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穆《人生十論》:人生可以因此而厚重

2021-01-11 中國文明網

 

 

 

  ■堯耳

  近日,某爆款遊戲令多位中小學生沉迷的新聞,引發了人們熱烈討論。批判者有之,力挺者有之,反思者有之。喧譁之中難免激憤偏執,情緒化也在所難免。

  孩子如同一張白紙,要引導其向著更為寬廣的世界追尋,極為重要的便是向他們展示大千世界廣闊的風景與面向。重讀錢穆先生的《人生十論》,很多問題其實書中早已有解。本書從中國傳統文化入手,徵諸潮流風氣,語句隨和,娓娓道來,不僅是為學者所作,更多的是為青年、為每一個對生活寄予期望的普通人所作。

  何處找尋人生的意義

  經歷了更為廣闊的社會生活後,成熟的人能夠察覺到許多遊戲的虛擬性和娛樂本質。它的主旨不在於提供意義和積累價值,而是用不斷出現的短暫興奮刺激內心,在忘記現實生活的同時獲得虛擬滿足。

  這些推論,在《人生十論》中都能找到理論支撐。書中彙編了錢穆關於人生的講演或散文16篇,分別作於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作為撰寫過《國史大綱》等經典的傳統大家,錢穆對人生,特別是中國人的觀點看法自然令人信服。全書的內容自成體系,從內在自我的建設到對社會世界的影響均有論及。

  關於人生,書中便有《人生三路向》《人生的目的和自由》《人生三步驟》等篇章對其進行闡釋。錢穆先生將人生的價值由內而外分為了三個面向,對內是觸及本心的感性,探索靈魂和精神;對外則是無限追求的理性,以擁有物質和獲取權力為根本訴求。這兩個面向均不是先生所推崇的,在漫長歷史的追尋中,中國傳統文化已經尋找到了「偏中立」的人生態度。

  而在人生的意義方面,書中也界定出三個步驟,即:個人物質滿足、行為與事業追求、天性自足和德性圓滿。如能遵循著此步驟循序漸進,便能實現個體生命的舒展與價值呈現。

  孩子如同一張白紙,要引導其向著更為寬廣的世界追尋,極為重要的便是向他們展示大千世界廣闊的風景與面向。《人生十論》中更有著對不同人生觀的精彩陳述。《物與心》中,平實的語句從容解析了理學家之「天理」,另有一段則擴展了古人句中「天地萬物,與我一體」的內涵。

  而在《中國人生哲學》系列講演中,錢穆先生則較系統地梳理了中國儒家的發展與外延。他從自己的少年經歷說起,通過民國和抗戰時的亂象強調了「和合」的意義。接著便深入淺出地探究孔子之「仁」、「修身齊家治國」和天地之道中蘊含的人生道理。雖然以儒家為主線,但是先生仍然在字句間加入了自身對佛學、道家以及西方哲學的感悟。

  在其他篇章中,先生將西方的「真善美」和中國傳統的宇宙觀人生觀進行了比較,聯繫起《莊子》的「辯證法」和「正、反、合」的發展。文辭淺顯、生動平實,卻顯示了先生豐富深邃的人生智慧,儒雅的學者形象躍然紙上。

  另外的篇章還談及了釋道兩家及西方唯心主義的核心思想。少年們讀來或許覺得難以親近,但這不能成為拒絕了解的理由。知曉了生命中還有大量的精彩刺激,思想上也有著如此豐富的層次和面向,生活也便能因此厚重許多。

  誰來引導教育的方向

  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想必已不言自明。但在具體操作時,許多人卻陷入迷惘。如何在家庭中營造良好的氛圍,於日常生活的細節間傳遞出熱愛學習、積極探索的上進心?先賢的書中同樣有答案。

  《人生十論》開篇的自序,錢穆先生便提到了《曾文正公家訓》一書,還聯繫起《傅雷家書》。一旦讀過這些關於教育的經典著作,答案便明明白白,家庭才是孩子最親近最重要的老師,也是最重要的「防沉迷系統」。

  錢穆對教育的觀點與他的人生經歷有關,他的職業生涯,是從小學教師開始的。

  1912年,他才18歲,輟學在家,想到家中貧苦,無法繼續上大學深造,只能依靠自學。也就是在這一年,他擔任了無錫秦家渠三兼小學的教員,一人教授國文、英文、算術、歷史、地理、體育、美術等課程,每周要上36個小時的課。他當時就提出「課程規章生活化,學生生活課程規章化」的教學辦法,因此廢除體操、唱歌等課程,但每日上下午必有體操、唱歌的全校活動,師生一起參加。後來就連國語也變成了這種形式的活動。又如「作文課」,並不是俯首課桌,而是把學生帶到校外,指導學生觀察討論,自由發揮。

  1949年,錢穆執教於廣州私立華僑大學,不久就隨著學校到了香港。到香港後,和友人一起創辦亞洲文商學院,那是一所夜校,起初學生只有60人。第二年,便創辦了一所日間學校,名為「新亞書院」。在創辦新亞書院之前,1940年至1943年期間,錢穆和顧頡剛主持著齊魯國學研究院的工作。當時的齊魯國學研究院每月都有一天為短途旅行,諸生也跟隨前往,在大自然中隨意漫談,真有「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感覺。我想,這便是錢穆理想中的教育,也是他在香港創立書院制學校的初衷。

  錢穆對治學,有種政治家的風度,高瞻遠矚,注重融會貫通。他認為,如果就經論經,就文史論文史,先把自己限定在一隅,就不能有通方之見。《人生十論》中就有他關於讀書方法的演講。他認為,現在的人好做專家,但更重要的是成為通人。要成為通人,就要讀全書,不可割裂破碎。讀書可以不求甚解,先要「盡信書」,讀得多了,自然能發現問題,讀書不能預存功利,要相信功到自然成。錢穆這些讀書方法和治學態度,是值得我們借鑑和深思的,現如今,專家不通,博士不博,真是比比皆是。他對學生說:「我們讀書人,立志總要遠大,要成為領導社會、移風易俗的大師,這才是第一流的學者!專守一隅,做得再好,也只是第二流。」這種近乎「再使風俗淳」的雄心壯志,真是後無來者。

  生命多面向怎樣建立

  以往,受物質和技術條件所限,個人還必須貼近現實生活消耗大部分時日。隨著時代進步,物質充足,分工愈發細化。個體甚至可以被信息和虛擬世界包圍,忽略甚至放棄與現實人生的接觸。這已近於科幻電影《黑客帝國》中的場景,但對人類生命的存在與發展,卻有著值得反思的害處。

  《人生十論》中多次談到自由,這正好應合了某些「舒展個性」的偏狹理論,仿佛對「心性」來不得半點抑制。

  錢穆借用了一句「自由自由,許多罪惡假汝之名」表明自己觀點,他提出「我」的三個層次,即「肉體我」、「社會我」和「精神我」。如果僅僅滿足於「肉體我」,那便是毫無作為的消極主義,聽之任之,人類也便失去了作為「萬物之靈」的主觀能動性。只有投身社會,並追求精神上的富足和突破,方能真正實現生命的價值呈現,也才能得到真實恆久的滿足。

  《傅雷家書》中,他推薦兒子閱讀法國作家安德烈·莫洛亞的《人生五大問題》,當時的傅聰正處於熱戀之中,推薦該書實可謂「對症下藥」。

  在這本篇幅短小的書中,莫洛亞質樸淺顯地探討了愛情、婚姻、家庭、友誼以及社會經濟等話題,話題雖然普通,見解卻十分獨到。

  書中談及「愛情只產生快樂,婚姻則產生人生」,將愛情的熱烈奔放與婚姻的平靜安穩闡釋得生動有趣。談及友誼,則先是揭示「人本孤獨」的本質,然後再提出交流和真誠的重要性,以及保持一顆期盼之心的意義。

  不僅如此,書中還列舉了卡夫卡、愛因斯坦、叔本華等大家對人生話題的不同見解,在此基礎上深入淺出地闡述了作者自身的諸多看法。短小篇幅中金句頻出,例如「男人忠於思想,女人忠於家庭」、「幸福是德性自身」、「愛情不靠道德的價值,它是盲目的」等。掩卷沉思,許多精彩的論述總能令人口齒留香,雖然這些詞句也如同導火線,並不能為每位讀者直接建立最正確的人生答案,卻能成為啟發思考的引子。

  細讀下來,莫洛亞強調了現實人生安謐溫和的本質,沒有波瀾壯闊的場景,也不存在持之以恆的激情。最終,我們都要接受並享受平淡的節奏,這並非煉獄,卻是生命給予我們的恬靜饋贈。在理解了多面向的豐富和平穩本質的基礎上,保有一顆積極樂觀、勇敢探索的好奇之心,便可以領略到人生更多的風景,並且永遠保持平和與富足的內心。

  與孩子一起閱讀學習,建立起專屬於自己的價值體系,這樣,就能從容回答「人生的意義」之類命題。更可以在掌握本質的基礎上,選擇全力以赴的方向,那時,對於少年時迷戀或是困惑的往事,或許便能釋然一笑了。

相關焦點

  • 錢穆:讀五類書,培養人生情趣,拔高人生境界
    因此,讀書先要有志;其次,當能養成習慣,離開了學校還能自己不斷讀書。讀書亦就是做人之一部分,因從讀書可懂得做人的道理,可使自己人格上進。惟在離開了學校以後的讀書,實與在學校裡讀書有不同。風景可以欣賞,電影也可以欣賞,甚至品茶喝咖啡,都可有一種欣賞。我們對人生本身也需要欣賞,而且需要能從高處去欣賞。最有效的莫如讀文學作品,尤要在讀詩。這並非要求大家都做一個文學家;只要能欣賞。
  • 尚建飛 |錢穆解讀老莊思想的「思想線索」
    在此基礎之上,錢穆所要澄清的是,莊子與老子對於「道」的用法具有顯著差異:莊子主張「道」不可知,老子則認為「道」可知;莊子的「道」贊同一切事物可以各行其是,老子的「道」卻變為聖人達成自身利益的工具。同上述觀點相比,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地方在於,錢穆認為老子的「道」與惠施、公孫龍等人的思想存在著淵源關係,其證據是《老子》中的「道」可以演化出抽象名詞或「象名」,並以此作為構建宇宙論的必要環節。
  • 中國人的人生最高境界
    讀錢穆、南懷瑾、李叔同的書,三位都是通人。李叔由儒入佛、錢穆和南懷瑾更是儒、佛、道三者出入自如,博大精深。錢穆主「天人合一」、南懷瑾論「人生最高境界」則說:「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
  • 錢穆:讀這五類書的人,境界自然不一樣
    3讀欣賞類的書風景可以欣賞,電影也可以欣賞,甚至品茶喝咖啡,都可有一種欣賞。我們對人生本身也需要欣賞,而且需要能從高處去欣賞。最有效的莫如讀文學作品,尤要在讀詩。這並非要求大家都做一個文學家,只要能欣賞。諺語有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
  •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中「逆旅」是什麼意思?不少人理解錯
    像這樣被我們讀變了意思的古詩,還有很多,本期筆者再和大家分享一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這10個字是勵志名句,愛好古詩詞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它出自蘇軾的《臨江仙·送錢穆父》。公元1091年,54歲的蘇軾為送別好友錢穆父寫下了這首詞。
  • 踏萬古江河 鑄不朽人生
    人生的意義只有在服務國家、貢獻社會的奮鬥中才得以彰顯。著名歷史學家錢穆先生說:「欲其國民對國家當前有真實之改進,必先使其國民對國家以往歷史有真實之了解。」青年的家國情懷和遠大理想,根植於對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的深刻理解;青年的擔當作為和進取創新,來自於對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的深厚自信與深沉熱愛。
  • 《花火》,死亡襯託生命的厚重,詳解北野武心中的人生感悟
    日文「haha-bi」(花火)中的haha(花)可以是煙花、櫻花或夏花,bi(火)則可以為焰火、燭火、灶火,當生命自由奔放之花撞擊欲望生命之火時,將呈現出怎樣的色彩,影片中藍色的基調似乎便是回答:冷漠、孤獨、純淨、深邃、悲涼。蔚藍的天空、藍色的大海都有深不可測、無法訴說的傷感和無奈。
  • 中國很美的人生文化
    能夠看見這樣機緣的,就大抵可以預見命運的轉化或者一些未來的方向,能夠懂得這樣機緣的生命,會表現出來完美的接受。聽天由命,這四個字是連接在一起的,是順服,是臣服,是懂得生命無常與無奈的積極的回應。天那麼大,你一撒手,天還是那麼大。5000年流沙流水一樣的過來,見證了無數,經歷了無數,也就有了自己的生命哲學:處變不驚。
  • 我的人生,我可以做主嗎?
    我們或許無法主導外部環境,但可以主宰自己這顆心,主宰自己的起心動念、言談舉止,進而主動改變自己的生命狀態。二、心-道-德-事,推演人生當我們反求諸己的時候,就逐漸掌握了主宰人生的鑰匙。反求諸己,不是把責任都攬到自己身上,也不是僅僅只挖自己的過錯。反求諸己的本質是為了回到心上,發現規律,提升智慧,依道而行。
  • 費斯汀格法則:人生之難在不可控的10%,你的人生,你可以掌控!
    人生難,又不難有人說,人生最難提高的是——素質;人生最難改變的是——習慣;人生最難統一的是——行動;人生最難做好的是——細節;但就像那句話說的,「生活,不能沒有詩和遠方。功夫在詩外,我也要多讀一些格律詩詞和自由詩,陶冶情操和藝術充電。」很多時候,只是你不想,只要你樂意,其實沒有想像的那麼難。
  • 人生的精彩總是炫麗斑斕,人生的詩意總是在遠方!
    人生,是一場孤獨的漫旅,無論途經多少個人生驛站,都只是暫時停靠的港口,而並非最後停泊的港灣;緣分,是一場悲喜交織的聚散輪迴,無論路途中遇到多少個人,都只能相伴著走過一程,再在下一個路口互道珍重,奔向另一個人生渡口。人生,便是由無數個悲喜交集的故事來填充,由無數次聚散離合的演繹來豐盈。無論前路多麼泥濘,無論身心多麼疲累,你唯有不斷前行,方能領略人生的多彩絢麗,感知歲月疊加的滄桑與厚重。
  • 未來人生的下文,你會選擇哪一條人生曲線呢,是可以自我決定的!
    溫馨提醒,此文訂正於2020-12-26號,接著上一篇文章往下探討,外部環境的快速變化,會導致人生上下文的不一致性、不連續性!意味著隨時要變換新的賽道!意味著隨時要在新的跑道上賽跑!自己曾經寫了一個專欄<以終為始預先10年布局自己的去處>,這個專欄所探討的正是自我決定的人生,所探討的正是未來人生的下文。過去的已過去,過去的已經翻篇了!而過去的人生組成了人生的上文,而未來的人生組成了人生的下文,而上文、當下、下文組成了整個的人生。有一天意識到,人生的上文與人生下文的不一致性、不連續性,才恍然大悟。
  • 欲望是人生的本性,是一種能量,隨心所欲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這樣就可以滿足人生的很多欲望。達成很多人生的夢想。但是,當你成為億萬富豪後,滿足了之前的欲望後,是不是就完成人生的裡程呢,當然不是,因為,你又會有更多的目標,又會有新的欲望,正所謂欲望無止境。王健林被採訪時候說過,自己剛創業時,人生目標希望可以賺錢賺夠1個億,也就是一個億後人生別無所求了。不過他說很快一個億的目標就已經實現了。怎辦?
  • 人生不過俯仰進退——「陰陽」思維與中國人的人生法則
    當然,它也因此而名垂哲學史。人生就是如此,它不是直線的,沒有因果,也不能問為什麼。恰恰相反,人生的問題恰恰是對因果思維的超越,對自然法則的擺脫。人不吃飯會餓死,但朱自清卻寧肯餓死也不吃美國的救濟糧,表達出一種氣節,這就是人,始終無法去推測和揣摩。
  • 《人生第一次》中國人的人生圖鑑
    我們每個人都是人生的「菜鳥」:出生、成長、工作、結婚,以致退休、患疾、告別。每一個「第一次」都是一道選擇題,做完它,不論喜歡與否,都將構成一幅完整的人生圖鑑。央視網與SMG紀錄片中心聯合製作的紀錄片《人生第一次》就是十二個關於選擇的故事。
  • 《乘風破浪的姐姐》:人生沒有一帆風順,但可以乘風破浪
    尤其在《成團之夜》聽到她們的一段演講,內心更加波瀾起伏,她們的身上有許多值得學習的點,因此,便有了這篇文章。以此鼓勵自己,也鼓勵每一個看到我這篇文章的朋友:人生路上,年齡不是問題,重要的是勇敢出發,乘風破浪。孟佳孟佳在演講中說:謝謝乘風破浪的姐姐,讓我在這個夏天與你們相遇。謝謝小浪花們,謝謝相處了這麼久的姐姐們。尤其想感謝那個一直沒有放棄舞臺的自己。
  • 《去月球》:「如果人生可以重來」為什麼是一個美妙的陷阱
    除了邏輯和劇情上的硬傷導致共情失敗以外,關於這個遊戲更嚴肅的問題我已寫在開頭:人生重來,重寫記憶,真的有想像中那麼美好嗎?在整個遊戲過程中,我一直覺得哪裡不太對勁,玩完之後看了一篇評論提到「忒修斯之船」——我一下就明白了這個遊戲中讓我覺得不適的地方。
  • 你可以接受人生就是如此嗎?
    比如說,光的存在是為了照亮世界,所以它的存在有一個目的,然而人類的出生本來是沒有任何理由的,所以為了尋找存在的理由,人類要為自己的存在創造價值,因此「存在先於本質」。我們先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然後再為自己賦予存在意義(即本質),這一個看似普通,並有點語無倫次的機器人中,帶出了一個隱晦的支線任務,這個任務卻帶出了整部尼爾的主旨:「無意義」。
  • 讀懂曾國藩,就讀懂了人生
    這話很牛叉,人生不論是前半場後半場,或者是中場,其實拼得都是健康呀!你能走多遠,走多久,有多精彩,都由健康說了算。只有把健康放在第一位,那才是重中之重,最高級別的智慧。以犧牲健康為代價的任何事情,都是耍流氓。
  • 淺談一下人生的意義
    人生的意義就是自得其樂,享受自由自在,開心一天就賺一天。被人或物奴役,你就虧了。有人說,任何人生都是有意義的,只不過意義各不相同而已,換個對象,你覺得螞蟻的蟻生有沒有意義?不能因為你找不出別人人生的意義,就裁決別人的人生沒有意義。就算你覺得自己的人生毫無意義,其實仍然是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