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一生執著的,其實是老子之「道」!

2020-12-04 文化樂樂

中醫在保健、養生方面總是告誡人們少吃什和不吃什麼,一旦身體不適去看中醫,中醫先生們繞不開的問話是詢問病人二便的具體情況,比如小便是清是黃、大便是暢是結、有無便血和黑便等具體情況,中醫們能根據病人二便的具體情況輔助推導病因,然後辯證治療標本兼治。

有人不解地問莊子何為「道」?莊子嘻笑著不正經地指著一坨屎說:「道在屎尿」,聽者也許一頭霧水不解其意,但莊子隨意的一句話卻講出了「道」的本質「無處不在、無物不離、為大無外、為小無內」。莊子的話多麼深刻!屎尿最卑微瑣賤,但在醫生那裡卻是一面透視鏡,它能映照出身體的具體狀況。

「道」是個抽象的假設性的名詞,老子有所感,它太大了,浩瀚到無邊天際;它太小了,小到音和形不可致詰,簡直無法用語言來形容,但老子又想表達,怎麼辦?老子低頭看看腳下,長嘆一聲便強為之名曰「道!」。這個「道」,它可以代表我們想要知道的所有一切概念,它包羅萬象涵蓋大千,點成面、面覆點,因些一點能追根溯源到面,由面亦可斷定點,「道」之大,廣悉焉!備至焉!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老子說它先天地而生,寂寥獨立本性不移,始終運行不息而不知疲憊,它是一切的根源。你看它,早於天地而形成,「獨立不改,周行不殆」,老子含糊地表達它為「道」,在西方稀裡糊塗地稱它為「神」,而「道」和「神」的區別就是,「道」為合一不為不恃、「神」為主宰持生蓋死。

現在西方概念裡的「神」依然是主宰萬物的那個超然,它能給人以幸福亦能給人帶來災難,似乎世間所有的一切都是「神」情緒的產物;在真正的「道」家學說裡,幸福和災難都是隨常,所以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道」和「神」,誰最確切地表達了宇宙呢?

人類科學史上的奠基性大腕牛頓,由於晚年信「神」而令人大跌眼界,其實牛頓不是晚年才信「神」,而是他一生當中始終確信萬物之外一定有個造物主。牛頓信的這個「神」絕非施布主宰人間的超然,這個「超然」只是愚人對「神」的誤解,他所信的這個神接近於老子的「道」,牛頓讀沒讀過老子不得而知,但上智大慧對宇宙的認識是統一的。

「進」和「強」是世人所追求的,「進」才能獲得更多,「強」才能持盈保泰,而老子卻認為「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他老人家認為「道」的運動是循環往復的,從這個意義上說進和退無所謂好壞;老子還告誡人們「強梁者不得其死」,「弱」才是身之用、命之用!多麼深刻……

世人對「返」習以為常,蘋果落地似乎是不值得一想的事,只有牛頓認真思考了蘋果為什麼會「返」地,點應面,他由一點推斷到面提出了「萬有引力」學說,打開了人類認識自然的新篇章。

思緒萬千!還是以老子的這句話作為拙文的結語吧——「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相關焦點

  • 05帛書《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中國人承認的基本原則是理——叫做道」;「道為天地之本、萬物之源。中國人把認識道的各種形式看作是最高的學術……。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經》,最受世人崇仰」。》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01:48來自潯陽野老【直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 從《流浪地球》,看《老子》的「道"
    這樣的觀點符合《老子》的「道」。《老子》第一個提出「道」作為哲學的最高範疇。「道」本意是人走的路,引申而具有規律的意義。春秋時「天道」已是指天象運行的規律,有時也包括人生吉兇禍福的規律的意義。《老子》吸取了「道」的這些含義,加以唯心主義的解釋,來構造《老子》的哲學體系。
  • 老子的道本體論及其方法論意義
    說老子是中國哲學本體論的創始者,還有兩個更為重要的理由:一是先秦其他學派如儒家、墨家、法家、兵家等關注的主要是社會倫理及政治問題,他們的論著雖富有實踐理性精神,但明顯欠缺於形上學的思考,因而沒有也不可能創立玄妙的本體論;二是《老子》中還有一些關於道本體的更為直接的論述,比如第四章的「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三十四章的「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三十九章的
  • 老子「知其雄,守其雌」,是常德,是天地乾坤之道,更是人生哲理
    老子《道德經》的自然哲學思想,作為中國傳統哲學文化傳承至今,以唯物的自然哲學詮釋著東方文化思想,也讓我們從中體悟出了很多深刻的人生哲理,讓我們能夠不斷的在思考中得到人生的真諦。老子《道德經》中「知其雄,守其雌」的哲學,說出了天地乾坤之道的人生哲理,讓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生命了的意義。
  • 老子天下第一?老子願意?道家始祖「老子」之名,到底作何解釋
    老子為中華人文之始祖!「道」思想的開啟者,華夏民族最為偉大的思想導師!歷朝歷代追求高遠深邃思想、嚮往聖賢禮樂文化的燈塔!更是我們無法逾越的歷史巨人、思想界的泰山北鬥!·言歸正傳,下面快看君整理總結了有關「老子」得名的三個權威解釋,供大家參考。也順便從老子的名字的求證過程中,了解一下這位中華思想偉人的絢爛一生。
  • 牛頓極力推薦的一本書,稱之為至高無上的哲學,讀懂了就受益一生
    牛頓是自幼喜愛讀書的,而且牛頓跟其他人讀書不同的是,他每讀完一些書,就會陷入沉思,就會去思考,甚至會動手做一些小實驗。牛頓讀書時候,一直成績都很不錯,加上好奇心也特別重,總是喜歡搞一些小發明。牛頓不僅愛讀書,還喜歡收藏書,後世人都稱牛頓為百科全書式的全才,因為他書讀得實在太多了,什麼都懂。
  • 何為「道」 老子是怎麼理解的?(附視頻)
    老子又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還曰:「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老子的解釋到底把「道」的概念說清楚了沒有呢?很多人認為,連老子自己都說「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說明「道」的概念很玄奧,只可意會,不能言傳,故老子並沒有說清「何為道」。其實,這是人們對老子謙虛態度的一種誤解,老子已經很明確、很準確地解釋了「何為道」。只是後人喜歡故弄玄虛,不認真理解老子的聖言而已。
  • 什麼是無為而治,道究竟是什麼,「科學」才是真正闡釋老子的道
    流變首先《道德經》是不是系老子一人所作,至今仍是一個謎,而且老子的身世至今也沒弄明白。至於《道德經》本身就版本眾多,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版本到底是系老子所作還是後世之人轉注修改而成都以很難分清楚。例如漢墓出土帛書《道德經》無論甲本還是乙本,和現今的傳世通行本都有很大區別。
  • 由此揭密老子的「道」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最早見於《老子·四十一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 《聽老子講道》:「道」的五重含義
    老子《道德經》中這個「道」字,從小孩的念誦,到成人的探究,再到老年的體悟,不同的年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認知。就像它的開篇:「道,可道,非常道」,其斷句方式現在還存著爭議。對於多數人,簡單幾個字詞,單是聽上去,便覺得「玄之又玄」。
  • 老子論道,萬變不離其宗
    老子窮盡一生,也弄不清楚世界本源是個什麼鬼?唯一可以斷定的是,就像我們人人有父母一樣,世界也是一定有本源的。老子不去研究這個本源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因為研究不透啊。他就根據從這個本源而來的世界所具有的存在特徵,用一個『』道『』字來命名世界本源。世界可以存在,是從規律在維繫,規律就是天地意志,就是道。所以,老子的道具有物質和精神雙重屬性,可以是唯物論,也可以是唯心論。
  • 老子的「道」指什麼?有什麼深層含義?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聖人要以天下百姓所想為自己所想。)
  • 孔子求道於老子,何為道?
    孔子求道於老子,何為道?文/棍掃山河孔子是中國古代最傑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是當時社會上學識最淵博的學者之一,受到後人的敬仰,並被後人尊為「孔聖人」。孔子年輕的時候曾經問道與老子,在老子的指點下悟的生命的真諦,從此專心研究學問,造福於人。
  • 老子《道德經》: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是什麼意思?
    此三句,結構是——使人明之道,若昧;使人進之道,若退;使人夷之道,若類昧,昏,糊塗不明白,纇:疵也,此處指崎嶇不平,缺陷釋義——有道之人,雖然明了天道法則,但是被急功近利的世俗之人所不理解,被看作愚昧;雖然在前進,但是無為而為,不與世俗相爭,因而看上去畏畏縮縮
  • 老子闡述為人處世之道: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很明了,他老人家在闡述為人處世之道,懂者已步入雲層,不懂者尚欠浮遊於地面。老子這番話的意思是說:自逞得見的人,他往往得不到彰明,而自以為是的人,它往往得不到顯昭。同樣,自我誇耀的人很多,但他們最後都沒能建立起功勳,自高自大者是不能做眾人之長的。
  • 現代人讀不懂《道德經》的根本原因:與老子的物理學世界觀不同
    現代人要理解老子的思想,其實,已經比老子之後的古人要容易得多了,現代人已經擁有了那一段古人所無法擁有的知識背景,包括甲骨文這種更為遠古的文化,甲骨文估計連老子都沒有見過,而他所用的字意卻都來自於甲骨文。但是,現代人要認識老子的思想,存在著一個巨大的認知障礙。
  • 帛書《老子》被破譯:還原一個科學有為的老子
    《帛書<老子>破譯報告·上部·道論》首講嘉賓、《帛書<老子>破譯報告·上部·道論》一書作者肖鋼做出上述表示。  《道德經》對《老子》更改了幾百處  肖鋼介紹說,1973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出土了50多部失傳了兩千多年的帛書,其中在兩張不同形制、不同年代的帛上,用不同的字體抄有《道》和《德》這兩篇文章,學者們根據這兩部帛書成書的先後,將它們分別稱為帛書《老子》甲本和帛書《老子》乙本,統稱為帛書《老子》。
  • 老子是怎麼解釋「道」的?為什麼道家要人順應天道?
    「道」是無法正面說它的,但是老子總想說為什麼沒辦法正面說它,如果一定要說,那就玄之又玄了。比方說「有物混成」,說「道」是某種東西吧?那你說這個東西是什麼東西呢?「先天地生」,「道」肯定是天地的根,天地形成之前先要說這個"道」,所以「先天地生」;"寂兮寥兮」,寂就是沒有聲音,寥是沒有形狀,獨立而不改,顯然是沒有辦法去描述它的,既無聲又無形,但它卻"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 牛頓一生致力研究,其實一直都是鍊金術,研究物理只是副業?
    如果要評選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那麼一定少不了牛頓,我們今天所學的初高中物理知識,其實大部分都是牛頓年輕時候發現的,如牛頓三定律(力學)、微積分(數學)、萬有引力(天文學),而以上我們提到的例子,只是牛頓一生之中為數不多的研究成果。
  • 江本勝用我們中國的文化故弄玄虛,水的奧妙之處,老子早就說過
    因為本身他觀點的確立就是建立在「道」的基礎上,強調了善念的重要性,而我國兩千年前的老子,早就有了這樣的觀點,怪不得中國人不買帳。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老子說的「上善若水」,意思就是說最高的善行像水一樣,老子這是要人們學習「柔弱處下」的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