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文魅力無窮,道德經盡人皆知。作為世界上發行量僅次於《聖經》的經典古籍,老子文有「萬經之王」、「王道之書」、「哲學詩」等諸多美譽,研習者眾多。
老子文玄妙深奧、文約義豐,作注者甚多。然而1973年馬王堆漢墓帛書甲乙本的出土,使人們有了重大發現。原來帛書本、河上公本、王弼本等都是混亂本。因為帛書甲本具有十九個分隔標註點,標註點上下的文句是不連貫的。帛書本是目前發現的最早最完整的老子文版本。
1993年郭店楚簡本出土,雖然是不完整的節抄本,但也有很大的參考價值。注意楚簡本不是初始的老子文版本,其中許多不存在的文句在同一時期的文獻中是有出現的。
老子文各版本文句的不同,是有演化過程的。歷史太久遠,春秋戰國時期的讀者因為「韋編三絕」會導致竹簡書散落而混亂。也有當時儒道相爭的影響,一些學者篡改老子文。還有的學者註解竄入原文。有的字詞因為古字體字形的變化或發音不標準而導致誤傳。世傳老子文中存在的諸多混亂與錯誤,吸引著人們去分析辨別。
據《老子列傳》記載:「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也就是說先秦時期存在一個「十五篇」的版本,但是沒有流傳下來。在老子出函谷關時,留書給尹喜作「上下篇」,這是對老子文整體的劃分。「十五篇」分為「上下篇」是成立的。
在參考多種版本的基礎上,受饒尚寬先生《老子》的啟發,運用文法邏輯推理切校對,歷時多年才得出的《德道經十五篇》,契合了《老子列傳》的記載。其中發現了《德道經》運用了一種特殊的寫法,篇目可聯為完整一句話,具有迴環特點,這句話成為全文主旨,也構建了整體結構。這佐證了初始老子文是連貫通順完整的,佐證了老子文「先成書後流傳」的學術觀點,佐證了老子文是「王道之書」的說法(其中末篇為《王道篇》),佐證了郭店楚簡本是節抄本,佐證了《德道經》與《黃帝書》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