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本勝《水知道答案》一書,他用科學的形式解釋水的奧妙,但最後經驗證,卻是「偽科學」,真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因為本身他觀點的確立就是建立在「道」的基礎上,強調了善念的重要性,而我國兩千年前的老子,早就有了這樣的觀點,怪不得中國人不買帳。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老子說的「上善若水」,意思就是說最高的善行像水一樣,老子這是要人們學習「柔弱處下」的德行。通俗一點說,就是說水具有滋潤萬物的功勞、無欲無求的心態和甘居人下的德操。
水除了老子說的三個優點,還有很多。水適應能力強,無論在什麼樣的載體中,它都可以呈現出相應的形狀;水隨遇而安,若有東西攔截它,它就靜若不動,有疏通的道路時,它就換換流淌;水生存能力強,遇冷結冰,預熱蒸發;水總是從高處往低處流。
人與之相較,卻遜色很多。人類喜歡競爭,非要爭出個高低之分,所以就有恩怨仇恨,就有血雨腥風;但水從來不爭,總是默默地甘居下位,給萬物以滋潤,所以老子給予它最高評價「上善若水」,水是最接近「道」的。
老子其實想告訴我們的就是,為人處世的兩字原則:不爭。在與人的交往中,不去爭名爭利,就不會引來別人的怨恨。與世無爭,恬淡寧靜,逍遙自在,你就是聖人。
自古以來,就有這樣一類人,他們身份卑微,但系天下百姓,雖然淡泊名利,但最終名垂青史,我們熟知的《本草綱目》作者李時珍,就是這樣的一位人。他曾經多次科舉落第,於是就放棄科舉,更堅定他做個替百姓治病的好醫生志向。
為了提高醫術,開始潛心研究古人的醫書,其中就有《神農本草經》,他不僅研究,甚至冒著生命危險,還親自採摘,親自品嘗,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27年嘔心瀝血,已是花甲之年的他寫成了醫學巨著。
這本書對後世的影響那就不言而喻了,他這一生默默無聞的貢獻,不求名利,就如同水的德行一樣,他就是「上善若水」這一偉大德行的聖人。
「水是生命之源」,萬事萬物都離不開水的滋潤,兩千年前的老子,早已參透了其中的奧妙之處,有何用外來人士在當今故弄玄虛呢?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這就要我們——傳承薪火,弘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