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道」 老子是怎麼理解的?(附視頻)

2021-01-18 子書小道


關於什麼是「道」,在《道德經》的第二十五章曰:「有物渾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老子又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還曰:「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老子的解釋到底把「道」的概念說清楚了沒有呢?很多人認為,連老子自己都說「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說明「道」的概念很玄奧,只可意會,不能言傳,故老子並沒有說清「何為道」。其實,這是人們對老子謙虛態度的一種誤解,老子已經很明確、很準確地解釋了「何為道」。只是後人喜歡故弄玄虛,不認真理解老子的聖言而已。


「道」有兩個基本特點,一是先天性,二是穩定性。「有物渾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實際就是說渾然天成,沒有後天的雕琢,也就是未受人工斧鑿的影響,這就是道的先天性。「寂兮寥兮」就表示沒有人為因素的影響。靜靜無人則寂,空空無物則寥,只有天地造化,一切皆為自然。我們都有這樣的感覺,身處山澗,空曠的幽谷中迴蕩著鳥鳴聲,反更加讓我們感覺到天地的寂寥。「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就是說道有其自身的運動變化規律,並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不改不怠,這就是道的穩定性。


萬物皆有道,概括起來講,道就是萬事萬物的先天之性及其固有的運動變化規律,這種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人的意志能夠改變的東西,那就不是道而是術,故老子又說「道可道,非恆道」。凡以主觀意志強加於人,而要求別人遵循的所謂「道」,其實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道,會隨時而改變,不能長久,故為「非恆道」。「非恆道」就是術。道的本質就是自然而然,不受人為因素的影響,不因人的主觀意志而改變,故老子還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道」是萬物之初、天下之母,這麼重要的概念,老子難道真是很牽強、隨便地用了這麼一個字來表達的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道」這個概念只能用「道」字來表示,沒有第二個字更合適了。「道」字從首從辵,其中「首」表示先天性,所謂「有物渾成,先天地生」,而「辵」表示穩定性,所謂「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大家一定會質疑,憑什麼說「首」表示先天性呢?這當然是有道理的,古人造字可不是胡編亂造,而是「驚天地泣鬼神」之舉。「首」和「頁」是形近義近的兩個字,都表示人的頭,差別就在上下正反兩個「八」字上。這兩個「八」字實際都是指頭上的毛髮,長在上面的是頭髮,而長在下面的是鬍鬚。這就很清楚了,人生而有頭髮,頭髮就是胎裡帶來的,是先天的;而鬍鬚是男子第二性徵發育的產物,是成年的象徵,故是後天性的。


勘破天機便是道,「道」就在聖人的頭腦中。「有物渾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可以為天下母。」深刻理解了這句話,或就基本理解了「道」的真諦,也或可探知聖人之心,始可穿越時空,與古聖人論道矣。


1.因工作或路途等原因不能親臨道場的善信,提供所需資料,由法師上香焚表謝神,本人誠心誠敬,無需抵臨法壇,效驗如同親至!


2.參加法會善信需將:(姓名、性別、出生年月、地址)發送到下邊指定微信上,方便統計,以填寫上表疏文!


3.周邊距離較近善信,可以到場參加法會!但需提前報名、以便提前填寫上表疏文等!


4.需提供快遞收件人:(姓名、電話、詳細地址)發送到指定微信上,以便快遞靈符!

法會報名

聯繫方式:

子書:13243342112(微信同號)

王誠銘:13540685828(微信同號)


2021年屬牛的/屬龍的/屬馬的/屬狗的/屬羊的/要注意啦!今年這些朋友犯太歲,運勢,身體,健康,財運,婚姻會出現問題,聯繫我們及時做法事化解,保一年平安太平,事業亨通,婚姻幸福,以上生肖化太歲的緣主趕緊聯繫!


福  生  無  量  天  尊

      

歡迎諮詢更多國學文化/有好的想法前來投稿 ,功德無量!




Long-press QR code to transfer me a reward

謝謝讚賞,感謝您的支持

As required by Apple's new policy, the Reward feature has been disabled on Weixin for iOS. You can still reward an Official Account by transferring money via QR code.

相關焦點

  • 孔子求道於老子,何為道?
    孔子求道於老子,何為道?文/棍掃山河孔子是中國古代最傑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是當時社會上學識最淵博的學者之一,受到後人的敬仰,並被後人尊為「孔聖人」。孔子年輕的時候曾經問道與老子,在老子的指點下悟的生命的真諦,從此專心研究學問,造福於人。
  • 何為道?何為教?何為道教?
    道是一種似物非物的東西,是一種能體會卻觸摸不道的東西,它就在我們身邊,無時無刻,包括靈感、情緒、沉思和談話。道是誰創造的呢?道是規則,是物與物、是物與非物、是非物與非物之間的聯繫,道不生不滅,即使物的消失,道還在。《道德經》中的第一卷這樣描述道的意義:道可道,非常道。
  • 什麼是無為而治,道究竟是什麼,「科學」才是真正闡釋老子的道
    要理解「無為」得結合上下文去分析,因此人們對「無為」的理解也產生了多種意思。有人認為「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做,所謂「無為而無不為」就是什麼都不做自然什麼都做成了,這個說法顯然不成立。因為人是要吃飯要生存的,要生存必然就會去勞作,而勞作必然也會產生競爭、交換等一系列的行為。於是又有人說「無為」是有所為有所不為。
  • 牛頓一生執著的,其實是老子之「道」!
    有人不解地問莊子何為「道」?莊子嘻笑著不正經地指著一坨屎說:「道在屎尿」,聽者也許一頭霧水不解其意,但莊子隨意的一句話卻講出了「道」的本質「無處不在、無物不離、為大無外、為小無內」。莊子的話多麼深刻!屎尿最卑微瑣賤,但在醫生那裡卻是一面透視鏡,它能映照出身體的具體狀況。
  • 老子是怎麼解釋「道」的?為什麼道家要人順應天道?
    「道」是無法正面說它的,但是老子總想說為什麼沒辦法正面說它,如果一定要說,那就玄之又玄了。比方說「有物混成」,說「道」是某種東西吧?那你說這個東西是什麼東西呢?「先天地生」,「道」肯定是天地的根,天地形成之前先要說這個"道」,所以「先天地生」;"寂兮寥兮」,寂就是沒有聲音,寥是沒有形狀,獨立而不改,顯然是沒有辦法去描述它的,既無聲又無形,但它卻"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 由此揭密老子的「道」
    這段話主要是在闡釋道:道不被人所理解是十分正常的事,畢竟真正的道是無名的,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老子並不知道該怎麼稱呼這「道」,因此只找了個差不多的字來形容他,這就是後人沿用至今的「道」,其實就和我們所說的「辭不達意」「語言難以準確表述思想」是一個道理:「道」究竟是什麼,是難以說得清的,我們今天籠統地把它看做天地間的自然規律,老子則借用了「道」這個字將它命名。
  • 解讀《道德經》,探尋老子心中的道!
    解讀《道德經》,探尋大道永存的奧秘眾所周知,老子是我國古代春秋時期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哲學家,他是中國道家學說的創始人,也是道教的開山鼻祖。老子的思想最典型的就是「無為而治」、「道法自然」等。當然,他的思想之所以能流傳下來,為後世所觀摩學習,關鍵在於其精華思想都被收錄在了《道德經》中,《道德經》中字字珠璣,充滿奧秘。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道德經》中的經世名言吧。1.「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採,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誇。非道也哉!」
  • 45帛書《老子》第一章 老子不玩「捉迷藏」
    但是 老子的思想 已經超越了這個層面的爭辯了。怎麼看出來的?老子用了一個「道」就概括了。老子所說的「道」,你也可以理解為原理、真理、規律,不過那也太小看老子他老人家了。「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25章)」我們只有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才能慢慢的透徹的領悟。閒話少說,馬上來看原文,「道可道也 非恆道也」。
  • 老子的「道」指什麼?有什麼深層含義?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聖人要以天下百姓所想為自己所想。)
  • 《聽老子講道》:「道」的五重含義
    老子《道德經》中這個「道」字,從小孩的念誦,到成人的探究,再到老年的體悟,不同的年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認知。就像它的開篇:「道,可道,非常道」,其斷句方式現在還存著爭議。對於多數人,簡單幾個字詞,單是聽上去,便覺得「玄之又玄」。
  • 老子《道德經》的「大象」像什麼?
    如果我們用現代漢語的意思去解讀老子的《道德經》會怎樣?會讓人感覺老子思想深奧難懂,不但無法體悟老子的思想內涵,甚至會讓人產生困惑。老子的「道」,一旦用現代字詞含義去理解的話,那麼很快就會偏離道義。所以,我們必須回歸自然,回到禮崩樂壞之前的環境中去體會老子的「道」,才能找到對我們有用的「道」,否則,我們從老子對大道的抽象描述中難以明白「大象」為何物,更不會找到大道在哪了。那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五章的內容吧。執大象,天下往老子的「大象」是怎樣的存在?王弼注釋:「大象,天象之母也。
  • 道德經:老子說的道究竟是什麼?認識大道體悟大道,人生才更完整
    大家對老子一書的文本的理解也是歧見分成,那麼老子思想的主旨究竟是什麼?老子寫道德經的本意又是什麼呢?今天我就鬥膽來聊一下,我對老子所說的道的理解。很多朋友都知道,道德經分為上下兩篇,分別為道經和德經。第一章到第三十七章是道經,主要講道論;第三十八章到第八十一章是德經,主要講德論。
  • 老子的道本體論及其方法論意義
    「道」是老子及道家哲學的最高範疇,道論是老子思想體系的基礎、核心和邏輯起點。在這種情況下,對道的規定性和實質的把握,就必然成為正確理解老子及道家思想的關鍵性環節。經過長期的初步的研究,筆者對老子「道」的規定性作了這樣的概括:「道」是既超越又內在於天地萬物及社會人生的形而上的存在本體和價值本體,它的實質是天地萬物最本質的共相,集中表現為矛盾法則或對立統一規律,對立面的協調、和諧或轉化是其落腳點,自然無為是道的根本特性,真善美的統一是道在價值觀上的集中體現。
  • 從《流浪地球》,看《老子》的「道"
    引發地球人為逃離太陽系列努力而未果。地球人命運堪憂!太陽死亡這個事件,很正常。任何事物,都有「生老病死」,太陽也不例外。這樣的觀點符合《老子》的「道」。《老子》第一個提出「道」作為哲學的最高範疇。「道」本意是人走的路,引申而具有規律的意義。春秋時「天道」已是指天象運行的規律,有時也包括人生吉兇禍福的規律的意義。《老子》吸取了「道」的這些含義,加以唯心主義的解釋,來構造《老子》的哲學體系。
  • 道家的興起|老子、莊子,誰是道家的創始人?
    先秦道家學派是由老子創立,或者道家學派以老子為宗。《莊子·天下篇》中說:「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與神明居。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關尹、老聃聞其風而悅之。」老子也說:「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 《老子》是怎樣被後人誤讀的?
    同樣,「正言若反」也有一套對應的平民版的表達方式,很便於我們理解,那就是「打是疼,罵是愛」。似乎事物發展到了極致,便會呈現出一種與自身相反的姿態。如果用詩的語言表達,就是杜牧說的「多情卻似總無情」,或者納蘭容若說的「誰道情多情轉薄」。這類的話,在《老子》裡邊俯拾皆是。
  • 老子說「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話中智慧值得體味
    (1)為何道「無名」理解道之「無名」,可以從兩方面來理解。首先是「道」的自然性,二來則是人對於「名號」的追求。當然,上面對於「道」的描述,亦如老子一般,也僅僅為了方便理解,找到更貼近的詞語「強行形容」。畢竟,就發現「道」的老子而言,這個「道」也是強行命名的。
  • 什麼是道?尹喜攔住老子留下《道德經》參透出其中奧妙
    之後老子西去,尹喜也辭官歸隱,有一種說法是尹喜後來跟隨老子西去,成了老子的弟子。另外一種說法是尹喜歸隱山林,潛心研究《道德經》,還寫下了心得體會九篇,收錄在《漢書藝文志》中,被後文稱為《文始真經》。《文始真經》共分為九篇,基本上以《道德經》為總綱寫成,如果看不懂《道德經》的人可以先讀一讀《文始真經》,對理解《道德經》會有一些幫助,《文始真經》第一篇名字叫《宇》。裡面寫道:宇者,道也。
  • 帛書《老子》'道可道,非恆道'中的恆與《易經》恆卦
    帛書《老子》『道可道,非恆道'與通行本略有不同,一個為'恆',一個為'常','常'一般解釋為永恆不變,就不夠準確。朱謙之說:…老聃所謂道,乃變動不居,周流六虛…若不可變,不可易,則安有所謂常者?老子的道是變動不居的,說永恆準確,不能說不變。所以程頤說:恆非一定之謂也,一定則不能恆。
  • 如何理解《老子》裡的「哲學」意義
    《老子》五千言在兩千年間歷經無數文人學者的審讀,更因其圍繞「道」而被視為一部哲學書,其思想分量不容忽視。《老子》開啟了中國古代從形而上層面闡發治國方略的思想傳統,這個傳統欲使治國不僅具有歷史和現實的依據,更要有哲學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