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英國愛丁堡動物園,因為新冠疫情的影響,不得不考慮將租借的兩隻大熊貓「甜甜」和「陽光」,送回中國。這兩隻大熊貓,2011年12月被租借給英國愛丁堡動物園,合約期為10年,是英國僅有的兩隻大熊貓。
據稱,疫情導致英國愛丁堡動物園閉園3個月,累計損失約1775萬元人民幣,其中光熊貓3個月的租借費用,可能就高達兩百多萬,這還不包括這三個月空運鮮嫩足量的竹子的費用。可以說,國外能擁有熊貓資格的動物園,絕對是本國數一數二的動物園。
新冠肆虐的國外,這已經是第二個申請送回熊貓的國家。上一次是在2020年11月份,加拿大卡爾加裡動物園決定提前返還兩隻大熊貓「大毛」、「二順」。這裡面很多人可能覺得返還熊貓,是出於兩國外交關係惡化的原因。不過,我們還是想多了,熊貓的到來,給當地動物園帶來的經濟效益是巨大的。
這次之所以都決定送回中國,最大的原因是全球範圍內的疫情影響,使得航空受到諸多限制。而這兩個維度較高的國家,無法大量生產適合熊貓享用的竹子,從而不得不從外地空運竹子。英國還算好的,有一家荷蘭公司長期生產供應竹子,而加拿大的這家動物園,是加拿大第二大動物園,財大氣粗的他們,千裡迢迢從中國四川運送最新鮮的竹子,將家鄉的味道帶給兩隻大熊貓。現在他們都遇到竹子短缺的局面,為了使大熊貓不致於斷糧,才選擇返還。
我們很長時期,都在進行熊貓外交。因為熊貓是中國的國寶,世界上最稀有的物種之一,因為外形憨態可掬,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愛。大熊貓的衍生出來的大IP,也往往能風靡一時,帶來巨大影響力。可以說,大熊貓在世界範圍內的辨識度是最高的,要在動物圈,來個人氣指數排行榜,相信大熊貓一定會得到最多票數。
新中國的熊貓外交,並非是我們新中國的首創,而很有可能是從古至今的一個外交傳統。早在唐朝武則天時期,臨朝稱制的太后武則天就曾送給日本天武天皇兩隻「白羆」和70張「白羆」毛皮。據專家考證,此「白羆」即今之大熊貓。
到了民國時期,民國政府宋美齡贈送給美國援華協會的一對大熊貓「潘達」和「潘弟」,以對其救濟二戰中的中國難民表示感謝。委員會收到熊貓後,將其寄養到了紐約布朗克斯動物園內。此為中國現代「熊貓外交」之濫觴,也開創了「熊貓外交」的政治性贈送模式。
抗戰八年的時間裡,民國政府雖然國運艱難,但也先後有十餘只大熊貓被當作「熊貓川軍」,突破日寇封鎖,送往美國、英國,表達了對同盟國的感謝。
身穿清朝官員服飾的戴維神父
在此之前,大熊貓已經在歐洲國家聲名遠揚,粉絲眾多。早在清光緒年間,就有外國傳教士,來到四川,在四川當地人的幫助下,收穫了一隻成年大熊貓。在當時來說,這是西方世界裡的物種大發現。這位傳教士也激動地要將這隻活體熊貓送到歐洲展覽,然而在路上因為舟車勞頓,這隻大熊貓病死。無奈之下,他只能把大熊貓做成標本,在巴黎展覽。即便如此,也引發了西方動物學界的巨大轟動。
此後,懷著各種目的的西方探險家,深入中國四川,捕獲甚至獵殺大熊貓。這裡就有美國前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的兒子。他們由當地嚮導帶領著,尋找大熊貓的蹤跡。最終,一隻雄性成年大熊貓被獵殺,毛皮被送給芝加哥博物館。
珍藏在巴黎自然博物館的熊貓「模式標本」
據不完全統計,從1936年至1946年10年裡,從中國運出的活體大熊貓超過16隻,流往西方博物館的大熊貓標本達70多具。
1937年2月18日,第一隻活體大熊貓「蘇琳」在美國與公眾見面,5.3萬人擠進動物園觀看這隻神奇的生物。
同一年,一個西方的所謂「探險家」,從中國收購了12隻大熊貓,準備走私到英國。然而,只有6隻大熊貓來到了英國倫敦。這位探險家,將其中3隻賣給了倫敦動物學會,並最終落戶倫敦動物園。
來中國捕獲了一隻不足1歲的熊貓「明」,隨後轉手賣給了倫敦動物園。動物園以中國朝代命名大熊貓,稱他們分別為「唐」「宋」「明」。然而三隻大熊貓,只有最小的「明」活了下來,其他兩隻早夭。
大熊貓「明」當上了攝影師(1938年)。
這隻大熊貓,對英國公眾的影響力是始料未及的。在二戰戰火紛飛的年代裡,倫敦遭受了德國的猛烈空襲戰。而「明」任憑炸彈像冰雹似的落在周圍,她不動聲色,玩耍自如。安然自若的「明」極大地鼓舞了英國人民抗德的士氣。她的新聞頻繁出現在各個媒體,甚至在納粹的鐵蹄逼近英吉利海峽的最緊要關頭,報刊上仍在追蹤報導著她的閨房瑣事。
當時的BBC(英國廣播公司)和美國的軍方媒體都曾經以「明」為主角,報導「雖然在納粹德國空軍的猛烈轟炸之下,英國民眾的士氣依舊高昂」。依照倫敦動物園的記錄看來,遠近炸彈的爆炸聲、空襲警報聲並沒有嚇壞「明」。擔任宣傳主角也使得「明」為後世留下了不少如今看來「不可思議」的影像紀錄。
倫敦動物園。伊莉莎白公主(左四)、瑪格麗特公主(左五)和大熊貓「明」在一起。(1939年)
此外,最為著名的是「明」和瑪格麗特公主的故事。瑪格麗特公主和姐姐伊莉莎白(也就是後來的伊莉莎白二世)一起到動物園去看望「明」,「明」卻毫不矜持地搶奪瑪格麗特公主手上的小花傘,接著又仰臥在地上,咧著嘴亂哼哼,然後用前肢捂著她的眼睛,讓公主撓她的肚子。
當時的英國上下,對大熊貓「明」已經奉為全民偶像,在那個充滿創傷和苦難的年代,給予英國人樂觀、歡樂和心靈慰藉。當大熊貓「明」去世於二戰勝利前夕一個暴風雪之夜的時候,引發了整個英國的哀悼。《泰晤士報》特別發布訃告,其中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她曾為那麼多心靈帶來快樂,她若有知,一定也走得快快樂樂。即便戰火紛飛,她的離去依然值得我們銘記。」
時隔70多年後,中國官方還專門製作了大熊貓「明」的銅像,贈送給倫敦動物園,國務院還派專人出席熊貓雕像贈送暨揭幕儀式。在儀式上說:熊貓「明」的名字源於中國「明朝」,又代表「光明」。在戰爭陰霾籠罩的歲月裡,「明」給倫敦人民,特別是孩子們,帶來了許多光明和歡樂。熊貓『明』是快樂的天使,是和平的使者,也是中英兩國人民友好交流的推動者。
也正因為對大熊貓的這份特別的喜愛,英國舉國上下,都希望能讓自己的國家再擁有一隻大熊貓。然而,這種心願,因為中英當時的敵對狀態,而落空。雖然無法通過官方渠道獲得,英國人還是通過民間人士的轉手獲得了大熊貓。這也就是為什麼英國在50年代,東西方對立的冷戰時期,第一個西方世界國家得到了中國的大熊貓。
這隻名叫「姬姬」的雌性大熊貓,最初是由中國贈送到蘇聯的莫斯科動物園裡。後來蘇聯覺得贈送過來的兩隻大熊貓都是雌性的,因此一直懷不上寶寶,於是就將「姬姬」送回了中國,並換了一隻雄性大熊貓。可惜,他們弄錯了,其實另一隻大熊貓是雄性,於是蘇聯莫斯科動物園一直是兩隻雄性大熊貓,可想而知,他們想讓兩隻大熊貓懷寶寶的心願落空了。
而另一邊,一位奧地利商人帶著幾隻長頸鹿、犀牛、河馬和斑馬等動物,來到北京動物園想換一隻熊貓。當時國家百廢待興,就算是首都的動物園也沒幾個珍貴的動物,很快北京動物園便答應了。這位奧地利商人,挑中了姬姬,帶回了歐洲,並在歐洲巡展,引發巨大的反響。當時已經有美國的動物園要來買他的熊貓,但因為中美敵對狀態,美國政府不顧民眾的熱情期盼拒絕了姬姬入美。而英國對熊貓實在是太熱切了,最終抵住了美國的壓力,將熊貓姬姬成功買下。
或許大熊貓天生就是一個打破國與國之間壁壘和僵局的「外交大使」。之後,英國人居然為了熊貓姬姬的交配問題,顧不上對不對立,試圖找中國尋求幫助。可是被美國人橫加阻擾,沒辦法英國人只能偷摸地專程前往蘇聯談這事。此時與「姬姬」青梅竹馬的那隻雄性大熊貓已經死了,而另一隻雄性大熊貓,「姬姬」又不來電,兩隻熊貓還掐起架,差點出「熊命」,倫敦動物園無奈,只能接回姬姬。
之後世界自然基金會,創立之初,以大熊貓「姬姬」的形象,設計了它們的會徽。姬姬的大名也隨著自然基金會名揚四海。
新中國成立後,我們當時也迫切需要得到世界主要國家的承認和友好對待。上世紀50年代,我們先後送給蘇聯兩隻大熊貓。同時期,美國的民間動物組織和動物園,致信北京動物園,有意「以貨幣或動物交換中國一對大熊貓」。中國方面同意了該請求,但美國政府出於抗美援朝後,中美之間的敵對關係的考慮,「不同意直接與中國進行動物交換」。
1972年2月22日,尼克森總統夫人帕特·尼克森在北京動物園觀看大熊貓展覽。
60年代以後,我們總計給朝鮮贈送了5隻大熊貓。70年代,尼克森訪華,開啟了中美之間破冰之旅。尼克森和妻子一起參觀北京動物園的時候,對大熊貓欣喜異常。於是,大熊貓興興和玲玲,被送到了美國首都華盛頓,受到當地人民的熱烈歡迎。
熊貓
熊貓外交模式一直是純政治性的贈送模式,既不和商業掛鈎,又不採取租借的形式。1982年,為了響應保護瀕危動物的全球性號召,中國政府宣布從1982年開始停止贈送大熊貓出國。這標誌著傳統的政治性贈送模式下的「熊貓外交」宣告結束。
熊貓外交是老一輩領導者的智慧體現。新時期,國際環境日趨複雜,而中國的崛起,勢必將中國推向了世界的中心舞臺,接受西方各國,或友善,或敵視,或誤解,或險惡的重新審視和認知。或許熊貓依然能成名打破僵局的好催化劑,希望疫情過後,我們的熊貓依然能帶著友好的使命,重返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