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中國文化的精神》一書的5位網友是:
請大家於1月2日前,將【中國文化的精神+真實姓名+手機號+郵寄地址】發送至郵箱:liusf2014@corp.netease.com,請注意:郵寄地址為大陸地址喲~~ 別著急,出版社統一將獎品寄到您的手上~
《2018即將結束 這些好書你還沒看過嗎?》
無論時代如何變化,
讀書依然是我們成本最低、最高效的漲知識方式。
它能豐富我們的內心世界,
讓我們在流動的時間裡,
保有對自我和外界的思考與判斷。
不到半個月就要和2018年說再見啦,
美國作家保羅·奧斯特在其著作《4321》裡說過:邁向未來的每一步都會攜帶著過去的記憶,
今日,我們精選了涵蓋人文社科、文學、藝術、傳記等領域的10本優質圖書,
願我們2018年的記憶裡滿是書香。
NO1
《中國文化的精神》
作者:許倬雲
我們為什麼說自己是中國人?中國文化的根底在哪裡?我們中國人安身立命、生生不息的精神資源是什麼?歷史學家許倬雲從宗教、哲學、曆法、藝術、文學、民俗等各個方面出發,發掘文化的本相,詮釋「文化中國」與「民間中國」的真諦,展示一個活生生的、日常生活中的中國文化。
書摘:
數位化和網際網路技術,使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日益縮短。可是,與之同時出現的卻是我們越來越孤獨。人與人之間的疏離,在都市生活中已經明白顯示。無論是城居還是鄉居,小區的關係都非常淡薄,個人與個人之間也很難構成親密的社群。甚至,因為每個人的工作流動性,以及交通方便所致,人們的工作機會日益分散,個人已經很難有所歸屬。人與人之間的獨立,已經影響到家庭制度,甚至影響到婚姻制度。許多散漫的個人無所歸屬,他們不會彼此關心。他們工作和努力的目標,將回歸於飲食男女這些最原始、最直接的欲望。現代科技增加了我們生活的資源,使每個人的生活都比過去優越、舒服。人們為這種生活所付出的代價則是:人失去了方向,也失去了歸屬。
NO2
《打開一顆心:一位心外科醫生手術臺前的生死故事》
作者:[英]史蒂芬·韋斯塔比/譯者:高天羽/審讀:張思宇
「我經手過12000顆心臟。」作者史蒂芬·韋斯塔比醫生是從業50年的世界一流心外科手術專家和人工心臟專家。本書匯集了他經歷的一些經典案例,也剖白了其心路歷程。在展現心胸外科手術的神乎其技之餘,也借病症、病患和自己的業務遊歷,表達出一名外科醫生眼中所見的悲傷與愛,以及對醫療制度、倫理和醫學教育的反思,是一部兼具敘事魅力、醫學知識和奇蹟的佳作。
書摘:
心臟外科手術是艱難的道路,又是孤獨的目的地。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們夜以繼日地工作。美國同行的作息規律是早晨5點查房,6點給老闆打電話,白天做一整天手術,傍晚去實驗室研究,更妙的是,之後還要到重症監護病床邊守夜。在這個學科初創的日子裡,競爭十分激烈,初級心臟外科醫生是醫學世界裡年輕的急先鋒。很幸運我能成為其中一員。我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在受訓早期曾向那些偉大人物學習。我知道在專業上取得進步需要什麼品質:那需要不懈的努力,橫向思維,還有直面鮮血的勇氣。
NO3
《永生的海拉:改變人類醫學史的海拉細胞及其主人的生命故事》
作者:[美]麗貝卡·思科魯特/譯者:劉暘
本書是關於永生細胞的科學故事,凸顯了科學探索過程中不為人知的人性。美國科學作家麗貝卡·思科魯特耗時十年挖掘這段跨越近一個世紀的精彩歷史,揭開人體實驗的黑暗過去,探討醫學倫理和身體組織的所有權問題,以及其中的文化和信仰問題。美國著名主持人Oprah Winfrey對此書大加推崇,並主演了同名改編的電影。該書入選美國亞馬遜編輯共同推薦的「一生要讀的100本書」。
書摘:
拉克斯一家的出現對我從前堅信的一切提出了挑戰——信仰、科學、新聞行業和種族。這本書就是這些矛盾和鬥爭的結果。它不僅僅是關於海拉細胞和海瑞塔·拉克斯這個人的,也記錄了海瑞塔整個家族,尤其是黛博拉的故事,它記錄了這些人如何用一生的時間來接受海拉細胞的存在,以及這些細胞永生的科學原理。
NO4
《旭日殘陽:清帝退位與接收清朝》
作者:桑兵
本書聚焦武昌起事至清帝退位、民國肇建大約半年左右時間裡,風起雲湧的中國政治舞臺上各種勢力的博弈角逐,也就是嚴格意義上辛亥革命的歷史進程。此間孫中山與袁世凱的政壇過招,可謂棋逢對手。由此演出的一幕幕大戲,較螢屏銀幕上的演義精彩百倍。
書摘:
南北和議,談判的主要內容不是共和與君憲的優劣短長,而是以何種形式實現共和。開始雙方爭論的焦點在於是否以國民會議公決國體政體,以及包括代表產生、會議地點在內的如何召集等問題。和談期間,本來主動提出此議的是袁世凱內閣代表一方,民國代表只是被動接受。可是雙方共識的基礎在談判會場之外並未得到廣泛認同,圍繞能否以國民會議的形式公決國體政體及其實施辦法,中外南北各種政治勢力相互角力,使得談判雙方不斷調整各自的態度立場,導致已經達成的各項協議全然失效,最終由國民會議公決國體政體的成案胎死腹中,改由直接迫使清帝退位作為南北紛爭的解決之道。
NO5
《1944:羅斯福與改變歷史的一年》
作者:[美]傑伊?溫尼克/譯者:李迎春、張園園、錢雨葭
要讀懂20世紀,就必須要了解1944年。1944見證了羅斯福的連任與他在戰時領導力的巔峰,見證了史無前例的諾曼第登陸、巴黎的解放,以及奠定了日後和平局勢的各種混亂會議。本書是一部紙上的好萊塢巨作,壯麗恢宏地呈現20世紀人類如何艱險走出至暗時刻!美國公共歷史學家傑伊?溫尼克用改變歷史寫作的方式,重現改變歷史走向的1944年。
書摘:
在美國歷史上,幾乎沒有總統能像富蘭克林·羅斯福一樣,兼具驚人的政治天賦與高超的領導才能。倘若就其本性而言,他就是一個偽善的陰謀家與欺騙者,但同時他對追求不朽的聲望又有著無可匹敵的意志與根深蒂固的使命感。羅斯福第一次入主白宮時,就曾清醒地提到過改革,不過世人對此極易忘記。那時,經濟大蕭條帶來的肅殺感太過凝重,美國的政治體系看起來就快要到崩潰的邊緣了。但僅僅憑藉臨場發揮與即興調整,羅斯福成功地用他傳奇性的演講及後來的持續試驗,挽救了一個意氣消沉的國家。
NO6
《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
作者:[烏拉圭]愛德華多·加萊亞諾/譯者:王玫,張小強,韓曉雁,張倉吉,吳國平
拉丁美洲是一個血管被切開的地區。本書試圖揭開拉丁美洲孤獨百年的真相,也讓我們聆聽失敗者的聲音:那些追求拉美獨立富強的英雄和他們失敗的革命。這是整個拉丁美洲悲劇的縮影。與書中所揭示的歷史被官方掩蓋和篡改一樣,本書在出版之後不久即遭到拉美右翼政府的禁令,然而它卻以幾十種語言的譯本走遍世界,被一代人長久地當作叛逆拉丁美洲的象徵。
書摘:
本書是到歷史中去尋找有助於解釋現實的各種關鍵,因為現實也在創造歷史。在這兒,展示在人們面前的,不是一群穿著像要赴化裝舞會、在陣亡之前發表長篇莊嚴講話的英雄們,而是一批在時間和空間裡尋找能預感到我們今天步伐的群眾的腳步聲。《血管》來自現實,但也來自其他書,其他比這本更好的書。這些書幫助我們了解自己是什麼人,以便知道自己將來可以成為什麼人,也是這些書使我們知道自己來自何方,以便能更好地推測將要走向何處。
NO7
《漫漫自由路:曼德拉自傳》
作者:曼德拉/譯者:譚振學
從無憂無慮的童年歲月,到1994年當選為南非歷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曼德拉在這部自傳中完整記載了他70多年永不屈服的自由之路和波瀾壯闊的人生。此書是一部有關鬥爭、學習與成長的史詩。他的智慧與善良,超越種族的胸懷,超脫仇恨的寬容,以及永不屈服的勇敢之心,給予我們每個人無窮的力量和啟迪。
書摘:
我多次反覆閱讀過的一本書是託爾斯泰的巨著——《戰爭與和平》。我特別喜歡關於庫圖佐夫將軍的描寫,俄國宮廷中的每個人都低估了他。庫圖佐夫之所以打敗了拿破崙,正是因為他沒有被宮廷大臣們那種目光短淺的觀點所動搖,並在對他的將士和人民的深切理解的基礎上做出了自己的決定。這就又一次提醒我,一個人要想真正領導他的人民,那麼他必須真正地了解他的人民。
NO8
《弗蘭克·蓋裡傳》
作者:保羅·戈德伯格/譯者:唐睿
《弗蘭克·蓋裡傳》完整呈現了蓋裡從猶太移民成長為著名建築師的一生。傳記側重於現場重現,揭示了蓋裡建築作品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以及他在「局外人」與「圈內人」的身份轉換中,如何得以堅守「前衛」,化解「爭議」。更重要的是,成功帶來的焦慮和理想帶來的踟躕,又如何通過藝術與科技得到平復,並帶他邁向下一個巔峰。
書摘:
在藝術界浸淫多年,蓋裡是第一批意識到可以用數位技術手段追趕藝術家們創作腳步的建築師之一。他發現,在建築師事務所中應用數位技術,除了能使繪圖變得更加方便以外,還可以引發更為深刻的變革。蓋裡和他事務所的同事們使用一種原本應用於航空航天工業的先進數字設計軟體進行工作,並有針對性地對軟體進行了改良,使其能夠更適用於建築設計。這款軟體也成為設計類似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這種形態的項目所必不可少的工具。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並不是數位化設計革命的浪潮所孕育出的第一座建築,但它絕對是這波浪潮中,第一個真正意義上引起公眾轟動的建築,也是第一個向世人清晰展現了這場由計算機引領的建築設計革命的建築。
NO9
《死於昨日世界》
作者:李靜睿
本書是作家李靜睿近些年的閱讀心得和思想歷程,內容涉及罪與罰、愛情與婚姻、自由與奴役、個人與集體等議題。從託爾斯泰到加繆等文學巨匠,李靜睿關注那些搖擺於平靜和尊嚴之間的人。通過本書,我們可以思考他人如何成為他人,回顧自己如何「慢慢變成了自己」。
書摘:
閱讀到了後面,會失去發現的勇氣,我這兩年反覆閱讀經典,卻少有嘗試陌生作者。有時候我會一邊讀書,一邊玩一個無聊的想像遊戲:如果實行作者匿名制,到底還有多少書,我能真正讀完?我們對一本書的評價,到底會受到多少它既有地位的影響?我們的閱讀經歷,在多大程度上會漂浮在他人的眼光之上?
No10
《4 3 2 1》
作者:[美] 保羅·奧斯特/譯者:李鵬程
保羅·奧斯特被視為美國當代最具創新性的小說家之一,他的作品融合了荒誕主義、存在主義和懸疑小說等元素,《紐約書評》評價他是「當代文學一個最為獨特的聲音」。《4 3 2 1》是他暌違7年後推出的超級長篇小說,講述了同一個男孩弗格森的四種人生故事,包羅了傳統、家庭、愛情和現代生活的種種境況。此書是一部奇特的史詩級成長小說,也是關於命運、自我稟賦與人生可能性的現代寓言。
書摘:
時間移動的方向有兩個,因為邁向未來的每一步都攜帶著過去的一份記憶,弗格森還不到十五歲,但他已經累積了足夠的記憶,明白身邊的世界在不斷被他內心的世界塑造,就像其他人感受到的世界也被他自己的記憶塑造一樣,儘管所有人都被他們共同擁有的空間捆綁在一起,他們在時間中的旅程卻各不相同,也就是說,每個人生活的世界都和別人的稍有差別。那麼問題來了:弗格森現在棲身的是什麼世界,這個世界又為他發生了怎樣的改變?
■活動規則
請在評論區留言,我們將綜合評論質量和頂貼數,選取5名網友,各送出一本《中國文化的精神》。
■活動時間
12月19日-12月25日,12月26日公布5位幸運的獲獎網友名單~ 大家可以收藏本條新聞,關注後續是否中獎哦~~
拒絕一切刷帖行為,一經發現取消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