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這句話,一來表明了「道」的「無名」、「微小」、無法操縱的特點;二來,由這句話的後半段,我們能夠得知「道」的妙用,即「得之可得天下」,先姑且這麼說吧。
這句話出自道家經典《老子》,也叫《道德經》,我們來還原一下這句話完整模樣: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候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先來看看這句話的意思,不做聯想,直接翻譯便是說,道是沒有名號的,真樸的道雖然幽深細小,但是天下沒有什麼可以讓它臣服。如果君王們可以順道而為,那麼天下將不召自來,歸從於他。
1、「道」的特點:無名、微小、天下莫能臣也
老子僅僅通過三言兩語,就向我們展現了奇妙的「道」,而「道」的特點,這裡我們姑且就總結成三條吧。第一個是無名,第二個是微小,第三個是天下莫能臣也。下面,我們分別分析一下這三條特點的合理性,以期能夠理解「為何得道可得天下」,也就是所謂的「萬物將自賓」。
(1)為何道「無名」
理解道之「無名」,可以從兩方面來理解。首先是「道」的自然性,二來則是人對於「名號」的追求。
首先,「道」是讓天下萬物得以成為天下萬物的存在,雖然不能直接將「道」等同於「自然」,但是這個世界,最接近「道」的,大抵便是「自然」了。或者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是「道」讓萬物成為萬物,也就是說,「道」賦予了萬物身份。
什麼樣的存在可以「賦予」萬物身份?我們無從得知,但是我們能夠知道一點,這賦予萬物身份的存在,肯定不是「萬物」。既不是「萬物」,又怎麼會有名?所以不是萬物的「道」,自然沒有萬物的名。大家可以理一理其中邏輯的合理性。
我們再從人對於「名號」的追求來說吧。人追求名號,無非為了面子,或者再文縐縐點說,無非就是為了「虛榮」,虛榮的背後,是利己的「私」。道是沒有「私」的存在,所以它成就萬物是不為「名號」的,因此,它也沒有「名號」。
(2)為何「道」微小
「道」的微和小,我們大抵可以看成「道」的一種姿態。首先,就具體事物而言,小到細菌,都有讓其之所以是細菌的道,或者比細菌更小的東西,無限小的存在,都有讓它們之所以是它們本身的道,這樣的「道」能不「小」嗎。
至於「微」,「道」給人的感覺便屬於「不居功自傲」的存在,謙遜是其的表現之一,其次呢,「道」也精細、或者說給人精緻之感,「道」的這種謙遜而精細的姿態,大抵便是其「微」的表現之一了。
當然,上面對於「道」的描述,亦如老子一般,也僅僅為了方便理解,找到更貼近的詞語「強行形容」。畢竟,就發現「道」的老子而言,這個「道」也是強行命名的。
(3)為何天下莫能讓「道」臣服
天下自然是不能讓「道」臣服的。首先,天下沒那個能力,天下之所以能成為天下,是因為「道」的存在,以此,天下還有什麼讓成就天下的「道」臣服?其次,道無偏私,就意味著道不存在因為「私」而被任何存在所把持的可能。所以,天下不可能有能夠「操縱」道的存在。
「操縱」二字可能比較突兀,但是這裡用「操縱」這個詞語,大抵是我能夠想到比較貼近的表達了。
2、為何得「道」能得天下?
在「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這句話後面呢,還有一句話,就是「候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這句話比較有意思,實則也是老子在號召天下諸侯們,要順「道」而為,可謂用心良苦,這便是後話了。
我們言歸正傳,按照老子話語裡面的邏輯,大抵就是,「得道者可得天下」,而且還是讓天下心甘情願歸順,為什麼?其中有老子強大的邏輯合理性,我們來分析看看。
首先,「道」成就萬物,讓萬物成為萬物,那麼人順「道」而為,則要繼承「道」的特點,也就是要以無偏私之態去成就萬物。
而「道」成就萬物不說,還「微小」,還「無名」,也就是說,君王要順「道」而為,就要謙遜,要無私,要有成人之美等美德。
如果一個君王無私,能夠讓天下萬民在最適合的狀態下安居樂業,關鍵是還謙遜得不行,十分低調,一點私心都沒有,一點都不愛慕虛榮,這樣的君王,能不眾望所歸嗎?天下百姓可不就「不請自來」嗎?
所以,「得道者得天下」中,也有老子的邏輯合理性,同時也暗含老子的呼籲,就是要君主無偏私,謙遜、低調,要有成人之美的德等等。
3、結語
最後,我們來個小小的總結,「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這句話是老子展現了道的特點,也就是說,「道」是沒有名號的,道十分微小,而且天下沒有什麼可以操縱「道」。而「道」之所以會具備這樣的特點,與其成就萬物、無偏私、柔靜處下等特點有關。
同時,如果侯王能夠順「道」而為,也就是說,侯王能夠成就天下萬民、無偏私、柔靜處下等等,當屬眾望所歸的存在,天下萬民將「不請自來」。
雖然老子的想法比較理想,但是其中的道理,和老子的用心良苦,可是實實在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