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文的成書基礎是《黃帝書》,而非《易經》。從引用《金人銘》的文句來看,老子文當是整合了《黃帝六銘》(其他五銘失傳),進而形成了一部連貫通順完整的《德道經》。也就是說老子文是先成書後流傳,漸進成書的觀點是不成立的。《史記老子列傳》記載的「著書上下篇」、「著書十五篇」都是準確無誤的,今本《德道經十五篇》可以佐證這些觀點。
帛書本甲乙是迄今所發現的最早最完整的《德道經》版本。從老子文成書至帛書本的抄寫成書經歷了周景王時期至秦末漢初,期間的三百年出現了節抄本的郭店楚簡本、《韓非子解老》本。從其他典籍引用老子文的文句情況及《德道經十五篇》的得出,可以佐證這兩個版本為節抄本。因為出現了帛書本,有一部分人將其視為老子文的完整初始版,甚至加以崇信,而無視「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出自《孟子盡心下》)的教誨。這就導致了固步自封,從而忽視了帛書甲本所具有的19個分隔標註點「」(李存山先生認為是分章點),忽視了楚簡本「近古必存真」而具有的校對作用,忽視了戰國時期儒道相爭的歷史影響。
實際上帛書本是完整的混亂本。北大藏西漢竹書(有學者質疑其真實性)是對帛書本的傳承。帛書本何以混亂?下面舉例說明。
1、帛書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唯與呵,相去幾何?(屬第19、20章連接位置)「絕學無憂」在此處為錯簡誤入。
楚簡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屬第2枝簡)。此句與下文分屬不同的簡文。為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絕學無憂(屬第3、4枝簡)。兩個「學」字呼應,而語義連貫。
2、帛書本:躁勝寒,靚勝熱,請靚可以為天下正(屬第45章位置)。善建者不拔,善抱著不脫,子孫以其祭祀不輟(屬第54章位置)
楚簡本:燥勝滄,清勝熱,清靜為天下正。善建者不拔,善保者不脫,子孫以其祭祀不不輟。(屬15、16枝簡連貫)
3、帛書乙本:絕聖棄知,而民利百倍;絕仁棄義,而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帶有儒道相爭的色彩)
楚簡本:絕知棄辯,民利百倍;絕巧棄利,盜賊無有;絕偽棄慮,民復季子。(帶有給「王上」進言的色彩)
由此可見帛書本的混亂,更不用說那18個「」前後文句的不連貫了。
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帛書本的混亂呢?只能推測。其一,是古人讀竹簡「韋編三絕」,這應當是史實。其二是猜測,有人故意打亂,因為把《德道經》作為「邦利器」,「邦(國)利器不可以示人」;儒道相爭,儒家佔了上風,故意打亂,以貶斥道家。這是兩種可能。或許兩種原因都有。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當《德道經》十五篇的原文出現時,契合了《老子列傳》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