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正在宮城縣附近的一個志願者中心,給災民們做飯呢。」日本海外災難援助市民辦公室(CODE)的工作人員吉椿雅道在電話中告訴記者。
他在震後第二天,就和另兩位工作人員一起,驅車12小時趕到宮城縣。
CODE,一個擁有豐富經驗的日本民間災難救助機構,曾經在2008年四川大地震時第一時間趕到災區,為災民帶去物資,成為首批到達現場的國外民間團體。
類似的救災團體——「日本國際民間協力會」也已經派遣3個應急人員,進入仙臺,為其後續工作鋪路。
除了救災民間團體,更多的NGO正在集結力量,原地待命。
地震發生後,日本各地近3萬個民間組織開始行動,按照災後救援的步驟,他們目前能夠做的是廣泛號召募捐、建立網絡合作機制、協調捐助物資和調動志願者,為接下來進入災區做準備。
在史無前例的大災難面前,日本民間組織仍然保持訓練有素的狀態。
東京大學都市工學專攻研究者卡比力江說:「儘管日本社會的NGO,在實際運作中有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長期積累下來的各種制度經驗,使得他們擁有強大的行動力。」
他表示,一旦進入重建階段,這些準備充分的民間組織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政府調配民間資源
與中國汶川大地震時民間組織一擁而上不同,日本民間組織在此次救災過程中表現出良好紀律,政府的統籌在其中功不可沒。
震後第二天,住在神戶的吉椿雅道和另外兩名CODE工作人員,帶著米飯、麵包、飲用水等各類物資,驅車12小時來到宮城縣。
和他一起到達現場的還有1-2個民間組織,他們也攜帶了大米、蔬菜、麵條和炊事工具。
「我們先到達宮城縣,隨後跟著1000多名受災居民一起轉移到附近的山興縣,駐紮在政府建立的志願者中心。」吉椿雅道表示。
在宮城縣,幾乎在地震第一時間,當地政府就緊急在一所中學裡建立了志願者中心,安排從宮城縣名曲市某海邊農村受災的部分居民入住。
全日本學友會會長胡昂告訴記者,很多防災救災的民間團體,主要招募各類志願者,在衛生醫療和重建等方面,為政府的救援做輔助工作。
目前,在災區裡面,仙臺的志願者開始在公園、東北大學校園等開闊的地方用大鍋生火做湯,發給受災者。
在這裡,政府緊急調配了民間組織的力量,在了解各個組織帶來的物資和專業人員情況,安排吉椿他們主要負責災民的飲食。
東京大學都市工學專攻研究者卡比力江告訴記者,「在緊急情況下,日本政府會統一調配資源。」
他告訴記者,日本應對震後一系列災民安置工作,都有嚴格的法律規定。震後各級政府緊急成立「抗震減災本部」,並且在現場設立臨時部門,專門負責接受民間團體的各類救援申請。
「民間團體首先要主動申請,然後根據政府的統一調配來工作。」他表示。
據悉,在日本,政府和民間組織之間沒有特別密切的關係,部分民間組織也會接受來自政府的資金資助,但是通常情況下,都是通過法人財團融資。
吉椿雅道告訴記者,目前還有一些當地的志願者零星地前來報到,也被安排到志願者中心內,有序地參與到救助工作中去。目前,在山興縣這個中學內的志願者中心,有大約10多名民間團體工作人員和志願者。
「而針對更多周邊城市的民間團體,政府也將建立專門接待和調節各地救災申請的窗口。」身在日本的中日公益夥伴工作人員李妍焱說。
NGO間的信息共享
更多的NGO組織則嚴陣以待,相互之間互通有無。
中日公益夥伴在震後第二天,立即給其所有的支持機構、成員以及兄弟NGO的會員發去了緊急信函。在這份信函中,李妍焱一方面及時更新了機構成員的所有安全情況,另一方面也發布了另一個民間團體——生態遊中心的呼籲書。
中日公益夥伴,是2010年7月在日本東京成立的一家從事促進中日在公益領域交流和業務合作的專業性民間組織。除了會員之外,中日公益夥伴還有中國和日本的若干環境保護方面的民間組織和其他社會團體作為支持機構。實際上,這也是一個中日NGO交流的信息平臺。
儘管日本民間組織數目眾多,但是規模都很小,一般固定工作人員在4-5個左右,超過20人的就可以算是規模很大的機構了。
卡比力江告訴記者,正是因為機構數量龐大而單體規模太小,各個機構之間的聯繫就很密切。
「各個民間組織都有自己的網站,這些網站本身就相互轉載其他組織的信息,這樣的信息平臺非常多。」他表示。
截稿前,李妍焱告訴記者,目前她收集到了很多民間組織的動態消息。
「廣瀨先生的日本生態遊中心17號要召集理事會商量救援機制,然後奔赴災區;很多自然學校也都行動起來了;日本各地都有的『社會福祉協議會』也都在召開會議,商討如何把本地的資助順利送往災區。
除了少數救災民間組織已經開展了前期派遣行動之外,多數民間組織目前主要的工作是開展募捐。
東亞環境信息網絡的負責人李力表示:「目前我們已經和在日本的分支機構的工作人員聯絡上。目前東京交通和通訊都有問題,所以他們暫時還沒有採取什麼行動,靜觀其變。」
這一在日本的分支機構,和當地50-60個民間社團都有密切聯繫。
日本NGO的成長經驗
根據日本某NPO搜索網站的消息,目前處於救災一線的民間團體,大多是在阪神大地震之後建立起來的。
「經歷了大地震的洗禮,日本社會非常重視應急救災的專業性。」胡昂表示。
而吉椿雅道所在的CODE組織,曾多次參與國際大災難的救援,包括2006年5月印尼爪哇島大地震、2007年11月孟加拉颶風、2008年5月的緬甸納吉斯颶風、2008年5月中國四川大地震以及2009年4月的義大利大地震。
實際上,CODE只擁有不到10名工作人員。吉椿雅道告訴記者,在多年的經驗積累下,CODE擁有比較完善的災難應急程序。
「首先我們調查災情,查看各類避難所和災民安置點的分布圖,然後根據災難的情況決定如何派遣志願者、派遣哪一類專業志願者到達現場。」他表示。
在CODE志願者庫中,有心理援助、現場急救、物資調配、醫生等各類專業人才。在總部的工作人員根據不同的需求,全面協調志願者的路線圖。
卡比力江表示,類似這樣工作模式的民間團體,在日本幾乎佔了絕對多數,志願者的專業性對民間組織的工作執行力有很大的保證。
「日本的救災NGO很專業,知道災後什麼時期需要什麼樣的幫助。他們的判斷是,現在不能都進入災區,不能亂傳言,不能亂捐物資,不然會造成不必要的混亂。」李妍焱告訴記者。
而除了這些專業的民間社團之外,日本全境幾乎各個町(街道)和社區都有「居民防災議會」的自願組織,通過政府資金援助和各學術機構的支持開展日常的防災演練。
卡比力江表示,這些已經被列入政府的《防災規劃》中,每5年更新一次。在《防災規劃》中,不僅對政府機構,也對這些群眾組織的作用做了明確規定。
「居民防災議會幫助規劃每個街區的防災區劃圖,讓居民們可以自主找到避難場所。」他表示。
不過,胡昂告訴記者,儘管民間團體目前在日本很是活躍,但仍然「處於無序狀態,很多工作人員沒有固定收入,生活窘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