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人會首任會長、前通用汽車公司副總裁楊雪蘭(Shirley Young)因乳腺癌去世,享年85歲。
楊雪蘭1935年出生於上海,她的父親楊光泩曾任中國駐菲律賓馬尼拉總領事,因在太平洋戰爭中拒絕向日軍投降,被秘密殺害。1945年,她跟隨家人登上了美國海岸警衛隊運輸船「埃伯利海軍上將號」,離開菲律賓前往美國。
她的母親嚴幼韻不久進入聯合國工作,擔任禮賓司官員。1958年,嚴幼韻與著名外交家顧維鈞結婚,後半生定居在紐約。
楊雪蘭畢業於著名的維斯理女子學院(Wellesley College),後進入格雷廣告公司工作30餘年。70年代初,楊雪蘭憑藉敏銳的市場嗅覺和過硬的調研能力,幫助福特公司重新定位宣傳一款名為Pinto的微型轎車,一舉逆轉此前的銷售頹勢,突破了百餘萬輛的銷量紀錄。80年代中期,楊雪蘭引起了美國通用汽車的注意。
楊雪蘭於1988年加入通用汽車,擔任通用汽車公司的全球副總裁,並引領別克進駐中國市場。90年代中期,她協助引領了通用在中國20億美元的投資項目——上海通用汽車公司的建造。
楊雪蘭還曾擔任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Verizon、Salesforce.com、Teletech、Dayton-Hudson/Target公司、假日酒店/Promus/Harrah集團的董事,她也是紐約證券交易所提名委員會的副主席。
楊雪蘭一直熱衷於推動中美教育文化交流事業,1990年,她與貝聿銘、馬友友等著名華人一起創辦美國華裔組織百人會(Committee of 100)並擔任首任會長。楊雪蘭還曾擔任百人會常務理事以及美中文化協會主席。她於2003年至2012年曾任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董事。
楊雪蘭也一直幫助促進中美之間的文化藝術交流。楊雪蘭是維斯理女子學院的高級顧問及前任理事,並任全美舞蹈協會和紐約愛樂樂團董事。她也曾先後擔任因特洛肯藝術中心董事以及哈佛商學院、菲利普斯高中的董事。她還是清華大學、上海同濟大學、武漢華中科技大學的名譽教授,也是上海交通大學的名譽校董。
附:楊雪蘭女士訃告
開拓市場的企業高管
「文化外交」使者楊雪蘭女士逝世
享年85歲
民間「文化外交」使者楊雪蘭(Shirley Young)女士於2020年12月26日(周六)晚在紐約去世,享年85歲。楊雪蘭曾任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全球副總裁,在此之前任格雷廣告公司(Grey Advertising)執行副總裁。同時,她還擔任了數個主要文化機構的領導者,是美國華裔組織百人會的創始人及首任會長,也是美中文化協會主席。
她的兒子薛兆仁(Bill Hsieh)證實了其在斯隆•凱特琳紀念醫院去世的消息。楊雪蘭女士日前剛與兒子薛兆一(David Hsieh)、薛兆仁及薛兆山(Douglas Hsieh)在家中慶祝了聖誕節。
幼年的楊雪蘭在二戰結束後隨家人移民美國,作為一位開拓性的企業高管,也許最出名的是她引領通用汽車進駐中國市場中扮演的關鍵角色,推動了高達十億美元的投資項目,見證了上汽通用汽車合資企業的建立和第一輛中國生產的別克汽車投入市場。
楊雪蘭於1988年加入通用汽車公司,擔任全球總部消費者市場開發副總裁,成為通用歷史上第一位亞裔女性副總裁。她的辦公室位於著名的通用汽車大樓「14樓」,在那裡她經常是行政餐廳中唯一的女性。
九十年代初,楊雪蘭開始參與通用汽車在中國拓展業務的工作,並遷至上海擔任中國市場戰略發展副總裁和亞太區高級顧問。在這一新職位上,她深入了解中國同行和其他汽車行業實體以及合資企業審批流程,制定了通用汽車的發展戰略,從而幫助公司達成目標。
在加入通用汽車前,楊雪蘭在格雷廣告公司工作三十餘年,成為應用市場心理學調研和品牌個性的先驅者。後來擔任執行副總裁、機構政策委員會成員以及格雷戰略營銷總裁。
在商業上的成功使得楊雪蘭受邀擔任諸多公司董事會要職,並且常常都是第一位女性和第一位亞裔。生前擔任過董事的企業包括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大西洋貝爾/威訊通信(Bell Atlantic/Verizon Corporation)、戴頓赫德森/塔吉特百貨(Dayton-Hudson/Target Corporation)、假日酒店/Promus/哈拉斯集團(Holiday Inn/Promus/Harrah's)、Teletech公司和Salesforce.com公司,也是紐約證券交易所提名委員會的副主席。她還是許多非盈利組織的董事會成員,包括大自然保護協會全球董事會及亞太區理事會、哈佛商學院教育團體、馬塞諸塞州菲利普斯高中、維斯理女子學院,也是國際女企業家組織Committee of 200的創始成員。
1990年,楊雪蘭與建築設計師貝聿銘、大提琴家馬友友、慈善家唐騮千等著名美籍華人一同創辦了百人會(Committee of 100),一直熱衷參與該組織的工作。晚年的楊雪蘭全心投入藝術文化事業,成為一名熱情付出的支持者及戰略導師。曾先後擔任因特洛肯藝術中心、底特律交響樂團、底特律藝術學院、上海交響樂團、紐約愛樂樂團、郎朗國際音樂基金會、美國國家舞蹈協會的董事。她也是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的國際顧問、沈偉舞蹈藝術團和天津茱莉亞學院的顧問委員會成員。
楊雪蘭結交並支持了無數來自中國的音樂家,更在中美之間建立了許多具有建設性和持久的文化交流夥伴關係。她在1997年香港回歸盛典大型音樂會的策劃組織中發揮了關鍵作用,聯合大提琴家馬友友、作曲家譚盾演出了《交響曲1997:天地人》,將一組64件編鐘運用其中。2002年,楊雪蘭一手策劃了「帕爾曼在上海」系列活動,由美中文化協會主辦,邀請小提琴大師帕爾曼前往中國,舉行為期三周的研討交流活動。她開創了「舞向未來」藝術教育試點項目,美國國家舞蹈協會、中國福利院少年宮、閔行區教育局和美中文化協會合作,為一萬多名不同社會經濟背景的中小學生提供了學習舞蹈的機會。當得知美國沒有計劃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設立展示展館時,楊雪蘭參與進來,幫助籌集足夠的資金,建成了美國國家館。近十年來,她作為文化交流的先驅,通過主流文化藝術機構,大力宣傳推廣中國新年文化傳統,比如持續九年的紐約愛樂樂團中國新年音樂會以及林肯中心中國新年學生日。今年早些時候,她還獲得了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五十周年慶典頒發的特別榮譽。
辭世之際,楊雪蘭正忙於她的回憶錄《從局外人到局內人:尋求共贏》(暫譯)的最終完善工作。在書中,她用親身經歷來闡釋著「C的力量」,即文化(Culture)、個性(Character)和舒適(Comfort)。她寫道,要成為能夠產生影響力並在任何環境中帶來積極變化的局內人,必須努力理解文化;建立信任並證明你將他人的利益牢記於心,而非只想著利己,從而展示個性;讓別人能舒服地和自己一起工作,哪怕彼此背景不同、差異懸殊,此可謂創造舒適。
楊雪蘭1935年5月25日生於上海,為嚴幼韻與楊光泩之女。父親楊光泩是民國政府外交官,姐姐楊蕾孟、妹妹楊茜恩分別在瑞士日內瓦、法國巴黎出生。楊光泩後來擔任中國駐馬尼拉總領事,在菲律賓被日軍殺害。母親嚴幼韻曾是上海灘名媛、復旦大學首批女大學生,後嫁給外交家顧維鈞先生,其在國際聯盟和聯合國的建立中起到重要作用。2018-2019年,楊雪蘭分別在上海和紐約主持製作了《人生如歌:一代外交家顧維鈞》音樂會。
楊雪蘭曾獲得艾波特學院(後來的菲利普斯高中)獎學金,她認為學校教會了她如何成為美國人,教會她這個新國家的「核心價值觀、職業修養、品德和慷慨」。此後,她就讀於維斯理學院(Wellesley College),以榮譽畢業生畢業,那段經歷拓寬了她對人的理解,加深了知識層面的基礎,並教會她「一切都是相關聯的,無論是藝術、經濟學還是語言,它們都息息相關。因此,如果你有能力把所有的點串在一起,就能獲得成功,而不能僅僅停留在一個特定的通道中,因為說到底,你要與人打交道——這就是人生的真諦。」
楊雪蘭曾先後與薛傑(已故)和Norman Krandall有過兩段婚姻,遺有長子薛兆一(妻Lori)、次子薛兆仁(妻Amy)、幼子薛兆山(妻Annabel Fan),孫輩有Elizabeth Hsieh、Hannah O』Neel(Danny)、William、Charles、George、Audrey和Josephine Hsieh。姐姐楊蕾孟與妹妹楊茜恩已先於楊雪蘭過世。
臨終前,楊雪蘭仍擔任美中文化協會主席,致力於通過加強文化和教育的交流在美中之間架起一座理解的「橋梁」。其家人及協會工作人員將繼續履行協會的使命,引介和推動美中兩國主要文化和教育機構建立新的合作關係,引介和推動具有長遠發展前途的文化新觀念與其他機構協作來完成和資助已定的交流項目,協助開創新的文化和教育交流項目,提供啟動資金和雙元文化的諮詢,培養年輕華人藝術家的國際職業發展。
應家屬意願,民眾請以捐贈替代鮮花的形式來追思楊雪蘭女士,捐款請寄至美中文化協會:In Memory of Shirley Young, US-China Cultural Institute, 150 E 69th Street #2N, New York, NY 10021
來源:美國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