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上,幾乎每一個國家都有「國寶」級動物,比如澳大利亞的樹袋熊、美國的白頭海雕、日本的朱䴉(諷刺的是在日本已經滅絕)等等,而我國的「國寶」就是大熊貓了。那麼,各個國家都有種類眾多的動物,為什麼這些動物會成為「國寶」呢?下面我們就淺談一下大熊貓的「國寶」之路。
野生動物中的「一枝獨秀」
大熊貓之所以能夠成為「國寶」,有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稀有。因此,從整個世界的分布來看,大熊貓僅僅分布在我國,而且在我國它們也是偏居一隅。現存的野生大熊貓主要分布在四川、甘肅、陝西三地高海拔的針、闊葉林中。放眼我國所有的野生動物,分布如此局限的,大熊貓是唯一一個。
其次,大多數的動物都有亞種分化,比如花豹有9個不同的亞種,老虎有6個不同的亞種,就連野豬都有21個亞種分化,但是大熊貓這種動物沒有任何的亞種分化,在整個世界上它是獨一份的。
至於說它數量稀少,就有些太牽強了,在「國寶」的身份加持和專項保護下,野生大熊貓的數量已經達到了1861隻,而且早在2016年,大熊貓的保護級別就由瀕危降低為易危了。
因此,分布非常的局限,且沒有任何的亞種分化是大熊貓成為「國寶」的主要原因之一。
孑遺物種
有些小夥伴可能對「孑遺(jie yi)物種」這個詞有些陌生,簡單的說就是在史前這個物種的種類以及數量都非常多,但是到了現代該物種就剩下了一種,我們就稱這個物種為孑遺物種。在我國除了大熊貓外,銀杏也是孑遺物種的代表植物之一。
大熊貓的祖先是生活在距今800多萬年的始熊貓,而始熊貓最早還是食肉動物,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環境的改變,始熊貓的一個分支演化為了雜食性的小種大熊貓,再到後來,小種大熊貓的一個分支演化成為了巴氏熊貓,最終巴氏大熊貓的一個分支才演化成了現存的大熊貓。
也就是說在大熊貓的整個演化過程中,是有許多的種類的,但是從始熊貓開始,每一個階段都歷經了大部分滅絕,只有大熊貓的這個分支,不斷的進化著食性,不斷地向競爭較少的高山針、闊葉林遷徙才存活至今。
因此,大熊貓作為孑遺物種對於研究物種多樣性、功能多樣性、物種進化等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這是大熊貓成為「國寶」的第二個原因。
外觀
大熊貓是食肉目下熊科動物的成員,大多數的熊科動物都給人一種具有很強的攻擊性的感覺,而大熊貓以其「蠢萌」的外表卻給人一種可愛的感覺。並且現在的大熊貓已經演化為主要以竹子為食的動物(99%的食物是竹子),而人本身就對食草動物比食肉動物要友好很多。
因此,「萌萌噠」的外表,也是大熊貓成為「國寶」的主要原因。
總結
大熊貓以其萌萌的外表,極其局限的世界分布以及「孑遺物種」的身份,「打敗」了我國的眾多數量比它還要少的動物,榮登「國寶」的寶座。其實,我國的「國寶」並不止一種,像大鯢、白鰭豚等動物都有著「水中大熊貓」之稱。如果單純比稀有程度的話,在現存的動物中,我國最為稀有的就是華南虎了,因為現在的華南虎已經野外滅絕,即使在人工飼養下的華南虎也僅有110頭左右,並且這些華南虎還存在著近親繁殖的潛在威脅,重要的是,華南虎也是我國獨有的虎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