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智慧,是擇善而成功的道術和方略,也即通過修為真、美、善的道德素質、品行和素質、能力,運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和路經,來達致成功的效驗、結果,實現預期的目標和目的。《老子》思想,既是中國古代文化思想的一個活水源頭,又是中華道術智慧寶庫的一顆璀璨明珠。
從今天開始,我們將進入《老子》道術智慧的殿堂,去領略那別具一格、深奧雋永和奇妙無比的一個個道術之妙。
在中國的文化思想中,《老子》被成為「玄學」或智慧之道術。這一人生智慧的奧妙所在,就體現在道與德的關係之中。
道有諸己以為自得,就是德。遵循和體行道德,既可以修身治人,又可以修業成功。
德,是行為怎麼取捨的道德價值問題,重點在於揭示身心如何修為;術是抉擇怎麼去做的路徑方法問題,重點在于澄明功業如何成就。
一言以概之,道之為術就是以什麼路徑、方法達致什麼樣目標的問題。前一個「什麼」包括素質、能力和德性、品格,後一個「什麼」包括願望、目標和結果、目的。
道術價值的臧否,既決定於前一個「什麼」,又決定於後一個「什麼」。為了達致向善的目標,就必須舉措有方,採取達致成功的有效工夫和正確路徑。
在《老子》道與術的關係上,道為術之究竟,術為道之津梁,道為體而術為用。術雖內涵於道德之中,然又以道理為前提和基礎。道的功用、妙用,既體現在德中,又展現於術中。
以德為本,確保實現目標的手段和舉措合理。
在《老子》中,大道之性既可以效法和依據,就可為德、為術。德為道之得,而術為德之用。人生智慧之道,在於據德、循理以為之。
道有諸己則為品德,道因時用則為舉措。體行於大道,則無不能,無不宜。比如「弱者,道之用」。道用之弱,體行於身又是德之用。道之用,為「無為之為」;德之用,為「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老子》的道術,與《管子》之權術具有本質不同,雖然後者之術乃本自前者。「道不可量,德不可數。不可量,則眾強不能圖;不可數,則為詐不敢鄉。兩者備施,動靜有功。」(《管子·幼官》)
「道不可量」,在於「始乎無端」;「德不可數」,在於「卒乎無窮」。以道不可量而使眾強不能圖,以德不可數而使為詐不敢鄉,此是權謀之術。
「兩者備施,動靜有功」,就是道術的價值內涵實質。「備施」者,是道德有諸己而施諸外;「畜之以道,養之以德」,是實現目標的途經、方法;「動靜有功」,是達致的效用和功效。
以德為術的本質,界定了道術與權術的根本差別。《老子》追求王道,要求成功的方法和路徑必然以德為本,同時要求目標和目的純粹,而不是《管子》稱霸的權術。
以道為術,意味著道一術殊,呈現無窮妙用。
在《老子》的思維中,道為無極至大的不可道存在,而術為各有其用的可道存在。「惟道是從」思想,既是德行境界,又是道術依歸。
道術有數,則有分殊。古之道術,「明於本數,繫於末度」(《莊子·天下》),故為道數之全。道術的妙用之全,乃在於「無乎不在」。
道弘大而無形,而術具體而分殊。道有不同之用,則有不同之術。道術的品殊,體現在:「強大有道,不戰而克;小弱有道,不爭而得。舉事有道,功成得福。」(《文子·道德》)。體現在人倫上,是相愛而和諧的目標達成。
《老子》一書,雖統一稱為道德經,然內涵眾多不同的道術,這些道術就是異曲同工的智慧之門道。猶如理一分殊思維,道一術殊是萬殊妙用歸於一宗的意旨。
道自有術,就是國學中本體自有工夫的妙旨。
有道德之目標、理想,必有實現其工夫、方法和路徑。《老子》立道德以為本,為此而提出了很多實現之的工夫之德、方略之術。以道德為本,故為王道之術。
比如,要達致「同於道」的境界,就必以恬淡、虛靜、無為等為德性工夫,以因循、曲成為方法,然後形成「無為而無不為」的道術。無道德則無術,術以道德為本。
《老子》的憂患情懷和濟世之說,在於既立道德之本,又定道術之正,故以「同於道」為依歸。有王道之可為,即有王術之可循。既立其術,又遂其志。
數之為術,在於數理可以為遵循的標準、方法。「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的道術,就基於「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破,其微易散」之理數。
《老子》道術必含數理,然非只在於數理。數理只是合宜之用,而道德方是正當之本。道術蘊涵著道德和道理,它既有行為的正當性,又有成功的合理性。
無德則術不當行,無術則德不功成。德是得道於身而有諸己,重在內修以改造自己;術是因於道而循於理、據於德,以成就自己,創造事業。
《老子》道術的宗旨,就在於:
踐行「慈,儉,不敢為天下先」的「三寶」等道德,以達致王道愛民,成功遂事,止於至善之價值目標。
無道德,則無合理、有效的功成之術;無道術,則道德不能變成功成業遂,無以成就豐功偉績。
中華文明五千年,歷經滄桑而綿延不絕,已充分證明中華傳統文化的頑強生命力,和迎接各種挑戰的開拓能力。這一文化內涵,既本自「學·思·觀」的探求真理而來,又呈現著「學·思·觀」的理性自覺和開放思維。讓我們齊心協力地一道投入「文化自信」的時代洪流之中,為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冷靜的思考,清醒的應對,果敢的鬥爭,無愧的付出。堅信「文化自信」,踐行「文化自信」,中華民族一定能夠實現偉大復興。
歡迎評論交流探討。文中圖片來自網絡,感謝版權原作者。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