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歷史上的國寶熊貓除了在四川,你還知道它分布在哪嗎
大熊貓是一種為中國所特有的稀有動物,它是中國的保護動物。大熊貓憑藉十分可愛的外表,深深地俘獲了國人的心。
大熊貓的十分的稀有,現如今它只分布在中國的四川省,其生存問題一直備受關注。在專家和學者的努力之下,終於將大熊貓的數量提升到了數千隻。但事實上,古代中國的大熊貓數量龐多,它的繁盛期在更新世中期,當時的大熊貓不僅在四川分布,而且在今湖南、湖北、河南、陝西、山西、河北和北京都有分布,主要分布於四川西部,夔巫武陵山地還有秦巴山地三大片地區。在古籍中,大熊貓多被稱為貘、貊、貔、貔貅、白豹、白熊。
山海經中有記載:「南山產猛豹。」許多專家認為這個猛豹便是指大熊貓。當時的大熊貓在中國分布的地域十分廣泛。在東漢時期,眾多的史籍均記載有大熊貓,更重要的是在《南中八郡制》中有言:「建寧郡產貊獸」,可見在那時雲南的西南部和中部都分布有大熊貓。
但是漸漸的,大熊貓的分布地域開始逐漸萎縮。先是在陝西、山西、河北、北京分布的大熊貓逐漸消失,接著再到四川以外的其他省份的大熊貓也消失,只剩下四川還有熊貓分布,其他地方如秦嶺南部只剩下極少的熊貓分布。
那又是什麼原因造成大熊貓分布範圍的萎縮呢?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氣候的變化,近五千年來中國的氣候處於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中,冷暖期交替出現,但是總的來說是溫暖期逐漸縮短,寒冷期逐漸增長。這就造成了中國北方地區的氣溫在近5000年來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而不斷下降。
熊貓喜歡生長在氣候溫和的環境,隨著北方地區變得逐漸寒冷,他的氣候也就變得不適合大熊貓的生存。
現在在人們眼中大熊貓是一種素食動物,他的一日三餐基本只吃竹子,但其實不然,很久以前的大熊貓其實是肉食動物,以吃肉為生。但隨著氣候的變遷,對肉的覓食難度越來越大,大熊貓為了生存只能漸漸的改為以素食為生,其中最主要吃的是竹子。這也是大熊貓分布範圍縮小的一個原因:北方地區氣候寒冷,不適宜竹子生長。
在歷史時期,大熊貓的數量繁多。大熊貓數量的減少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一方面是由於分布面積萎縮造成生存空間不足,另一方面便是人為因素了。人類社會在人地互動中對自然界產生了很大的反作用,大熊貓數量的減少人類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人類對森林的開發以及大量捕捉大熊貓都是大熊貓數量減少的原因。
大熊貓作為珍稀動物,需要我們大家共同去保護,共同為它們營造良好的生存環境,要做到這些就需要我們愛護環境,保護環境。
我是海道,歡迎大家評論區留下屬於你的故事。
以上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原作者刪除。作者:海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