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說「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話中智慧值得體味

2020-12-05 顏小二述哲文

老子的「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這句話,一來表明了「道」的「無名」、「微小」、無法操縱的特點;二來,由這句話的後半段,我們能夠得知「道」的妙用,即「得之可得天下」,先姑且這麼說吧。

這句話出自道家經典《老子》,也叫《道德經》,我們來還原一下這句話完整模樣: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候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先來看看這句話的意思,不做聯想,直接翻譯便是說,道是沒有名號的,真樸的道雖然幽深細小,但是天下沒有什麼可以讓它臣服。如果君王們可以順道而為,那麼天下將不召自來,歸從於他。

1、「道」的特點:無名、微小、天下莫能臣也

老子僅僅通過三言兩語,就向我們展現了奇妙的「道」,而「道」的特點,這裡我們姑且就總結成三條吧。第一個是無名,第二個是微小,第三個是天下莫能臣也。下面,我們分別分析一下這三條特點的合理性,以期能夠理解「為何得道可得天下」,也就是所謂的「萬物將自賓」。

(1)為何道「無名」

理解道之「無名」,可以從兩方面來理解。首先是「道」的自然性,二來則是人對於「名號」的追求。

首先,「道」是讓天下萬物得以成為天下萬物的存在,雖然不能直接將「道」等同於「自然」,但是這個世界,最接近「道」的,大抵便是「自然」了。或者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是「道」讓萬物成為萬物,也就是說,「道」賦予了萬物身份。

什麼樣的存在可以「賦予」萬物身份?我們無從得知,但是我們能夠知道一點,這賦予萬物身份的存在,肯定不是「萬物」。既不是「萬物」,又怎麼會有名?所以不是萬物的「道」,自然沒有萬物的名。大家可以理一理其中邏輯的合理性。

我們再從人對於「名號」的追求來說吧。人追求名號,無非為了面子,或者再文縐縐點說,無非就是為了「虛榮」,虛榮的背後,是利己的「私」。道是沒有「私」的存在,所以它成就萬物是不為「名號」的,因此,它也沒有「名號」。

(2)為何「道」微小

「道」的微和小,我們大抵可以看成「道」的一種姿態。首先,就具體事物而言,小到細菌,都有讓其之所以是細菌的道,或者比細菌更小的東西,無限小的存在,都有讓它們之所以是它們本身的道,這樣的「道」能不「小」嗎。

至於「微」,「道」給人的感覺便屬於「不居功自傲」的存在,謙遜是其的表現之一,其次呢,「道」也精細、或者說給人精緻之感,「道」的這種謙遜而精細的姿態,大抵便是其「微」的表現之一了。

當然,上面對於「道」的描述,亦如老子一般,也僅僅為了方便理解,找到更貼近的詞語「強行形容」。畢竟,就發現「道」的老子而言,這個「道」也是強行命名的。

(3)為何天下莫能讓「道」臣服

天下自然是不能讓「道」臣服的。首先,天下沒那個能力,天下之所以能成為天下,是因為「道」的存在,以此,天下還有什麼讓成就天下的「道」臣服?其次,道無偏私,就意味著道不存在因為「私」而被任何存在所把持的可能。所以,天下不可能有能夠「操縱」道的存在。

「操縱」二字可能比較突兀,但是這裡用「操縱」這個詞語,大抵是我能夠想到比較貼近的表達了。

2、為何得「道」能得天下?

在「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這句話後面呢,還有一句話,就是「候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這句話比較有意思,實則也是老子在號召天下諸侯們,要順「道」而為,可謂用心良苦,這便是後話了。

我們言歸正傳,按照老子話語裡面的邏輯,大抵就是,「得道者可得天下」,而且還是讓天下心甘情願歸順,為什麼?其中有老子強大的邏輯合理性,我們來分析看看。

首先,「道」成就萬物,讓萬物成為萬物,那麼人順「道」而為,則要繼承「道」的特點,也就是要以無偏私之態去成就萬物。

而「道」成就萬物不說,還「微小」,還「無名」,也就是說,君王要順「道」而為,就要謙遜,要無私,要有成人之美等美德。

如果一個君王無私,能夠讓天下萬民在最適合的狀態下安居樂業,關鍵是還謙遜得不行,十分低調,一點私心都沒有,一點都不愛慕虛榮,這樣的君王,能不眾望所歸嗎?天下百姓可不就「不請自來」嗎?

所以,「得道者得天下」中,也有老子的邏輯合理性,同時也暗含老子的呼籲,就是要君主無偏私,謙遜、低調,要有成人之美的德等等。

3、結語

最後,我們來個小小的總結,「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這句話是老子展現了道的特點,也就是說,「道」是沒有名號的,道十分微小,而且天下沒有什麼可以操縱「道」。而「道」之所以會具備這樣的特點,與其成就萬物、無偏私、柔靜處下等特點有關。

同時,如果侯王能夠順「道」而為,也就是說,侯王能夠成就天下萬民、無偏私、柔靜處下等等,當屬眾望所歸的存在,天下萬民將「不請自來」。

雖然老子的想法比較理想,但是其中的道理,和老子的用心良苦,可是實實在在的。

相關焦點

  • 從《流浪地球》,看《老子》的「道"
    《老子》中「道」,既是指世界的統一原理,又是世界的發展原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道」顯然不是物質,而是一個精神性的,它先於天地而存在,是萬物的根本、宗主;它不依靠外來的力量,不停地循環運動著。
  •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說的究竟是什麼?由此揭密老子的「道」
    這段話主要是在闡釋道:道不被人所理解是十分正常的事,畢竟真正的道是無名的,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正如老子所說的「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可見老子所說的「大」有時候也是指「道」,那麼「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中的「大」,從這個角度看,皆可以理解為「道」,這就更佐證了這段話是在說道,只不過是借用了人類身邊可見的一些「白」「方」「音」「象」等等來說明而已。
  • 老子的「道」指什麼?有什麼深層含義?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聖人要以天下百姓所想為自己所想。)
  • 還原真實《道德經》,從帛書《老子》開始(四)
    引言: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老子》甲、乙本(合稱帛本《老子》),距今2000多年的歷史;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楚墓中又出土了一個更早的竹簡本《老子》,通過比對,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本《老子》,也就是後人常說的《道德經》或者《老子五千言》,是至今世人篡改最少的版本。
  • 向老子尋求智慧,會有本源性答案
    疫情肆虐著全球,不但影響著全球的經濟,也在影響著全球的政治,世界格局在疫情中發生著重大變化。到底會怎樣變化呢?這個問題既難回答,也好回答。我們不必急於說出它的答案,其實「老子」早已告訴了我們,看看《道德經》第十八章,答案不答也會自明。
  • 帛書《老子》'道可道,非恆道'中的恆與《易經》恆卦
    帛書《老子》『道可道,非恆道'與通行本略有不同,一個為'恆',一個為'常','常'一般解釋為永恆不變,就不夠準確。朱謙之說:…老聃所謂道,乃變動不居,周流六虛…若不可變,不可易,則安有所謂常者?老子的道是變動不居的,說永恆準確,不能說不變。所以程頤說:恆非一定之謂也,一定則不能恆。
  • 被故意篡改的道德經與馬王堆出土帛書老子對比
    夫樂殺人,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是以吉事上左,喪事上右。是以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居之也。殺人眾,以悲哀蒞之。戰勝,以喪禮處之。76第三十二章道恆無名,樸雖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俞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俾道之在天下也,猶小浴之與江海也。
  • 45帛書《老子》第一章 老子不玩「捉迷藏」
    但是 老子的思想 已經超越了這個層面的爭辯了。怎麼看出來的?老子用了一個「道」就概括了。老子所說的「道」,你也可以理解為原理、真理、規律,不過那也太小看老子他老人家了。「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25章)」我們只有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才能慢慢的透徹的領悟。閒話少說,馬上來看原文,「道可道也 非恆道也」。
  • 《老子》是怎樣被後人誤讀的?
    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上士聽了道,努力去實行;中士聽了道,將信將疑;下士聽了道,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為道。
  • 道德經:老子說的道究竟是什麼?認識大道體悟大道,人生才更完整
    道德經是2500年前春秋時代的老子所著,被稱為萬經之王。我們要學習道德經,除了要了解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書的基本常識,還要先老子其道做一個簡單的了解。在逐章解讀道德經之前,我們今天就先來探討一下老子其道。2000多年來,人們對老子所說的道的含義眾說紛紜,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這話,是老子辯證法的思想精髓!
    作家鄭淵潔說這話是有道理的,我們都知道,艱苦樸素、慈善大方是中華民族的美德,而「善良」是所有美德中層次最高的,然而在現代這個社會上,卻被一小部分人越來越多的歪曲使用。而老子在兩千多年前就看到了這種現象,並說出了說出了「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這樣的名言,真可謂是洞察人心的智者!
  • 老子為什麼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為弗居,是以不去。【注釋】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惡,不美,即醜。
  •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
    後人總結云:大道至簡,說易行難。是也。現行的《道德經》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語錄體結構。道乃開天地萬物,看不見摸不著的一種東東,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42章)】,它【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 看看《老子》說的「善」的理念
    我們現在來看看《老子》說的「善」的理念,解讀一下其中的智慧。我們這裡選擇幾條重要的說說。第一條,人際交往要從善出發。老子教導人們,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第2章)在善與不善上面,老子當然要人們追求的是正面。老子說的是很有哲理的,無論在歷史還是現實生活中人際交往就是這樣,除了智力上有障礙的,人人都不會太傻,都分得清什麼是善的、什麼是不善的。
  • 老子講: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個「無」究竟是什麼意思?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個「無」意思是陰陽,不是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存在的意思。老子這個老祖宗啊,就是擔心後輩們看不懂《道德經》,在《道德經》中不厭其煩的,翻來覆去的講解「道」,「有」,「無」這些個概念,真的是,太難為他老人家了。
  • 老子究竟要告訴人們什麼大道理
    「聖人」,有的注家認為是指「有道之人」,此說成理。但老子這裡所說的「聖人」是指遠古的伏羲、神農、黃帝、堯、舜一類以天下為己任而不為己有的君王,也包括像老子這樣有道的先賢。此段中間三句,是說萬物有所作為而不言、不誇耀,也不憑著有功勞自以為是,反而功成不居。這是一種值得效仿的行為。老子重「行」而不重「言」。這裡「萬物」是主語,老子以萬物作比喻。
  • 用老子的思想武裝自己的情商
    老子的「夫唯不爭、故無憂及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等話用在現實生活,可與情商掛鈎。 老子思想大到可以平國治天下,小處也可以為人 一、為人處世之道 今天對老子「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句話,還有他在《道德經》第八章裡的「夫唯不爭,故無憂」又有新的理解。老子的思想真可謂是大到可以治天下,小處可以處事為人!
  • 2500年前的老子對求知態度的剖析,很對很全面
    老子從來不反對人們去求知,他只是提醒人們首先要思考這樣的問題:究竟什麼是「知」,應該求何種「知」。老子所求的是真正的高深的知,如「知和」、「知常」、「知古始」、「自知」、「知天下」等。而要想求得這樣的「知」,首先就要有一種求知的正確態度,老子說: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 老子的道本體論及其方法論意義
    後來有些學者認為,既然王弼的「以無為本」是在注釋《老子》「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四十章)時提出的,那麼老子就應是中國哲學本體論的創始人。但是,「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歷來被認為是宇宙生成論的命題,而要把它說成是本體論的命題就必須作出有說服力的論證(王弼當年沒有作出論證,後來也似乎未見論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