一定能高,人生情味也不一定能深。
  • 中國人的人生最高境界
    讀錢穆、南懷瑾、李叔同的書,三位都是通人。李叔由儒入佛、錢穆和南懷瑾更是儒、佛、道三者出入自如,博大精深。錢穆主「天人合一」、南懷瑾論「人生最高境界」則說:「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儒道佛同主改變自己佛家主慈悲為心,改變自己和內心融合,有六道輪迴:天、人、魔、地、餓鬼、畜生六道;道家主「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補有餘。改變自己和環境融合,所以「道法自然」;儒家則主「道洽大同」,改變自己與社會和諧,最入世。
  • 尚建飛 |錢穆解讀老莊思想的「思想線索」
    【17】從邏輯上講,錢穆是將《莊子》書中的「真」演繹為三個層面:「道」表示「一氣之化」的整體性;「神」意味著人類從「一氣之化」所獲得的獨特稟賦;「德」是指人類由於運用「神」、體悟「道」而成就的卓越品質。其中,與「神」相應的「真」正是人之所以為人的規定性,而且錢穆對《莊子》書中的「神」有過界說:「而莊子之初意,則在教人能用心專壹,不分馳於外物,而保全其神知,故亦不憑人身五官之知為聰明耳。」
  • 錢穆《人生十論》:人生可以因此而厚重
    何處找尋人生的意義  經歷了更為廣闊的社會生活後,成熟的人能夠察覺到許多遊戲的虛擬性和娛樂本質。它的主旨不在於提供意義和積累價值,而是用不斷出現的短暫興奮刺激內心,在忘記現實生活的同時獲得虛擬滿足。
  • 不重視這類書,再多的繪本都是讀個寂寞
    起因是我的那個朝陽老閨蜜找我訴苦,說:孩子數學成績不好,遇到應用題,提筆就懵圈,讀題都要讀半天。米粒媽聽完都恍惚了,這不就是米粒曾經踩過的坑嗎?!閱讀理解不及格,直接影響了各科的學習成績!結果,當天后臺收到好多留言說米粒媽在他們家裝了攝像頭。我就知道,被「淺閱讀」耽誤的孩子不止一個。其實,這種現象在國內很普遍。
  • 王陽明:你要知道的讀書的這5重境界,就是人生的五個層次
    而讀書也是分層次的,讀書的五重境界就是人生的五個層次,只有你人清了都市的重要性,你才能更好的進步。第一重境界:讀書的價值俗話說得好:「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句話說明:只要書讀得多了,自然你的知識就豐富了許多。王陽明曾認為說:「人世間第一等事應是讀書做聖賢。」之後王陽明也一直在履行自己最初的言語,成為一代聖人。讀書的價值不在於功利,也不為炫耀。
  • 著名教授錢穆在雲南大學任教時每月領多少工資?
    錢穆,著名歷史學家,1895年生於江蘇無錫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錢穆九歲入私塾,十七歲進入常州中學學堂學習,十八歲開始便在鄉下小學、中學教書,一直教了十八年。錢穆原名錢恩鎔。十八歲時改名錢穆,字賓四。語出《尚書·舜典》:「賓於四門,四門穆穆。」
  • 南開教授喬治忠:學界對王國維、錢穆、陳寅恪、雷海宗等史學家的片...
    第四,對1949年之前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產生、發展、主要成就以及主要的馬克思主義史學家作了細緻的考察和論述,這類研討在許多內容的評議上自然也延伸至1949年之後。李大釗的《史學要論》、郭沫若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以及呂振羽、侯外廬、范文瀾等的論著與見解,都得到研究者的贊評。當然,不同角度、不同見解的切磋依然存在。
  • 三年級上冊語文《讀不完的大書》,跟隨一線教師梳理本課知識點
    文本分析《讀不完的大書》講述的作者小時候沒有玩具,通過對野外與自家房屋周圍的動植物描述,展現了大自然的奇妙、美麗,說明大自然是一本讀不完的大書,表達了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大自然是一本看不完的大畫冊,是一部永遠讀不完的大書,裡面有無窮的奧秘,有無盡的樂趣。(採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將大自然比作大畫冊和大書,點了題目。形象生動地寫出了大自然讓人神秘。)我五六歲時,就喜歡到大自然去尋找好玩的東西。
  • 與元好問一起讀詩13:真書不入今人眼,兒輩從教鬼畫符
    「韓孟詩派」諸多詩人中,孟郊年齡最長,這群詩人第一聚會時,孟郊已經基本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詩歌風格,這給當時二十五六歲剛剛嶄露頭角的韓愈創作帶來影響。但是六七年後第二次聚會時,韓愈憑藉自己的才力,形成獨特的創作體式和創作風格,有自己的一套詩歌創作理論, 轉而得到孟郊在內的諸多人的認同,韓愈逐漸成為這一群人的領袖。
  • 我從這套書裡讀到了不一樣的秋色!
    我自認為是一個冷靜淡定的人,可以無障礙應對四季的變化,時間的流逝。但我發現不管我怎麼冷靜克制,還是無法對已經到來的秋天不產生任何波動,是的,我不喜歡秋天。我刻板印象裡的秋,應該是路邊都是枯葉,冷風直擊面門的那種凜冽、悽楚,然而秋日裡一次不同的閱讀,給我消極的秋天增添了一抹不同的活潑顏色,所以,我也想分享給大家——鸚鵡螺系列:《這是誰的家?》+《藏在森林裡的生命》。之前寫過一篇推文介紹了《這是誰的家》,這次讀這套書又有了不同的感悟。
  • 南懷瑾說:這本書,一天只要讀三頁,就有用處
    因為中國歷史講的中國人之本原和來歷,錢穆說:「知道了中國史才算知道我們各自的自己」。但提到中國史,很多人都想到《二十四史》《資治通鑑》這些「花一輩子也看不明白」的史書巨作。其實身為普通讀者,想「不費力就能知曉中國千年歷史的來龍去脈」,一部《綱鑑易知錄》足矣。《綱鑑易知錄》是什麼書?
  • 這6本書,乍看很枯燥,讀了卻會讓你驚豔
    內容簡介本書概括地敘述了從最早的洞窟繪畫到當今的實驗藝術的發展歷程,以闡明藝術史是「各種傳統不斷迂迴、不斷改變的歷史,每一件作品在這歷史中都既回顧過去又導向未來。本書可以說是一本能夠連貫藝術史的入門級書,成功地教會了成千上萬的人如何去欣賞前人的繪畫。推薦理由本書雖然是一本講藝術史的書,但卻被描寫得非常生動。
  • 尉遲薦書丨沒看過這10本政治類讀物,別說你懂中國
    閒侃大事丨笑談財經丨趣說人物話不多說,直接薦書。先來三本領袖書籍:第一本是《毛澤東傳》。寫毛爺爺的書很多,但有這麼硬核的作者並不多。這本書最早出版於1980年,是澳大利亞人羅斯·特裡爾寫的。羅斯·特裡爾是用獎學金去哈佛深造的硬核人物,他的老師有前美國國務卿亨利·基辛格、中國問題專家費正清。
  • 思想境界高的人,說話就是不一樣
    雖然說現在社會上都在奉行著什麼沒臉沒皮,天下無敵的策略,但是這人要是太沒不知道天高地厚的話,真是讓人無法忍受,這不,江米三人端著盤子直接甩開齊東航換了座位 江米拿著礦泉水喝了幾口,然後說道:「看來這有文化的人罵人都不一樣,不帶髒字,佩服。」郭依依呵呵一笑,沒有多說什麼,其實在她看來江米還是不錯的,很有能力。雖然他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偷懶,但是江米可以用一個小時的時間安排好二組今天一天的工作,恐怕這是一般人無法做到的事情。
  • 讀王維的《終南別業》,感悟另類人生境界
    這充分彰顯了王摩詰在大唐詩壇的尊崇地位。今天白馬就和諸位詩友一起來讀一讀詩佛的一首山水田園詩《終南別業》,來看一看王摩詰有著怎樣的詩和遠方。二《終南別業》唐 王維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 金耀基:在歷史中的尋覓——憶國學大師錢穆先生
    報載錢先生「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賓老離開這世界時確是平平靜靜的。我最後見他的一面是在今年6月「國是會議」後的第二天,那時他剛搬去杭州南路不久。像往時一樣,他坐在與素書樓客廳同一位置的同一張紅木椅上,面容消瘦,但那天精神比一年前所見似要好些,只是絕少開口了。記得他要了支煙,靜靜地抽著,聽到我與錢夫人提到熟悉的事,他安詳地點頭,偶爾還綻露一絲笑容。
  • 創新型領導要讀五類書,堅持四個原則,駕馭六種方法
    03為何要讀這5類書該書有個附錄,名為「漢尼斯的圖書館」。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為漢尼斯列出了一份大約有200本書的書單(部分有中文版),推薦給有志於創新的年輕管理者。仔細分析,我們可以發現,為了做好史丹福大學的校長,漢尼斯有意識地在5個領域堅持讀了很多書。1.從領袖人物身上學習領導力本質成功的管理者,往往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喜歡閱讀傳記,善於從政治、商業領袖人物那裡學習。
  • 覓得源流見真如:品悟西遊的五重境界
    在哲學高度上,西遊也比其它三部名著更高一層,它始終關注是生死解脫這一人類的終極思考,其中的神魔打鬥、愛恨情仇不過是演繹眾生七情六慾、三毒八苦的障眼法。絕不是魯迅、胡適所說的荒誕無稽之書,這點已有公論。人不能活在神話中,但絕不能沒有神話。
  • 年終薦書:多讀點書,讓自己快速成長起來
    小說的意境確實很美好,寫了一群小學生的故事,感覺桑桑就像自己身邊的同學一樣真實,書中還有很多兒時的共鳴,閱讀中不斷引起一陣陣感慨。能寫出優秀而乾淨的兒童文學的人一定是一個悲憫的人,就像寫出《小王子》的聖埃克蘇佩裡一樣。3、麥家《人生海海》《人生海海》,麥家的小說,讀的紙質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