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的動物舞蹈,數量眾多,享譽全球。也許你見過龍、獅、鳳,甚至牛、馬、鹿,雞等眾多動物的舞蹈。但是,你聽過以蜈蚣為原型的舞蹈嗎?然而,蜈蚣舞就誕生於在廣東潮汕地區民俗文化之中,提到這,想必大家早已想到一部電影《黃飛鴻之鐵雞鬥蜈蚣》,可謂是將蜈蚣的身法表現的淋漓盡致。
然而,電影中的蜈蚣身法動作與廣東澄海西門蜈蚣舞又有什麼區別與差異呢?」蜈蚣與蛇、蠍、壁虎、蟾蜍並稱為「五毒」,作為世人厭惡的東西,卻為何深受潮汕人的喜愛以及將蜈蚣奉為守護平安的吉祥物呢?
相傳清代澄海西門鄉人,陳成錦與好友石文勇在無意中發現了蜈蚣爬行的蠕動之美,觸發了創作靈感,經過一番潛心研究,終於設計製作了可供舞蹈的蜈蚣軀殼和整套舞蹈動作,就此編排了蜈蚣舞。蜈蚣舞一經問世,就以其氣勢宏大,剛柔並濟,亦莊亦諧的表演風格,深受當地百姓喜愛。經後人不斷改進加工,已日臻完美,傳承至今,並成為當地遊神賽會活動的保留項目。
澄海西門蜈蚣全長22米,分頭、身、尾三個部分。 頭部長1米,身軀長18米,尾部3米。頭部由頸、鼻、嘴三大部分組成,酷似「醒獅頭」。嘴兩側有一對犀利的牙齒,兩眼嵌上透光的綠燈,雄壯威武。身軀是用硬、軟28節布框銜接而成的,舞動起靈活自如。尾部由兩根藤紮成剪刀形,並套上紅綢。頭、身均塗上斑斕奪目的色彩。主體以外,還配上一顆球狀的蜈蚣彩珠。
優美的舞姿與健美的武術融為一體,氣勢磅礴,情趣盎然。在起舞的全過程中皆由彩珠引路,整條蜈蚣兩眼青光閃爍。十三節腰身各點上燭火,一條紅尾巴高高翹起,上下搖擺。加上焰火助威,彩珠習射。至高潮處,猶如霞光滿天,蔚為壯觀,令人賞心悅目。表演時,常用「龍擺尾」、「出閘」、「飛鳳銜書」、「柳青娘」、「水底魚」、「白字吹鼓」以及民間小調作為伴奏樂曲。
在廣東的小夥伴,可謂是能夠一睹蜈蚣舞的藝術之美。在夜幕降臨的時候,鏗鏘激昂的鑼鼓聲吸引著鄉民從四面八方擁向廣場,一條身長超過20米的巨型蜈蚣,兩眼閃爍著青光,踩著鼓點在廣場中央翩翩起舞,甚是壯觀。13節腰身燭火閃爍,一會兒「彩珠引路」,一會兒「懸空翻肚」,蜿蜒優美的舞姿呈現出阿拉伯數字,瞬間又變換為蕩漾的清波,到了高潮的時候,忽然一招吐煙噴焰,猶如霞光滿天。瞬間,照亮了某一個美好的瞬間。
這種在人們眼裡極為生厭的劇毒蜈蚣,在澄海人熱情奔放的舞蹈中化作驅邪迎福,威風壯美的精靈,成為守護平安的吉祥物。表演一場蜈蚣舞至少需要18到20個人,並分三批輪換,地道的澄海蜈蚣舞,一定要在潮州大鑼鼓的伴奏下才會更富有神韻和氣勢。
蜈蚣舞距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經不斷演化完善,在研究潮汕使傳統文化和祭拜民俗中有特殊歷史價值;藝術價值方面,蜈蚣舞融音樂、舞蹈、武術於一體,觀賞性強,場面壯觀。蜈蚣舞以其特有的風格在藝壇上獨樹一幟,名聞遐邇,曾多次應邀在海內外演出,2000年西門蜈蚣舞赴新加坡參加第二十八屆妝藝大遊行,轟動海外成為聯結鄉情梓誼的文化使者,同年獲文化部第十屆「群星獎」廣場舞銅獎。
藝術源於生活,來於生活。不管是電影中的《黃飛鴻之鐵雞鬥蜈蚣》,還是民間舞蹈的「蜈蚣舞」,都讓我們認識到人對於藝術的追求。作為「百足毒蟲」的蜈蚣都有著自己的價值,弘揚著中國的民間舞蹈藝術。
蜈蚣舞於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