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耳
近日,某爆款遊戲令多位中小學生沉迷的新聞,引發了人們熱烈討論。批判者有之,力挺者有之,反思者有之。喧譁之中難免激憤偏執,情緒化也在所難免。
孩子如同一張白紙,要引導其向著更為寬廣的世界追尋,極為重要的便是向他們展示大千世界廣闊的風景與面向。重讀錢穆先生的《人生十論》,很多問題其實書中早已有解。本書從中國傳統文化入手,徵諸潮流風氣,語句隨和,娓娓道來,不僅是為學者所作,更多的是為青年、為每一個對生活寄予期望的普通人所作。
何處找尋人生的意義
經歷了更為廣闊的社會生活後,成熟的人能夠察覺到許多遊戲的虛擬性和娛樂本質。它的主旨不在於提供意義和積累價值,而是用不斷出現的短暫興奮刺激內心,在忘記現實生活的同時獲得虛擬滿足。
這些推論,在《人生十論》中都能找到理論支撐。書中彙編了錢穆關於人生的講演或散文16篇,分別作於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作為撰寫過《國史大綱》等經典的傳統大家,錢穆對人生,特別是中國人的觀點看法自然令人信服。全書的內容自成體系,從內在自我的建設到對社會世界的影響均有論及。
關於人生,書中便有《人生三路向》《人生的目的和自由》《人生三步驟》等篇章對其進行闡釋。錢穆先生將人生的價值由內而外分為了三個面向,對內是觸及本心的感性,探索靈魂和精神;對外則是無限追求的理性,以擁有物質和獲取權力為根本訴求。這兩個面向均不是先生所推崇的,在漫長歷史的追尋中,中國傳統文化已經尋找到了「偏中立」的人生態度。
而在人生的意義方面,書中也界定出三個步驟,即:個人物質滿足、行為與事業追求、天性自足和德性圓滿。如能遵循著此步驟循序漸進,便能實現個體生命的舒展與價值呈現。
孩子如同一張白紙,要引導其向著更為寬廣的世界追尋,極為重要的便是向他們展示大千世界廣闊的風景與面向。《人生十論》中更有著對不同人生觀的精彩陳述。《物與心》中,平實的語句從容解析了理學家之「天理」,另有一段則擴展了古人句中「天地萬物,與我一體」的內涵。
而在《中國人生哲學》系列講演中,錢穆先生則較系統地梳理了中國儒家的發展與外延。他從自己的少年經歷說起,通過民國和抗戰時的亂象強調了「和合」的意義。接著便深入淺出地探究孔子之「仁」、「修身齊家治國」和天地之道中蘊含的人生道理。雖然以儒家為主線,但是先生仍然在字句間加入了自身對佛學、道家以及西方哲學的感悟。
在其他篇章中,先生將西方的「真善美」和中國傳統的宇宙觀人生觀進行了比較,聯繫起《莊子》的「辯證法」和「正、反、合」的發展。文辭淺顯、生動平實,卻顯示了先生豐富深邃的人生智慧,儒雅的學者形象躍然紙上。
另外的篇章還談及了釋道兩家及西方唯心主義的核心思想。少年們讀來或許覺得難以親近,但這不能成為拒絕了解的理由。知曉了生命中還有大量的精彩刺激,思想上也有著如此豐富的層次和面向,生活也便能因此厚重許多。
誰來引導教育的方向
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想必已不言自明。但在具體操作時,許多人卻陷入迷惘。如何在家庭中營造良好的氛圍,於日常生活的細節間傳遞出熱愛學習、積極探索的上進心?先賢的書中同樣有答案。
《人生十論》開篇的自序,錢穆先生便提到了《曾文正公家訓》一書,還聯繫起《傅雷家書》。一旦讀過這些關於教育的經典著作,答案便明明白白,家庭才是孩子最親近最重要的老師,也是最重要的「防沉迷系統」。
錢穆對教育的觀點與他的人生經歷有關,他的職業生涯,是從小學教師開始的。
1912年,他才18歲,輟學在家,想到家中貧苦,無法繼續上大學深造,只能依靠自學。也就是在這一年,他擔任了無錫秦家渠三兼小學的教員,一人教授國文、英文、算術、歷史、地理、體育、美術等課程,每周要上36個小時的課。他當時就提出「課程規章生活化,學生生活課程規章化」的教學辦法,因此廢除體操、唱歌等課程,但每日上下午必有體操、唱歌的全校活動,師生一起參加。後來就連國語也變成了這種形式的活動。又如「作文課」,並不是俯首課桌,而是把學生帶到校外,指導學生觀察討論,自由發揮。
1949年,錢穆執教於廣州私立華僑大學,不久就隨著學校到了香港。到香港後,和友人一起創辦亞洲文商學院,那是一所夜校,起初學生只有60人。第二年,便創辦了一所日間學校,名為「新亞書院」。在創辦新亞書院之前,1940年至1943年期間,錢穆和顧頡剛主持著齊魯國學研究院的工作。當時的齊魯國學研究院每月都有一天為短途旅行,諸生也跟隨前往,在大自然中隨意漫談,真有「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感覺。我想,這便是錢穆理想中的教育,也是他在香港創立書院制學校的初衷。
錢穆對治學,有種政治家的風度,高瞻遠矚,注重融會貫通。他認為,如果就經論經,就文史論文史,先把自己限定在一隅,就不能有通方之見。《人生十論》中就有他關於讀書方法的演講。他認為,現在的人好做專家,但更重要的是成為通人。要成為通人,就要讀全書,不可割裂破碎。讀書可以不求甚解,先要「盡信書」,讀得多了,自然能發現問題,讀書不能預存功利,要相信功到自然成。錢穆這些讀書方法和治學態度,是值得我們借鑑和深思的,現如今,專家不通,博士不博,真是比比皆是。他對學生說:「我們讀書人,立志總要遠大,要成為領導社會、移風易俗的大師,這才是第一流的學者!專守一隅,做得再好,也只是第二流。」這種近乎「再使風俗淳」的雄心壯志,真是後無來者。
生命多面向怎樣建立
以往,受物質和技術條件所限,個人還必須貼近現實生活消耗大部分時日。隨著時代進步,物質充足,分工愈發細化。個體甚至可以被信息和虛擬世界包圍,忽略甚至放棄與現實人生的接觸。這已近於科幻電影《黑客帝國》中的場景,但對人類生命的存在與發展,卻有著值得反思的害處。
《人生十論》中多次談到自由,這正好應合了某些「舒展個性」的偏狹理論,仿佛對「心性」來不得半點抑制。
錢穆借用了一句「自由自由,許多罪惡假汝之名」表明自己觀點,他提出「我」的三個層次,即「肉體我」、「社會我」和「精神我」。如果僅僅滿足於「肉體我」,那便是毫無作為的消極主義,聽之任之,人類也便失去了作為「萬物之靈」的主觀能動性。只有投身社會,並追求精神上的富足和突破,方能真正實現生命的價值呈現,也才能得到真實恆久的滿足。
《傅雷家書》中,他推薦兒子閱讀法國作家安德烈·莫洛亞的《人生五大問題》,當時的傅聰正處於熱戀之中,推薦該書實可謂「對症下藥」。
在這本篇幅短小的書中,莫洛亞質樸淺顯地探討了愛情、婚姻、家庭、友誼以及社會經濟等話題,話題雖然普通,見解卻十分獨到。
書中談及「愛情只產生快樂,婚姻則產生人生」,將愛情的熱烈奔放與婚姻的平靜安穩闡釋得生動有趣。談及友誼,則先是揭示「人本孤獨」的本質,然後再提出交流和真誠的重要性,以及保持一顆期盼之心的意義。
不僅如此,書中還列舉了卡夫卡、愛因斯坦、叔本華等大家對人生話題的不同見解,在此基礎上深入淺出地闡述了作者自身的諸多看法。短小篇幅中金句頻出,例如「男人忠於思想,女人忠於家庭」、「幸福是德性自身」、「愛情不靠道德的價值,它是盲目的」等。掩卷沉思,許多精彩的論述總能令人口齒留香,雖然這些詞句也如同導火線,並不能為每位讀者直接建立最正確的人生答案,卻能成為啟發思考的引子。
細讀下來,莫洛亞強調了現實人生安謐溫和的本質,沒有波瀾壯闊的場景,也不存在持之以恆的激情。最終,我們都要接受並享受平淡的節奏,這並非煉獄,卻是生命給予我們的恬靜饋贈。在理解了多面向的豐富和平穩本質的基礎上,保有一顆積極樂觀、勇敢探索的好奇之心,便可以領略到人生更多的風景,並且永遠保持平和與富足的內心。
與孩子一起閱讀學習,建立起專屬於自己的價值體系,這樣,就能從容回答「人生的意義」之類命題。更可以在掌握本質的基礎上,選擇全力以赴的方向,那時,對於少年時迷戀或是困惑的往事,或許便能釋然一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