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恐怕要數德國的海德格爾了。《存在與時間》就是海德格爾寫過一本書的名字。
海德格爾出身貧賤,是靠教會的經濟幫助才上的大學。他身體羸弱,畢業後想服務教會都不夠格;天資似乎也是平平,自認對其老師的老師的書看不懂。多虧與胡塞爾有過很長一段共事,得其耳提面命,才有後來的成就。
海德格爾對西方形而上的哲學評價是: 「兩千多年的形上學史,是一本存在的遺忘史。」就是說,西方研究「存在」的過程中,歧路亡羊,把「存在」給研究沒了。
要理解海德格爾為什麼對西方兩千多年的存在論予以徹底的否定,先得「正名」,即要從 「存在」的概念出發,「名不正則言不順」 。
「存在」的概念,是巴門尼德首先提出來的,後來經過亞里斯多德加以系統的整理,成為一門學科。
那麼什麼是「存在」?存在就是「有」。研究存在就是研究「有,沒有」。
在常人看來,「有沒有」這個問題太簡單,能看到聽到觸摸到的就是有,否則就是沒有。可是電場磁場這些則超出了五官感覺的「有」,再就是分子量子,還有大量科學儀器尚未探測到的,等等等等。
可見存在的概念,遠不是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這個世界上的事,往往跟人們以為的相反。看似複雜的事,可能很簡單;而看似簡單的事,恰恰很複雜。
海德格爾認為,過去的人們,研究的不是「存在」,而是「實體」。
海德格爾所說的存在,強調的是人的存在,而人是變化著的存在。
人作為存在,唯一不變的,就是其變化。研究所謂人的存在,就是研究人的可能性, 所以人的存在是「將存在」 to be,不是固定的存在being。
按照這個觀點,世界上什麼顛撲不破,固定存在著的真理,只有探索求是的道(路)。海德格爾與老子,東西方思想在「存在」這個哲學的最高範疇取得了共鳴。