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又名《道德經》作者老子的資料甚少,生卒年不詳,籍貫也有爭議,一說安徽渦陽,一說河南鹿邑。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老子為什麼稱呼為老子,有以下幾種說法:
老子的母親懷老子用了九九八十一年的時間,才生下他。生下來就是一個白鬍子老頭,故名為「老子」這個說法是一種傳奇的神化老子的美好而浪漫的用意。
另一種比較客觀的解釋:老子有名望的時候已經年逾花甲,白鬍鬚一大把。人們以「老子」敬稱比「老夫子」、「老先生」還要尊敬的稱呼,全天下這樣敬稱的也就他一人!
老子為什麼如此淵博?老子擔任周朝收藏室的官員,有機會接觸天下的書籍文獻,他本人勤奮好學,悟性極高,博覽群書,汲取了深厚的學養。
老子西去函谷關就再不知去向,只留下一個遠去而永恆的背影讓世人念想。他是有心不讓任何人找到他,知道他的任何消息。只留下一部讓世人受益匪淺的《道德經》,他做了他該做的,他覺得夠了。偉大無須多言。
我們應該感謝函谷關的關令尹喜,是他懇切地進行挽留和請求老子留下一些箴言給其他人。當然老子也是願意的,否則外人的懇求力量是不足夠的。
我們不得不佩服老子的才思學養,洋洋灑灑五千言,深邃的哲思,透徹的說理,全文用韻文寫成,朗朗上口,令人百讀不厭,老子只用了三天時間!後人可以讀一輩子。他的全部的智慧都貢獻給了世人。他也擁有了不朽的生命。我們都以能目睹此書而深感幸運。我們會不由得想到,漫漫遠古長河裡又有多少像《道德經》這樣的智慧之書淹沒在歷史的風煙之下永遠的沉寂了呢!
因為《道德經》的珍貴,吸引無數哲人智士的矚目和傾心。諸多的名家大儒費盡心血一生為《道德經》研讀註解。今時今日《道德經》仍然熠熠生輝,閃爍著睿智迷人的光彩,以其不朽的價值和永恆的魅力啟迪和灌溉著渴望智慧的芸芸眾生的心靈。
「道」是老子哲學中一個核心的概念;包涵三種含義:
一種是作為宇宙之本源的「道」:宇宙的存在是一種自然常態,卻不會是永遠的狀態,它的混沌無形的狀態就是它的道。
一種是作為自然之規律的「道」:生老病死,春夏秋冬,古往今來,都是自然規律,水滿則溢,月滿則虧。這些都是正道。
一種是作為人事之法則的「道」:做正義的事情,種因得果。善有善報,這些都是正道。
三種含義,既有所區分又緊密聯繫 ;作為宇宙之本源的混沌無形的「道」,在天地萬物產生之後 就體現為自然規律之道 ;而自然規律之道,在落實到人的社會生活中,就表現為人事之法則的到道;反過來說,作為人事之法則的道 ,又體現著自然規律之道;自然規律之道又反映著作為宇宙之本源的道。
有了宇宙萬物有了天地,才有了日月星辰,有了春夏秋冬 ,又有了人,有了人就有了情感,就有了生老病死,就有了人的思想,人的準則 ,人的行為也就有了人的道 。
人所有的行為又是為了符合自然之道,而自然之道 又依附著宇宙的本源。
道體現著形而上的終極意義,又體現著形而下的現實意義 。
在《老子》原文中,本來是寫著「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為了避漢文帝劉恆之名,被他的後人改為「道可道非常道」
——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