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救災:日本NGO的行動邏輯

2020-12-02 騰訊網

「我們正在宮城縣附近的一個志願者中心,給災民們做飯呢。」日本海外災難援助市民辦公室(CODE)的工作人員吉椿雅道在電話中告訴記者。

他在震後第二天,就和另兩位工作人員一起,驅車12小時趕到宮城縣。

CODE,一個擁有豐富經驗的日本民間災難救助機構,曾經在2008年四川大地震時第一時間趕到災區,為災民帶去物資,成為首批到達現場的國外民間團體。

類似的救災團體——「日本國際民間協力會」也已經派遣3個應急人員,進入仙臺,為其後續工作鋪路。

除了救災民間團體,更多的NGO正在集結力量,原地待命。

地震發生後,日本各地近3萬個民間組織開始行動,按照災後救援的步驟,他們目前能夠做的是廣泛號召募捐、建立網絡合作機制、協調捐助物資和調動志願者,為接下來進入災區做準備。

在史無前例的大災難面前,日本民間組織仍然保持訓練有素的狀態。

東京大學都市工學專攻研究者卡比力江說:「儘管日本社會的NGO,在實際運作中有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長期積累下來的各種制度經驗,使得他們擁有強大的行動力。」

他表示,一旦進入重建階段,這些準備充分的民間組織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政府調配民間資源

與中國汶川大地震時民間組織一擁而上不同,日本民間組織在此次救災過程中表現出良好紀律,政府的統籌在其中功不可沒。

震後第二天,住在神戶的吉椿雅道和另外兩名CODE工作人員,帶著米飯、麵包、飲用水等各類物資,驅車12小時來到宮城縣。

和他一起到達現場的還有1-2個民間組織,他們也攜帶了大米、蔬菜、麵條和炊事工具。

「我們先到達宮城縣,隨後跟著1000多名受災居民一起轉移到附近的山興縣,駐紮在政府建立的志願者中心。」吉椿雅道表示。

在宮城縣,幾乎在地震第一時間,當地政府就緊急在一所中學裡建立了志願者中心,安排從宮城縣名曲市某海邊農村受災的部分居民入住。

全日本學友會會長胡昂告訴記者,很多防災救災的民間團體,主要招募各類志願者,在衛生醫療和重建等方面,為政府的救援做輔助工作。

目前,在災區裡面,仙臺的志願者開始在公園、東北大學校園等開闊的地方用大鍋生火做湯,發給受災者。

在這裡,政府緊急調配了民間組織的力量,在了解各個組織帶來的物資和專業人員情況,安排吉椿他們主要負責災民的飲食。

東京大學都市工學專攻研究者卡比力江告訴記者,「在緊急情況下,日本政府會統一調配資源。」

他告訴記者,日本應對震後一系列災民安置工作,都有嚴格的法律規定。震後各級政府緊急成立「抗震減災本部」,並且在現場設立臨時部門,專門負責接受民間團體的各類救援申請。

「民間團體首先要主動申請,然後根據政府的統一調配來工作。」他表示。

據悉,在日本,政府和民間組織之間沒有特別密切的關係,部分民間組織也會接受來自政府的資金資助,但是通常情況下,都是通過法人財團融資。

吉椿雅道告訴記者,目前還有一些當地的志願者零星地前來報到,也被安排到志願者中心內,有序地參與到救助工作中去。目前,在山興縣這個中學內的志願者中心,有大約10多名民間團體工作人員和志願者。

「而針對更多周邊城市的民間團體,政府也將建立專門接待和調節各地救災申請的窗口。」身在日本的中日公益夥伴工作人員李妍焱說。

NGO間的信息共享

更多的NGO組織則嚴陣以待,相互之間互通有無。

中日公益夥伴在震後第二天,立即給其所有的支持機構、成員以及兄弟NGO的會員發去了緊急信函。在這份信函中,李妍焱一方面及時更新了機構成員的所有安全情況,另一方面也發布了另一個民間團體——生態遊中心的呼籲書。

中日公益夥伴,是2010年7月在日本東京成立的一家從事促進中日在公益領域交流和業務合作的專業性民間組織。除了會員之外,中日公益夥伴還有中國和日本的若干環境保護方面的民間組織和其他社會團體作為支持機構。實際上,這也是一個中日NGO交流的信息平臺。

儘管日本民間組織數目眾多,但是規模都很小,一般固定工作人員在4-5個左右,超過20人的就可以算是規模很大的機構了。

卡比力江告訴記者,正是因為機構數量龐大而單體規模太小,各個機構之間的聯繫就很密切。

「各個民間組織都有自己的網站,這些網站本身就相互轉載其他組織的信息,這樣的信息平臺非常多。」他表示。

截稿前,李妍焱告訴記者,目前她收集到了很多民間組織的動態消息。

「廣瀨先生的日本生態遊中心17號要召集理事會商量救援機制,然後奔赴災區;很多自然學校也都行動起來了;日本各地都有的『社會福祉協議會』也都在召開會議,商討如何把本地的資助順利送往災區。

除了少數救災民間組織已經開展了前期派遣行動之外,多數民間組織目前主要的工作是開展募捐。

東亞環境信息網絡的負責人李力表示:「目前我們已經和在日本的分支機構的工作人員聯絡上。目前東京交通和通訊都有問題,所以他們暫時還沒有採取什麼行動,靜觀其變。」

這一在日本的分支機構,和當地50-60個民間社團都有密切聯繫。

日本NGO的成長經驗

根據日本某NPO搜索網站的消息,目前處於救災一線的民間團體,大多是在阪神大地震之後建立起來的。

「經歷了大地震的洗禮,日本社會非常重視應急救災的專業性。」胡昂表示。

而吉椿雅道所在的CODE組織,曾多次參與國際大災難的救援,包括2006年5月印尼爪哇島大地震、2007年11月孟加拉颶風、2008年5月的緬甸納吉斯颶風、2008年5月中國四川大地震以及2009年4月的義大利大地震。

實際上,CODE只擁有不到10名工作人員。吉椿雅道告訴記者,在多年的經驗積累下,CODE擁有比較完善的災難應急程序。

「首先我們調查災情,查看各類避難所和災民安置點的分布圖,然後根據災難的情況決定如何派遣志願者、派遣哪一類專業志願者到達現場。」他表示。

在CODE志願者庫中,有心理援助、現場急救、物資調配、醫生等各類專業人才。在總部的工作人員根據不同的需求,全面協調志願者的路線圖。

卡比力江表示,類似這樣工作模式的民間團體,在日本幾乎佔了絕對多數,志願者的專業性對民間組織的工作執行力有很大的保證。

「日本的救災NGO很專業,知道災後什麼時期需要什麼樣的幫助。他們的判斷是,現在不能都進入災區,不能亂傳言,不能亂捐物資,不然會造成不必要的混亂。」李妍焱告訴記者。

而除了這些專業的民間社團之外,日本全境幾乎各個町(街道)和社區都有「居民防災議會」的自願組織,通過政府資金援助和各學術機構的支持開展日常的防災演練。

卡比力江表示,這些已經被列入政府的《防災規劃》中,每5年更新一次。在《防災規劃》中,不僅對政府機構,也對這些群眾組織的作用做了明確規定。

「居民防災議會幫助規劃每個街區的防災區劃圖,讓居民們可以自主找到避難場所。」他表示。

不過,胡昂告訴記者,儘管民間團體目前在日本很是活躍,但仍然「處於無序狀態,很多工作人員沒有固定收入,生活窘迫」。

相關焦點

  • 人類迷惑行為:關東大地震美國救災全球第一,日本卻最感謝中國人
    日本人以黃種人的身份崛起於遠東,而日本文化又不同於白人文化,其獨特的東方文化引發了美國人對美利堅同質性的擔心,他們認為日本人頑固又倔強,不可能被同化,所以必須排斥。由此引發出了20世紀初轟轟烈烈的美國排日運動。 排日運動極大地傷害了日本人的尊嚴,所以日本民間對美國十分不滿。
  • 廣州火車站NGO災難救援參與度觀察
    義工集結培訓時,他和隊友被反覆強調:行動一律聽從統一指揮,不得擅自派發物資。  同一時間,廣州基督教青年會(下稱青年會)負責幹事「酸菜」忙得一團糟。他的任務是,根據春運辦的指令,在一至兩小時內,召集幾十名義工到指定的安置點維持秩序或派發物資。現場數百名義工隊長和「酸菜」一樣奔忙,他們是春運辦逐級下發的指令的接收終端。  「大災面前,一切救援必須協調行動。」
  • 向災區捐款100萬元 隴南抗洪救災讀者傳媒在行動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李少鵬)面對連續強降水引發的洪澇災害,讀者傳媒積極參與到隴南的救災援助中。9月1日晚,讀者傳媒發布公告稱,擬向甘肅省隴南市暴洪泥石流災害區捐款100萬元,幫助受災地區和受災群眾儘快渡過難關,早日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
  • 《車諾比救災人員模擬》Beta版實機演示放出
    Live Motion Games近日公布了旗下新作《車諾比救災人員模擬(Chernobyl Liquidators Simulator)》Beta版實機演示。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車諾比救災人員模擬》是一款以真實災難事件為主題的模擬遊戲,目前上架了Steam,不支持中文。
  • 日本幾所大學聯合研製精密救災型機器人挖掘機
    日本大阪大學、東北大學、東京大學、東京工業大學聯合打造了精密救災型機器人挖掘機,其機動性和可動性絕佳,掛載一個航拍無人機,可讓救援人員在災難現場遠程控制機器人進入現場,執行複雜的挖掘、救災、排查工作。情景感應也是救災現場頗為重要的因素,通過與之直接相連的無人機,可通過航拍視角向操作人員提供現場空中視角的廣場景,由於相連的無人機能夠通過連線供電,可以長時間對現場進行監控。
  • 統籌推進深化國企改革三年行動 抓好防災減災救災 確保秋季森林...
    統籌推進深化國企改革三年行動 抓好防災減災救災 確保秋季森林防火工作取得全勝 2020-09-18 07: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美英派出航母與多艘軍艦 赴菲律賓助其救災(圖)
    美英派出航母與多艘軍艦 赴菲律賓助其救災(圖)     11月10日,菲律賓遭超強颱風「海燕中新社發 Malacanang 攝   視頻:美國派航母前往菲律賓救災  來源:中央電視臺   中新網11月12日電 據外電報導,美國與英國11日相繼宣布,將向遭受超級颱風「海燕」襲擊的菲律賓派出航母及多艘軍艦,幫助菲律賓政府救災行動。
  • 汶川地震後,印度和日本捐贈了多少?看到數字才看清日本的真面目
    當年我們的「老鐵」巴基斯坦向我國援助了約100萬美元的救援物資,得知我國嚴重缺少救災帳篷時,他們將國家戰略儲備的22260頂帳篷捐獻給中國,要知道,這可是他們戰略儲備的所有帳篷!巴鐵的做法讓中國感到無比溫暖。
  • 2020年壹基金救災145次,2327人次志願者參與
    指揮中心第一時間發出指令,壹基金救援聯盟開展生命救援行動,同時,企業聯合救災平臺提供物資或者物流運輸。壹基金聯合救災項目支持在地夥伴開展災情信息收集、災情評估和物資發放。同時,災害發生地的安全家園項目社區志願者救援隊,在地開展災害應急疏散安置和救援行動。這就是一個中心、多方響應、多方聯動的協作模式。
  • 王亞華等:小農戶的集體行動邏輯
    摘要:「大國小農」是中國的基本國情農情,對我國農村集體行動進而鄉村治理的成敗具有決定性影響。本文以我國小農戶的特徵為切入點,利用制度分析與發展框架,剖析小農戶參與農村集體行動的邏輯,揭示我國小農戶的特徵和對農村集體行動的作用機理,並在此基礎上展望未來我國小農戶參與農村集體行動的趨勢。
  • 職業教育數據治理的基本邏輯與行動框架
    為有效實現大數據驅動職業教育治理的創新變革,就要在技術邏輯、功能邏輯、價值邏輯、規則邏輯等方面深刻把握並遵循職業教育數據治理的基本邏輯和發展規律,並在此基礎上圍繞行動理念、行動工具、行動場域、行動方式、行動支撐等要素搭建職業教育數據治理的行動框架,樹立「循數而行」的治理理念,採取「依數而動」的治理模式,拓展「因數而聯」的治理網絡,設計「憑數而決」的治理機制,構建「聯數而安」的治理保障,從而勾畫出合理可行的職業教育數據治理實踐路線圖
  • 民間傳說:「行動!」一個黑衣人在一個地道裡指揮著其它黑衣人
    民間傳說: 」行動!」一個黑衣人在一個地道裡指揮著其它黑衣人大家好,小編來給大家推薦一些優質的文章了,今天給大家推薦3本民間傳說,最近需要更新小書庫的寶寶們,給你們帶來小驚喜哦,現在就來看看小編推薦的幾部小說,保證讓你身臨其境,回味無窮。
  • 中國救災從來不靠「公知」的爛嘴
    如此「邏輯」,荒誕可鄙。雖然與往年南方梅雨季節相比,今年降雨頻次之密集、降雨量之大比較少見,但我們不是打無準備之仗。就拿廣東來說,在今年3月31日正式宣布進入汛期之後,當天湛江水務局就開始對防汛備汛工作開展了實地檢查,第二天廣州、江門、肇慶等地也開始了防汛演練。
  • 制度建構:樞紐型社會組織的行動邏輯
    其實,集體行動理論對制度建構的研究試圖設計一種集體行動的制度,只不過在古典政治學那裡更側重於政治統治的延續,本文所論及的制度建構,側重於以自主設計、公眾參與、相互監督為主要形式,體現信任、合作、互動等公共倫理精神,從而在根本上彰顯公共性價值的行動邏輯。
  • 【TEM8】【經濟學人】投資者訴諸法律手段 謀求應對氣候變化行動
    Setting precedents開創先河Investors seeking action on climate change turn to the courts投資者訴諸法律手段  謀求應對氣候變化行動
  • 助養戶捐物資 海大集團全力馳援南方多地抗洪救災
    面對突如其來的災情,兩萬多名海大人迅速行動起來,特別是位於汛情嚴重地區的多家海大集團分子公司,第一時間聞「汛」而動,為抗洪救災一線人員送去保障物資,幫助受災養殖戶挽回損失,與災區人民共渡難關,充分彰顯一家農牧業龍頭企業的社會擔當和家國情懷。
  • 廣州日報數字報-粵民間救援隊鄱陽抗洪: 「民間救援力量越來越受...
    除了消防官兵、解放軍戰士等救援力量參與抗洪搶險,還有不少民間救援隊自發組織前往災區救援,來自廣東佛山的藍天救援支援協會就是其中一支。7月13日中午,佛山藍天救援支援協會會長萬雯輝召集7名隊員和她一起前往鄱陽縣幫助當地災民。如今已回到佛山的萬雯輝和其他幾位隊員向記者講述了他們抗洪救災的故事。
  • 中國首家民間環保組織(NGO)聘請青年學作家陶凱龍為副會長
    公益在線訊(公益記者 朱林 周俊同) 近日,記者從中國第一家民間環保組織(NGO)——遼寧省盤錦市黑嘴鷗保護協會獲悉,鑑於青年學者、作家陶凱龍在慈善公益界(含環境保護)貢獻,經過該協會常務理事會聘請其協會副會長助力生態環境保護公益事業。
  • ...國家救災應急IV級響應;韓國多個知名服裝品牌含致癌物質,中國有售
    趙立堅還說,希望印方同中方相向而行,以實際行動落實好雙方達成的各項共識,共同推動邊境地區局勢進一步緩和降溫。2丨趙立堅斥蓬佩奧:你說得不累我們都聽累了據央視新聞,美國國務卿蓬佩奧8日指責中國沒有告訴全世界有關新冠病毒的真相。
  • 日本民間傳說有一種幻之蛇,那是日本人心目中的龍!
    比方說日本民間傳說中的龍就是一種身形比較小的生物,一般長度不會超過80釐米,日本人稱其為土龍或是幻之蛇。根據日本的民間傳說,幻之蛇(也就是日本人的龍)只會在鹹水與淡水的交匯處出現,所以往往只有在河流的入海口才能尋覓到幻之蛇的蹤影。然而可悲的是,幻之蛇作為日本文化中的龍,其地位與中國龍相比可謂天差地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