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很美的人生文化

2020-12-01 柳暗花明美文齋

中國的人生文化其實是世界上最有意思的,最美的。講前世,就必連結著今生,講今生,就一定要回溯前世。這不僅僅是一個時間上彼此連接的關係,而是一個生命和另外一個生命彼此關聯的本質,甚至是一個和你不相干的人不遠千裡而來,與你奔赴生命盛宴的機緣。能夠看見這樣機緣的,就大抵可以預見命運的轉化或者一些未來的方向,能夠懂得這樣機緣的生命,會表現出來完美的接受。

聽天由命,這四個字是連接在一起的,是順服,是臣服,是懂得生命無常與無奈的積極的回應。天那麼大,你一撒手,天還是那麼大。5000年流沙流水一樣的過來,見證了無數,經歷了無數,也就有了自己的生命哲學:處變不驚。於是,懂得時間永恆的中國人生文化,便有了罕見的安靜力量和轉化能量。

把一切生命,人魚鳥獸蟲各種存在(道),都放入一個活動自如的地方(輪迴),從時間裡看見變化(無常),從變化裡看見永恆(道),而得著生命上的喜悅與精神上的毅力,讓外面的人看見,以為不過如此,一深入裡面,即刻發現5000年歷史的根須,使這個民族的生存驚天動地。

所以,儘管炮火連天,儘管外族入侵,儘管災難深重,中國人生依然是堅毅的,骨子裡怎麼都會發出錚錚的聲音,仿佛暗黑的山梁,你在月色裡看見,就會靜穆起來,在白天目睹,會驚訝那一份沉潛的神性。

中國的人生文化是世界上很美的,把時間連在一起,把空間連在一起,就叫做宇宙,叫做往來。個體生命常能夠看見整體宇宙的力量,生出來敬畏,無數自然的神像便成為人生的摩拜,知道自己的單薄,便認了命,卻絕不放棄,依然努力。

比如一條小船,在長河裡劃,直到自己劃不動,力氣用盡,就讓船飄著。或者一個浪過來,就對岸上的人喊一聲「照顧好屋裡」,隨即沒入水裡。沈從文就無數次描繪這些水手的命運,讓人知道命運的不驚不詫,入水裡就沒入。

你知道「屋裡」是不止人的,還有豬狗雞,還有一切能夠和人在一起的東西。照顧這個詞,讓中國人生溫暖如春,而完全失去人性醜惡的一面。中國人生看透了一切,又不點破,只是拿生命的餘溫來照顧彼此,於是,從依戀和眷念上,中國人生就多懂得感情的重要,並不介意感性上的啟發。

在世界上,中國人生最少情緒的波動,最少感性上的認識,所以,思想單純而深刻,生命力厚道而綿延。曾國藩後來寫《挺經》,實際上是把整個中國人生文化完全看懂了。對於個人,知道忍辱負重,對於民族,知道任重道遠,對於國家,知道日新月異。時間上回到過去,慎終追遠,祖宗就是經驗,就是血脈,就是血管,時間上走到未來,就是一種期待和努力。

中國人生懂得時間,就懂得命運,就知道命運從來不是死的,而是活躍的,變化的。淨空法師花一生中極重要的時間把一本非常薄的書《了凡四訓》演繹為一本極為厚重的書,用心良苦。所以,中國人生似乎不大理會「自sha」這樣的概念,覺得離開實際人生太遠,很無聊,再好的死亡都不如艱難地活著,活著就是希望。

希望是時間的本質,是時間的美。從中國人生再到中國文學,就美麗到無比透徹的永恆。孔夫子洗腳時候的幾句話,是最美的詩歌。後來的陶淵明,陳子昂,李白,杜甫,柳宗元,王維,再到蘇軾,都在講時間,講那種永恆裡面的安靜,你懂得了這樣一份安靜,就懂得了中國文學的本質,就懂得了中國人生的本質。

中國人生不鬧,不熱鬧,更不會胡鬧,那和中國人生的沉穩性格不相符合,中國人生始終是一個長大的成人,或者是一個智慧到極致的老人。見了成人,你得和他講道理,遇見老人,你得聽他講,這不是禮貌,而是文化,是中國人生的品相。

所以,你看中國的女人,很少哭天喊地,很少胡鬧瞎鬧、來不來就魚死網破。中國女性絕不會這樣做,一根繩子擺在艱難的生活面前,她有兩個辦法來對付:第一,帶著進了山,綁柴火,第二,拆了,編織出來好看的裝飾。

作者:毛歌(韶山沖人)

相關焦點

  • 論中國傳統文化的人生價值觀
    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其表現形態有哲學、倫理、文學等,其流派主要是儒、道、佛三家。這些文化形態與流派,尤其是儒、佛所論及的內容,總起來說可以歸結為關於人的問題。這是一種偏重於講怎樣做人的文化,其中,最重要的是人生價值學說。
  • 美中民間「文化外交」使者楊雪蘭
    2002年,楊雪蘭一手策劃了「帕爾曼在上海」系列活動,由美中文化協會主辦,邀請小提琴大師帕爾曼前往中國,舉行為期三周的研討交流活動。她開創了「舞向未來」藝術教育試點項目,美國國家舞蹈協會、中國福利院少年宮、閔行區教育局和美中文化協會合作,為一萬多名不同社會經濟背景的中小學生提供了學習舞蹈的機會。
  • 在美的世界裡描繪燦爛人生:著名教育家、美育專家、書畫家於文書
    原煙臺大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美育專業委員會副會長;現任中國書畫藝術促進會副主席、華夏文化促進會美育研究院院長、膠東文化藝術研究所所長、煙臺大學美育研究所所長;煙臺市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煙臺畫院名譽院長、煙臺現代畫院名譽院長、煙臺藝術家沙龍主席。於文書先生是一位教育家、美育專家、書畫家,才華橫溢,素質全面,被大家公認為是一位潛力巨大的人才。
  • 與中國文學相比,日本文化的獨特特徵
    它對日本文化的最大貢獻是它孕育了"物哀"概念的雛形,雖然"物哀"的正式提出是在江戶時代本居宣長的物語專論《紫文要領》中。日語中"哀"具有多種含義,這裡泛指由自然、人生百態而發出的哀怨、悲愁、風雅、優美、纖細等富有韻致的情感世界。"物"是感知對象,"哀"是感情的本源。哀戚、悲愁是"物哀"的基本感情色調。
  • 人生之美如百合
    有一種人生,如高貴優雅的百合,在生命的不同階段,綻放著美麗的花期。 人生之美,美在青春飛揚的激情中,橙衣戰士的逆行、白衣天使的妙手,紅衣志願者的愛心……危難之中,他們青春臉上的堅毅、沉穩、無悔交織成的愛,溫暖著我們的心,成為我們的堅強依靠。勇敢者的心,一如燦然綻放的百合。
  • 朝運萊傳統文化講堂:何為「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此話出自《道德經》第二章,《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等,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也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分別是上篇《德經》和下篇《道經》這也是我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 海洋文化特徵及中國海洋文化
    俄、加、美對極地與北冰洋的爭奪,核心是對飛彈、潛艇活動基地的爭奪,反映出全球化的海洋資源、環境、疆域紛爭,構成當代海洋文化的新特點。二、海洋文化的第二個特點,是具有區域性。即使是在全球一體化的發展趨勢中,區域海洋的文化烙印仍然顯著。這緣於廣闊的海洋長期是人類遷徙與交通的障礙。太平洋兩岸人類遷徙始於第四紀大冰期、白令海峽成為陸橋時,從亞洲大陸生存的古人向美洲遷移。
  • 新書推薦|《讀懂老子》:不讀《老子》,就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該書分上下兩編,上編重在整體論述,有對老子其人及其思想淵流的考證,更有對道家的宇宙觀、認識論、人生觀、價值觀的系統梳理;下編重在分章釋讀,每一章都由原文、譯文和解析三部分構成。原文運用最接近《老子》原貌的帛書與楚簡,譯文簡潔明快,解析精闢詼諧,又不乏冷峻思考,是一部世人讀之各有所得的大書,能讓人從中汲取智慧,激蕩思想,觸發靈感,深刻感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 中國科學報:顧沛:體驗數學文化 感悟數學之美
    於是,在2001年2月,顧沛在南開大學開創了一門史無前例的公共選修課——「數學文化」課。  這便是在本文開頭時提到的那門讓學生愛上數學的課程。  據顧沛介紹,一般的數學課是以講授數學的理論知識及其應用為主要目的,但他的「數學文化」課雖然也以知識為載體,卻並不以傳授數學理論知識為主要目的,而是以數學思想為主。
  • 久年攜手《國家寶藏》IP共揚中國文化之美
    ,讓觀眾懂得欣賞文物之美的同時,也能了解文物所蘊含的文明延續的精神內核。 「久年·東方滋補」主題系列產品以消費者熱點喜好為導向,以海量中國傳統文化資源為背書,以精選食材為支撐,以多元化合作平臺為窗口,傳達「東方滋補,食養生活」的理念。
  • 《中國的寶藏》放異彩 中國故事書寫文化自信
    當它靜靜地躺在博物館的展臺中、地庫裡,你或許想像不到它在千年前曾見證了刀光劍影、紛繁世事,但它們都是中華文明的結晶,彰顯著創造之美。  《中國的寶藏》獲得海內外觀眾認同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它講述的婚喪嫁娶、生老病死這些內容,都是跨越地域與種族的共同人生命題。從人類學與社會學的角度來看,這些情感與行為最容易獲得跨文化的理解和認同。
  • 譚好哲:「文學革命」與中國現代「人生論」文藝觀的確立
    自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中國文學就在西方帝國主義國家的東方殖民擴張與西學東漸的歷史和文化語境之下開始了現代性歷史轉型,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興起,特別是「文學革命」的發動則自覺地將這種轉型推向了一個高光時刻。因此,在五四運動百年紀念活動中,萬萬不可忘記「文學革命」對於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引領作用,更不可忘記「文學革命」對百年來中國文學的範式塑造意義。
  • 3個極具中國文化創意的居家品,每一個都能讓你聯想翩翩
    擁有創意的人生才是充滿色彩的人生!下面給大家介紹幾個極具文化創意的居家用品:陰陽情侶浴缸形狀採用了中國的著名陰陽符號,以一個曲線劃分為兩個浴盆,每個浴盆都能單獨控制溫度,還配有單獨的LED照明。情侶洗漱池外形同樣採用了中國的著名陰陽符號,以一個曲線劃分為兩個洗漱盆,每個洗漱盆都能單獨控制出水,以後早晨起床不會在為誰先洗漱而苦惱!一人一邊,看著對方洗漱的樣子是不是也很美!
  • [贈書]《中國文化的精神》獲獎網友公布
    獲得《中國文化的精神》一書的5位網友是:NO1《中國文化的精神》作者:許倬雲我們為什麼說自己是中國人?中國文化的根底在哪裡?
  • 中國文化打動美國人 美觀眾穿上旗袍唐裝看演出
    一位中國小演員說,自己做夢也沒有想到,美國觀眾會如此地喜歡自己的節目!   安尼爾·古布塔(AnilKGupta)教授就是眾多熱愛中國藝術表演的美國觀眾之一。他來自美國馬裡蘭大學。他在觀看完開幕式後激動地告訴記者說:「這次演出非常、非常地好。藝術精湛、編排精良。」由於從事經濟研究,又對中國充滿興趣,古布塔先生不由自主就談起自己對中國的看法。
  • 央視《衣尚中國》:展示服飾文化,探尋美學精神
    央視綜藝頻道近期播出的服飾文化節目《衣尚中國》即以「綜藝+紀錄+設計師+品牌」的形式展示服飾文化,通過對中國古代服飾在人生重大禮儀中的演繹,以及在當代生活中的創造性轉化呈現了「中國節穿中國衣」的構想,回顧和闡釋了中華服飾文化中的智慧與情感、創造與包容,表現了中國服飾的美學精神,在傳播中華服飾之美的同時,提振了文化的自豪感,提出了當今服飾設計的新命題。
  •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的核心所在
    東西方文化有很多共通之處,東方的先哲們觀察到了一種事物,沒有氣味,沒有形狀,也沒有顏色,但這種事物卻真實的存在於界之中,影響著世界之中所有事物的發展演化,古人將其稱之為「道」,現代的人們將其稱之為世界運行變化的規律,人們對「道」進行研究,並逐漸總結出了可以獲得最優結果的「道」即「道德」。
  • 曾凡一:舉辦多場獨唱音樂會的女科學家的「跨界」人生
    研究成果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2009年度十大醫學突破」之一,同時入選「中國基礎研究十大新聞」和「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等。她曾一舉包攬國家自然科學獎、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上海醫學科技獎、談家楨生命科學獎、第三世界婦女組織女青年科學家獎等一系列重要獎項,是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並被授予「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榮譽稱號。
  • 96歲翻譯家許淵衝成"網紅":讓中國的美成為世界的美
    我翻譯了《詩經》《楚辭》《李白詩選》《西廂記》《紅與黑》《包法利夫人》等中外名著,是第一個獲得「北極光」獎的亞洲人,我把這個看作是對中國文化的肯定,也是對我的翻譯方法的肯定。我認為,文學創作是創造美,而文學翻譯則是為全世界創造美。就文學翻譯而言,求真是低標準,求美是高標準。
  • 用雜食文化、廣泛閱讀,開啟飽滿人生
    那麼試問,如果不再閱讀,或挑著書讀,先行打破了知識的「平衡」,又怎能在人生「名、利、情、理」的追求中,得到「平衡」呢?這也是「求而不得」的本源。汪曾祺在《慢煮生活》中寫道:「一個人的口味要寬一點、雜一點,『南甜北鹹東辣西酸』,都去嘗嘗。對食物如此,對文化也應該這樣。」文化是人的立命之本,閱讀可以重塑心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