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歸來創業追蹤]曾支農:中日民間交流的使者

2020-11-28 荊楚網

湖北日報見習記者劉娜

編者按

2000年以來,已有560多位華僑華人專業人士來鄂創辦高新技術企業260多家。他們來鄂創業,成為實施中部地區崛起的一支重要力量。8月上旬,省政府將首次表彰來鄂創業的優秀代表。在此,我們追蹤了其中的部分佼佼者,力求通過他們經歷的酸甜苦辣,展示他們激越的創業人生。

早就聽說曾支農博士是「空中飛人」,飛來飛去頻繁往返於日本和中國之間。7月20日中午,記者趕到武漢大學創業園,見到了正在為天門對日招商團提供諮詢的曾支農。「這個筆筒得換包裝」。曾支農細細地打量著筆筒說,「送給日本友人的禮品,一定得是中日文對照的……」正午的陽光透過窗子射進來,曾先生額頭的幾縷白髮依稀可見。

送走天門客人,曾支農滿懷歉意地告訴記者,為籌備月底在湖北舉辦的第二屆日本留學教育展,他只能在午休的間隙與記者見面。

在談到他投資創辦的這家公司———武漢中和投資諮詢公司時,他起身指著窗外,「你看,這片池塘和荒地,以後就是住宅小區了;這裡發展前景很好,我以後將把重點轉到國內」,言語間,臉上寫滿了自信,「公司名為『中和』,意指中華民族和大和民族,我想通過公司的努力,為日企進入湖北,湖北開展對日招商引資提供一個諮詢、中介的平臺」。

目前,我省專門從事對日招商引資的中介公司僅此一家,「我的公司發展了,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省對日招商的發展」,曾支農笑著說。

曾支農1983年畢業於華中師範大學歷史系,在黨政機關工作10年之後,自費留學日本,經歷了艱難的學語言、打零工階段,終於在1996年被東京大學破格錄取為博士研究生,5年之後,獲得了文學博士學位。東京大學的文學博士學位是世界上最難獲得的博士學位之一。

畢業後,他留校擔任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的外國人研究員,繼續從事中日戰爭的實證研究。這時他已經40歲了,如何給自己定位、實現人生的第二次飛躍,「對於海外學人來說,最大的榮耀莫過於在為祖國服務中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他說,「我對自己的定位是中日民間友好交流的使者」。

於是,在中日相關部門的支持下,他聯合熱衷中日交流事業的友好人士,在日本註冊了亞太國際交流協會株式會社,作為促進中日交流的操作平臺。

2002年7月底,曾支農策劃並組織了120多所日本文部科學省認定的正規日本語言學校和專科大學,在北京舉辦首屆大型「日本留學說明會(2002/中國)」,這是迄今為止中國承辦單國海外留學說明會中規模最大的一次。

同年11月底12月初,日本亞太國際交流協會株式會社又邀請北大、清華、武漢理工大等37所重點大學組成70人的「中國大學訪日代表團」,在東京和大阪舉辦「留學中國教育展(2002/日本)」,取得圓滿成功,他因此被譽為「日中教育交流的橋梁」。日本著名電視臺NHK在為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拍攝的大型紀錄片中將他作為「解決日中留學問題的探路人」予以紀實報導。

今年4月,曾支農再次邀請國內30多所重點大學到日本舉辦「留學中國教育展(2004/日本);湖北省省長羅清泉訪日期間,他與湖北省教育廳聯合在東京成功舉辦「首屆留學湖北教育展(2004/日本)」。

一個月之內在日本辦了兩次中國留學教育展,日本國會議員、文部科學省和外務省的高層官員發表看法說,「這促使我們要更加注重中日留學交流事業」。

去年4月到今年2月,在曾支農的調解下,荊州巖棉廠與中國東方租賃有限公司(日中合資)拖了15年的債務問題得到化解,荊州巖棉廠一次性還清了所欠債務,而日方也將還款金額從600萬美元降到了100萬美元。

事後,在中國東方租賃有限公司總經理加藤匠給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湖北省委書記俞正聲的感謝信中寫道,「我們確信貴省的對外信譽和形象會大有改善,我們願與貴省開展新的合作」。「湖北是我的家鄉,能為家鄉出力是海外遊子的責任」,談及這起調解案,曾支農懇切地說,「為中日交流做點事也是我出國的初衷」。

為使日本的企業更加了解湖北,曾支農常常主動到一些日本企業界的聚會上發表演講,向他們推介湖北。他熟悉兩國國情和家鄉的一草一木,這種現身說法效果很好,講完之後,常常有企業家向他諮詢,索要相關資料,希望他能擔任投資顧問。

今年4月,羅清泉省長訪問日本期間,日本亞太國際交流株式會社又成功地承辦了「中國·湖北投資說明會」,吸引了180多家日本企業參加,現場籤訂多項投資意向。

相關焦點

  • 「民間交流」英文怎麼說
    李(永輝)教授呼籲中國和其它國家展開更多民間交流,以在國際社會營造更積極的國家形象。文中的people-to-people communication就是指「民間交流」,也可以稱為non-governmental exchanges。
  • 第14期跨文化交際中的中日文化交流
    我相信這個原因很複雜,比如經濟政策逐步開放、中日關係逐漸回暖。如果從文化中看,古代的時候,日本向中國學習探索,而現在很多中國遊客到日本旅遊。拿我自己舉例,我03年來到中國,雖然日文和中文翻譯很不一樣,但無論是看報紙還是去什麼地方,最起碼我是可以進行交流的。所以我認為中日互相交流從古至今源遠流長,中國和日本之間的交流和信任也會受到各個方面的影響,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文字。
  • 中日少年軟式棒壘球友好交流賽今日開幕
    【本報訊】由市政府外事辦、市體育局、市教育局主辦的「2015中日少年軟式棒壘球友好交流賽」將於8月8日在蘭州大學體育場隆重開幕。參加比賽的代表團有日本刈谷市少年軟式棒球團和我市的安樂村小學、蘭煉二小、正寧路小學代表團。比賽於8月9日結束。
  • 以醫學架設中日交流橋梁——專訪日本糖尿病專家飯塚陽子博士
    她同時還擔任日本經濟產業省國際醫療交流調查研究事業委員、日中醫學協會日中醫療交流協議會委員等社會公職,積極促進中日醫學交流合作。 飯塚陽子真正在糖尿病治療方面與中國結緣是在2010年。那年,她受邀前往中國就糖尿病治療進行講演,並參觀了兩家三甲醫院。面對眾多的中國糖尿病患者,她產生了將自己多年積累的治療理念和經驗帶到中國的願望。
  • 海外歸來 全心投入表面處理事業
    ——專訪恩森集團董事長辛建樹    慧聰表面處理網訊:自古以來,創業之路道阻且長,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可能面臨失敗的危險。在不計其數的創業者當中,新加坡華人——恩森集團董事長辛建樹就是其中一個。跟常人不同的是,他在海外本已事業有成,卻選擇中途放棄回國創業。
  • 民間救災:日本NGO的行動邏輯
    日本海外災難援助市民辦公室(CODE)的工作人員吉椿雅道在電話中告訴記者。他在震後第二天,就和另兩位工作人員一起,驅車12小時趕到宮城縣。CODE,一個擁有豐富經驗的日本民間災難救助機構,曾經在2008年四川大地震時第一時間趕到災區,為災民帶去物資,成為首批到達現場的國外民間團體。
  • 笪志剛:「三大滯後」致中日民眾感情現反差
    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近日在第16屆「北京-東京論壇」開幕式上發表的視頻致辭中指出,民間友好始終是中日關係發展的重要基石,但目前兩國民眾感情出現反差,值得我們重視和深思。為什麼中日地理距離一衣帶水如此之近,但民眾的心理距離卻隔山隔水越來越遠?縱觀中日邦交正常化48年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民間友好是支撐中日關係曲折前行的壓艙石。試想,在中國對外關係的發展歷史中,像中日那樣動輒萬人在人民大會堂慶祝邦交的能有幾個?
  • 希望大家感受到更多的溫暖和陽光——中日民間攜手抗疫故事記
    【全球抗疫進行時】  希望大家感受到更多的溫暖和陽光  ——中日民間攜手抗疫故事記   光明日報駐東京記者 張冠楠   光明日報東京4月27日電 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在中日兩國肆虐
  • 中日民間人士聯合獲得2017年諾貝爾和平獎提名
    原標題:中日民間人士聯合獲得2017年諾貝爾和平獎提名   中青在線北京3月21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張蕾)記者近日獲悉,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聯合會會長童增和日本「中國人戰爭受害賠償訴訟日本律師辯護團」幹事長小野寺利孝聯合被提名為2017年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
  • 中日學者歷時三年研究成功《中日共同歷史研究報告》出版
    2006年10月8日,中日兩國領導人就年內啟動中日學者之間的共同歷史研究達成了共識。同年11月26日,中日兩國外長在舉行會談之時就中日共同歷史研究的實施框架達成協議,確定基於中日聯合聲明等三個政治文件的原則及正視歷史、面向未來的精神,開展中日共同歷史研究。在這一共識與實施框架的基礎上,中日雙方各10名學者組成共同歷史研究委員會,分為古代與中世紀史、近現代史兩個組,開展了共同研究。
  • 復旦-衛材高端學術講座「中日關係的現狀與未來趨勢」順利舉行
    兼古憲生董事長在致辭時指出,中國和日本都需要在發展中持續正確地定位,衛材公司致力於在中國的發展,更願意為中日兩國的民間交流做出貢獻。他殷切的希望兩國人民,特別是年青人,要加強相互間的交流,相互了解就會減少分歧。
  • 李大西:美國凱思比海外創業投資公司董事長
    國際華人科技工商協會主席、美國凱思比海外創業投資公司董事長、美國東方銀行董事。    1980年獲得中山大學碩士學位後, 李大西在17個各地精英中脫穎而出,榮登「主招官」——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的「榜眼」,獲準赴美留學。    1985年李大西獲得紐約市立大學物理博士學位。他的主攻方向是基本粒子理論中的夸克質量、超弦模型、動力學破壞等理論,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 美中民間「文化外交」使者楊雪蘭
    楊雪蘭一直熱衷於推動中美教育文化交流事業,1990年,她與貝聿銘、馬友友等著名華人一起創辦美國華裔組織百人會(Committee of 100)並擔任首任會長。楊雪蘭還曾擔任百人會常務理事以及美中文化協會主席。她於2003年至2012年曾任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董事。 楊雪蘭也一直幫助促進中美之間的文化藝術交流。
  • 全國政協委員胡劍江:會有更多海外英才來安徽創業
    多年來,胡劍江一直致力於安徽的開放發展,努力讓更多海外人才來到安徽創新創業,同時也將安徽文化傳播更廣。昨天,胡劍江接受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採訪,談到了此次大會的提案,以及對安徽發展的建議。要充分發揮華僑作用
  • 高新區(濱江)海創基地:打造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集聚地
    為什麼將地理位置如此優越的地方作為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對此,高新區(濱江)有自己的考量:一流的辦公環境給一流的人才來入駐,同時要將其打造成海外高層次人才在杭州創新創業的首選地和集聚地。  最近,高新區(濱江)還準備採取園中園的模式,在海創基地內設立「5050計劃」加速器、海邦創業園、海邦創新工場,形成「孵化器」+「加速器」的一條龍的服務模式。
  • 「海燕」歸來,發現台州之美——市僑聯組織開展2020年「海燕發現...
    「海燕」歸來,發現台州之美——市僑聯組織開展2020年「海燕發現台州」行動 2020-07-17 10: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海床族」玩轉海外創業圈 華人創業玩出新花樣
    如今,越來越多的海外華人登上了自主創業的廣闊平臺,打拼著屬於自己的一番事業,也被冠上了「海床(創)族」的有趣暱稱。這些「海床族」有魄力,有幹勁,更有不少新點子,把海外創業圈玩得正是風生水起,好不熱鬧。
  • 澳青在珠交流創業體會 立足珠澳放眼灣區擁抱發展浪潮
    12月2日,以「走進灣區 創新·創業·創未來」為主題的澳門創業青年交流會在珠海舉行。該活動由珠海海外婦女委員會主辦,主席邱美寧表示,希望通過是次組織澳門青年分享創業經歷的所思所感,立足珠澳兩地,放眼灣區,多視角探討未來灣區發展方向,促進澳門青年融入大灣區新一輪發展浪潮當中。
  • 浙江台州籍「海燕」歸來:體驗多面城市 反觀人生選擇
    20日,參與2020年「海燕發現台州」活動後的浙江台州籍留學生沈佩儀感慨,出國有很多理由,而遠渡重洋的歸來,歸根到底是一份鄉愁。從引領行業的民營企業,到景致秀逸的田園鄉村,再到博大精深的和合文化,連日來,31名台州籍留學生參加台州市僑聯組織舉辦的「海燕發現台州」活動,歷時4天深入體驗家鄉的發展變化。學習易筋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