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中央政府贈送給澳門的雌性大熊貓「心心」疑因急性腎衰竭並發出血性腸炎,經搶救無效宣告死亡。
這兩隻熊貓——「開開」和「心心」,是澳門回歸祖國十周年(2009年12月)時中央政府向澳門特區贈送的禮物。在澳門定居三年半,2010年至今,它們已經接待觀眾逾50萬人次。
據觀察者網昨日報導,獲知這則消息後,澳門行政長官崔世安十分傷感,並向中央報告,希望中央可以再贈送澳門一隻大熊貓,與雄性大熊貓「開開」配成一對。
新中國成立以來,送出去的「國禮」花樣繁多,從膠東白菜到《新華字典》、從國產彩電到科技論文,但其中最受矚目的還是大熊貓。它曾作為「友好大使」被贈送給前蘇聯、日本、美國、西班牙等9個國家,但這種無償贈送止於1982年。此後,去海外的熊貓都是「限期租借」給他國,還經歷了從商業項目演變成科研合作的變化,不過它的外交作用卻沒有受到影響。
然而,如果我們把時間往前倒騰一百年,會發現當時熊貓並沒有如今這麼高的社會地位,甚至被人們當做「害獸」來獵捕。那麼,熊貓從什麼時候開始轉變成今天「人見人愛」的形象?這個形象塑造的背後是否有政治內涵呢?今天,壹讀君就跟大家聊一聊滾滾君的國禮養成之路。
本文轉自「壹讀」(微信號:yiduiread)。
大熊貓,從怪獸到國家象徵
實習壹讀君 | 劉靜
大熊貓最初被西方人作為一種新奇的獵物。
長久以來,大熊貓一直與世隔絕地生活在中國川藏地區的大山裡,中國一些古書中,稱之為「貘」。比如晉代郭璞的《爾雅注》中說,貘「似熊,小頭庳腳,黑白駁,能舐食銅鐵及竹骨。」意思是說,這種動物像熊,頭小,腳短,身上黑白斑駁,能吃銅鐵和竹子製成的器物。傳說這種怪獸跑到山下,能把城門上的釘子都吃得乾乾淨淨。
總之,在史籍中,很難找到關於熊貓的確切記載,更沒有圖畫。
直到1862年一位叫大衛的法國傳教士在中國見到了「奇特的黑白熊皮」。當時他認為熊貓有可能「成為科學史上一個有趣的新物種」,本想帶一個活的「黑白熊」回去,可惜它死於途中,它的皮被送往巴黎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
看過這張熊貓皮展出的人和他們的小夥伴都驚呆了,他們從來沒有見過這種「戴著墨鏡」的動物。西方的探險家和動物學家們紛紛組團來中國一探究竟。這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美國前總統羅斯福的長子小西奧多•羅斯福和科密特•羅斯福。
在1929年出版的《追蹤大熊貓》中,羅斯福兄弟這樣描寫捕獵熊貓的場面,「我們同時對漸行漸遠的熊貓背影開了槍,兩槍都準確命中。熊貓應聲倒地,但很快又爬起來,跑進了茂密的叢林中。但我們知道,它已經逃不出我們的手掌心」。他們也開啟了外國人來中國獵捕大熊貓的先例,據了解,1936年到1946年間,從中國運出的活體大熊貓超過16隻,流往外國博物館的熊貓標本則多達70餘具。
這個時期,熊貓更像是一個神秘的傳說,大多數人都是抱著獵奇的心理來抓捕它。1936年,美國一位時裝設計師露絲•哈克內斯為滿足丈夫遺願來四川找熊貓。結果,她還真弄到了一隻幾個月大的活熊貓帶去美國。當時,美國開始了其早期動物保護運動,這隻叫蘇琳的熊貓經媒體報導後成了動物園裡的明星。
1961年,在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籌劃階段,英國倫敦動物園從北京交換來的大熊貓「熙熙」吸引了科學家的注意,以其稀有珍貴的寓意成為該組織的會徽,沿用至今。而在此之前,西方人對熊貓的認知還停留在「叢林獵物」階段。
民國時代,熊貓開始向「國寶」華麗轉身
日本作家家永真幸曾經在關於中國熊貓外交的著作裡提到,到1938年中國當局還把熊貓列為「害獸」,許多四川當地人還會幫助西方獵奇者打熊貓,因為獵得一隻熊貓的報酬不菲,相當於當時農民一年的收入。
當時的中國統治者也注意到了西方突如其來的「熊貓熱」,於是在1941年,中華民國政府向美國贈送兩隻大熊貓,以感謝他們救濟中國難民,因此開創了近現代「熊貓外交」的政治性贈送模式。
從山林裡的異獸到饋贈友國的大禮,熊貓的形象發生了關鍵性的轉變。
新中國成立之後,第一份熊貓國禮在1957年送給了前蘇聯。60年代,除了朝鮮以外,中國沒有向其他國家贈送熊貓。然而,到70年代,隨著中美關係解凍,中國相繼向美國(1972年)、日本(1972年)、法國(1973年)、英國(1974年)、西德(1974年)、墨西哥(1975年)和西班牙(1978年)贈送了大熊貓。這一階段的「熊貓外交」主要是受到中國當時的外交政策和國際環境的影響。
一方面,作為只在中國被發現的物種,西方人對熊貓一直保持著高度的興趣;另一方面,熊貓相對溫順、馴良的習性,對於提升中國的國際形象也有很大的好處,尤其是在中國跟西方劍拔弩張的年代裡,熊貓簡直擔任了破冰船的角色。
肩負著維繫外交關係的重任,熊貓君在中國人民的眼中當然也變得高大上起來。那個年代,以熊貓為主題的影視劇作品一抓一大把。1979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製作了水墨動畫片《熊貓百貨商店》,在竹林裡開百貨商店的老熊貓與小熊貓耐心而熱情地接待每一位顧客,完美地詮釋了「為人民服務」的奉獻精神。1982年,該製片廠又拍攝了叫《小熊貓學木匠》的剪紙動畫片,塑造了一隻熱心助人但經常鬧笑話的蠢萌熊貓形象。
1988年,中國將大熊貓正式確定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熊貓君終於成功逆襲,成為「國寶」。
熊貓外交,一種實力擴張的象徵
上世紀80年代,野外大熊貓數量銳減,中國停止了向外國無償贈送大熊貓的舉動。但是啟用了「熊貓租借」方案,也就是在對方支付租金的情況下向外國動物園租借大熊貓。
愛丁堡動物園的熊貓宣傳畫
目前的大熊貓租借項目只能以「合作繁殖」為目的。一般來說,中國將熊貓租借他國十年,收取1000萬美元的費用,主要是為了進行科研交流。
雖然熊貓的憨厚形象深入人心並獲得全球人民的喜愛,但現在很多向中國租借熊貓的外國元首卻並不一定是熊貓粉。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在2013年發表了一篇論文,提出中國的「熊貓外交」模式已經進入了新的階段,因為「熊貓租借」跟很多其他因素緊密聯繫,比如兩國之間的貿易協定或外交形勢,總之,它被視為中國表示與之建立「關係」的意願。壹讀君翻譯一下,意思就是,你看,這是我們家祖傳的寶貝,送一個給你,咱們好好做朋友吧。
不過,作為中國象徵的熊貓,在外國人眼中也並不總是溫順賣萌的形象
這種意願背後表達的是「互信、互惠、忠誠和持久的深度貿易關係」。比起熊貓本身,能夠在中國政府那裡獲得這種信號才更重要。
說到底,「熊貓國禮」從一開始的外交示好,到現在成為各國珍視的「繡球」,體現出了中國國力和經濟影響力在不斷提高。
當然,不管是「外交大使」還是「商務參贊」,壹讀君覺得,只要被送出去的大熊貓們每天都能舒心地吃飯睡覺打豆豆,那麼人類那些七拐八拐的小心機,滾滾君才不在乎呢。
本文轉自「壹讀」(微信號:yidui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